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迴鐵路 新蘇澳四號隧道 南口 (2).JPG

 

【宜蘭縣 蘇澳鎮 北迴鐵路 蘇澳隧道群】

 

北迴鐵路於民國六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北起南聖湖 (今蘇澳新站),南從北埔,開始正式施工;民國六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由花蓮港經北埔抵新城的十九點二公里率先通車,以配合新城亞洲水泥的運輸,並於同年九月正式營運。當時曾以貨船搭載 S305 與 S306 柴電機車至花蓮行駛;民國六十八年二月七日,和平以南完工通車;北段亦於同年年底完工,並於民國六十九年二月一日舉行全線通車。 

蘇澳新站為北迴鐵路的起點,由於本身肩負著旁大的貨運運輸,龐大的站場是其特色:北端有信大水泥專用側線,與若干石灰石運輸側線;由於尚距蘇澳三點二公里,因此是北迴鐵路與宜蘭線鐵路的轉接站。過去蘇澳站與蘇澳新站間行駛接駁柴油車 (DR);亦曾由由台汽客運 (現國光客運前身) 負責接駁。蘇澳新站舊地名南聖湖,即聖湖 (新馬) 之南的意思。 

北迴鐵路自六十九年二月正式通車營運以來,帶動東西部交流及互動,加以東部觀光事業、天然資源之陸續開發,客貨運量急速增加,致使現有單線鐵路不敷使用,每逢重要節慶及假日,總是一票難求。花東線鐵路則因設施標準較低,行車速度無法提高,影響東部對外交通甚鉅。為有效紓解北迴鐵路運輸擁擠,同時改善花東線鐵路路線標準,并提昇服務品質及落實產業東移政策目標,經「東部鐵路改善計畫」,納入六年國建計畫辦理。 

而從蘇澳新站開始就是北迴線起點,在到達第一站永春車站 (現已廢站) 前,需得穿過 (舊) 蘇澳1號至 (舊) 4號隧道,歷時約十分鐘之久。永春與下一站永樂站距離僅一點三公里,皆屬群山環伺的小山站,多數只有貨運停靠。東部鐵路改善計畫於蘇澳新站至永樂車站間,共有新蘇澳一號隧道 (144 公尺)、新蘇澳二號隧道 (429 公尺)、新蘇澳三號隧道 (180 公尺)、新蘇澳四號隧道 (310 公尺)。  

蘇澳1號至4號隧道高程約為海拔至五十公尺,且隧道所穿經之蘇澳層板岩,因其岩層孔隙小滲透率低,屬微量滲水,並不適合作為冷泉之儲水地層。由北迴鐵路隧道施工及營運紀錄,均未曾影響蘇澳冷泉,現地勘查亦證實,目前這些鄰近之 (舊) 蘇澳1號至 (舊) 4號隧道與 (新) 蘇澳1號至 (新) 4號隧道,共八座鐵路隧道洞口滲水極微。 

永春車站 (現已廢站) 原為無人招呼站,與永樂站僅距一點三公里,地當白米溪的中上游。鐵路此段並未臨海,而在山谷與隧道間穿梭,地名因早期移民林永春氏,在此築堡屯墾而得名。永春站雖位於永樂里,由於已設有永樂站,又車站較靠近永春里,故命名為永春站。 

原先計劃本站係裝設臂木式號誌機,但站場以北為四號隧道,以南也為白米川橋,均無法設置出發、進站及通過之臂木式號誌機,最後經北迴鐵路工程處決議直接裝設色燈式號誌機,而材料來源則以西線電氣化後所撤換之舊器材整修後使用。 

由於旅客人數稀少,於民國 70 年代起降為簡易站,當時由蘇澳新站管理,自 77 月 7 月 1 日起再降為招呼站,並改由永樂站管理。由於北迴線進行雙軌電氣化工程時需要改線,於 89 年 12 月將舊月台停用,於原站房之南面新建臨時月台營運,而舊站房也隨即拆除。後來為配合北迴線進行雙軌電氣化工程施工及永樂新站遷移,於 91 年 12 月 18 日起正式裁撤。由於工程完工後永樂站及永春站距離過短,為節省人力起見,將永春站客運業務合併至永樂新站合辦,不久後臨時月台也拆除了。
 
蘇澳永樂車站平時搭車的人很少,但貨運量排名國內前十名,吸引鐵道迷前往探訪。蘇澳永樂里位於北迴線旁,舊的永樂車站站址已廢,如今是嶄新的車站大廳,當地每天停靠 16 班次的火車,以普通車、電聯車居多,搭車的乘客很少。 

永樂車站雖小,卻是台鐵重要的車站之一,貨運量多數是台灣水泥公司,從花蓮和平載運過來的水泥原料石灰石,必須靠兩輛機車頭才能牽引,貨運量在台鐵全國車站排名前十大。永樂以北端的石灰石支線為主,而車站客運僅屬兼辦性質,站構造島式月臺、岸式月臺各一座,為台灣水泥之水泥貨運基地。

 

延伸閱讀:
官方網站:http://www.railway.gov.tw/tw/cp.aspx?sn=16693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北迴鐵路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32743526

 


北迴鐵路 新蘇澳一號隧道 北口 (7).JPG
蘇澳福安街底的幸福花園別莊,位於新蘇澳一號隧道北口附近。

 

北迴鐵路 新蘇澳一號隧道 北口 (1).JPG
新蘇澳一號隧道北口,由蘇澳福安街底的幸福花園別莊旁小徑過去。

 

北迴鐵路 新蘇澳一號隧道 北口 (2).JPG      
新蘇澳一號隧道北口,由蘇澳福安街底的幸福花園別莊旁小徑過去。

 

北迴鐵路 新蘇澳一號隧道 北口 (3).JPG
新蘇澳一號隧道北口附近鐵道。

 

北迴鐵路 新蘇澳一號隧道 北口 (4).JPG
新蘇澳一號隧道北口。

 

北迴鐵路 新蘇澳一號隧道 北口 (5).JPG
新蘇澳一號隧道北口。

 

北迴鐵路 蘇澳一號隧道 北口 (2).JPG    
(舊) 蘇澳一號隧道北口。

 

北迴鐵路 蘇澳一號隧道 北口 (5).JPG
(舊) 蘇澳一號隧道北口旁班哨。

 

北迴鐵路 蘇澳一號隧道 北口 (4).JPG
(舊) 蘇澳一號隧道北口。

 

北迴鐵路 蘇澳一號隧道 北口 (3).JPG
(舊) 蘇澳一號隧道北口。

 

北迴鐵路 蘇澳一號隧道 北口 (1).JPG
(舊) 蘇澳一號隧道北口。

 

北迴鐵路 新蘇澳一號隧道 北口 (6).JPG
(舊) 蘇澳一號隧道北口附近鐵道。

 

北迴鐵路 新蘇澳一號隧道 南口 (1).JPG    
新蘇澳一號隧道南口。

 

北迴鐵路 新蘇澳一號隧道 南口 (2).JPG
新蘇澳一號隧道南口。

 

北迴鐵路 新蘇澳一號隧道 南口 (4).JPG
新蘇澳一號隧道北口。

 

北迴鐵路 新蘇澳二號隧道 北口 (1).JPG
新蘇澳二號隧道北口。

 

北迴鐵路 新蘇澳一號隧道 南口 (3).JPG
新蘇澳二號隧道南口,位於公館路涵洞上方。

 


新蘇澳二號隧道南口。

 


新蘇澳二號隧道南口。

 


新蘇澳二號隧道南口。

 


新蘇澳二號隧道南口。

 



新蘇澳三號隧道北口。

 


新蘇澳三號隧道北口。

 

北迴鐵路 新蘇澳二號隧道 北口 (2).JPG 
新蘇澳二號隧道南口。

 

北迴鐵路 新蘇澳二號隧道 南口 (1).JPG
(舊) 蘇澳三號隧道南口。

 

北迴鐵路 新蘇澳二號隧道 南口 (2).JPG    
(舊) 蘇澳三號隧道南口。

 

北迴鐵路 新蘇澳四號隧道 南口 (2).JPG
新及 (舊) 蘇澳四號隧道南口。

 

北迴鐵路 蘇澳四號隧道 南口 (9).JPG
(舊) 蘇澳四號隧道南口。

 

北迴鐵路 蘇澳四號隧道 南口 (8).JPG
(舊) 蘇澳四號隧道南口。

 

北迴鐵路 新蘇澳隧道 南口 (13).JPG
新蘇澳四號隧道南口。 

 

北迴鐵路 新蘇澳四號隧道 南口 (4).JPG
新蘇澳四號隧道南口。

 


北迴鐵路 新蘇澳四號隧道 南口 (1).JPG
新蘇澳四號隧道南口。

 


北迴鐵路 新蘇澳二號隧道 北口 (3).JPG
新蘇澳四號隧道南口。

 

北迴鐵路 新蘇澳四號隧道 南口 (01).JPG
新及 (舊) 蘇澳四號隧道南口。

 


北迴鐵路 蘇澳四號隧道 南口 (7).JPG
原「永春車站」招呼站,陸橋下方永樂路的涵洞。

 

北迴鐵路 蘇澳四號隧道 南口 (10).JPG
原本在蘇澳新站和永樂站之間還有一座名為「永春車站」的招呼站,大概在蘇澳四號隧道南口附近,在永樂站北1.3公里處,後來在北迴鐵路雙軌化工程完成後廢站,這裡為原「永春招呼站」的入口。

 

北迴鐵路 蘇澳四號隧道 南口 (11).JPG
原「永春車站」的招呼站,旁邊的三號陸橋。

 

北迴鐵路 蘇澳四號隧道 南口 (12).JPG 

 

北迴鐵路 蘇澳四號隧道 南口 (13).JPG
原「永春車站」的招呼站,已廢站。

 

北迴鐵路 永樂車站 (1).JPG
永樂車站雖小,卻是台鐵重要的車站之一,貨運量多數是台灣水泥公司,從花蓮和平載運過來的水泥原料石灰石,必須靠兩輛機車頭才能牽引,貨運量在台鐵全國車站排名前十大。

 


北迴鐵路 永樂車站 (6).JPG
永樂車站。

 

北迴鐵路 永樂車站 (3).JPG
永樂車站。

 

北迴鐵路 永樂車站 (4).JPG
永樂車站。

 

北迴鐵路 永樂車站 (5).JPG
永樂車站。

 

北迴鐵路 永樂車站 (7).JPG
永樂以北端的石灰石支線為主,而車站客運僅屬兼辦性質,站構造島式月臺、岸式月臺各一座,為台灣水泥之水泥貨運基地。

 

北迴鐵路 永樂車站 (2).JPG 

 

北迴鐵路 新永春隧道 北口 (2).JPG
新永春隧道北口。

 

北迴鐵路 新永春隧道 北口 (3).JPG
新永春隧道北口。

 

北迴鐵路 新永春隧道 北口 (4).JPG
新永春隧道北口。

 


北迴鐵路 永春隧道 北口 (2).JPG
新永春隧道北口。

 


北迴鐵路 永春隧道 北口 (1).JPG
(舊) 永春隧道北口。

 

北迴鐵路 永春隧道 北口 (3).JPG
(舊) 永春隧道北口。

 


北迴鐵路 永春隧道 北口 (4).JPG
(舊) 永春隧道北口。

 

 


=================我是分隔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