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濱鄉舊稱「加走灣」,其地名自阿美族語轉化而來,其意為「瞭望台」,也就是指此地原為阿美族征戰時的巡邏瞭望處所。日治時期,此地屬台東廳管轄,曾設置「加走灣庄」,後於 1937 年以此地海岸線長達 28 公里,易名為「長濱」,設置「長濱庄」,劃歸台東廳新港郡管轄。戰後改設台東縣長濱鄉至今。
這次造訪長濱鄉的景點:八仙洞、樟原教會。

 




 

 


【台東縣 長濱鄉 八仙洞】

 


『八仙洞』位於臺東縣長濱鄉三間村一座面海的集塊岩峭壁上,有自然形成的十數個海蝕洞穴,地方上稱為「八仙洞」。八仙洞以擁有獨特的海蝕洞景觀和台灣最早的史前文化遺址而著稱。

 

根據地質學家的研究,八仙洞本來是在海底的,此處的地形乃因地殼上升過程中受海水侵蝕,由上而下依序所形成的一群大小深淺不一的洞穴,高低散布在高一百多公尺的崖壁上,每一個洞的高度都在十公尺以上。已分別命名為靈岩洞、潮音洞、永安洞、海雷洞、朝陽洞、乾元洞、拱辰洞及崑崙洞。

 

八仙洞現在有木棧道聯絡通往各個洞穴。其中以【乾元洞】較高,尤以【潮音洞】海水沖擊岩壁的聲勢最為壯闊。最大的洞穴是【靈巖洞】、離地面(海拔)最高的是【崑崙洞】、高度有 130 公尺;其次是【乾元洞】,高度有 112 公尺;接下來是【海雷洞】,高度有 77 公尺。

 

八仙洞也是考古學家最早發現舊石器時代史前文化遺址所在地,為台灣最早的史前文化遺址,民國77年被內政部指定為國家一級古蹟。東管處在此設有「史前文化遺址」展示中心,其內展示史前人類文物與解說,並且詳述洞穴之成因,值得前往解讀一番。

 

民國五十七年至民國五十九年間,宋文薰教授帶領臺大考古隊在其中的若干洞穴做過五次的考古發掘。發掘結果不但找到了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層,而且在洞穴堆積的底層發現非常豐富的舊石器時代先陶文化,經命名為「長濱文化」。這是迄今所知臺灣地區最古老的史前文化單位。『史前長濱文化』之遺址,目前已掘出史前人類文物計有石器﹑骨角器﹑獸魚骨等約四萬件,因而得八仙洞聞名國際。在民國 77 年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經證實堆積中包含有先陶文化層之洞穴有:潮音洞、海雷洞、乾元洞及崑崙洞等。此外,像永安、朝陽等洞穴則經試探並無長濱文化層存在。這說明,長濱文化人在八仙洞一帶活動與住居時,並非每一洞穴都利用過。八仙洞是目前所知臺灣地區很少數洞穴遺址中最具規模的一處。

 

八仙洞遺址出土的長濱文化遺存以打剝法製造而成的礫石器為大宗,包括石片器、石核砍器,以及帶刃或帶尖但形制不固定的細質白色小型石器。此外還有為數不少的骨器及獸、魚骨殘骸。這些遺存組合與一般較常見的磨製石器及陶器等新石器時代文化常備的遺存組合大不相同。

 

長濱文化的年代,根據先陶文化層出土木炭標本測算的碳十四年代已累積有五個之多。其中四個是出自潮音洞上層先陶文化層,其年代都相當接近,提示長濱文化結束的年代大約在距今五千年前。但出自乾元洞的一個碳十四年代則超過一萬五千年之久。再加上潮音洞有更深層的先陶文化層之發現,考古家相信八仙洞遺址的長濱文化不但持續時間很長,而且可能有早晚期之分。

 

《我要怎麼去》

 

◎ 自行開車:
(1)、國道五號:由國道一號 (中山高) ,至汐止系統交流道,轉走國道五號 (北宜高速公路),過雪山隧道,由蘇澳交流道下,往台九號方向行駛,至花蓮接花東海岸之台十一線,77.4K 處即為八仙洞。
(2)、國道三號:由國道三號林邊交流道下,往台一號方向南下行駛,到達楓港後,左轉台九線北上,到達台東知本後,沿台十一號省道北上前行,77.4K 處即為八仙洞。
◎ 公共交通工具:
(A)、火車:(1)、搭台鐵至花蓮站下,轉搭花蓮客運 (往台東) 至八仙洞站下;(2)、搭台鐵至台東站下,轉搭鼎東客運 (往成功、長濱、靜浦、花蓮) 至八仙洞站下。
(B)、客運:於台東火車站下車,搭鼎東客運 (往成功、長濱、靜浦、花蓮) 海線公車,至八仙洞站。

 

◎ 地址:台東縣長濱鄉三間村水母丁1-4號。
◎ 電話:(089) 881418。
◎ 營業時間:早上 8:30 至下午 05:00。

 

◎官方網站:http://www.eastcoast-nsa.gov.tw
◎參考資料:http://en.wikipedia.org/wiki/八仙洞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7281508

 


 


 


 


 


 


 


 


 


 


 


 


 


 


 


 

 

=================我是分隔線=================

 


 

 



 

 


【台東縣 長濱鄉 番外篇 樟原教會】 

 


若從台東往花蓮(北)走,在台東縣最北端的長濱鄉樟原部落內,也就是台11線75K處附近的左側(非在路邊)可隱約看到一個高聳膚色白的大船落在「陸地」上,這就是有名的「諾亞方舟:船型樟原長老教會」禮拜堂。

 

樟原村舊稱姑仔律,是台東縣海岸最北的一村,日治時代是的重要產區,如今雖然採樟腦的盛況不再,但是在樟原社區中仍處處可見成蔭的老樟樹,而樟原村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外觀彷如一艘大船的長老教會教堂,不禁讓人想到舊約中的諾方舟。

 

79 年間因原來教堂受颱風侵襲而受損,原本只是想整修教會,竟突發奇想,改造成方舟,是阿美族的居民學習諾亞重建的精神所蓋的一座教會。村民以抓青蛙,賣野菜、義賣方式,定期奉獻,自行設計和建造而完成的基督教長老教會(樟原教會),樟原教會成為全台最美的諾亞方舟形狀的教堂建築。

 

有創意的阿美族人,小地方也注意到,連「船底」還畫上「乘風波浪」呢。樟原教會共有三樓高,是阿美族人聚會的地方,平常不開放,僅有星期日開放參觀。只要有心台灣每個村落都能發展文化特色,教會由最初的構想到建造由部落人民自己完成,最後這艘「大船」也變成樟原部落的地標與景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