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 秀林鄉 太魯閣國家公園.東西橫貫公路】
中橫公路,全名東西橫貫公路或中部橫貫公路,簡稱中橫,是台灣第一條串聯東部與西部的公路系統,與南橫公路、北橫公路並列為台灣三大橫貫公路。中橫公路貫穿分隔台灣東岸與西岸的中央山脈,所經的地形相當多樣化,從平地直到三千多公尺高的合歡山,中間有隧道、河谷等開鑿,亦經過太魯閣國家公園。省道台八線是此系統中的主線,另有宜蘭、霧社兩條支線,公路編號分別為台七甲線與台十四甲線。幾個知名的中橫公路景點都在太魯閣峽谷、天祥附近。
自太魯閣往天祥方向,出中橫公路長春隧道西口,折轉到臺八線舊道,即可看到矗立在立霧溪谷峭崖邊階的長春祠,為紀念開闢中橫公路殉職人員所建,祠旁湧泉長年流水成散瀑,公路局取名為「長春飛瀑」,成為中橫公路具特殊意義的地標。
長春祠供奉著中橫公路興建工程殉職的 225 位築路人靈位,唐式風格建築依地勢嵌入山壁間,清新的泉水自山壁湧出,形成一道飛瀑,如同一幅秀麗的國畫圖像。民國 69 年長春祠首次坍塌,民國 76 年峭壁崩坍,落石擊毀祠體及周邊建物設施,於民國 85 年完成重建,翌年才重新對外開放。祠後峭壁闢有階梯,循階而上沿途經觀音洞、太魯閣樓、鐘樓、再過一吊橋可至禪光寺,俗稱為「天堂步道」。
由長春祠繼續前行約兩公里,可看到跨越於青山綠水中的鋼構吊橋,這就是寧安舊橋,長達八十二公尺,是中橫開鑿之初所建,寬度僅容一輛車通過,在當時是台灣最長的單孔橋,朱紅的橋身,在一片綠意中顯得特別醒目。寧安新橋在舊橋旁,是懸臂式水泥橋,在民國78年完工通車,新橋通車後,舊橋只供行人通行。此處山林環繞,景觀美不勝收,且可同時欣賞到不同時期的橋樑特色。
寧安橋下方岩洞有一座小廟,供奉不動明王,據傳是日治末期,日人開鑿採金道路時,從日本請來銅鑄的不動明王神像在此供奉,庇佑築路工程平安順利,但後來神像不翼而飛,民國40年台電公司重塑神像並整修廟宇。廟中有一道湧泉,清澈而沁涼。寧安橋以西不遠處,對岸山凹有一兩段式瀑布,高懸在綠水青山崖壁中,有如白鍊一般,這就是銀帶瀑布。銀帶瀑布從中橫公路就可清楚看到,但它的水量會隨著天氣不同而有所變化。
沿著中橫公路到達燕子口,立霧溪峽谷在此變得更狹窄了,從這裡向西延伸到慈母橋,是立霧溪峽谷最膾炙人口的一段。燕子口步道從燕子口到靳珩橋,途中可欣賞太魯閣峽谷、壺穴、湧泉、印地安酋長岩等景觀。
燕子口對岸山壁有許多洞穴,這即是「壺穴」,是燕子口最具特色的地形景觀。壺穴的形成有兩種,一種是地下水的出口,地下水在飽和的狀態時,便會從岩縫中滲出,久而久之就將岩石裂縫溶蝕成一個個的洞穴,大雨過後,有時還可觀察到一條一條水柱從岩洞中湧出,這即是「湧泉」。另一種形成的原因是立霧溪水侵蝕出來的。立霧溪在發育的過程中,湍急的溪水有時受到阻礙便形成漩渦,漩渦水流帶動河沙,不斷淘蝕岩壁,經長久的歲月後就形成壺穴地形了。
從燕子口往西行約三百公尺處的靳珩橋,橋跨立霧溪支流魯丹溪。民國47年中橫公路闢建期間,靳珩段長巡視橋樑工程時,被地震落石擊中所站的木板橋,因此墜入溪谷不幸殉職。後人為紀念他,除將新建的橋取名為靳珩橋,並在橋旁建靳珩公園,公園中有他的塑像,亦有經國先生所撰立的碑文。靳珩公園為魯丹溪及立霧溪交會處的高地,最高點上立有一尖柱狀之公路局合流工程處殉職員工紀念碑,以茲紀念中橫公路施工期間合流工程處殉職員工。
從靳珩公園觀景平台朝立霧溪對岸望去,有一巨大的大理岩突出於立霧溪中,仔細觀察巨石,儼然是人像的側面,眼凹、鼻樑、下巴、酒窩都清晰可辨,加上上方稀疏著生的植物,二者搭配一看則像是戴著羽冠的印地安人,維妙維肖,著實令人稱奇。這並非石雕家所創作,而是立霧溪水歷經久遠的歲月所雕琢出來的。
位在燕子口和九曲洞之間,是一片垂直陡立的大理石峭壁,從公路上隔溪對岸是錐麓斷崖,是立霧溪切穿三角錐山之稜所形成的深窄直立的斷崖。斷崖下的公路有一段寬闊的路面,可以停車賞景;在此仰望斷崖,幾乎看不到斷崖頂端,岩壁將天空夾成一條細縫,景觀雄壯奇特,壁上光禿一片,只有少數岩生植物攀附在岩中,更加顯得錯綜崢嶸,氣勢不凡。斷崖上的錐麓古道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惟一的史蹟保存區,是合歡越嶺古道殘存遺跡。
慈母橋位於綠水東側約一公里處,以大理石為護欄,別具特色。立霧溪在此有幾近九十度的轉彎,而荖西溪在此注入立霧溪,是兩溪的匯流口,因此這裡稱為「合流」。從慈母橋向東望去,仍是大理岩峽谷,以西的峽谷就變得開闊。慈母橋東側橋頭建有「慈母亭」,是先總統蔣中正為紀念母親王太夫人所建,而橋中段旁的青蛙石上有「蘭亭」,看似青蛙頭上戴著皇冠,也是經國先生為紀念其母所建。
九曲洞是太魯閣峽谷最精華的路段之一,步道全長 700 公尺,需原路折返。步道緊倚著高山深壑,向下俯瞰則是急湍的立霧溪水,兩岸山壁緊峙,鬼斧神工與險峻的地勢令人讚嘆震懾。除了峽谷之外,大理岩壁上的斷層、節理、褶皺等地形,以及在峭壁上絕地逢生的岩生植物,都是值得觀察的重點。九曲洞步道路面寬闊平緩是一條大眾化的遊憩步道,和戶外地質教室。
合流露營區位於綠水步道出口處,距天祥三公里,為綠水合流步道東端起點,因立霧溪與荖西溪在此有幾近九十度的轉彎,而荖西溪在此注入立霧溪,是兩溪在此匯流而得名,故過去被設為花蓮八景之一。附近迴谷幽靜雲樹低迷,石奇木美,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內唯一的露營地。露營區在地早年是木材集散場,退輔會森林開發處 (今已更名林務局) 昔日曾在立霧溪岸的研海林道伐木,木材以索道送至此,然後再沿中橫公路外送。伐木停止後,太魯閣國家公園將此地規劃成露營區。
天祥位於中橫公路東段,大沙溪與塔次基里溪在此匯集成立霧溪,經河水長年的堆積侵蝕,造就了多層河階地形,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峽谷中的大型溪階遊憩園區。此區腹地廣闊,餐飲店、飯店、公車站、停車場、郵局等一應俱全。
◎ 官方網站:http://www.taroko.gov.tw/zhTW/Content.aspx?tm=1&mm=6&sm=1&page=2&id=13。
◎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中部橫貫公路。
◎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11936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