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合盒子山 (36).JPG
@ 金合盒山,標高 401 公 尺,總督府圖根補點。 

 

【桃園縣 大溪鎮 金合盒山】

 

金合盒山,位居桃園縣大溪鎮,這裡屬於西邊溪州山脈的支脈,介於溪州山脈與枕頭山之間。金合盒山,西邊是「百吉」,西北是「腦窟寮」,東北是「水流東」,由東北一直到西南都被「三民溪」所環繞。這裡的產業經濟活動,過去是樟腦與茶葉,例如位居金合盒山西北方位的「腦窟寮」,位於大溪鎮新峰里的山間低窪處,因為從前設有煎製樟腦的腦寮而稱為「腦窟寮」,台灣北部有許多地方都有這樣的地名。而茶葉最有名的「大溪老茶廠」,過去日治時期則是位於大溪水流東的『三井合名公司製茶廠』。

金合盒山北邊是湳仔溝,在百吉隧道出口右轉通往水庫環湖公路的路上,沿途有許多座古厝並排錯落於此,古厝多是座東南朝西北,或是座西北朝東南,這種靠山(金合盒山)面水(湳仔溝溪)的座向,也是大溪多數古厝的方位,緣於地形之故。這種位於山區的古厝,和大溪鎮上老街的牌樓立面建築,以及月眉、內柵等地區的古厝建築樣式並不太相同,顯得樸實無華,也反應了山區生活環境的差異,值得細細品味。

金合盒山的開墾史,要追溯自同治四年(1864 年),士林廩生潘水清集股開墾湳仔溝。三年後,田心庄業戶黃新興招佃開墾水流東,並廣建樟腦灶,煉製樟腦;同年,泉州人黃安邦,承辦烏塗窟開墾事業,在這興建了大規模的製茶工業,從此以後,大溪的農、工業有了基礎,大溪市街亦日漸繁榮。光緒十二年(1885 年),台灣巡撫劉銘傳親率大軍進入復興山區剿撫原住民,原住民陸續歸化,山地平靜、山禁開放,平地人民遂進入山區開墾,發展製腦、伐木、燒炭等事業。

清光緒二十年(1894 年),甲午戰爭,清廷慘敗,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 年)將台灣與澎湖割讓予日本。昔日大溪由於大漢溪可行船,直接通往淡水港埠,而成為重要物資集散地。當時在大溪碼頭集散的物資都靠挑夫肩挑或牛車運送。不久, 「桃崁輕便鐵道公司」成立,從桃園至大溪間開闢的輕便車道後,適時解決了兩地間的物資集散,打通了大溪對外交通的血脈。1903 年,在大嵙崁區長呂建邦及桃園街的簡朗山等人,合夥創設桃崁輕便鐵道株式會社,在大溪鋪設了桃園至栗子園輕便車道,長 14.3 公里。輕便車速率每小時約十公里,下坡時可達 16 公里,車上置有制動器,在急坡處可以煞車。

大正元年 (1912 年) 時,增設桃園至大嵙崁間的副線,由於山區天然資源豐富,為開採與運輸需要,在大正 8 年以後,將軌道延伸至角板山,全長 22.82 公里,將茶葉樟腦木材竹筍及煤產等物運輸至桃園,銜接縱貫鐵路再運往全省各地。大嵙崁河港水運雖然逐漸被取代,但是大溪卻成為新的陸運轉運中心,穩坐當時新竹州第二大城的地位。

輕便車行駛的速度約每小時 16 公里,有煞車裝置以減速。台車分客貨二種,而客車還分為一、二、三等級,一等僅供兩人乘坐,上加頂蓋遮雨蔽日,下鋪籐製座椅;二等則無頂蓋;三等則無頂蓋也無籐椅,可乘四人。當時的輕便道以運送煤炭為主,是用竹子編織如畚箕狀的竹簍;而溪洲至大溪這段路是斜坡路段,駕馭輕便車者會用肩膀頂著,用手推,所以,手中長滿了厚厚的繭。那時候的輕便車仍以人力為主,沿著鐵軌一路推著跑,途中遇到上陡坡時,車伕力量不夠,大家還得下車一同跟著走。

大嵙崁至角板山輕便鐵道通車後,除了運送山區的樟腦、茶葉、煤產等貨物外,也經營客運業務。當時大溪通往角板山途中的八結隧道(百吉隧道)未打通,輕便車必須繞經百吉林蔭步道。百吉隧道完工後,輕便鐵道捨原路改走隧道,直通百吉,免去了顛坡之苦。新百吉隧道於民國 82 年〈1993 年〉通車後,舊百吉隧道從此功成身退,桃園縣政府後來在北橫公路廢棄的舊百吉隧道內,重建了一小段輕便鐵道,並設置了導覽資料及老照片,讓遊客遊覽這座舊隧道時,可以懷想那段鐵道歲月。

三民 (水流東) 當時又為何會成為當時的交通要衝呢?因為水流東的「三井合名株式會社」及當地一些煤礦主,不滿桃園輕便鐵道公司調漲運費及台車的通過費,於大正七年 (1918 年) 由三井會社出資,自行自行舖設水流東經五寮至台北縣三峽的輕便鐵路,這條輕便鐵路由水流東三井的製茶工廠起,經花草林、五寮接主線通往三角湧,造成讓復興鄉三民一帶的茶葉、樟腦、煤碳,原來由桃園輕便鐵道公司運送的大批茶葉、木材、樟腦、山產物及沿途各個煤礦區所產的煤炭,都改經三角湧轉運至鶯歌後輸出,大溪更加沒落。

此外大正 14 年 (1925 年) 新闢的縱貫公路由 (現今之台一線) 龜山到桃園、中壢、湖口,並未經過大溪,因此大溪的交通大不如前,以往經由大溪轉運的各地山產、物產多轉往其他交通較便捷的區域。自此大溪地區貨物集散、轉運功能被取代,造成市況日趨蕭條,貨物集散功能漸喪失,大溪內部的商業活動大受影響。大溪原本新竹州第二大城的地位,也拱手讓給桃園市。

「三井合名株式會社」是日治時期興辦開發山地,重要事業主,以其為首之事業共有數十項〈種製茶、稻作、整地、造林、製材、採藤、製炭……等等〉,墾植作業主要區域,以台北州、新竹州最為興盛。依據日據大正十四年台灣總督府土地開墾資料顯示,台北州〈海山郡、文山郡〉茶園面積約近八百甲、水田約五十七甲,新竹州〈大溪郡〉茶園面積約二二三甲、水田約七點六甲;因山地土質適合茶樹栽培,產製品被視為極重要作物。三井為力求粗茶品質統一與穩定,先後於海山郡大豹、大寮、及大溪郡三民水流東等三地建設製茶工廠。

「三井合名株式會社」製茶廠座落大溪山區,生活區鄰近桃園縣復興鄉三民地區,三井合股公司在大溪郡經營茶園墾殖地以水流東、腦窟寮為其重點。工廠建築面積為六百六十餘坪,一部分為鋼筋二層樓房,裝置動力使用科尼希鍋爐〈Cornish boiler〉,汽罐係橫型、單筒、無凝縮蒸汽機,常用蒸汽壓一百磅,二十九匹馬力,另安裝當時最先進乾燥機。工廠約於大正十三年十一月施工開始,於大正十五年〈民國十五年、昭和元年〉九月廿五日完工。為便於產品運輸迅捷,特別舖設四哩長專用輕便鐵路〈台車〉,由工廠通往台北州海山郡五寮,且亦於當年八月完成鐵軌舖設建設工作。整個廠房主建築,在當時採用最新最昂貴鋼骨構造、亞鉛鐵皮建造廠房,可見製茶業是台灣地區當時紅極一時重要經濟作物。

三井水流東製茶工廠完成,適時提供產業契機,不僅興盛外銷,更促進桃園製茶業在台灣重要地位。可由大溪諺語「鳥嘴尖下大嵙崁、樟腦紅茶香魚香、山明水秀人傑靈、風光歷史我故鄉」可見一般。當年「日東紅茶」東洋第一大製茶廠,歷經八十餘年歲月,廠內製茶老古董茶機具、揉捻機等等,從日治時期延續迄今,現在歸屬『台灣農林公司』的「大溪老茶廠」,據悉尚可運作,真正為台灣發展史做「活見證」。

日本殖民政府統治台灣,成為台灣最大地主,大量土地讓售財團與事業主,為當時殖民政府極重要收入,而大事業主「三井合名公司」在公權力支持與後盾,於大正五年五月十七日申請預約承購官有原野在案〈大正六年十一月十四日提報申請書、三井合名公司台灣辦事處處長星野政敏〉,並大力從是山地開發,以及適時重點產業開發,造就台灣茶葉王國、與提供日治時期總督府持續財政收入。由於山地事業蓬勃發展土地被大量開發土地,促成與原住民生活及傳統領域土地糾葛、糾紛不斷。 

我們驅車至台七線 11.4k 叉路口,這裡的指標指示往『新峰里 1 鄰』。與叉路口垂直叉路是三合院民宅,不取,右轉走最右邊的上坡路。產業道路不寬,部分路段也僅容一車,不過路面平整,很好走。車行來到一處大彎,大彎路邊有音符裝飾的看板,看板對面有一沿稜線往上之小徑,誤以為是登山口,由此起登。來到小山頭後,只有滿山的桂竹林,發現無任何路條,更別提三角點了。想要沿著稜線一路推進,怎奈稜線小徑盡是倒竹阻路,想想還是算了,只好原路退回柏油產業道路。

台七線 11.4k 叉路口柏油產業道路進來約 1.1 km,又是一處大彎,右側有一水泥農路,左側即為登山口。此處不好停車,只好在右邊水泥農路旁臨停一下。從停車處看登山口,真的很隱密耶,完全沒有登山布條,若沒準備資料,想必找不到。我們雖然事先有做功課,之前卻也是搞錯了地點。登山口旁有復興幹 112 支 14 電力桿,取左陡上竹林,於竹林中循稜上行;山徑還算清晰,大致在竹林中穿行。在竹林中穿行有個問題,上山只要一路往上就對了,可是下山就不一定知道怎麼回到登山口。

由登山口出發,在竹林中穿行,過橫倒木,過巨樹,五分鐘就抵達了金合盒山三角點。金合盒山,海拔 401 公尺,旁有總督府圖根補點基石,樹林中無視野,資料說右有小徑陡下可往阿義魚池及枕頭山,可是現場完全看不出來。本想由此山徑回阿義農莊以完成 O 形路線,想想還是原路退回比較妥當,不然得一路開路那多辛苦。沒想到回程,過巨樹,過橫倒木,來到竹林中穿行。左穿右穿,怎麼路條全不見了。只好回頭找叉路,又是左穿右穿,結果又回到金合盒山三角點。

回到金合盒山三角點,心中還在納悶,到底哪裡走錯了。把路徑再歸結一次,心想叉路一定是在竹林中,只是不知道往哪個方向下山。又回到竹林中,望著地上一堆筍殼,卻不知回程的路在哪兒。後來左穿右穿,莫名其妙就回到登山口了。

回到台七線 11.4k 路口,賦歸回家。

 

延伸閱讀:
官方網站:http://www.tcge.taipei.gov.tw/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金合盒山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1480854

 

金合盒子山 (1).JPG
我們驅車至台七線 11k 處。

 

金合盒子山 (2).JPG
台七線 11.4k 叉路口,這裡的指標指示往『新峰里 1 鄰』。

 

金合盒子山 (3).JPG
台七線 11.4k 叉路口,這裡的指標指示往『新峰里 1 鄰』。與叉路口垂直叉路是三合院民宅,不取,右轉走最右邊的上坡路,此為回頭照。

 

金合盒子山 (4).JPG
產業道路不寬,部分路段也僅容一車,不過路面平整,很好走。

 

金合盒子山 (5).JPG

 

金合盒子山 (6).JPG
車行來到一處大彎,大彎路邊有音符裝飾的看板。  

 

金合盒子山 (7).JPG

 

金合盒子山 (8).JPG
車在大彎處停車,大彎路邊靠山面有一沿稜線往上之小徑,誤以為是登山口,由此起登。

 

金合盒子山 (9).JPG

 

金合盒子山 (11).JPG

 

金合盒子山 (12).JPG
來到小山頭後,只有滿山的桂竹林,發現無任何路條,更別提三角點了。

 

金合盒子山 (10).JPG
想要沿著稜線一路推進,怎奈稜線小徑盡是倒竹阻路。

 

金合盒子山 (13).JPG

 

金合盒子山 (14).JPG

 

金合盒子山 (15).JPG
想想還是算了,只好原路退回柏油產業道路。    

 

金合盒子山 (53).JPG
台七線 11.4k 叉路口柏油產業道路進來約 1.1 km,又是一處大彎,右側有一水泥農路,左側即為登山口。

 

金合盒子山 (18).JPG
登山口完全沒登山條,入口很不明顯。此處不好停車,只好在右邊水泥農路旁臨停一下。從停車處看登山口,真的很隱密耶,完全沒有登山布條,若沒準備資料,想必找不到。

 

金合盒子山 (19).JPG

登山口旁有大溪幹 18 分 26 電力桿,取左陡上竹林,於竹林中循稜上行;山徑還算清晰,大致在竹林中穿行。

 

金合盒子山 (20).JPG
在竹林中穿行有個問題,上山只要一路往上就對了,可是下山就不一定知道怎麼回到登山口。 

 

金合盒子山 (21).JPG

 

金合盒子山 (22).JPG

 

金合盒子山 (23).JPG

 

金合盒子山 (24).JPG

 

金合盒子山 (25).JPG
看到這塊紅布及小草登山隊路條後,前方就是山頂了。

 

金合盒子山 (26).JPG
由登山口出發,在竹林中穿行,過橫倒木,過巨樹,五分鐘就抵達了金合盒山三角點。

 

金合盒子山 (27).JPG
金合盒山,海拔 401 公尺,旁有總督府圖根補點基石。

  

金合盒子山 (28).JPG

 

金合盒子山 (29).JPG

 

金合盒子山 (30).JPG

 

金合盒子山 (31).JPG

 

金合盒子山 (32).JPG

 

金合盒子山 (33).JPG
金合盒山,海拔 401 公尺,旁有總督府圖根補點基石,樹林中無視野,資料說右有小徑陡下可往阿義魚池及枕頭山,可是現場完全看不出來。本想由此山徑回阿義農莊以完成 O 形路線,想想還是原路退回比較妥當,不然得一路開路那多辛苦。

 

金合盒子山 (34).JPG
沒想到回程,過巨樹,過橫倒木,來到竹林中穿行。左穿右穿,怎麼路條全不見了。

  

金合盒子山 (35).JPG
只好回頭找叉路,又是左穿右穿,結果又回到金合盒山三角點。回到金合盒山三角點,心中還在納悶,到底哪裡走錯了。

 

金合盒子山 (37).JPG

 

金合盒子山 (38).JPG

 

金合盒子山 (39).JPG

 

金合盒子山 (40).JPG

 

金合盒子山 (41).JPG

 

金合盒子山 (42).JPG

 

金合盒子山 (43).JPG

 

金合盒子山 (44).JPG
把路徑再歸結一次,心想叉路一定是在竹林中,只是不知道往哪個方向下山。只好一路抓著路條下山。

 

金合盒子山 (45).JPG

 

金合盒子山 (46).JPG

 

金合盒子山 (47).JPG

 

金合盒子山 (48).JPG

 

金合盒子山 (49).JPG
後來左穿右穿,莫名其妙就回到登山口了。此處不好停車,所以只好在右邊水泥農路上臨停一下。

 

金合盒子山 (50).JPG
回望登山口。

 

金合盒子山 (51).JPG
登山口。

 

金合盒子山 (52).JPG
登山口。

 

金合盒子山 (54).JPG
登山口,登山口旁有復興幹 112 支 14 電力桿。 

 

金合盒子山 (16).JPG
循著產業道路繼續往前開,看看前面去哪兒?

 

金合盒子山 (17).JPG
開到魚池前決定回頭,前方即是枕頭山。 

 

金合盒子山 (55).JPG
回到台七線 11.4k 叉路口,賦歸回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