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 吉安鄉  吉野拓地開村記念碑】

 


花蓮的吉安地區,是台灣最早引入日本移民的地區之一。明治三十二年 (1899 年) 由賀田金三郎設賀田組,採私營移民方式招募拓墾,然因水土不服及 「蕃」害等問題而終失敗。明治三十八年 (1905 年) 開始官營移民階段,五年後,在花蓮港廳轄下選擇了壹蘭社成立移民指導所,並陸續建立了吉野村、豐田村、林田村等三處移民聚落。經過四年的努力,到了大正末年,已然規模完備,以吉野村而言,戶數達三百三十戶,人口一千七百餘人,是一個擁有道路、輕便鐵路、灌溉水圳 (吉野圳)、醫療所、小學校、郵局、派出所等完備設施的移民村。

 

其實,早在日本帝國進入東臺灣統治之後,因為東部地區人口稀疏以及荒地頗多的誘因下,促使總督府一直希望將這塊區域保留,作為日本內地移民的生活空間,因而採取消極的東部「閉鎖主義」,以使東部地區成為純粹的日本農業移民村。移民東台灣最大的優勢在於空地多、且勞動力不足,如能引入移民,正可提供開發東台灣時所需的勞動力,而不必擔心沒有多餘的土地可用。其次,日本移民村選擇在東部,還有兩項有利條件:一是沃野較為豐富,得以建設純日本化的農業移民村落;二是由於人口稀少,不必擔心被台灣人所「本土化」。尤其,在民族組成方面,直到清政府退出台灣為止,原住民依然占了九成多以上的比例,這對日本移民而言是頗具優勢的。

 

因此,在明治 41 年(1908 年)12 月下旬,「七腳川社之役」爆發之後,臺灣總督府通信局長兼總督府參事官鹿子木小五郎,即對花蓮港的警視總長大津麟平提出有關平定之後的意見:「此次七腳川社人之暴動可謂經營臺東地區之最好機會,希望平定後沒收他們之耕地,並遷至海岸或中部地區之原野從事開墾,然後招致日本人移住七腳川形成部落耕作。」。 由於日本預設官營移民政策是一個重要的試驗過程,在臺灣發展日本農民移民事業是日本向南方發展的先驅,也是日本移居熱帶地區的各種問題的研究實驗基地,臺灣總督府於明治 42 年(1909 年),十分審慎的著手實施官營移民事業。

 

首先由殖產局林務課調查全台適合移民地區,分西部(三貂角至鵝鑾鼻)及東部(中央山脈以東)二個部分,比較各地適合開墾的優劣分析。調查結果認為,西部地區具有較少風土病(瘧疾等)、衛生情況較良好、交通便利、接近市場、工商業較發達等優點。反之,東部地區完全相反。移民村的藍圖是當時臺灣總督府運用官方的力量,採用西洋的計畫手法,並考量臺灣當地的社會治安實情,規畫、設計了住宅地集中,農耕地分佈在外圍的棋盤式移民村。建築方面則採取了日式農宅最根本的原型建築形式,其宅地周遭的土地使用,完全符合日式建築的特徵。

 

為了撫慰移民的精神,吉野、林田、豐田等三個移民村在規劃之初除設有神社之外,並官方的布教所。按當時移民信仰比例,佛教的真宗在三個村內所佔皆為最高,初創的布教所自然也以真宗為主。吉野布教所是三個移民村中最早設立的一處。明治四十四年 (1911 年) 吉野村基礎設施大致完備時,吉野布教所也同時落成。不幸第二年九月大颱風將吉野村的建設及兩百四十戶家屋幾乎幾夷為平地,一切又需要重新開始。災後重建的布教所規模不大,構造亦顯簡略,曾由真宗派本願寺派出員岡本泰道任布教師。

 

「吉野神社」為住民奉秋二祭所在,尤其每午六月八日鎮座祭典更是隆重盛大。吉野袖杜祭神包括天照大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及征台戰死之北白川宮能親王等,是吉野全村之守護神。神仕於大正元年 (1912 年,民國元年)由總督府民政長官、殖產局官員及移民共同捐輸建成,不料,同年遇風暴侵襲損毀,至大正四午再度修復。神社位居今慶豐村中山路二段,慶豐十街、慶豐十一街、慶豐三街的四條道路中間,略成正方形,佔地四千五百坪,目前已成廢墟難覓。神社前一帶稱 「宮前」即因位居神社前。光復後神社成為軍營,目前僅餘 1912 年6月8日所立的鎮座紀念碑還留在荒煙蔓草間。

 

1910 年日本人在吉安鄉設立 「荳蘭移民指導所」,並大量由四國德島縣移民進駐,當年考慮地名時,因移民多住在德島縣吉野川沿岸,因此特別取名為 「吉野」。當年吉野村為台灣第一座官營移民村,為了管理方便及防禦考量,將農宅集中自成一區,並由當時台灣總督中川健藏 (1932-1936年) 題字「拓地開村」,昭和八年 (1933 年) 二月以高逾三公尺以上的風景石刻碑紀念。「拓地開村」紀念碑目前仍矗立在新建慶豐市場後方,紀錄著日本曾統治台灣及花蓮地區開發的歷史。吉野拓地開村紀念碑碑前有七階台階,立碑處設有石嵌砌基座,石碑矗立於基座上,碑文頗面平坦,後側未修飾,保有岩石原有之樣貌。

 

Joy and Tom 跑到慶豐市場內問吉野拓地開村記念碑在哪裡?熱情的歐巴桑指著市場後面大樹下的圍牆旁,並說明了「吉野拓地開村紀念碑」的大概位置與歷史。回顧七腳川事件促成全台灣第一個官營移民村吉野村的誕生,也奠定之後的吉安鄉發展的基礎。但是在認識台灣移民史或者吉安鄉時,都不能遺忘曾經嗚咽的七腳川溪。今日當 Joy and Tom 經過七腳川舊社時,已經見不到任何部落的遺跡,只有在慶豐村昔日吉野神社舊址的一隅見到「拓地開村」紀念碑,記錄著日本農民拓墾吉野村的過程,也透露著七腳川社的悲歌。眺望沙婆礑山,依舊氣勢非凡。

 

 

 

《附錄:吉野拓地開村記念碑碑文》

 

拓地開村 台灣總督 中川健藏

 

明治四十三年二月台灣總督府花蓮廳下荳蘭地設置移民指導所
招致內地人民六十一戶使至居住所現宮前
是本移民村濫觴為本島官營移民嚆(ㄏㄠ)矢
明治四十四年因德島縣吉野川沿岸移民最多稱吉野村
來年年歲歲移民增加現戶數三百餘戶
宮前清水草分三部落成此地
元來番民蟠踞土地荒蕪開拓困難
民庶疫癘多異境慘苛與或據官府保護督勵或端民一貫砥礪
當今移民慣風土熱衛生益加諸事改良
民心日惇愛鄉土著成風
多年翹望吉野圳改修竣工而事業進捗
寔(ㄕˊ)聖世餘澤也村民日夜戮力協心躬鼓
厲期萬一報效以樹邦家
南瀛發民基鳴呼
木瓜溪水清不盡
其奇萊山靈巖萬古
存是建碑護民黎
苦即仰官府治仁
永續吉野村繁榮焉

 

昭和八年二月
花蓮港廳長正六位勳六等 今井昌治撰井書

 


《我要怎麼去》

 

◎開車路線:
從花蓮市區取中華路至吉安,轉接中山路二段,即可至慶豐市場,會看到市場後方『吉野拓地開村「記」念碑』,以及吉野神社鎮座紀念碑。

 

◎住址:花蓮縣吉安鄉慶豐村中山路473號。

 

◎官方網站:花蓮吉野開村紀念碑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吉野拓地開村記念碑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1202315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