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 七堵區 野澤英治的友蚋煤礦人推輕便軌道】

 


很久以前,從「友蚋煤礦人推輕便軌道」網站中,看到日本鐵道迷野澤英治對友蚋的影像記錄,得知從前台北近郊有個產煤小鎮友蚋。可惜此地於 1970 年代晚期結束開採;雖然光陰荏苒、物換星移,昔日的礦場早已湮沒在荒煙漫草中。我們雖然不是鐵道迷,卻有點迷戀鐵道旅遊的感覺。現在的交通工具那麼發達,雖然濃縮了移動的距離,生命看似多了點長度,其實卻少了些深度。

 

在「友蚋煤礦人推輕便軌道」網站看到一張照片,一位戴著斗笠的歐巴桑,正努力推著台車,照片場景所在的森林像亞熱帶的叢林,其實照片拍攝地點正是在台灣北部的友蚋。網站中所介紹的輕便軌道,卻洋溢著懷舊照片所散發的溫暖魅力。野澤英治這位日本朋友的友蚋鐵道邂逅過程,確實導引出我們探尋友蚋的想像溫度。

 

友蚋曾經是一個繁榮的礦業聚落,運煤軌道交錯於友蚋這片山區,台車繁忙,機器喧囂,將一箱箱的煤炭運往五堵火車站。日本攝影學家野澤英治當年來此所拍攝的友蚋照片,留下了當時友蚋礦業聚落的風采與儷影。在煤炭需求逐年減少的形勢下,在友蚋附近照片裡的台車道、吊橋,如今幾乎都已消失殆盡。在五堵車站正前方的基隆河,再也看不見聳立著吊橋的橋墩,但仍可遙想小鎮的人文景觀豐富而多采,不時回頭一望還能看見正在興建的高鐵軌道,再也忍不住地惆悵起來。

 

我們由汐止交流道下,然後左轉舊台五號省道的大同路,再左轉鄉長路,來到台鐵的五堵車站前。友蚋村位於與五堵車站隔著基隆河遙遙相望的對岸,因此得取道五堵的「長安橋」過河。我們沿著野澤英治描述的台車道路線,找尋礦業聚落所遺留下來的蹤跡。出了五堵車站的後站,沿著站前的鄉長路一直走,就會看到左手邊的長安橋。

 

過了長安橋之後,右轉鄉友路,漸漸就會有路標出來。沿著基隆河岸,再左彎鑽入高速公路的涵洞,就會看到指標,右轉是鄉友路,直行是華新一路。取直行華新一路,華新一路沿著友蚋溪右岸,我們開始覺得有點奇怪,怎麼眼前都是一片豪宅呢?華新一路上有「麗景天下」、「綠葉山莊」,感覺根本不像是一個繁華落盡的煤礦小鎮。

 

友蚋港口庄的位置在麗景天下北側,綠葉山莊對側,清朝時這裡有船可通基隆河,清代已成庄。因地理位置恰位於友蚋溪出基隆河的交叉口,故稱為友蚋港口庄。煤礦發展之後,庄內的男人主要當礦工採煤為生,女人及小孩則多以推輕便車、洗煤為主。煤礦最盛的時期為民國五O年至六O年之間,顧及較小兒童上學安全,故在「港口」附近空地蓋復興國小分校,讓一、二年級學生就近上學,免於奔波。港口分校門前本有運炭輕便車道通過,學生多為礦工子弟。民國七十二年,分校廢除,如今現場留有「基隆市復興國民小學港口分校陳正雄題」的大門石柱及幾間校舍供人追憶。

 

往前往友蚋的指標隨處可見,看到的老房子、農田愈多,空氣中瀰漫著一股傳統氣息,因此跟著指標前進。一直到友諒橋,與友諒產業道路交會,也就是劉克襄書中提到的「順益商店」前,當年野澤英治探訪台車道回頭的地點。眼前的「順益商行」是從前煤礦小火車的停靠站,多年過去,鐵道景物早已不見蹤影,但從舊照片中,可知昔日此地曾經盛極一時。

 

消失的鐵軌,即便根本找不到留下的稀疏證據,只剩照片中僅僅與鐵軌相伴的景物,剎挪間彷彿時光又凍結在舊照片的年代。日本鐵道迷提及的鐵軌沿線風景,我們竟然是那麼的生疏,怎麼就輕易就將它們遺忘了呢?我們探索友蚋人推輕便軌道的之後,也不禁感嘆,像我們這種島國住民,竟然輕忽了日本鐵道迷他們曾經牽掛無比的廢棄輕便軌道。

 

延伸閱讀:
(1)、野澤英治的友蚋煤礦人推輕便軌道
(2)、野澤英治的28年後再訪五堵
(3)、雨行觀的舊日鐵道照片

 


《我要怎麼去》

 

◎開車路線:
中山高速公路→五堵交流道下→順著往友蚋的指標右轉→北二高橋下的停車場,即為友蚋生態園區的入口。
◎搭乘大眾運輸:
客運:由七堵車站前,搭乘基隆客運往友蚋方向之班車,基隆市公車的 702 班車,於友愛橋站下可到達友蚋生態園區。

 

◎住址:基隆市七堵區華新一路1號

 


◎官方網站:http://tour.klcg.gov.tw/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七堵區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2064799

 



五堵車站。這個站現在沒有什麼特色,與一般的小站沒有什麼差別,是一個大部分快車都不停車的小站。

 



五堵車站。以前這個車站比現在大很多,因為附近有基隆煤礦專用鐵路與友蚋煤礦人推輕便軌道到達,車站裡有許多裝載煤炭的設備,當然現在都看不到了。

 



出了五堵車站的後站,沿著站前的鄉長路一直走,就會看到左手邊的長安橋。

 



長安橋。這裡曾有三座吊橋,如今只在老年人的記憶裡和野澤英治的作品裡去追尋了。

 



長安橋。如今一座嶄新的水泥新橋就在附近,橫越基隆河,新橋名為「長安橋」。

 



長安橋。

 



長安橋。

 



以前的吊橋已經拆除,先拆掉由兩條台車道,原本還有兩個橋墩,但因為要造河濱公園也都拆掉了。

 



鄉友路。長安橋對岸為「鄉長社區」,狹小的巷弄間,新水泥樓房與傳統舊宅交雜著。

 



鄉友路。友蚋輕便車的軌道是沿著基隆河而行,似乎就是沿著目前這條道路的路線。

 



鄉友路。

 



鄉友路。鄉友路過地下涵洞,穿過高速公路,就進入友蚋地區。

 



看到指標,右轉是鄉友路,直行是華新一路,取直行華新一路。

 



華新一路。

 



華新一路沿著友蚋溪右岸。

 



麗景天下。

 



華新一路上有「麗景天下」、「綠葉山莊」,感覺根本不像是一個繁華落盡的煤礦小鎮。

 


「麗景天下」與「綠葉山莊」之間的華新一路旁,福明殿。

 



基隆市復興國民小學港口分校。

 



基隆市復興國民小學港口分校。

 



基隆市復興國民小學港口分校。

 



基隆市復興國民小學港口分校。

 



綠葉山莊。

 



綠葉山莊。

 



華新一路旁舊輕便軌道。

 



友蚋清水岩。

 



華新一路旁舊輕便軌道。

 



華新一路旁舊輕便軌道。

 



華新一路旁舊輕便軌道。

 



友諒橋。前方即為「順益商店」。

 



友諒橋。友諒橋。這裡是一個重要的地點,有三條軌道在此交會。

 



華新一路沿著友蚋溪右岸,一直到友諒橋,與友諒產業道路交會,也就是劉克襄書中提到的「順益商店」前,當年野澤英治探訪台車道回頭的地點。

 



由另外一個角度看「順益商店」。

 



由前方側面角度看「順益商店」。

 




 



泰山巖。遠處有一間破舊屋舍,這裡就是礦區了。左邊不遠處的山壁,應該就是舊礦坑口。

 


 

 


=================我是分隔線=================

 


 

 

 


【基隆市 七堵區 友蚋生態園區】

 


友蚋 (音同『銳』) 庄在清代屬石碇堡管轄,日治初屬水返腳辦務署,屬五堵區。大正九年(西元 1920 年)劃為為基隆郡七堵庄。戰後改為台北縣七堵鄉,民國三十六年改隸基隆市七堵區。友蚋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生活據點,為峰仔峙族群之一支,地名由原住民譯音而來 。這裡曾是繁華的礦業聚落,隨著挖採的煤礦逐漸枯竭,城鎮風華也跟著蕭條,直至近年『友蚋生態園區』的規劃設立,才逐漸重返昔日的風光,殘存的礦場遺址及清澈的溪流,目前已成了假日全家出遊的新選擇。

 

友蚋位於基隆市七堵區最西邊,進入友蚋可由五堵交流道旁,走舊麥帥公路(實踐路)或由汐止鎮鄉友路到達基隆河於友蚋溪匯合處。友蚋有三多。友蚋溪因支流多,故以「友」字命名的橋樑最多。第二多是礦坑;但隨著時代的演變,現在多已荒廢。友蚋第三多是土地公廟,每個村莊田頭田尾都有兩座,算算友蚋地區的土地公廟至少十幾座之多。友蚋里內唯一的教育機構,原名友蚋國小,設於大正十一年(西元1922年),因「蚋」以漢字解讀為「校內有虫」,前人以為不妥,故於民國五十八年改為「復興國小」,至今已有八十餘年的歷史。

 

友蚋溪又稱「鹿寮溪」,源流東支為瑪西南邊多支小流,集赤皮湖左右山水;西支為七分寮山及多支溪流,流入石公潭、樟空湖(亦稱七坑仔)西北,赤皮湖之南,在太陽谷附近,匯入內十四坑之溪流,流經鹿寮,在鹿寮形成一河埔地,並及仙洞湖山(亦稱鹿寮山)、外十四坑、興化坑支流,過闊嘴潭、鴛鴦潭經港口,在港口形成較大的河埔地於土巷仔注入基隆河主流。

 

民國六十年前友蚋溪水還很深,渡船可行駛至鹿寮,載貨載煤,也可載人出入。據耆老轉述,在農業社會時,庄內竹子收成,整捆竹子綁在一起,送入基隆河,運往淡水河外銷。日治末期,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軍在友蚋山區挖山洞,秘密製造特殊魚雷艇及單人操作之自殺魚雷艇。魚雷艇完工後,由友蚋溪推至基隆河,再至淡水港出海,魚雷艇組成所謂的特攻隊,用以攻擊盟軍船艦。

 

友蚋曾經是一個繁榮的礦業聚落。三十幾年前,運煤軌道交錯於友蚋這片山區,台車繁忙,機器喧囂,將一箱箱的煤炭運往五堵火車站。友蚋最早吸引注意,是日本攝影學家野澤英治於三十年前來此所拍攝的友蚋照片,留下了當時友蚋礦業聚落的風采與儷影,影像令人震撼且感動。照片裡的台車道、吊橋,如今幾乎都已消失殆盡。

 

我們由汐止交流道下,然後左轉舊台五號省道的大同路,再左轉鄉長路,來到台鐵的五堵車站前。友蚋村位於與五堵車站隔著基隆河遙遙相望的對岸,因此得取道五堵的「長安橋」過河。我們打算沿著野澤英治描述的台車道路線,找尋礦業聚落所遺留下來的蹤跡。

 

比較確切的走法,出了五堵車站的後站,沿著鄉長路一直走,就會看到左手邊的長安橋。過了長安橋之後,右轉鄉友路,漸漸就會有路標出來。沿著基隆河岸,再鑽入高速公路的函洞,就會看到指標,轉華新一路,華新一路沿著友蚋溪右岸,一直到友諒橋,與友諒產業道路交會,也就是劉克襄書中提到的「順益商店」前,當年野澤英治探訪台車道回頭的地點。

 

過了「順益商店」沿途都有指標,是一條絕不會迷路的鄉道,前行去友蚋,右轉則通往瑪陵坑產業道路,溪邊有塊岩石像鳥仔頭。再前進不久,本有三和煤礦,煤礦停採後遭天災破壞、荒廢,現只留下一出風口隧道痕跡。

 

前行到達友蚋生態園區的入口,有個大型解說板,上頭有國道三號的高架橋橫跨過。這裡有「友蚋生態園區」的入口標誌及導覽圖。站在高架橋下,欣賞附近的獨特的單面山。這裡屹立著幾座相連的山峰,山頭陡起,裸露出巨大的砂岩,形成特殊的峭壁景觀。因山頭一側陡峭,一側平緩,所以被稱為「單面山」。

 

入口標誌前行不久,華新一路於友愛橋橫跨友蚋溪,橋下有對岩石形狀像鴛鴦,此地稱為「鴛鴦潭」。在友益橋下,溪水形成深潭,形似闊嘴,故稱「闊嘴潭」。東側「興化坑」,為早期泉洲府興化縣先民墾居處。大陸興化縣現已改為泉州莆田縣,沿著友蚋溪岸而行,約三、四公里,就可抵達友蚋小村。 

 

友蚋小村旁有跨越友蚋溪的輕便車石柱遺跡,古老的房舍牆壁留有可採光通風、造型奇特的視窗,旁有荒廢已久的柴窯,十分珍貴,想見當年這一小村落曾居住不少村民。友蚋「一坑」礦坑原本運炭用的五分輕便鐵道,開鑿隧道,跨興化橋後,再接到友蚋溪邊輕便鐵道到港口,至五堵車站轉運。一坑對面為「鹿寮二坑」。二坑煤礦開採後,運炭輕便車需經過此地,故在鐵道上,架設拱型紅磚隧道,隧道上鋪設輕便車鐵道。

 

穿過舊五分輕便鐵道的隧道,來到一坑支流,湍急的溪水夾帶硬石,侵蝕河床岩石,造成大小不同美麗的壺穴。雨季來臨時期,雨水依山勢流下,蜿蜓曲折,白絹飛瀉,形成許多層層疊疊的小瀑布,湍急的溪水夾帶硬石,長期侵蝕河床岩石,更造成大小不同的壺穴景觀,教人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支流旁有壺穴景觀步道,沿著原來的舊台車道溯溪而上。

 

步道接上一坑溪流上方的外十四坑道路,聽說道路旁還有新一坑礦坑還保持完整,大門入口處保留「新一坑」石匾遺跡,清楚可見。礦坑口現用石塊堵住,留有一小洞,成為蝙蝠的聚所;只可惜礦坑門口鐵門深鎖,無緣親眼見到。一坑現場留有幾間殘舊的房舍,遍地雜草叢生。

 

在復興國小對面,跨河渡溪有一便橋,稱鹿寮橋。台灣有茂盛的森林,曾是梅花鹿的天堂樂園。過去,台灣西海岸廣大豐盛的平原幽美環境,正適合梅花鹿棲息。鹿全身都是寶,鹿茸為名貴藥材、鹿肉可食用,鹿皮做成的皮衣可保暖。養鹿、獵鹿成為原住民生活最大的資源;在西、荷時期,原住民以鹿皮、鹿茸,與人做買賣,以物換物。荷蘭時期,大量鹿皮外銷大陸、日本等地。之後漢人大量開墾平原,森林與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只留下鹿寮橋、鹿寮溪的地名。

 

「鹿寮二坑」位於友蚋車站對面、跨溪山區,溪中仍保存著運煤輕便鐵軌高架遺跡,可證明這一帶煤礦產業曾經十分盛興。再往內行走,即綠谷農場,山區旁本有勝原(振興)七坑礦坑,因年代已久,礦坑口已被土石流掩埋。另外在寧靜清幽的鹿寮橋附近,規劃有自行車專用道,沿途有紅色磚牆的古厝靜靜地座落在路旁,迎著微風環溪騎乘,有別其他自行車道的舒適感受。

 

「石公潭」位於友蚋溪上流,清水透涼,清澈見底,潭中流動的是活水,不受污染,原始林木圍繞在溪畔,豆娘在其上飛舞,魚兒在水裡悠流,潭水映著茂密的綠蔭,美得令人讚嘆。因溪水清澈甘甜,故每天清晨四、五點,就有晨泳協會會員在此晨泳、聚會、茗茶 ,享受芬多精森林浴。

 

位於石公潭上方右轉道路,可通往赤皮湖,赤皮湖位於友蚋瑪西面桶寮交界山陵下方,因村落產赤皮樹而得名。新興橋右轉「樟空湖」為山間盆地,昔日因樟樹茂盛而得名。直行可通往瑪陵面桶寮及瑪七產業道路,日治時期在此開採七坑礦坑,故又稱「七坑仔」。友蚋山區支流特別多,雨季來臨時期,雨水依山勢流下,曲折蜿蜓,白絹飛瀉,層層冉動,形成許多小瀑布,為一難得一見的奇景。

 


延伸閱讀:
(1)、野澤英治的友蚋煤礦人推輕便軌道
(2)、雨行觀的舊日鐵道照片

 


《我要怎麼去》

 

◎開車路線:
中山高速公路→五堵交流道下→順著往友蚋的指標右轉→北二高橋下的停車場,即為友蚋生態園區的入口。
◎搭乘大眾運輸:
客運:由七堵車站前,搭乘基隆客運往友蚋方向之班車,基隆市公車的 702 班車,於友愛橋站下可到達友蚋生態園區。

 

◎住址:基隆市七堵區華新二路1號。

 


◎官方網站:http://tour.klcg.gov.tw/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七堵區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2064799

 



華新一路沿著友蚋溪右岸,一直到友諒橋,與友諒產業道路交會,也就是劉克襄書中提到的「順益商店」前,當年野澤英治探訪台車道回頭的地點。

 



由「順益商店」前望向友諒橋。

 



穿過北二高橋下即進入「友蚋生態園區」的範圍,此處設有小型休憩公園及停車場。

 



前行到達友蚋生態園區的入口,上頭有國道三號的高架橋橫跨過。

 



這裡屹立著幾座相連的山峰,山頭陡起,裸露出巨大的砂岩,形成特殊的峭壁景觀。

 



國道三號的高架橋下,這裡有「友蚋生態園區」的入口標誌。

 



前行華新一路於友愛橋橫跨友蚋溪,橋下有對岩石形狀像鴛鴦,此地稱為「鴛鴦潭」。

 


 



「友蚋生態園區」內至少擁有三百餘種植物及其他多種生物,是基隆近郊難得一處兼具親樹、觀鳥、賞蝶之樂的世外桃源。

 



牆壁上還有藍底白字的「提高警覺、不聽信謠言」的標語,彷彿回到戒嚴時期緊張、肅殺的氛圍中,不過現在看來,倒是見證一段威權體制、強人崇拜時代的往事。三十年過了,現在的政治氛圍,彷彿又倒退到那個年代。

 



建於日治時期的「興化橋」,為當時運煤的重要通道,如今雖已沈寂,但卻見證了繁華歲月的滄桑起落。

 



友蚋「一坑」礦坑原本運炭用的五分輕便鐵道,因地制宜,開鑿隧道而過。

 



這是以前運煤礦用的隧道,經過整修後有如時光隧道,走在裡面,別有一番風味。

 



友蚋「一坑」礦坑原本運炭用的五分輕便鐵道,過隧道後,再接到一坑支流溪邊,一直到「一坑」礦坑口。

 



一公里長的「壺穴景觀步道」林蔭遮天,是鮮為人知的溪林幽地,走來愜意舒爽,極適合喜好寧靜、清幽的訪客到此一遊。

 



步道沿途綠蔭蔥鬱,豐富的植物資源以及旁邊的解說牌,是小朋友教育學習的好地方。

 



壺穴是一種圓形的坑洞,大大小小的順著地層排列,通常出現在河床上,其形成的原因是河水夾帶石礫陷入河床的凹部,石礫因而在凹部內受到水流的沖擊而轉動,經過長久的鑽蝕而鑽出洞穴。

 



「友蚋」山區是低海拔的天然闊葉林,由於具有高濕、多雨的海洋調節性氣候特徵,所以孕育出極為複雜豐富的動、植物景觀。

 



近看一坑支流穿鑿山壁,注入友蚋溪。

 



遠看一坑支流穿鑿山壁,注入友蚋溪。

 



河水因河床表面起伏不定,產生不規則流動,並帶著砂礫在堅硬的河床上日積月累不停地挖蝕,造成形狀不一的壺穴景觀。

 



「一坑」礦坑原本運炭用的五分輕便鐵道,過隧道後即為壺穴景觀。壺穴景觀豐富了步道沿線的景觀,帶給遊客另一種視覺收穫。

 



這條綠色步道路經的大都是原生態自然景觀,地形、地貌比較特殊複雜,猶如走進了生態大花園,令人心曠神怡。

 



生態園區的設立,才讓「友蚋」地區昔時風光才重返現代,殘存的礦場遺址、清澈的溪流,成了假日全家出遊的新選擇。

 



基隆市政府在友蚋溪進行整治,加上友蚋溪森林密佈、植被良好、水流清澈,是典型近自然工法的代表。

 



古橋是友蚋溪兩岸居民的回憶,昔日運煤台車通行的橋樑,現在顯得孤單清幽,古樸中又帶著悠長的韻味。

 



在友益橋下,溪水形成深潭,形似闊嘴,故稱「闊嘴潭」。

 



在友益橋下,溪水形成深潭,形似闊嘴,故稱「闊嘴潭」。

 



「復興國小」,至今已有八十餘年的歷史。

 




道路旁還有新一坑礦坑還保持完整,大門入口處保留「新一坑」石匾遺跡,清楚可見。只可惜礦坑門口鐵門深鎖。

 



一坑現場留有幾間殘舊的房舍,遍地雜草叢生。

 



華新一路一四七巷即為十四坑產業道路,通往新一坑舊坑口。

 



舊台車道穿民居旁而過。如今台車道不復蹤影,民居亦多已改建。

 



在復興國小附近,可以看到一條通往山上的步道,寫著獨立坑。

 



獨立坑步道旁舊唧水井。

 



獨立坑步道往上走,走一點點路就看到這個隧道,裡面有太極八卦哩。〔乾坤太極圖〕與〔山海鎮〕其能制煞、趨吉避凶之原因是因為『煞』是一種無智慧、無形的東西,無論在那個方位所屬之五行與流年,利用鏡子的反照,讓煞對煞互相挑戰,就沒有時間來傷人了。

 



獨立坑隧道內可看見煤層,如果隧道之高度超過煤層之厚度無幾,採掘時礦工需在泥土中採掘;曾經看見過,因為隧道低不過,使得礦工不得不臥倒地下,用鶴嘴鋤掘。

 



獨立坑隧道出口旁的舊台車道已不復蹤跡。

 



獨立坑步道另一邊的路口,是在友蚋村當地老人活動中心的後頭,活動中心一旁也可以停車。

 



這獨立坑似乎是當時為了探礦挖掘出來的。不過這條步道,似乎很久沒整理,嶄新的石階上都是落葉跟倒下的樹枝。

 



獨立坑好像都沒在維護,獨立坑隧道由這個角度看起來還真是頗為陰森。

 



獨立坑步道有些年久失修,扶手都快倒了。

 



石公潭混濁,深不見底。

 



友蚋溪流至石公潭,形成小潭,後來有民眾築壩阻溪,使小潭擴大為約五十公尺、寬約十餘公尺的人工湖。溪岸邊又陸續增建涼亭、更衣室及盥洗室。

 



昔日的台車道沿著友蚋溪岸南行,至「一坑口」與其它台車道會合,然後繼續沿著溪岸南行。

 



石公潭溪岸馬路旁有一廢棄的礦坑,礦坑口還保留一小段台車道舊軌。

 



「友新橋」附近的友蚋溪岸有親水步道。這裡水淺流緩,適合戲水,也適合溯溪。

 



友蚋溪上昔時的運煤輕便車軌道橋遺跡。

 



溪谷上游處有一座廢棄的運煤橋,三座細瘦的橋墩佇立於溪谷,高約兩、三層樓。

 



遠眺溪谷上游廢棄的運煤橋。依照礦坑口的高度為直線所建造的,其考量應該是高低落差的緣故,不想讓坡度高低起伏,讓鐵路保持一個水平,才會造起看似高架橋的外觀。

 



友蚋溪上昔時的運煤輕便車軌道橋遺跡。

 



日本攝影學家野澤英治,大概無需多加介紹吧。

 



友蚋鹿寮橋附近的鹿寮坑車站,重現過去的輕便車車站場景。

 



仿古的鹿寮坑車站,鋪設了一條台車的軌道,放置了可供遊憩的台車,重溫舊日時光。

 



台灣有茂盛的森林,曾是梅花鹿的天堂樂園。森林與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只留下鹿寮橋、鹿寮溪的地名。

 



在友蚋鹿寮橋附近的鹿寮坑車站,重現過去的輕便車車站場景。

 



到了諸繕橋。出了鹿寮溪左岸單車道後,過諸繕橋,回頭銜接到鹿寮坑輕便車站。

 



諸繕橋下的鹿寮溪。

 



過了諸繕橋,出去是另一個自行車步道的入口鹿寮橋。

 



橋頭『民國』的字樣是後來才弄上去的。建造日期為「民國」十五年,「民國」明顯是新的水泥刻字, 塗蓋掉了原本的「大正」。

 



諸繕橋依其日文意義,『諸』是各種或是不同的意思,『繕』是整治的意思,合起來就不知其精確的意義了。

 



步道較高處望向諸繕橋。

 



由步道遠處望向諸繕橋。石塊堆砌而成六角形橋墩,橋墩古樸而美麗。

 


 



新興橋旁涼亭。

 


 



另外在寧靜清幽的鹿寮橋附近,規劃有自行車專用道,沿途有紅色磚牆的古厝靜靜地座落在路旁,迎著微風環溪騎乘,有別其他自行車道的舒適感受。如果剛剛走諸繕橋的話就會在這裡出來了。

 



為了讓人想像舊時景象,友二里長花錢請人在華新二路百餘公尺長的擋土牆彩繪,重現此地載煤台車往返五堵的繁忙景象。

 



「雙孔橋」遺址。這也是昔日運煤台車通行的橋樑。石塊堆砌的雙孔橋,橋墩佇立於溪谷中間,恰與兩邊溪岸形成一對稱的半圓雙拱。

 



回顧一下地圖吧。

 



最後繞十四坑產業道路,翻山由友諒產業道路回到高速公路。

 


 

 


=================我是分隔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