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棟山 (101).JPG
現存的「李崠隘勇監督所」,歷經百年歲月,古堡大門左右有高柱及橫柱。

 

【新竹縣 尖石鄉 李崠山、李棟山莊、李崠山古堡】

 

「李崠山古堡」位於新竹縣尖石鄉與桃園縣復興鄉分界的山稜,這座古堡是尖石鄉泰雅原住民抗日遺留下的戰場古蹟,山頂的古堡為日本治台後,日軍建立古堡為大砲陣地,以鎮壓抗日的泰雅族人,經過多次戰役,山胞死傷慘重,古堡在歷經戰火摧殘下,已燒燬大半,如今僅餘古堡的斷垣殘壁及斑斑彈痕,在荒城歲月中訴說滄桑往事。前往「李崠山」可由竹東入山經尖石,至宇老後見派出所前有三叉路,取左邊產業道路續行即達李棟山莊,穿過山莊後面山徑往上約一個半小時可達山頂古堡,一路山風沁涼、草青花香、山光怡人,可惜古堡遺跡,目前僅餘城門及四周城牆。

「李崠山」海拔 1914 公尺,有一顆一等三角點基石,山頭可瞰制附近宇老、馬美諸泰雅族原住民部落,由於李崠山地理與戰略位置相當好,因此自清朝以來就有軍隊在此駐紮。到了日治時期,由於日軍常受到大漢溪上游的泰雅族人襲擊,為了全面控制山區,便於李棟山頂闢建碉堡,部署大砲,以控制附近沿岸的部落。在這一片高山峻嶺上,不知有多少泰雅族勇士長眠於此,雖然現在李棟山早已不再具有戰略的優勢,但是李棟山古堡遺留的斑剝痕跡,卻也記錄著當時輝煌的戰史,從古堡可眺望雪山、大霸尖山、南湖大山等壯麗山容。

我們對新竹縣尖石鄉的李崠山心儀已久,倒不是因為這座山擁有一等三角點或景色特別美麗,而是山頂有一座台灣罕見的古堡遺跡。之前拜讀網友的網誌,看見李崠山古堡照片時, 就好奇於這麼偏遠的山地,竟然存在著這麼一座特殊的堡壘。而隨著對台灣歷史漸漸認識,知道古堡的來歷,也就希望有一天能登李崠山,親自一睹這座古堡的丰采了。雖然想去,不過真的覺得自己可以去,還是上次爬鵝公髻山時,山友一致表示:『鵝公髻山比李崠山還難爬。』既然鵝公髻山都去過了,想想爬李崠山應該沒甚麼問題。

攀登李崠山,可以自桃園三光入山,亦可自新竹尖石入山,經那罹、字老,再到登山口,兩者都可車行直抵登山口,當日往返,兩天一夜都可。看地圖時感覺兩地入山里程數相距不遠,決定由新竹尖石入山;卻沒想到山區道路如此迂迴,從橫山入山,經內灣、尖石、那羅一直到李崠山,車程竟也花了二個小時。

李崠山位於馬美部落,登山口有一棟「李棟山莊」民宿。山莊的入口掛滿了登山條, 歡迎山友的到訪。進山莊之前,依門口告示,投 10 元清潔費入木箱。今天恰逢莊主朱萬鶴先生坐於山莊大門口,看見我們便熱情招呼。李棟山莊曾經有過一百多名山友同時住宿的記錄,而如今因交通便利,登李崠山可一日來回,山莊的民宿生意逐漸沒落而劃下了句點,如今山莊的房舍亦逐漸破舊, 朱莊主亦年紀老矣。

山莊所有的設施都是莊主朱萬鶴先生親手設計興建的,雖然新竹縣政府把李崠山古堡列為縣境古蹟,但朱先生卻從未向政府要求一毛錢補助,聽說連十三根電線桿都是他花錢向電力公司申請購買的。朱莊主的年紀已超過 80 歲,是退伍的榮民,退伍後在李崠山獨立建造莊園經營民宿,曾熱鬧一時,如今拜交通便利,登李崠山可一日來回,山莊的民宿生意逐漸沒落而劃下了句點。現在只能以茶水招待登山客,清潔費 10 元,請記得自行投入木箱中。

那為什麼會到李棟山莊呢?因為李棟山的登山口就在李棟山莊內,留下 10 元的喝茶費(清潔費)後,穿過山莊後面山徑往上約一個小時可達山頂古堡,那古堡是日治時期為了剿原住民而建的。李棟山位於桃園縣復興鄉和尖石鄉的交界上,海拔 1914 公尺,有一顆一等三角點,視野遼闊,南望可遠眺大霸尖山及雪山山脈聖稜線,完全不負一等三角點之美稱。

從山莊後方先走一小段水泥路,隨即進入森林裡,泥徑盤繞上行,午後的森林,一片靜謐,沒有上午北得拉曼山區蟬聲響徹的熱鬧景象,山徑覆滿枯葉,透出幾許蕭瑟氣氛。繞行林間約十餘分鐘,山徑突穿出樹林,與一條土石產業道路交會。土石路也是通往李崠山,但較迂迴。李崠山的山頂是一等衛星控制點,氣象局設有雨量偵測系統,有後勤補給的需求,應是為了運送物資或器具上山而開闢這條道路。或許在百年以前,也曾用來運送大砲及彈藥至山上的堡壘。

山徑橫越土石路,續鑽入森林,此後山徑與土石路交會數次,山徑取直而上,路程短,但卻一路陡上,愈爬愈覺體力不繼。最後改走坡緩的土石路,以減少體力消耗。不過繞得遠,較費時,似乎也沒節省多少體力。其實李崠山並不算難爬,登山口與山頂的海拔落差約 420 公尺,山徑穿行森林中,毫無展望,土石路無遮蔭,空曠處本可展望馬美部落附近群山,卻因下午天氣由晴轉陰,雲嵐漸沉, 眺覽無所見。一路慢行,花了一個小時,終於登上李崠山。望見那古意盎然的城堡大門時,才又精神抖擻起來。

李崠山,又稱「李棟山」,可能因為登山口民宿取名「李棟山莊」的緣故。 泰雅族人則稱這座山為「TAPUNG」,意指積雪的山頂。李崠山,海拔 1914 公尺,擁有一等三角點,因視野遼闊,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在此地建立「李崠隘勇監督所」,修築堡壘,配備兵力,設置大砲,以監控附近的三光、秀巒、 玉峰等泰雅族部落。泰雅族人曾在此地與日本軍警發生過激烈的戰役。

1906 年(明治 39 年),佐久間左馬太出任第5任台灣總督之後,採行強硬政策, 欲以武力迫使台灣原住民完全歸順,1907 年起實施「五年理蕃計畫」,對不願歸順的原住民部落發動軍事征討, 其中以泰雅族人的反抗最激烈,因此雙方的戰役也最為慘烈。1911 年(明治 44 年),新竹廳廳長親率二千名兵力與泰雅族人在李崠山數度激戰,雙方死傷慘重, 最後日軍攻佔山頂,構築砲台,附近部落曝露在日軍砲火射程範圍,不堪砲火轟擊,只好向日軍歸降。

次年,當地泰雅族人又起而反抗,破壞隘勇線,襲殺日本軍警,於是總督府再發動大軍征討, 並於李崠山構築更堅固的砲台堡壘。1913 年(大正 2 年),日軍在李崠山頂設立討伐隊司令部, 並由新竹、宜蘭、桃園三個方同步進軍,此役泰雅族人傷亡慘重,最後各部落只好繳械投降。

現存的李崠山古堡,即是 1912 年所建構的「李崠隘勇監督所」。歷經百年歲月,原有堡內的建物及設施都已消失, 只剩四周的圍牆佇立於荒煙漫草中。古堡大門左右有高柱及橫柱,上有大正時代巴洛克式的雕飾。雖是軍事堡壘, 仍可看見那個年代追求的建築美感。大門門楣有佐久間左馬太所題字的「慎守其一」石匾。如今石匾已經消失。

古堡的格局大致完整。四邊形的城堡,長邊約 28 公尺,短邊約 22 公尺,大門設於西北側,門外設一牆堵, 以防砲火攻擊大門。堡壘四壁及稜堡共有 31 個射口(銃眼),做為防禦之用。堡壘牆壁厚達 60 公分,上層採砌磚, 下層以鐵絲混凝土構成,中間夾以土壁。這是由於當時鋼筋不易運送至山頂,所以改採鐵絲綑紮,再灌混凝土, 以強化牆壁的結構。上層的砌磚,因時間久遠,雨打風吹,紅磚或已剝落,或風化成易碎的磚粉,有崩毀之虞。

「李崠隘勇監督所」在日據時代被列為「理蕃」紀念物。 當時除了李崠山,這附近的山頭制高點,也都設置了隘勇堡壘,以相互火力支援,構成一道堅強的軍事防線。 如今大都已消失或剩殘跡而已。古堡附近仍存有當年日本軍警的墳墓,可見當時戰爭的慘烈,而由於此地僻遠,可能無法將戰歿者遺體長途運送下山, 而埋骨於李崠山。可惜,堡壘周遭已成一片茂密的樹林及草叢,無法得知墓地位置。

李崠山海拔 1914 公尺, 小百岳排名 #028,位於新竹尖石鄉。堡內設有一等三角點。古堡大門外的那堵厚擋牆,防止暗中偷襲的意味十足,讓人未進門,即嗅到了濃濃的煙硝味。古堡內部呈方形格局,四周的城牆大致完好,射孔清晰可見。古堡對角線的二端,各有一突出於牆外的弧形碉堡,圍牆加高,射孔綿密,可各負責清除二面牆壁外頭之近身敵人,攻守兼備,不得不贊美,是種十分聰明的規劃設計。

一等三角點基石與對空標誌,位於廣場的正中央,旁邊另有一顆頭前溪水源保護區的基石。此外,還有內政部的一等衛星控制點、氣象局的雨量自動測報系統、基地台的太陽能板機房等現代化產物,在空蕩蕩的古堡廣場上,顯得非常突兀。此處手機是可以通的。 聽說從古堡可眺望大霸尖山、南湖大山等,但實際上,需爬到牆上才能越過四周的樹林遠眺群山。所以,門外的告示牌會清楚加註:「縣定古蹟,禁止攀爬、露營」,想必違規者已不少,才明令禁止。

日政府在此修築堡壘,配備兵力,設置大砲,以監控附近的三光、秀巒、玉峰等泰雅族部落。泰雅族人曾在此地與日本軍警發生過激烈的戰役。歷經百年歲月,原有堡內的建物及設施都已消失,只剩四周的圍牆佇立於荒煙漫草中。古堡大門左右有高柱及橫柱,上有大正時代巴洛克式的雕飾。雖是軍事堡壘,仍可看見那個年代追求的建築美感。古堡的格局大致完整。城堡四壁設有多個射口供防禦之用。2003 年經新竹縣政府列為縣定古蹟,並以泰雅族語「TAPUNG 古堡」登錄古蹟名稱。

回程由馬美道路的另一端下山。大漢溪上游在桃園巴陵分叉為玉峰溪與三光溪,車行順著玉峰溪溪谷一路下降高度,來到武道能敢。武道能敢,桃園縣復興鄉南邊的三光村舊地名,有高岡、三光、砂崙子、鐵力庫、與爺享幾個部落,繞口且陌生的舊地名,隱藏在大漢溪上游的玉峰溪畔。武道能敢道路即是穿越這帶接上馬美道路,沿玉峰溪左岸攀升前往李棟山,與溪畔的玉峰道路在宇老相交會。地理上錦屏村與三光村這兩個原住民村分屬兩縣,但歷史上這帶有著泰雅族對抗日軍的事蹟,李棟山古堡這處制高點上的砲台與東側的上巴陵馬陵砲台,是日軍後來能夠完全控制住玉峰溪兩岸的原住民主要據點。TAPUNG 古堡,是北台灣海拔最高的歷史古蹟,見證了日本殖民台灣、以武力征討台灣原住民的歷史,當加妥善保存及珍惜。

 

延伸閱讀:
官方網站:http://travel.hsinchu.gov.tw/page.aspx?wtp=1&wnd=63&id=302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李崠山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22502114

 

李棟山 (1).JPG
台三線往尖石方向左轉。

 

李棟山 (2).JPG
120 縣道入口。

 

李棟山 (3).JPG
120 縣道左轉接竹 60 鄉道。

 

李棟山 (4).JPG
竹 60 號鄉道入口。

 

李棟山 (5).JPG
左轉往錦屏道路。

 

李棟山 (6).JPG
錦屏道路入口。

 

李棟山 (7).JPG
如果來到這裡就過頭了。

 

李棟山 (8).JPG
錦屏村入口意象。

 

李棟山 (9).JPG
泰雅族「ATAYAL」,其意為「人」。泰雅族為台灣各原住民中分布最廣的一族,從南投縣的仁愛鄉以北至台中縣和平鄉,苗栗縣泰安鄉,新竹縣尖石、五峰兩鄉,桃園縣復興鄉,台北縣烏來鄉,宜蘭縣大同、南澳兩鄉及東部花蓮秀林鄉等十鄉,約佔原住民總人數的五分之一。

 

李棟山 (10).JPG
往八五山的叉路。

 

李棟山 (11).JPG
遠眺那羅部落。

 

李棟山 (13).JPG
遠眺那羅部落與那羅溪谷。

 

李棟山 (14).JPG
叉路口,左往馬美部落,右往宇老部落。

 

李棟山 (15).JPG
叉路口,左往馬美部落,右往秀巒部落。

 

李棟山 (16).JPG
馬美道路,頭前溪與大漢溪分水嶺。

 

李棟山 (17).JPG
馬美道路,頭前溪與大漢溪分水嶺附近遇車子打橫。

 

李棟山 (18).JPG
來到馬美道路與玉峰道路的叉路口。

 

李棟山 (19).JPG
馬美道路入口路標。

 

李棟山 (20).JPG
馬美道路上眺望大漢溪谷。

 

李棟山 (21).JPG
李崠山登山口入口意象。

 

李棟山 (22).JPG
李崠山登山口。李崠山的登山口有兩處,另一處在李棟山莊入口。

 

李棟山 (23).JPG
馬美道路叉路口,這裡往馬美部落。

 

李棟山 (24).JPG
馬美道路叉路口旁指標。

 

李棟山 (26).JPG
李崠山登山口導覽圖。紅線是新步道,藍線是舊步道。新步道的登山口為馬美道路的叉路口,舊步道的登山口則為李棟山莊。

 

李棟山 (25).JPG
李崠山登山口。這裡是新步道的登山口,位於馬美道路的叉路口旁。

 

李棟山 (27).JPG
李棟山莊到了。

 

李棟山 (28).JPG
舊步道的登山口,李棟山莊。

 

李棟山 (29).JPG
舊步道的登山口,李棟山莊。李棟山莊由此去。 

 

李棟山 (30).JPG
李棟山莊。

 

李棟山 (31).JPG
李棟山莊。

 

李棟山 (32).JPG
李棟山莊,莊主朱萬鶴先生。

 

李棟山 (34).JPG
李棟山莊,標高 1500 公尺。

 

李棟山 (35).JPG
李棟山莊,往古堡由此門去。

 

李棟山 (36).JPG
李棟山莊大門。

 

李棟山 (37).JPG
李棟山莊後院。

 

李棟山 (38).JPG
李棟山莊。萬鶴樓名字的由來當然是莊主朱萬鶴先生。

 

李棟山 (39).JPG
往古堡步道。

 

李棟山 (40).JPG
李棟山莊往古堡步道的登山口,也是舊步道的起點。

 

李棟山 (41).JPG

 

李棟山 (42).JPG

 

李棟山 (43).JPG

 

李棟山 (44).JPG
沿途指標都很清楚,不太可能迷路。

 

李棟山 (45).JPG

 

李棟山 (46).JPG

 

李棟山 (47).JPG

 

李棟山 (48).JPG

 

李棟山 (49).JPG
來到舊步道與新步道的第一個交叉點。

 

李棟山 (50).JPG

 

李棟山 (51).JPG

 

李棟山 (52).JPG

 

李棟山 (53).JPG

 

李棟山 (54).JPG

 

李棟山 (55).JPG

 

李棟山 (56).JPG

 

李棟山 (57).JPG
來到舊步道與新步道的第二個交叉點。

 

李棟山 (58).JPG

 

李棟山 (59).JPG
來到舊步道與新步道的第三個交叉點。

 

李棟山 (60).JPG

 

李棟山 (61).JPG

 

李棟山 (62).JPG

 

李棟山 (63).JPG

 

李棟山 (64).JPG
來到舊步道與新步道的第四個交叉點。

 

李棟山 (65).JPG

 

李棟山 (66).JPG

 

李棟山 (67).JPG

 

李棟山 (68).JPG

 

李棟山 (69).JPG

 

李棟山 (70).JPG

 

李棟山 (71).JPG
來到舊步道與新步道的第五個交叉點。

 

李棟山 (72).JPG

 

李棟山 (73).JPG

 

李棟山 (74).JPG

 

李棟山 (75).JPG

 

李棟山 (76).JPG

 

李棟山 (77).JPG

 

李棟山 (78).JPG
來到舊步道與新步道的第六個交叉點。

 

李棟山 (79).JPG

舊步道與新步道的第六個交叉點,導覽圖,算一算是不是第六個交叉點?

 

李棟山 (80).JPG

 

李棟山 (81).JPG

 

李棟山 (82).JPG
舊步道與新步道的第七個交叉點旁有一座觀景平台。

 

李棟山 (83).JPG
觀景平台上展望不佳。

 

李棟山 (84).JPG
舊步道與新步道的第七個交叉點,也是最後一個交叉點。

 

李棟山 (85).JPG

 

李棟山 (86).JPG
李崠山古堡到了。

 

李棟山 (87).JPG
李崠山古堡。古堡圍牆佇立在草叢中。圍牆上層採砌磚,下層混凝土結構。牆面有射口。

 

李棟山 (88).JPG
李崠山古堡。

 

李棟山 (89).JPG

 

李棟山 (90).JPG

 

李棟山 (91).JPG

 

李棟山 (92).JPG

 

李棟山 (93).JPG
李崠山古堡。

 

李棟山 (94).JPG
李崠山古堡正面本來有當時日本總督所題字的門匾與仿歐式 (巴洛克) 的雕飾,但現在只剩下斑駁的水泥結構,

 

李棟山 (95).JPG

 

李棟山 (96).JPG

 

李棟山 (97).JPG
李崠山古堡傾圮的石牆。

 

李棟山 (98).JPG
目前看到的李崠山古堡是興建於明治四十五年 (西元 1912 年),碉堡四周的城牆依然佇立在那裡,只是駐守的日本軍隊與勇猛的泰雅族戰士已經隨著歲月消失在雲霧之中,取而代之的是比人還高的荒煙漫草。

 

李棟山 (99).JPG
李崠山古堡內的電信機房,這兒不是古蹟嗎?

 

李棟山 (100).JPG
李崠山也是一等衛星控制點。

 

李棟山 (102).JPG
李崠山,標高 1914 公尺,比另一張多了一公尺。

 

李棟山 (103).JPG
李崠山古堡,牆上都長樹了。

 

李棟山 (104).JPG
李崠山,標高 1913 公尺,比另一張少了一公尺。一等三角點石柱。

 

李棟山 (105).JPG
李崠山,一等三角點石柱。

 

李棟山 (106).JPG
目前在古堡內有氣象局所設立的氣象儀器所與基地台,此外還有寫著『一等三角點』與『保護區界』的兩根水泥石柱。

 

李棟山 (107).JPG
李崠山,標高 1913 公尺,比另一張少了一公尺。一等三角點石柱。

 

李棟山 (108).JPG
李崠山,頭前溪水源保護區界石柱。

 

李棟山 (109).JPG
李崠山,頭前溪水源保護區界石柱。

 

李棟山 (110).JPG
李崠山,標高 1913 公尺,比另一張少了一公尺。一等三角點石柱。

 

李棟山 (111).JPG
李崠山古堡,堡外堡內雜草叢生。

 

李棟山 (112).JPG
李崠山古堡,堡外堡內雜草叢生。門楣的石匾題字已消失。

 

李棟山 (113).JPG
李崠山古堡,堡外堡內雜草叢生。

 

李棟山 (114).JPG

 

李棟山 (115).JPG
李崠山古堡,槍枝射口的裂縫與藤蔓。

 

李棟山 (116).JPG
李崠山古堡,槍枝射口的裂縫與藤蔓。

 

李棟山 (117).JPG

 

李棟山 (118).JPG

 

李棟山 (119).JPG

 

李棟山 (120).JPG

 

李棟山 (121).JPG

 

李棟山 (122).JPG

 

李棟山 (123).JPG
舊步道與新步道的第七個交叉點。

 

李棟山 (124).JPG

 

李棟山 (125).JPG
舊步道與新步道的第六個交叉點。

 

李棟山 (126).JPG
舊步道與新步道的第五個交叉點。

 

李棟山 (127).JPG

 

李棟山 (128).JPG

 

李棟山 (129).JPG

 

李棟山 (130).JPG
舊步道與新步道的第四個交叉點。

 

李棟山 (131).JPG

 

李棟山 (132).JPG
舊步道與新步道的第三個交叉點。

 

李棟山 (133).JPG

 

李棟山 (134).JPG

 

李棟山 (135).JPG
舊步道與新步道的第二個交叉點。

 

李棟山 (136).JPG
舊步道與新步道的第一個交叉點。

 

李棟山 (137).JPG
舊步道與新步道的第一個交叉點。過了這一個交叉點,就回到舊步道與新步道各自的登山口,別走錯了。

 

李棟山 (138).JPG

 

李棟山 (139).JPG

 

李棟山 (140).JPG

 

李棟山 (141).JPG

 

李棟山 (142).JPG

 

李棟山 (143).JPG

 

李棟山 (144).JPG

 

李棟山 (145).JPG

 

李棟山 (146).JPG

 

李棟山 (147).JPG

 

李棟山 (148).JPG

 

李棟山 (149).JPG

 

李棟山 (150).JPG

 

李棟山 (151).JPG

 

李棟山 (152).JPG

 

李棟山 (153).JPG

 

李棟山 (154).JPG

 

李棟山 (155).JPG

 

李棟山 (156).JPG

 

李棟山 (157).JPG

 

李棟山 (33).JPG
回到李棟山莊,揮別莊主朱萬鶴先生。

 

李棟山 (158).JPG
李棟山莊住址。

 

李棟山 (159).JPG

 

李棟山 (160).JPG
回程由蘇樂方向下山。

 

李棟山 (161).JPG

 

李棟山 (162).JPG
回首山嵐間的李崠山。

 

李棟山 (163).JPG

 

李棟山 (164).JPG
成功農路。

 

李棟山 (165).JPG
三光教會。

 

李棟山 (166).JPG

 

李棟山 (167).JPG
蘇樂橋。

 

李棟山 (168).JPG

 

李棟山 (169).JPG
榮華大壩。

 

李棟山 (171).JPG
榮華大壩。

 

李棟山 (172).JPG
榮華大壩。

 

李棟山 (173).JPG
雪霧隧道。

 

李棟山 (174).JPG
羅浮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