【金門縣 金城鎮 水頭聚落 傳統古厝、洋樓、及宗祠】
水頭,又名金水,位於大金門島西南隅,聚落鄰近水頭渡口,早期即為金門與廈門之間的交通要津。水頭村在清末五口通商後,趁地利之便往南洋的移民越來越多,外出經商致富的僑民,紛回鄉蓋「番仔樓」,因此在水頭村內,除了傳統閩南式建築,還有中西合璧的洋樓,形成迥異卻無衝突感的魅力聚落。彷彿走入不同時代的場景,洋樓的異國情調以及閩南聚落迥然不同的建築風情,雖迥異但卻能和諧的融合在一起,形成水頭豐富的地域風格。
元朝末期,水頭原本只是福建漁民避難、補給搭屋落腳的暫居之地,但至明清時期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多姓氏的聚落,建築群組依地勢地形而建,各姓氏分而居之。以「頂界」、「中界」、「下界」、「後界」稱為「四甲頭」,「頂界」以黃姓宗親核心,「中界」有黃、李、蔡等姓氏,「下界」則是黃、蕭、王姓氏,「後界」有吳、陳、鄭、王等姓氏,是目前金門地區最多姓氏的聚落,尤以金門聚落均為單姓宗親發展的型態中,顯得十分特別。
金門早期建築大多與泉州、漳州類似,屬於傳統閩南建築,俗稱三合院或四合院,是早期鎮內居民住屋大宗。常見的有一落二櫸頭、一落四櫸頭、二落大厝、三蓋廊等;且為因應不同的基地型態和住家需求,因地制宜的採取各種衍生作法,如增建「護龍」、「突歸」、「迴向」等,屋子非常堅固,以石頭、紅磚堆砌而成,屋頂採高翹燕尾脊或圓弧的馬背形式,別具特色。門窗少,大門及窗戶利用堅木製造,屋瓦椽桷相當縝密,以防止盜匪之侵襲。
傳統閩南建築之形式,大多是一堂兩房四廂,中室為堂,兩旁為房,稱為前房、後房,堂前為階有走道,兩側為巷頭均有門,階下有天井,可供曝曬及聚會之用。天井左右為廂房,地區稱之為東廳、尾間。門窗多向天井,少向室外,故兩房光線幽暗。再前為圍牆及大門,有些天井前尚有前落。
傳統閩南建築的廳堂較廣,約營造一丈八尺,以中可容佛祖及祖先龕之案桌,及設酒席四桌為度。棟樑或七或九,堂後為屏,堂之高,以人立屏門前,能見簷外天為度。房間寬度,較堂略窄,太寬可隔為兩間。一家人中,大抵長者居左,幼輩居右,廚房多設在左廂,儲藏室在右,庭院作花凳,排放花盆點綴。屋作兩進者,大門在前進。百姓之家多於門前書己之郡望堂名。大門之內曰川堂,小於正堂,前進之屋,低於後進之屋,昔時仕宦大族住宅多作三進,即俗稱三落大厝,房屋多座北朝南,因為金門地區風勢強勁,所以很少人加蓋樓房,但每戶都有閣樓當作儲藏室。
昔時地區建屋均在藏風處,其村莊當風路口,每有石刻巨獸作猿狻張口人立狀,俗稱「風獅爺」,舊時地區海盜為患,在村落每有碉堡隘口設備,村莊內有錢人家,房屋四周並設有槍射口,水頭村得月樓之建築便是一例。清末民初,大量金門人渡海至南洋謀生、經商,致富後多匯款回家鄉,興建了許多中西合璧,造型互異的洋樓(番仔樓)建築,宏大的建築規模及華麗的門面裝飾,在傳統聚落中展現出特別的風華。唯迄今年代已久,多數「番仔樓」,外觀及內部皆呈現斑駁脫落景象。
水頭聚落的歷史建築與古蹟,時序上大約可分為兩個重要代表時期:
(一)、清乾隆年間建築群組,有黃氏大宗祠(1734 年黃汝標倡建)、黃濟古厝、酉堂(1765 年船王黃俊所建)、頂界的「十八支樑」(九棟雙落大厝)、王氏古厝等建築群為代表。
(二)、民國 5年到民國 25 年間(1916-1936年),南洋僑匯返鄉興建之大厝與洋樓建築,數量與密度均為金門之最。而其中最著名的有 1925 至 1930 年蔡開盛、開國昆仲宅第,1931 年的黃輝煌所建的洋樓與得月樓銃樓,1932 年金水學校,1933 年黃廷宙宅第與洋樓,1934 年黃永遷、黃永鑿兄弟合建的洋樓,1936 年黃廷瓢購買黃俊宅第加建的洋樓等建物。
洋樓民居建築類型十分多樣,名稱有所不同,『五腳基』、『三塌岫”(三塌受)』、『出龜』、(俱為二層樓以上的洋樓)、『番仔厝』(築有西式山頭的一樓建築)。基本上從空間體制來看,絕大多數的洋樓與傳統合院建築無異,不論是(二樓)廳堂本身的「天父、地母」的寸白關係,或者是廳堂與臥室之間的配置關係,均是如此。顯然,這些名稱的差別來自外廊形制與立面的差異。
洋樓的文化形式特徵主要表現在外廊(veranda)、西式山頭及其象徵表現。它既然是出洋客炫耀於鄉里之地標,建築立面自然成為最重要的表現特徵,因此立面形象的分析,顯得格外重要。一般來說,洋樓立面元素可進一步分為幾個部分:
(1)屋頂:屋頂一般有二坡、四坡、龜字形的屋頂。規模較大者才會使用四導水屋頂(或龜字殼屋頂),並採十一架的傳統木構造形式。
(2)山頭(或稱簷牆):希臘建築的正面屋頂有等腰三角形或半圓形的牆,稱為山頭,山頭上常有雕飾,形式繁多,除了壯觀外,也有遮擋屋頂之作用。山頭使用形式之取決,其中還包括建築類型、潮流之變化等等。山頭的材料多以磚石堆砌而成,面以灰泥及黏貼裝飾物處理;在造型上變化相當豐富多元,尤其是巴洛克式誇張的曲線大量地出現在山頭的外型輪廓上,其特徵為中間最高,兩側依序往下低矮,且採取左右對稱的形式。
(3)望柱:主要的作用是山頭兩側收頭與分割立面的效果。通常將簷牆分隔成三至五段等分。此望柱的上方加設獎盃裝飾物,一般還有以雙獅、天使、蓮花、桃子等來裝飾柱身。
(4)花瓶欄杆:外廊的屋頂女兒牆欄杆使用,結合中國陶藝與西洋花瓶欄杆之形式。「花瓶」樣運用在建築上又取其平安的吉祥意義,每組設十個花瓶欄杆更有「十全十美」福氣之寓意。
(5)簷板:為傳統民宅屋簷下的扁長形木板,可保護屋瓦下的桷木。此為功能為防止雨水流滲侵入廊道之滴水功能,以及橫樑與女兒牆之收邊功用。洋樓仍然採用。
(6)橫樑:廊道結構橫樑,作為支持屋架垂直重力。此為早期鋼筋混凝土簡支樑的作法,外面敷灰泥或蠣殼灰。亦有木頭外覆混凝土,類似簡支樑之功能,或以石條製成之石樑。
(7)柱:主要輔助承受垂直力的角色功能,特別是磚石承重的洋樓,在柱子的表現上相當多樣。依照柱子有無與牆體分離的情形,可分為「獨立柱」與「牆柱」二種。「獨立柱所在位置分佈於外廊立面上,依柱子之斷面可分為方柱、圓柱、六邊柱,且每一種柱形都有適用的洋樓類型;例如方柱最多出現在五腳基洋樓;圓柱及六角柱多出現在出龜、三塌岫洋樓。
在閩南傳統民居門楣上,勒刻了「某某衍派」堂號或燈號,揭示家族的由來與身世。部分洋樓亦然,甚至在正面山頭加以裝飾,表現了家族主義的文化認同。同時,金門有不少洋樓的門面山頭或側面山牆上,可見中華民國國旗及中國國民黨黨旗的雙旗裝飾。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加上文化大革命,現在除了金門之外,其他閩粵僑鄉幾乎不見 1920 至 40 年代的雙旗裝飾。到異地求生存的海外華僑,民族情感與愛國觀念濃厚,對強大國族國家的期待,殷切反映於洋樓建築的裝飾上。
水頭聚落的民居建築,由於多姓氏的特色,但建築上亦展現出其各姓氏家族獨特的風格。例如:蔡姓的「濟陽衍派」、黃姓的「紫雲衍派」、「江夏流芳」…等等,每種姓氏
的建築風格都有所差異,故水頭堪稱為金門地區古厝、洋樓、銃樓等建築樣貌最豐富的區域。
我們憑著事前的導讀印象開始在村落裡隨意的漫遊。除了得月樓與金水國小外,又多了許多歷史建築記憶。當天在湛藍的天空下,拍了許多照片。當時無暇比對這些古厝、洋樓名稱,回頭不斷地蒐集相關歷史資料,再對照此次實地鄉野踏查,逐一比對,發現反覆對照所獲得的驚奇、樂趣也不亞於實地探訪。
《得月樓》
.電話:+886-82-325632。
.地址:金門縣金城鎮賢城路 1 號 。
.開放時間:07:30 至 17:30 (除夕休館)。
.門票資訊:免費參觀。
【金門租車自由行】
,金門縣 金湖鎮 中山林遊客中心、中山紀念林、乳山遊客中心
,金門縣 金湖鎮 漂浮斑馬線、八二三戰史館、榕園、俞大維先生紀念館
,金門縣 金湖鎮 新湖漁港、赤后山公園、金門陶瓷廠
,金門縣 金湖鎮 南石滬公園、媽祖公園、料羅灣公園
,金門縣 金湖鎮 田浦水庫、田浦、復國墩、溪邊
,金門縣 金湖鎮 山外.羅寶田神父紀念園區
,金門縣 金湖鎮 后湖海濱公園、后湖、泗湖
,金門縣 金湖鎮 陳景蘭洋樓、金門日報、金湯公園
,金門縣 金湖鎮 成功海防坑道
,金門縣 金城鎮 歐厝、歐厝海灘、「天井的月光」古厝民宿
,金門縣 金湖鎮 金門植物園、明魯王墓
,金門縣 金湖鎮 太武山
,金門縣 金沙鎮 沙美摩洛哥、三忠公園
,金門縣 金沙鎮 長榮商店山西拌麵、船型堡、五虎山步道
,金門縣 金沙鎮 金門民俗文化村
,金門縣 金沙鎮 獅山砲陣地
,金門縣 金沙鎮 碧山.碧山八景
,金門縣 金沙鎮 陽翟大街
,金門縣 金沙鎮 馬山播音站、馬山觀測所、馬山三角堡
,金門縣 金沙鎮 劉澳、洋山、金沙水庫、西園鹽場
,金門縣 金寧鄉 浯島。拾午
,金門縣 金寧鄉 湶民水果餐、現打果汁喝到飽
,金門縣 金寧鄉 湖下一營區、慈湖解說站、慈湖三角堡
,金門縣 金寧鄉 古寧頭、北山播音牆、雙鯉湖、南山林道
,金門縣 烈嶼鄉 八達樓子、湖井頭、八二三砲戰勝利紀念碑、陵水湖、烈女廟
,金門縣 金城鎮 雄獅堡、同安渡船頭
,金門縣 金城鎮 後浦小鎮商圈
,金門縣 金城鎮 建功嶼、延平郡王祠
,金門縣 金城鎮 莒光樓
,金門縣 金城鎮 明遺老街、燕南書院
,金門縣 金城鎮 茅山塔
,金門縣 金城鎮 水頭聚落
,金門縣 金城鎮 文台寶塔、「虛江嘯臥」碣群、金門城
,金門縣 金城鎮 古崗湖、「漢影雲根」碣、梁山步道
,金門縣 金城鎮 翟山坑道、翟山步道
,金門縣 金湖鎮 金門機場
延伸閱讀:
◎ 官方網站:https://kinmen.travel/zh-tw/travel/attraction/520。
◎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zh-tw/水頭聚落。
◎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11087800。
金門縣.金城鎮|水頭聚落地圖:按我放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