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興煤礦」,位於吳興街 600 巷 100 弄底,不過早在民國四、五十年便已停採。
【台北市 信義區 糶米古道、糶米公廟、德興煤礦】
糶米古道是清朝台北三張犁農戶挑米往來木柵、南港地區的古道,登山口在吳興街 600 巷 100 弄底,古道上還建有罕見的「糶米公廟」。三張犁是指今日吳興街,與台北市信義路四段、光復南路、基隆路二段附近。一張犁大約可耕五甲田地,面積約十五甲農地便稱為三張犁。清朝到日據時期,台北市東區都還是良田,因此留下了三張犁與六張犁這些位於台北市區的老地名。
「糶,讀音為 (ㄊㄧㄠˋ)」,是「賣出米穀」的意思;與此相對的「糴,讀音為 (ㄉ一ˊ)」,便是「買入米穀」的意思。當時的吳興國小到三張犁一帶全都是農田,稻米成熟之後,農夫就必須挑著米走過糶米古道的山路到南港與木柵去賣。如果不走山路,農夫可能要繞一大圈遠路才能到達賣米的地方。過去三張犁農戶將生產的白米,越過陡峭的「新坡嶺」,挑到山後的南港、木柵販賣。
農人經常往來糶米古道,為了讓路好走,眾人合力鋪設五百坎的石階到古道最高點,原本的石階有些還標示第幾階,而起點就在吳興街 600 巷 100 弄的糶米古道牌樓附近。路旁有一大樹,正是休息喘氣的好地方。第360階以上的石階上沒有更新還留下第360階的數字標誌整修後的古道已經鋪上石磚加設鐵欄杆相傳九位鄉賢在樹下結拜兄弟,並相約挑一擔米就留一碗米當建廟基金,經過幾次翻修成為今日的「糶米公廟」。
新坡嶺得名自過去吳興街有一個名為「新埤」的灌溉大埤塘,過去還是農業社會的台北盆地,也有許多灌溉用的埤塘,南港山山腳下,除了新埤外,還有永春埤、中埤、後山埤、東新埤、三重埔埤等。位於吳興街 600 巷的新埤,早已填平蓋成房屋了。
我們搭乘小藍 5 號巴士,先來到紫雲街與瑞雲街路口的登山口,登山口看到的指標寫著『糶米公廟』。水泥步道腰繞,很快就到達糶米公廟了。糶米公廟旁為三叉路口,右方德興煤礦坑洞口可接吳興街,我們先取左上新坡嶺。
糶米古道下方以吳興街為起點,第五百階的石坎就到古道最高點,再過去就是新坡嶺。新坡嶺的坡是陂(ㄆㄧˊ)字的改寫,陂是指灌溉用的水塘,以前在四獸山、拇指山山腳下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水塘,當時農民都引水陂的水來種田種菜,但後來山上開採煤礦,山上的廢土流下來填滿陂塘,讓陂塘的水逐漸消失。而新坡(陂)如今成為墓園也看不到水塘了。糶米古道越過新坡嶺後,接上了崇德街,因為墓園開闢已全部不見。
墳墓區,下方為崇德街左方往南港、福德坑垃圾場;右方往六張犁、慈恩園、土地公嶺古道,在此回頭。要特別體醒的一點就是,從地圖上不難發現糶米古道的盡頭是崇德街的公墓區,所以如果有禁忌的遊客就請避開囉!接著原路折返回到『糶米公廟』。
糶米古道旁有一條山谷溪流,地勢陡峭,過去每當豪雨過後雨水沖刷溪谷,容易有土石順流而下,造成土石流的危機。在臺北市大地工程和泰和里里長共同合作策劃下,以自然工法,使用天然石材,整治溪流,在民國一百年底完成整建計劃,同時也完成糶米古道石階重鋪、德興煤礦礦坑意象廣場、拱橋、木棧道與糶米古道路線解說牌的設置。
糶米古道登山口有一個「德興煤礦」,過去有運煤台車沿著吳興街將生產的煤礦運出,不過早在民國四、五十年便已停採。過去台北市近郊的南港山區除了德興煤礦外,過去還有松山一坑、松山二坑、松山三坑等煤礦礦坑。後來台北市大地工程處,將原本荒廢雜亂的德興煤礦礦坑口整理,讓人知曉台灣除了基隆、瑞芳、平溪產煤外,臺北市也不落人後!
如果由從吳興街 600 巷 100 弄底起登的話,在松仁路與吳興街交岔口開始,沿途都有糶米古道的指標,不過大多是狹窄巷弄會車不易要多注意,一直到吳興街 600 巷 100 弄底都是車輛可以通行的柏油路,大眾運輸有藍 5 及 22 路公車可以到吳興街總站,從總站步行到吳興街 600 巷 100 弄底登山口大概是一公里的路程。
延伸閱讀:
官方網站:http://xydo.gov.taipei/ct.asp?xItem=23642&CtNode=37758&mp=124091。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糶米古道。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32548336。
財神廟,對聯為「財富開由錫口區中興國祚,神恩佈自金龍嶺廣欲民生」。
糶米古道吳興街 600 巷 100 弄底登山口牌樓旁解說牌。
糶米古道吳興街 600 巷 100 弄底登山口牌樓旁橫橋,小橋名為金龍山財神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