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縣 復興鄉 基國派老教堂、蝙蝠洞】

 


桃園縣復興鄉及大溪交界的大窩,是泰雅族的群居部落之一,當地的三民長老教會,是他們的信仰中心,曾經啟蒙、教化過無數的泰雅原住民。大窩舊名「基國派」,是桃園縣與台北縣的界址,跨過大窩即到台北縣的三峽鎮,而早期北台灣的開發,是沿著淡水河往上溯流至大溪,其中三峽是大漢溪的中段商業河港,開發時間很早,先民由大溪及三峽, 分兩路往當時視為「番地」的後山推進;大窩地方的泰雅族人,即是由台北縣境遷至此處定居。大窩的泰雅族人多數窮困,無力斥資興建,於是長老發動族人,以自動自發的方式,去蝙蝠洞一帶的溪河岸邊去鑿石,作為建材。「基國派老教堂」除了是大窩地區泰雅族人的信仰中心,也是族人傳統活動的表演場所。

 

「基國派老教堂」位於桃園縣復興鄉三民村,「基國派」又名「 Tuba」,為復興鄉的泰雅族部落之一。「基國派」一詞據信是日文『kyakopay』的讀音,日文應該是『きこくは』跟『TUBA』還是完全的不像;其意義為何如此今已不可考,而目前部落內則是通行泰雅語發音的「讀法阿」部落名稱。讀法阿指的是族人用來捕魚的「魚籐 」,因為基國派部落就位在大漢溪上游,所以部落居民除了傳統農作之外,也有發展小型捕撈漁業 。

 

復興鄉泰雅竹傳統建築主要以木頭與竹子為材料,基國派石造教堂興建之前,這裡的教堂也是以竹材興建的,當時因缺乏防腐、加工處理的技術,因此竹造教堂在使用期限及建築規模上均受到很大的限制,據黃榮泉牧師表示,以竹材興建的教堂只能維持五、六年左右,後來因為美國傳教士孫雅各牧師的提議、推動,才有以石頭興建教堂的概念產生。

 

「基國派老教堂」興建於 1963 年,當地原住民因為交通不便,建材取得不易,故在附近找大石頭興建教堂,長久以來乃是當地泰雅族的信仰中心。後來因不敷使用,另外蓋了一座新教堂,在產權移轉後傳出將拆除的消息,經族人及桃園縣文化局與新地主溝通,教堂原貌終得保存下來,在文建會的主導下,用單純的環境空間基調來呈現古建築的美感,並與當地泰雅族傳統文化相結合,將內部改設成泰雅文化的傳習中心。

 

當初教堂以「通往天堂之鑰」的概念設計教堂的入口,並且到北投一帶聘請打石師傅來建造,入口的斜頂以及十字架, 特別以細工做出曲弧,使教堂的造型在古樸厚實之外,增加了細膩優美的線條。孫雅各牧師是台灣神學院首任院長,對於台灣的基督教與建築的發展扮演重要的角色。民國五十年代,鋼筋混泥土已成為最普通了幾國派教堂卻捨混泥土不選擇石頭這個概念來自孫雅各牧師孫雅各牧師考量各種材料的耐久性,認為石材最能表現宗教的永恆特質。

 

在泰雅族的傳統裡並未有教堂這種建築類型,因此在設計上,黃榮泉牧師所依據的概念主要仍是西方的教堂原型,但當時受限於經驗與技術,無法支持設計者發展多樣的裝飾性元素 ,黃泉榮牧師許多限制條件下,利用材料本身的質感、牆面等各種線條變化,創造了老教堂的造型特色。

 


《我要怎麼去》

 

◎ 地  址:桃園縣復興鄉三民村基國派101號
◎ 交通資訊:客運:桃園客運桃園往大溪線終點站下車,轉搭大溪往蝙蝠洞線,在蝙蝠洞站下車。
◎ 開車路線:國道三號自大溪交流道下,經過大溪往慈湖復興方向,走台七省道,到三民圓環之後,過了「東安橋」,左轉桃 114 縣道 2.7 公里處,即到達左轉往蝙蝠洞方向,約 25 分鐘車程。

 

◎官方網站:http://tour.moc.gov.tw/frontsite/scenery/sceneryDetailAction.do?method=doDetail&serNo=200907020027&siteId=101&subMenuId=301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基國派老教堂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24443929

 


 


 


 


 


 


 


 


 


 


 


 


 


 


 


 


 


 


 


 


 

 


=================我是分隔線=================

 


 

 


 


「蝙蝠洞」則位於三民村東側的溪谷間,與「基國派老教堂」相距不遠,是一處渾然天成的自然奇景,因隱身於溪畔的崖壁間,直至 1931 年才被發現,岩洞形勢天成、粗曠原始,為台灣罕見具有山水之美的天然山洞,以前因為有大量蝙蝠棲息於此,因而得名,不過現在已經沒有蝙蝠的蹤跡。

 

由三民到桃道路的終點,蝙蝠洞的牌樓就在道路盡頭。穿過牌樓,先是一小段水泥路,接著便是新建的步道了。步道寬達三公尺,鋪上石磚,寬闊好走。緩緩上坡,約七、八分鐘,來到一處涼亭及觀景台。涼亭旁另有一小徑可通往下方溪谷的蝙蝠洞。往下走,來到一座小橋,橋下有溪潭。

 

過了橋,沿著溪岸的步道再往前走,繼續深入,約莫一分鐘,繞過一塊巨岩之後,蝙蝠洞就突然出現於眼前。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蝙蝠洞果真是個巨大的岩洞,令人大開眼界。洞口呈半圓形,洞口的上方岩壁則有泉水灑落,宛如水濂洞。洞外不遠處即是小溪,溪上游的崖壁有一座小瀑布。瀑布與蝙蝠洞相互輝映。

 

蝙蝠洞的外觀像是蚌殼張開 45 度角的大蛤蜊,洞內則呈半月形,洞內又有小坡,爬上小坡,小坡之上有一平台,面積相當寬敞。洞內陰暗,而洞外明朗,洞內平台似歌戲院的樓上雅座,自洞內向下俯瞰,洞外的瀑布流水、山谷崖壁、山林草木,恰似劇院舞台上的山水佈景擺設。洞內之空間,容納二、三百人應綽綽有餘。

 

蝙蝠洞於七十多年前就被人發現,遊客及獵者紛至沓來,蝙蝠早已無影無蹤。蝙蝠洞外的溪岸腹地並不大,又潮溼,並不適合遊客戲水,而蝙蝠洞的本身則有可觀之處,三民國小的網站提及:「此洞為水流東溪上游一石灰岩洞,因發現史前遺跡而名聞遐邇」,但未詳說是什麼史前遺跡;蝙蝠洞內的寬闊平台,顯然並非天然形成的,應曾經過人工處理。究竟是史前人類留下的遺跡,或者是四十幾年前的泰雅族人來此搬運石材時曾向蝙蝠洞內敲鑿取石而形成的?無法得知。

 

「蝙蝠洞」並不是一個深入地底的山洞,而是一個往內凹陷的大型岩穴,有一個半圓形的開口,穴內寬約五十公尺,高三十公尺、深二十公尺左右,外貌有點類似歌劇院的舞台,可同時容納好幾百人。洞穴前有一道瀑布流瀉,形成一窪清潭與一彎清溪蜿蜒谷中,娟秀的水簾,緩緩而流、清澈陰涼。因為此岩洞寬闊又緊鄰溪谷,環境幽靜,而成為野炊、烤肉戲水的最佳去處,假日時常吸引大批的人潮。

 


 


 


 


 


 


 


 


 


 


 


 


 


 


 


 


 


 


 


 


 


 


 


 


 


 


 


 


 


 


 


 


 



 


 


 


 


 


 


 


 


 


 


 

 

 


=================我是分隔線=================

 


 

 

三光 (66).JPG

 

三光 (67).JPG

 

三光 (68).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