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 芎林鄉 石壁潭山、中坑山、飛鳳山 O型來回】
飛鳳山,標高僅有 462 公尺,飛鳳山位於新竹芎林鄉,因山勢形似飛鳳伸頸,斂翼飛降,因而得名。「飛鳳探梅」為新竹八景之一, 飛鳳山擁有百年寺廟「代勸堂」及「雲谷寺」,與新竹五指山、獅頭山齊名,都是著名的寺廟風景區。飛鳳山因為報紙的一篇報導,從觀日亭可肉眼看見台北 101 大樓,從此飛鳳山成為熱門登山景點,也成為新竹人健行步道的後花園之一。
飛鳳山,有幾條不同的登山路線,可以從山腳下的飛鳳山牌樓附近的第一停車場出發,或者直接開車上山,從第二停車場或雲谷寺、代勸堂旁的第三停車場出發,途經梅園、第一涼亭、第二涼亭、相思崖,最後抵達飛鳳山最高點的觀日亭。這條路線是飛鳳山的主要的步道,沿途鋪設現代化的石階路,對遊客來說,上山最便利,但這條路線也最缺乏腳踏泥土路那種爬山的感覺。
一般山友的走法,通常會選擇從第一停車場出發,先走爬往石壁潭山,然後再繞向飛鳳山。飛鳳山與石壁潭山之間包夾著凹陷的河谷地,兩座山連綿的山勢地形就像一個大畚箕,山腳下的第一停車場位於畚箕的開口處。面對如畚箕般的ㄇ形山勢,石壁潭山在右側,飛鳳山在左側,雲谷寺、代勸堂都在飛鳳山的那一側。從第一停車場出發,爬往石壁潭山,再繞往觀日亭,然後由飛鳳山的雲谷寺、代勸堂下山, 剛好可繞一圈ㄇ形畚箕,回到出發地點。路程約三小時。
從感應橋所在的三叉路,取右行,走產業道路,約 300 公尺,抵達修心宮之後,就可看見往石壁潭山的登山口指標。這條山徑,長 2.8 公里,稱為「觀日坪古道」,是昔日農民上山種墾及運送農產品的道路。當時這片山區以種植柑橘、茶,以及砍伐相思樹,製造木炭為主要的產業。
循指標方向,會先進入私人的土地,敞開的鐵門。進入之後,約十幾公尺遠,隨即看見左側有廢輪胎鋪設的步道,就是石壁潭山的登山口了。從這裡左轉進入山徑。若繼續直行,前方路底就是民宅與果園。進入山徑,隨即變為泥土路。路旁有古樸的駁坎,附近也有不少竹林。不久山徑開始爬向稜線,路徑變陡,樹與樹間綁著繩索,提供登山客上下輔助。
乾燥的土壤,有不少裸露的石塊及樹根,可供踏踩, 山徑一段陡坡,一段緩路,可以調節體力,爬山不致於太辛苦,而又很有爬山的感覺。沿途植物以油桐、楠木、相思樹為主,相思樹尤其特別多。約五十幾分鐘,路右側有一條小徑,入口綁有登山條,轉入後,發現石壁潭山的基石就在幾公尺外的小丘上。石壁潭山,海拔 402 公尺,山頂有一顆三等三角點編號 100 基石。這基石是日治時期埋設的三等三角點,基石後方的山坡地則種滿柑橘。
由此而去,下坡路漸多,仍是質樸的泥土路,走來很舒適。抵達一處鞍部後,開始轉為上坡路, 這時已從石壁潭山的稜線繞向飛鳳山的稜線,不久,就抵達「風情萬景」咖啡廳了。 這間在山上經營的小咖啡廳,架起木亭,可以憑高眺覽風景,也可讓遊客付費進入山坡柑橘園自行採果。風情萬景咖啡屋,它的位置相當好,可以看到外面的好山好水,不過只有例假日才營業。
由風情萬景前行,約十分鐘,抵達觀日亭附近的三叉路口,與代勸堂上山的登山步道在此交會。此處稱為觀日坪,右往觀日亭與中坑山,左往相思崖與代勸堂,取右行,不久就抵達飛鳳山觀日亭,這裡是飛鳳山的最高點,視野絕佳,可遠望新竹地區。觀日坪,由這裡可見到東邊有兩座山峰,它們應該是中坑山和牛欄窩山吧。直到這個地方為止,步道、山徑非常明顯,還經常有人來到此 處欣賞風景或健行,再往東去就沒有明顯的山路了,對一般人來說,這裡該是飛鳳山區的終點吧。
由觀日坪再出發,踏上未知的少有人跡的山徑,繼續往東走去,我們的目標是左前方紅白電信中繼站,繼續往前。經過一個岔路口,有前往飛鳳園的指標,一路上雖然狹小的產道並不好走,但還算相當明顯。經過紅白電信中繼站,看到了中坑山的基點,做為基點的水泥柱比較高。中坑山,海拔 462 公尺,又稱王爺坑山,位於飛鳳山步道過觀日亭後,山頂有一顆二等三角點編號 1050 基石。旁邊向陽隊設立的指示牌上說:「中坑山,H462M,No. 1050」,若干登山隊伍也設立了類似的指示牌,附近的布條非常之多,可見這算是山友們經常造訪的山。
今日天候不佳,但見一片迷濛而已。在此稍休憩,然後回到觀日廣場走飛鳳山主步道下山。下山這條主步道,沿途景緻不錯。相思崖,有大片的相思林,沿途也都設有植物解說牌,介紹花草樹木。 走這條步道,除了登山休閒,也可多認識一些植物,增廣知識見聞。這條步道缺點則是硬硬的石階,濃濃的匠味,設施顯很過於人工化, 雖然方便遊客觀光,卻也失去了山徑的自然本色。
飛鳳山的三角點基石並未設在最高點的觀日亭,而是在第二涼亭旁的小丘上,位置不明顯, 登山者很少會以此基石做為登飛鳳山的終點,而是以觀日亭做為目標。第一涼亭則是觀賞夕陽的地點, 「飛鳳夕照」為昔日新竹八景之一。
抵達代勸堂附近時,遇到幾棵巨大的老樟樹,透露出此地寺廟擁有百年歷史的氣氛,樟樹附近有梅園。代勸堂是百年古寺,建於日據時代明治 32 年(1899 年),祀奉關聖帝君,廟已完全改建,空有金碧輝煌,反而像是一座新廟宇。雲谷寺建於明治 37 年(1904 年),祀奉觀音菩薩,外貌古樸,但卻過於殘破,已岌岌可危。兩間百廟古廟,一維護過當,一維護不足,都使人嘆惋。
由雲谷寺循著指標,踩著石階路,就可一路下山,回到感應橋。這條下山的石階路,可能就是昭和二年時所修建的古道。舊石階都已消失,換上了現代的石材。新石階較美觀,但令人難以產生思古幽情。石階路回到感應橋附近的三叉路口旁,豎立著三塊關於飛鳳山開發史的舊石碑, 分別是大正九年(1920 年)的「感應橋紀念碑」、民國四十六年(1957 年)「感應橋記碑」, 以及昭和二年(1927 年)「開路紀念碑」。
感應橋是當年新竹富商古雲梯,前來飛鳳山進香祝禱求子,後來果然生下一男嬰,於是在山麓捐建一座石橋,以利信徒上山進香。後來因產業道路的開闢,感應橋已被掩沒,目前僅存一小部份的遺跡而已。開路紀念碑,則是地方居民感念一位溫姓女子,捐七百金修建往飛鳳山的道路而立碑紀念,在紀念碑附近仍可看見一小段殘存的石階舊路。
就飛鳳山系而言,還影有中坑山、石壁潭山、牛欄窩山、下橫坑山等,所以整個登山步道體系完整,有梅嶺步道、豐柑步道、紫藤步道、綠穹步道等,體力好的一天可完成全部山系,也可以適各人體力選擇大小圈的走法,故飛鳳山是新竹縣最熱門的登山步道之一。我們這次採大O型走法,從豐柑步道上行經石壁潭山、中坑山,回程經飛鳳山後由梅嶺步道下山。
觀日坪步道 2800 公尺,是以修心宮為起點,終點亦是觀日坪,途經石壁潭山,全程為泥土陡坡。梅嶺步道是以代勸堂為起點,經飛鳳夕照涼亭及相思崖,最後至觀日坪,全程為水泥石階步道,是一般民眾最常走的路段,也是飛鳳山主要的觀光步道。而我們今天的路線是以修心宮為起點,經石壁潭山往觀日坪,再去中坑山,再回觀日坪往飛鳳山後下到代勸堂,繞一圈走,約三小時 (含休息),因為先前將車停修心堂前,所以回程還得走一段柏油路,經感應橋回到修心堂前,完成石壁潭山、中坑山、飛鳳山 O型來回。
《我要怎麼去》
行車路線為國道三號竹林交流道下往竹東方向,走富林路二段 (竹 120 縣道) 即左轉文衡路後,立即右轉竹 24 號鄉道 (往芎林國中方向),就到達飛鳳山代勸堂或修心宮。
延伸閱讀:
官方網站:http://travel.hsinchu.gov.tw/page.aspx?wtp=1&wnd=61&id=31。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飛鳳山。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148252。
石碧潭山的登山口不是很明顯。右側水泥橋就是登山口的方向,假日路旁有許多農民賣自種的果菜,不過這是一條非常熱門的登山路線。
這是飛鳳山步道的導覽圖,非常清楚的標示步道路線,但圖說觀日坪步道要 2.5 小時,其實走到觀日坪大概只要 1.5 小時。
轉進私人道路幾十公尺後,看到左側輪胎舖設微陡峭的步道就是;這裡居然有售地的廣告看板。
隨即進入林間,高大的樹木襯映著腳下泥土路,漸漸開始有爬山的感覺。
樹根路段是飛鳳山全程中最不好走的路段,但是因坡度較緩,由此上山較為不累。
沿途是裸露、交錯縱橫的樹根及石塊;路程有陡有緩,剛好樹根成為緩衝擋板,走起來腳就不會打滑了。
回頭另一個角度看叉路口;木階道可通至石壁潭,泥土徑則是由修心堂上來的來路。
這一段因為鄉公所有規劃舖整完善的步道系統,所以走起來輕鬆、舒適。
這就是往石壁潭山的入口啊!!除了登山條什麼指標都沒有,一不小心就很容易錯過呢!!!
石壁潭山的基石編號是一百號!!真是不錯的數字啊!!!可能是外面沒有指示牌的關係,雖然距離步道不到幾公尺,但經過的遊客都沒人上來看看呢!!
兩側是茂密的原生樹林,常常遇到狹路中還站著幾棵大樹;體格壯碩的山友若沒有側身行走,應該會被卡住吧!
接著又是一段泥土下坡路段。山徑順著山勢蜿蜒沒有過多的建設,時而寬闊、時而狹窄。
叉路口路標,往觀日坪還要 1000 公尺,從這兒去的步道非常寬敞。
回頭另一角度看叉路口路標,右邊為石壁潭山來路,左邊也通往石壁潭。
風情萬種咖啡廳是山上經營的咖啡廳,只有在例假日和國定假日才有營業。
很多早上來登飛鳳山的山友,喜歡將這裡作為休憩站,點份厚片土司,外加杯飲料,享用美食,同時也欣賞遠方山景。
繼續往前走則來到三岔路口,與從代勸堂方向上山的登山步道在此會合。
觀日亭附近有山友在此搭棚泡茶,水、瓦斯設備一應具全;看來是一群朋友沒事就會相約來飛鳳山泡茶聊天。
前方電塔就是中坑山頂,不過一旁的飛鳳山步道解說牌倒是沒有提到那裡呢!! 有看到 101 大樓嗎?不太容易喔。
飛鳳山「觀日亭」上看台北 101 大樓,非得要非常非常用力看才看得到。
往中坑山的前段是石砌,大概 300 公尺而已。
來到叉路,取左側往中華電信電波站方向。這裡有飛鳳山步道和飛鳳園的的指示路標,水泥路可通到大華工專,飛鳳園則遠在牛欄窩山的山頭。
中坑山海拔462公尺,又稱王爺坑山,有一顆編號 1050 二等三角點基石。
中坑山海拔462公尺,又稱王爺坑山,有一顆編號 1050 二等三角點基石。
中坑山海拔462公尺,又稱王爺坑山,有一顆編號 1050 二等三角點基石。
中坑山海拔462公尺,又稱王爺坑山,有一顆編號 1050 二等三角點基石。
前方水塔旁有石階小路,應該就是通到飛鳳園的吧!!不知為何,這段路相當少人走。
中坑山海拔462公尺,又稱王爺坑山,有一顆編號 1050 二等三角點基石。
相思崖也是人工鋪整的步道,沿路種植大片的相思樹、桂花樹,花草樹木種類繁多。
過相思崖步道開始往下,來到叉路口。左方叉路為 1800 公尺觀日坪古道,根據地圖可以走回修心宮;我們沿著右方階梯繼續往下走,前往二涼亭。
遇到叉路,左右都可走,左方是傳統泥土路步道,右方是石砌步道,我們取右。
來到飛鳳山第二涼亭旁叉路口,右側往涼亭方向就是飛鳳山三角點。
飛鳳山第二涼亭,涼亭方向後側小徑往飛鳳山三角點。飛鳳山,山形似飛鳳引頸而得名,為新竹八景之一,賞景之處在涼亭。
飛鳳山,海拔 423 公尺,山頂有省府地政處測量局三等控制點編號 S151 基石。
飛鳳山,海拔 423 公尺,山頂有省府地政處測量局三等控制點編號 S151 基石。
飛鳳山,海拔 423 公尺,山頂有省府地政處測量局三等控制點編號 S151 基石。
飛鳳山,海拔 423 公尺,山頂有省府地政處測量局三等控制點編號 S151 基石。
飛鳳山,海拔 423 公尺,山頂有省府地政處測量局三等控制點編號 S151 基石。
接下來的一段下坡都是寬大的石階,人工化程度較深,這裡看到的人也比較多,別小看這陡坡,要一直往上走也是很累的。
來到飛鳳山第一涼亭旁叉路口 (石板路右側),我們往左前下山。
代勸堂是這裡的百年古剎之一,不過看不出來古的痕跡,原來這裡也是拜關公。
石階路入口的三叉路口旁,芎林鄉觀光導覽圖。
三叉路口旁石階路入口附近的感應橋。感應橋是當年新竹富商古雲梯前來飛鳳山,進香祝禱求子,後來果然生下一男嬰,於是在山麓捐建一座石橋,以利信徒上山進香。
三叉路口旁石階路附近的感應橋,橋頭豎立著三塊關於飛鳳山開發史的舊石碑,分別是大正九年(1920 年)的「感應橋紀念碑」、民國四十六年(1957 年)「感應橋記碑」, 以及昭和二年(1927 年)「開路紀念碑」。
三塊關於飛鳳山開發史的舊石碑,分別是大正九年(1920 年)的「感應橋紀念碑」、民國四十六年(1957 年)「感應橋記碑」, 以及昭和二年(1927 年)「開路紀念碑」。
昭和二年(1927 年)「開路紀念碑」。開路紀念碑,則是地方居民感念一位溫姓女子,捐七百金修建往飛鳳山的道路而立碑紀念,在紀念碑附近仍可看見一小段殘存的石階舊路。
後來因產業道路的開闢,感應橋已被掩沒,目前僅存一小部份的遺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