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 冬山鄉 武荖坑林道】
「武荖坑」位於蘇澳鎮與冬山鄉的交界處,由東、西兩股溪水匯流而成,溪谷全長約24公里。有關「武荖坑」的地名由來有兩個傳說,一說早期這裡有平埔族「其武荖社」居住,故名。另一說是日據時代早期曾有人在此溪床發現沙金,因此吸引很多人湧入溪谷淘金,但都徒勞無功,最後一個淘金客因耗盡家財,臨走時負氣給這個溪谷取名為「武荖坑」(意思是財產無了了的坑谷)。
「武荖坑」溪谷早期比今日深,溪床遍佈嶙峋巨石,每逢大雨來臨,暴漲的溪水沖 得這些溪石滾動互擊,產生如大戲擂鼓般的聲音,下游「阿兼城」因地理環境良好、空氣清新、溪水水質清澈,這裡孕育著無數個標緻動人的女孩,清純美麗,因此 蘭陽地區有句古老諺語說:「武荖坑大石鼓,阿兼城水查某」。昔稱「武荖林泉」,屬「新蘭陽八景」的名勝。
五十年代,「武荖坑」溪上游成為縣內幾家水泥業者的洗石場,造成溪水終年混濁不堪,陳定南任縣長時推行「青天計劃」,嚴懲縣內環境污染製造者,「武荖坑」才又恢復往昔清澈,如今「武荖坑」溪(新城溪)仍是國內極少有的 乾淨溪流之一,清澈見底的溪流裡常有魚蝦悠遊其中,兩岸山坡孕育的茶園也是國內知名的產茶區。
「武荖坑」溪岸北側被規劃為全國最大的露營區,區內林木蒼鬱,綠草如茵,設施完善,風景區面積廣達 400 公頃,也因為自然生態豐富,近年更被發展成「全國綠色博覽會」的主要活動基地,每年都吸引至少數十萬遊客入園,讓武荖坑風景區的知名度大開,使得武荖坑成為大人小孩消 暑的最佳去處。
不過我們今日要去的是武荖坑林道。武荖坑林道其實就在武荖坑風景區的對岸,由蘇澳新站斜對面,信大水泥廠旁邊的小路進去。到了裡面集石場就要左彎,林道有山有水,有豐富的生態與景色,這條路是最令人激賞的一段,除了地點非常隱密,還有美麗的河流貫穿其中。林道過檢查哨後一路海拔漸漸上升,路面完全為土石路面,而且路狹且會車不易,轉彎視野開闊處,可以遠眺到武荖坑溪匯入湛藍的太平洋,壯闊的景緻令旅人的心情也隨之漸漸愉悅了起來。
隨著林道的左彎右繞,以及路面的漸漸崎嶇,水泥路面已轉而成為土石路面,少部分的路面較為泥濘,駕駛更須全神貫注,高底盤的車輛在此是較為適合的。在一轉彎處看見「武荖坑林道」的標示牌,這裡曾有一間土地公廟,如今卻已不知去向。過了標示牌,車子在畚箕湖山的山腰盤旋而下,然後到達第一次越過武荖坑溪的地點。
第一次越過武荖坑溪的地點在一曲流處,也就是因為如此的難度不容易到達,因此更保留了此處的原始風味。過溪後有一小廟與一廢棄的檢查哨;我們將車輛僅能停於溪前,接下來就須於溪床徒步。今年由於溪床平緩許多,四輪傳動的高底盤車輛,只要小心駕駛,即可將車輛跨越溪流,可以省卻徒步之辛苦。有些高底盤的車輛循著前人留下的輪跡緩緩前行,淺淺而清澈的溪水打在溪谷的石頭上濺出白白的水花。
週末的下午,許多愛好此道的同好們在寬闊的溪谷紮營,週邊平緩,可以紮營的地點相當廣闊,很容易就可以找到適合地方,好好地舒緩一下心情。平常繁忙的工作與緊張的都市生活步調,已讓我們幾乎忘了輕鬆的散步的這種最自然的休閒了,趁此時沿著平緩的溪床隨意走走逛逛,窣窣的溪水聲相伴,卻仍比都會的電視聲光效果好得太多了。山間飄邈的雲霧掛在半山腰上,暖暖的冬陽灑入這溪谷內的泥灰石土路。
溪床上兩旁的土石堆得老高,碧綠的溪水與前方的森林相互的輝映著共同的顏色。這條林道已經變為『信大水泥』礦場在使用的礦石產業道路,所以維護得很好,只是路面都是泥灰。灰石路面,重型卡車不時往返在蜿蜒蒼翠的河谷之間。溪水清徹見底,山路沿著武荖坑溪緩緩爬升。初入林道時,有輕霧迷漫山頭;深入山谷後,雲霧漸濃,繚繞溪谷;抵達終點的礦場時,因為入口有管制,不得入內,只得悄然回頭。
「武荖坑林道」依著武荖坑溪,環山傍水蜿蜒而上,進林道沿途還需要過水,林道長約 20 公里上下,但全段崎嶇不平,途中三次車行濺過溪水,除此以外路況還算好走。這是一條少人知曉的林道路線,有山澗美景,有曲道下坡路線,有終極的天梯陡坡,還有充滿不確定性的大卡車。山上有私人礦場,就在太白山的終點礦場下方,太白山在 Google 地圖上被標為大白山,不同於礦場告示牌上的地名。也因為這路是專為卡車而設,路寬只差不多能讓卡車通過,空出的邊坡並不寬。行車必須提高警覺,注意迎面而來的卡車,預留足夠的反應時間和距離,以策安全。
延伸閱讀:
官方網站:http://www.goilan.com.tw/wulaokeng/。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武荖坑林道。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3240558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