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 士林區 絹絲瀑布、擎天崗草原、竹嵩山、菁山自然中心】
「絹絲瀑布步道」即為早期金包里大路南段,連通擎天崗與士林地區的通道。因此也有人將從「菁山小鎮」經涓絲瀑布至擎天岡的「絹絲瀑布步道」稱為魚路古道(南段)。開車從仰德大道至山仔后,右轉菁山路,再左轉菁山 101 巷,往冷水坑方向,抵達菁山 101 巷與菁山 101 巷 71 弄的交叉路口,在右側道路旁就可看到絹絲步道的路標。
這條步道屬於金包里魚路古道的一段,平坦易行,林蔭蒼鬱,走在其間,怡然舒適。一走進絹絲步道,步道旁樸質的水圳及竹林,就讓人感受到這條古道濃郁的人文歷史跡痕。 早年金包里(金山)的漁民捕獲的魚產,就是經走金包里大路翻山越嶺至擎天崗,再走絹絲步道至山仔后,再下山至士林販售。
除了涓絲瀑布外,山豬湖水圳也是重點,查看七星農田水利會的網站,就知道台北市北區的農田水圳都歸七星農田水利會,而山豬湖水圳是海拔最高者。當日車子就停在菁山自然中心停車場,這時候停車場只有幾輛車先到。
涓絲瀑布入口處不遠處,入口處有明顯的告示牌與指標。開始時,水圳靠左邊的山壁。上面還掛著好幾條水管,從前方引來飲用水罷。另外步道上還埋著一條大水管。涓絲瀑布步道可能是熱門的親山路線,三三兩兩遊人,絡繹於途。步道邊上立著一面涓絲瀑布的介紹牌子。
我們沿著步道走,林間清風沁涼舒暢,不久,聽到淙淙的溪流水聲,清徹悅耳,伴著我們前行,愈走愈聲音愈響,當淙淙水聲轉為水瀑巨聲時,感覺到絹絲瀑布就在不遠處了。抵達絹絲瀑布休憩區,只見三兩登山客坐在石椅休息聊天。 絹絲瀑布水量豐沛,只是瀑布區被柵欄圍住,豎立著「危險」、 「禁止進入」的警示牌。到了瀑布卻無法親近,未免感覺有些掃興。
今天一路行走至此,尤其愈近瀑布區時,都有淙淙水聲相伴。絹絲瀑布位於內雙溪的上游,這條溪水與絹絲步道並行,沿途不少小徑皆可通往溪谷邊。在溪邊林下,享受山間清風、耳聽水聲淙淙,想必十分愜意。
從絹絲瀑布往前走,經過廢棄的陽明山牧場辦事處舊址。陽明山牧場,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擎天崗,擎天崗位在七星山頂海拔約 771 公尺,舊時別稱「牛埔」,是市民休閒踏青的最愛。從日治時期昭和九年,也就是民國 23 年開始,由台北州政府設置大嶺峠牧場,分為三大牧場,提供台北地區農家寄養農閒時的耕牛,牛隻來源主要是淡水、新莊、三重、蘆洲、士林,其中規模最大的第一牧場,就是擎天崗地區。
民國 41 年,政府依據原牧場中將擎天崗、冷水坑及七股山一帶規劃設置了陽明山牧場,由當時的陽明山管理局、陽明山警察所、士林、北投鎮公所、陽明山管理局農會、士林及北投鎮農會等七個單位組管理委員會,並公推局農會負責經營。民國 63 年陽明山管理局農會併入台北市農會,同時將牧場改由台北市農會經營管理,繼續接受寄養牛隻的服務。
民國 74 年陽明山國家公園成立,以擎天崗為主要範圍的陽明山牧場被保留,當時認定牧場土地屬國有財產,但經營、管理及使用權責歸台北市農會所有。牧場上的草原主要植被為類地毯草和假柃木,可作為牧草供給牛隻覓食,由於水牛不停覓食習慣,造就了此地以類地毯草為主要植被的特殊景觀,牛隻也成為維持草原植被及景觀的主角,是陽明山最受遊客喜歡和推薦的景點之一。
接著走出森林,壯闊的擎天崗草原就在橫在眼前。今天風清雲淡,踏著石階登上大草原,站上高處回首遠眺,遠方的淡水河,映入眼簾。擎天崗環形步道以草原景觀為主,步道平緩,遠近山峰峻秀,雲嵐依山飄緲,山風雲氣涼爽, 使人感到心曠而神怡。
擎天崗擎天崗草原居大屯山群彙的中央,及竹子山、七股山與頂山,磺嘴山之中間鞍部,地勢平坦,源於竹篙山熔岩所形成的階地;自古即為平埔族金包里社(金山)與毛少翁社(士林)聚落往來、狩獵採硫的最短捷徑,故也是魚路古道必經之地;歷經平埔族、荷蘭、明鄭、清領,日治,台灣光復後等至今,先民們於此處留下豐富的足跡、遺址,並造就了擎天崗草原及其附近珍貴、薈萃的人文景觀。
擎天崗昔稱大嶺、大嶺峠、嶺頭喦、牛埔,最早先民們於此處獵取梅花鹿皮及其他野生動物,並採摘野果、芒草、硫磺等以供生養及貿易交換,後隨著台灣大環境經濟產業的興衰,明代、清領及日治等時期,此處也曾栽植甘薯、茶葉、大菁、樟樹與相思樹等,後期也栽種柑橘、藥草、柳杉、黑松及類地毯草草原等;先民們為了生活,血汗和著這芳香的泥土,繁榮了這塊土地。
草原旁及溪谷間的古老聚落、清領時期老茶寮、藍染用的菁礐,相思樹炭窯、樟腦寮、先民行旅休憩用的"店仔地"、灌溉用古老水圳、筍寮、牛舍、採硫古道等及散生野地的大菁、野生茶苗、樟樹,都見證了當地的人文歷史。
擎天崗草原自清領末期形成草原,為台北盆地及金山、萬里等附近農家農閒時耕牛寄養處所,除水牛外本草原也曾寄養過黃牛、神戶黑牛、羊、戰馬...等;草原牧場面積最大時,北邊曾廣達磺嘴山、頂山,南邊可達七星山、七股山等附近地區;草原上除類地毯草、假柃木等主要植被外,尚可見到許多成堆的牛糞、飲水沐浴的水潭窪地以及清領以來殘留的牛舍遺跡。
擎天崗草原也因位魚路古道捷徑的沿途最高點,故有嶺頭之稱,下可俯視金山平原,並可遠眺七星山及大台北盆地,自古即是軍事要衝之地,也是台北盆地防衛上的橋頭堡;自清領中葉以來,就有為封禁硫磺需要,曾派河南勇於附近巡邏駐紮。日治時期亦有流寇、土匪常出沒於此。
抵達昔日陽明山牧場牛舍改建的教育解說中心之前,已可遠遠望見如一細長白練的淡水河。接下來就是上坡路了,不久就爬到擎天崗環形步道往竹篙山的岔路口。這裡是擎天崗環形步道的最高點,海拔約 811 公尺。
岔路口有一座廢棄的碉堡,竹篙山的三角點旁也有一座碉堡。昔日擎天崗曾駐守國軍部隊,以防範共軍空降這片大草原,突襲台北城。「擎天崗」之名,可能是當年駐守此地的埔光部隊所命名的。 今日的擎天崗停車場還有當年部隊所立的「擎天崗」碑石,而嶺頭喦福德宮旁有一座五角形涼亭,是當年駐防部隊所建,柱聯寫有「消滅共匪酬壯志」,刻字至今仍在。而隨著世事轉變,擎天崗的部隊已早遷撤,這裡已成為國家公園的草原景觀遊憩區。
竹篙山位於擎天崗南方最高的山頭上,是一座圓錐形的火山,由於四周無高山遮擋,居高臨下,視野開闊,能遙望紗帽山、七星山、竹子山和觀音山,遠眺淡水河與大台北地區,四季皆能欣賞優美的青青草原。碉堡後方有一明顯山徑—竹篙嶺古道,可經由古道抵達海拔 714 公尺的竹篙山南峰,最後接平菁街 43 巷。
由竹篙山走回土地公廟,其上方為嶺頭嵒,是先民過往金包里大路途中的休息站,士地公二百年來歷經滄桑,護佑行經過客旅途平安。而昔日的擔魚人路過此地,為希望魚貨能賣好價錢,會以擲茭決定挑往何處販售,另外,擎天崗草原上牧場的牛主人與牧牛人也會膜拜這土地公,以前這座廟全是石塊搭的,空間極小,要見士地公還得彎腰參拜!
然後走到「擎天崗」公車站,搭乘小 15 公車,返回菁山自然中心停車場取車,歡喜賦歸。
延伸閱讀:
◎ 官方網站:https://www.ymsnp.gov.tw/main_ch/com_linemap_m.aspx?id=5&uid=1396&pid=76。
◎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zh-tw/絹絲瀑布。
◎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8975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