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界產業道路 (53).JPG
@ 武界水庫集水區。

 

【南投縣  仁愛鄉  南投縣  仁愛鄉  投 71 線、與投 83 線鄉道】

 

濁水溪是台灣最長的河川,全長 186.6 公里,主流源於合歡山東峰、武嶺附近。流經南投、彰化、雲林、嘉義四縣。濁水溪最上游稱為霧社溪,流到春陽、廬山附近,納入塔羅灣溪。在霧社與萬大間建有霧社水庫,又稱萬大水庫,也稱碧湖,水庫南方為萬大發電廠。在萬大附近,又有萬大溪匯入,在武界附近又建有武界水庫。

濁水溪在信義鄉與仁愛鄉鄉界處匯入卡社溪。流至水里鄉卡社山西側,再匯入郡大溪、丹大溪,從此西行至水里附近再併入陳有蘭溪 (濁水溪最長支流,發源於玉山北坡)、水里溪。從此溪流的寬度變寬。最後匯入較大的支流是位於南投竹山與雲林林內間的清水溪 (主流上游為阿里山溪,發源於阿里山脈的大塔山) ,最終在彰化縣大成鄉的下海墘村與雲林縣麥寮鄉許厝寮之間,流入台灣海峽。

這次濁水溪上游的投 71 線與 83 線鄉道之行,是由埔里進入投 71 線鄉道,過武界接上投 83 線鄉道,抵達霧社。中途經過布農族的武界部落 (法治村)、台灣最北端布農族 (南投仁愛鄉只有三個部落是布農族,由南而北是過坑部落、武界部落、曲冰部落;其餘都是泰雅族居多) 的曲冰部落 (萬豐村)、泰雅賽德克族的布蘭部落 (親愛村)、泰雅族的親愛部落 (親愛村)、和萬大部落 (親愛村)。到達霧社後,再經由台 14 號省道,回到埔里。

從埔里至武界車程約 20 公里,沿途的投 71 號縣道部分路段稍窄,但大彎不多,且山巒綿延層疊,景色宜人。投 71 號縣道(水頭 至 武界)為埔里鎮往仁愛鄉的鄉道,可視為台 14 號省道另類的替代道路。2011 公路局把經過武界檢查哨的路線給廢除,改為台電建造的卓社隧道,該隧道系於 2006 年 10 月完工,大大縮短原本繞行九公里多的路線,通過此隧道後就是持續下坡到武界,然後銜接台電建造的新武界隧道,於新武界隧道後的彎道為投 71 號縣道的終點,之後通過國工局所建的萬豐隧道後,連接投 83 線原本路線。

投 71 號縣道在越過了卓社隧道,就可以在山巒間的河谷上發現武界部落的蹤跡。部落主要散布於這個區域,濁水溪岸的兩旁,部落多聚居於河流的右岸,左岸則多是農事的區域,武界部落的居民大多都以務農為生。地理上武界部落位於干卓萬山與武界山所夾的山谷之間,一旁有濁水溪與栗棲溪穿流而過。這裡是一個原住民的部落,分佈在此的是全台分佈最北端的布農族村落,為卓社群分佈地,其包含的舊部落有庫庫斯、帕那帕南、黑老、阿桑來嘎。部落目前已更名為法治村。

界山巷是武界部落的核心,民居、教堂、民宿、商店依傍兩側,被封為「武界西門町」。此地生活就在這條巷弄裡上演,老人與小孩是故事中的主角;巷頭立著節制飲酒生活公約,內容引人會心一笑;街尾的「武界石藝工坊」是當地工藝代表,藝品由遍佈濁水溪河床的片頁岩點石成金,創造出具有原民味的當地藝術。

在南投一帶、濁水溪流域附近有許多的水庫分佈於此,從上游至下游分別為萬大水庫、武界水庫、日月潭水庫、明湖水庫與明潭水庫。這個水系上的水庫作用除了蓄水、調節水量外,還能夠透過高低水庫的落差進行發電。著名的日月潭就是由武界壩引水,是一座離槽水庫,而武界壩就是它的沉砂池。離槽水庫的主壩興建於非汲水河川上,因汲水河川與主槽有段距離,以引水隧道或引水渠道等方法進行汲水,便可引入主槽來蓄水。離槽水庫的特點有,減少淤沙量、需增建引水隧道或引水渠道、水質問題較容易監控與排除、水庫建築易受地形限制。

投 71 號鄉道的終點位於萬豐隧道口,過了萬豐隧道,就算是投 83 號鄉道。萬豐村與法治村相距僅三公里,因高山、溪流阻隔,爾後投 83 線由萬豐延伸至法治,由縣府委託交通部國工局施工,全長 2165 公尺,通車後兩地交通由原有的二小時縮短為十分鐘,不僅居民回家的路變近了,地方農特產、觀光產業也將面臨新契機,等於打通了仁愛鄉的任督二脈。

曲冰 (萬豐村) 因此地地勢稍平,溪流彎曲,河水冰冷,故名「曲冰」。日人來此時見此地有大片平原,稱之「姊妹原」(光復後改萬豐)。曲冰 (萬豐村) 為典型的布農族部落,布農族石板屋的建築特色,將石板堆疊成方柱,上著傳統服飾的男女,一左一右看著來往遊人。布農族語 Kukuwaz 則似 Kukquaz,因當地盛產黃藤 Quaz 得名。現在的布農族干卓萬群原本分布散落,日本為了統治方便開始集團移住的策略,大正 11 年(西元 1922 年)日人將 10 社遷居舊曲冰,昭和 6 年(西元 1931 年)再度遷至現居地對面平坦處,民國 38 年曲冰布農族人第三次移居今日萬豐村。

民國七十年(1981 年)曲冰遺址的挖掘而使得曲冰部落聲名大噪。由出土的礎石、石牆推測,當地可能是櫛比鱗次的石屋,屋內出土的石板棺,推測早期當地之住民應是室內葬,但是石棺的尺寸比其他遺址還小,成了台灣考古的一個謎點。發現的遺物中還有石鏃、石錛、網墜、石斧、陶片等,證明早期當地住民的經濟活動農漁並重。從遺址中出土的大量的打製石器推測,可能是住民為了適應山區生活所致,因而曲冰遺址在台灣考古上有其重要的地位與意義。

曲冰遺址揭露了台灣高山地區史前聚落緊密重疊的居屋群與墓葬,出土的石器計有房屋基礎的石板岩、石墻、石板棺等,另有陶片、石斧、石錐、網墜等石器用具,已列為三級古蹟,先前曾經開放,因為許多遊客任意取走古物作為留念,嚴重破壞古蹟的保存,為了避免遺址風化受損及人為破壞,後來又將挖掘的地方回填掩埋,遺址四周架設鐵絲網,以防止遊客進入;目前這處三級古蹟,因長久風吹、日晒、雨淋,古屋雖依舊深埋在泥土裡,除了覆土上方的綠草外,已無任何古文物可看,遊客到此不可挖掘,看看就好,避免觸法。

通過一條名為干卓萬橋的小小橋梁,已經離開布農族分布的北界,也就是卓社群分布地,進入賽德克族的領地。

干卓萬事件又稱「南北蕃事件」或「姊妹原事件」。日本官方記錄為「霧社蕃膺懲事件」。日本領臺後,派出的東西橫貫道路線探勘深堀隊一行 15 人,於 1897 年 1 月從霧社入,2 月傳出失蹤,全數人員遭到殺害。1902 年埔里守備隊又在人止關被霧社群殲滅,日本政府以武力無法解決,而改以封鎖政策,使霧社群無法取得食鹽等日用品。並於 1903 年操縱布農族干卓萬群,以和霧社群交換日用品為由,誘使霧社群至兩族交界地「姊妹原」灌以酒,埋伏的布農族人遂大舉砍殺霧社蕃壯丁百人,霧社蕃勢力因而大減,不得已歸順日本政府。當時賽德克族被稱為「北蕃」,布農族被稱為「南蕃」,故埔里平地人稱之為「南北蕃大戰」。

接著來到松林部落。松林部落,賽德克族人稱布蘭 (Pulan),日治時期稱『Inago』,國府接收台灣後,始改稱今名。松林部落原居於賽德克族玻拉瑤社,但在霧社事件爆發期間,又遇到瘧疾的流行,遷至現址對岸之『Alang Barau』。國府接收台灣後,完成了萬大公路,班車來往於埔里、萬大之間,萬大成為親愛村對外交通的重鎮,松林社為求交通便利,以及耕地等問題,乃於 1950 年左右集體遷於現址。

松林部落距離親愛部落其實只有三公里。接著進入親愛部落、親愛國小,此處有很值得一遊的親愛萬大天主堂。親愛部落目前努力推動青年回鄉活動,每逢假日便有部落學生回到家鄉,進行地方孩童的語言教育及文化保存推廣。部落長年致力於音樂人才的培育,親愛國小規劃小提琴製作與學習的課程,並成立親愛國小大鼓隊,泰雅族小朋友們聚精會神打鼓的樣貌,令人震懾,隆隆鼓聲,彷彿春雷驚蟄,令人印象深刻。

親愛村的泰雅族萬大群由「巴魯卡萬」與「馬荖」兩個家族系統所組成。巴魯卡萬人最早居住於眉溪附近的 Lipa 附近,一八三O年左右往濁水溪流域移動,現在分類系統中的「萬大群」人,在一八八二年在 Chabubul 附近與馬荖家族人匯聚後,正式成群。泰雅族萬大群一八九○年起逐漸往下游移動,散居在「札吉斯」與「斯米奧魯」兩地附近。一八九五年日人治台,日警為便於管理,將這些散居在濁水溪兩岸的泰雅部族集中在「札吉斯」一地,並建駐在所,以便監控管理。一九三七年日人準備興建萬大水庫,一九四二年,以安全因素又將「札吉斯」部落下遷至現在的「親愛」部落。之後親愛本部人口漸增,有些人遷至稍北即今萬大電廠附近另立「萬大」部落。

從親愛部落轉進奧萬大聯外道路後,離開親愛村就是萬大水庫。我們順便來瞭解一下南投這塊水域的水庫分佈與關係:萬大水庫 → 武界水庫 → 日月潭水庫 ←→ 明湖水庫、明潭水庫。

明湖水庫與明潭水庫為日月潭水庫的水力發電的下池。明湖抽蓄發電廠,為亞洲地區第一座抽蓄發電廠;明潭抽蓄發電廠是亞洲最大的水力發電廠。所謂抽蓄發電,主要是要將低價值的電力轉換為高價值的電力。運作的原理為,利用核能電廠及火力發電系統離峰時間 (深夜) 剩餘的電力,從下池將白天發電存水抽至上池,至尖峰時間 (中午及傍晚),再由上池放水發電,再存儲於下池,如此循環利用。

萬大發電廠,簡稱萬大電廠,主要係利用霧社水庫及濁水溪支流萬大溪上的奧萬大攔河堰發電,除了看到萬大水庫和萬大電廠之外。萬大水庫因興建於霧社溪上而得名,加上水庫位處中央山脈群山之間,四周景緻優雅秀麗,水色分外青碧,於是當年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取名為「碧湖」。

奧萬大聯外道路在霧社接上台 14 號省道,繞回埔里正好為一『O』型路線。 

 

延伸閱讀:
官方網站:http://sixstar.moc.gov.tw/blog/A546005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武界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32548336

 

武界產業道路 (1).JPG
地母廟牌樓。

 

武界產業道路 (2).JPG
地母廟牌樓。

 

武界產業道路 (3).JPG
十八度 C 咖啡館。

 

武界產業道路 (4).JPG
由埔里先轉入縣道 131 號。

 

武界產業道路 (5).JPG
再由縣道 131 號轉入投 71 號鄉道。

 

武界產業道路 (6).JPG
靈巖山寺。

 

武界產業道路 (7).JPG
靈巖山寺。

 

武界產業道路 (8).JPG
靈巖山寺,護法殿。

 

武界產業道路 (9).JPG
靈巖山寺,大雄寶殿。

 

武界產業道路 (10).JPG
靈巖山寺,護法殿。

 

武界產業道路 (11).JPG
靈巖山寺,護法殿前展望。

 

武界產業道路 (12).JPG
靈巖山寺,護法殿前展望。

 

武界產業道路 (13).JPG
靈巖山寺,護法殿前展望。

 

武界產業道路 (14).JPG
靈巖山寺,護法殿前展望。

 

武界產業道路 (15).JPG
靈巖山寺,後山。

 

武界產業道路 (16).JPG
靈巖山寺,山門。

 

武界產業道路 (17).JPG
投 69 號鄉道與投 71 號鄉道交叉路口。

 

武界產業道路 (18).JPG

 

武界產業道路 (19).JPG

 

武界產業道路 (20).JPG

 

武界產業道路 (21).JPG
廢坑口,日治時期當年為武界引水道的作業橫坑。

 

武界產業道路 (22).JPG
投 71 號鄉道路旁展望。

 

武界產業道路 (23).JPG
投 71 號鄉道路旁展望。

 

武界產業道路 (25).JPG
舊投 71 號鄉道叉路口,公車站牌名為『卓社入口處』。

 

武界產業道路 (26).JPG
卓社林道。

 

武界產業道路 (27).JPG
舊投 71 號鄉道路旁展望。

 

武界產業道路 (28).JPG
舊投 71 號鄉道路旁,廢棄的入山管制站。

 

武界產業道路 (29).JPG
舊投 71 號鄉道路旁的廢棄入山管制站,眺望武界水庫。

 

武界產業道路 (30).JPG
舊投 71 號鄉道路旁的廢棄入山管制站旁,觀景亭。

 

武界產業道路 (31).JPG
舊投 71 號鄉道路旁展望。

 

武界產業道路 (32).JPG
舊投 71 號鄉道,11 公里里程標誌牌。

 

武界產業道路 (33).JPG
卓社林道入口。

 

武界產業道路 (34).JPG
舊投 71 號鄉道路,與新投 71 號鄉道路叉路口,左往埔里,右往武界。

 

武界產業道路 (24).JPG
卓社隧道北口。

 

武界產業道路 (35).JPG
卓社隧道南口。

 

武界部落 (288).JPG
卓社隧道南口旁,投 71 線鄉道越嶺舊路。

 

武界部落 (289).JPG
卓社隧道南口。

 

武界產業道路 (36).JPG
新投 71 號鄉道,11 公里里程標誌牌;與舊投 71 號鄉道,11 公里里程標誌牌相對照;相同的標誌牌,不同的地點。

 

武界產業道路 (37).JPG

 

武界產業道路 (38).JPG

 

武界產業道路 (39).JPG
投 71 號鄉道上,展望武界部落與濁水溪。

 

武界產業道路 (40).JPG

 

武界產業道路 (41).JPG

 

武界產業道路 (42).JPG
武界部落入口意象。

 

武界產業道路 (43).JPG
武界部落遷移史紀念碑。根據中研院的武界部落文史調查,日治時期日本人為了要方便管理這裡的布農族人,所以將分散在山區的布農族人集中,第一次將族人集中於「石城谷」左上方平緩的山坡上,石城谷位於武界的南方約九公里多處。但因為該地幅原太過廣闊無法進行有效的管理,後來將族人改安置在位於「石城谷」北方約三公里處的「良久社」,再從良久社把族人分成四個部落,從南到北分別就是現在的久美、過坑、武界、曲冰。

 

武界產業道路 (45).JPG
武界醫療中心。

 

武界產業道路 (46).JPG
武界教會禮拜堂。

 

武界產業道路 (47).JPG
武界橋。

 

武界產業道路 (48).JPG
濁水溪,溪中巨石;遠處為新武界引水道水橋。

 

武界產業道路 (95).jpg
武界吊橋。

 

武界產業道路 (99).jpg
武界吊橋。

 

武界產業道路 (96).jpg
思源吊橋。

 

武界產業道路 (97).jpg
對岸山壁上的曲冰古道遺跡。

 

武界產業道路 (98).jpg
武界水庫,排砂隧道。

 

武界產業道路 (100).jpg
法治國小。

 

武界產業道路 (104).jpg
新武界引水道,水橋。

 

武界產業道路 (109).jpg
武界水庫,排砂隧道。

 

武界產業道路 (107).jpg
思源吊橋。

 

武界產業道路 (108).jpg
武界水庫。

 

武界產業道路 (105).jpg

 

武界產業道路 (106).jpg

 

武界產業道路 (102).jpg
武界水庫,排砂隧道。

 

武界部落 (282).JPG
往武界壩路底叉路口。

 

武界部落 (283).JPG
武界吊橋。

 

武界部落 (284).JPG
武界吊橋。

 

武界部落 (285).JPG
武界吊橋。

 

武界部落 (286).JPG
舊武界橋。

 

武界產業道路 (49).JPG
看到『OK』的里程標誌牌,萬事『OK』啦。

 

武界隧道 (1).JPG
新武界隧道西口,巧遇旅遊團。

 

武界產業道路 (51).JPG
武界瀑布。

 

武界部落 (239).JPG
武界瀑布。

 

武界部落 (240).JPG
武界瀑布。

 

武界部落 (241).JPG
武界瀑布。

 

武界部落 (242).JPG
新武界隧道西口。 

 

武界隧道 (2).JPG
新武界隧道東口。

 

武界產業道路 (53).JPG
武界水庫集水區。

 

武界產業道路 (54).JPG
武界水庫入口。

 

萬豐隧道 (1).JPG
萬豐隧道西口。

 

武界水庫 (56).JPG
武界水庫。

 

武界產業道路 (57).JPG
武界水庫。

 

萬豐隧道 (2).JPG
萬豐隧道西口。

 

武界產業道路 (59).JPG
萬豐隧道東口。

 

武界水庫 (60).JPG
武界水庫。

 

武界水庫 (61).JPG
武界水庫。

 

武界部落 (235).JPG
武界水庫。 

 

武界部落 (232).JPG
曲冰橋。曲冰橋前方為臨時的砂石場,砂石車特多。

 

 

 

武界部落 (233).JPG
曲冰橋。

 

 

萬豐部落 (62).JPG

曲冰部落入口意象。

 

武界部落 (227).JPG
曲冰部落,萬豐國民小學。

 

武界部落 (228).JPG
曲冰(萬豐)的入口,此部落為長方形的聚落區。也是因為萬豐隧道之賜,來這裡的遊客多了,當然總需要一些當地原住民的造景藝術。

 

武界部落 (229).JPG
曲冰部落,派出所。

 

武界部落 (230).JPG
曲冰部落。

 

武界部落 (226).JPG
曲冰部落入口意象。 

 

武界部落 (217).JPG
曲冰部落入口意象。

 

萬豐部落 (63).JPG
曲冰部落。

 

曲冰遺址 (64).JPG
曲冰遺址解說碑。

 

武界產業道路 (103).jpg
曲冰遺址。

 

武界部落 (222).JPG
曲冰遺址。

 

武界部落 (223).JPG
曲冰遺址。

 

武界部落 (224).JPG
曲冰遺址。

 

武界部落 (225).JPG
曲冰遺址。

 

武界產業道路 (65).JPG

 

武界部落 (231).JPG
干卓萬橋。干卓萬橋跨越的十粒溪源自干卓萬山,干卓萬山在武界東南方信義鄉界附近,標高 3284 公尺,是附近地區數一數二的高山,名列台灣百岳,編號第 55 號。

 

武界部落 (221).JPG
不知名的台電設施。

 

武界部落 (219).JPG
不知名的台電隧道。

 

武界部落 (220).JPG
滾滾水流,應是取自下方濁水溪的取水口。 

 

武界產業道路 (66).JPG

 

武界產業道路 (67).JPG

 

武界產業道路 (68).JPG

 

武界產業道路 (69).JPG
投 83 號鄉道,標誌牌。

 

布蘭部落 (70).JPG
布蘭部落入口意象。

 

松林橋 (71).JPG
松林橋。

 

親愛國小 (72).JPG
親愛國小。

 

親愛派出所 (73).JPG
親愛派出所。

 

武界產業道路 (74).JPG

 

親愛國小 (75).JPG
親愛國小。

 

親愛國小 (76).JPG
親愛國小。

 

萬大林道 (77).JPG
萬大林道入口。

 

武界產業道路 (78).JPG
親愛橋。

 

武界產業道路 (79).JPG

 

武界產業道路 (80).JPG
馬貴祥先生紀念碑。西元 1981 年下大雨,台灣電力公司萬大發電廠無預警放水,河道太小造成親愛橋變成淹塞湖,沖斷親愛吊橋和新建完工的水泥橋,夜裡造成田周義父子騎乘機車被大水沖倒後,隔天在水田裡發現屍體。當時村長張宗賢村、幹事林秋松發動義務勞動,村民馬貴祥爲了要拉流籠,因不敵大水也被水沖走,故設『馬貴祥先生紀念碑』於親愛橋頭。

 

武界產業道路 (81).JPG
投 83 號鄉道與奧萬大公路叉路口。

 

 

武界部落 (202).JPG

 

武界部落 (213).JPG

 

武界部落 (214).JPG

 

武界部落 (215).JPG

 

武界產業道路 (82).JPG
萬大部落入口意象。

 

武界產業道路 (101).jpg
奧萬大公路新橋與舊橋。 

 

武界部落 (209).JPG

 

武界部落 (210).JPG

 

武界部落 (211).JPG

 

武界部落 (212).JPG

 

 

霧社水庫 (83).JPG
霧社水庫。

 

武界產業道路 (84).JPG
上口。這地名不知何義?

 

霧社水庫  (85).JPG
霧社水庫。

 

霧社水庫  (86).JPG
霧社水庫。

 

霧社水庫  (87).JPG
霧社水庫。

 

武界部落 (208).JPG
往萬大水庫叉路口。

 

武界部落 (203).JPG

 

武界部落 (204).JPG

 

武界部落 (205).JPG

 

武界部落 (206).JPG

 

武界產業道路 (88).JPG
投 83 號鄉道與台14 甲線省道叉路口。

 

武界部落 (201).JPG
投 83 號鄉道與台14 甲線省道叉路口。 

 

人止關 (89).JPG
人止關。

 

人止關 (90).JPG
人止關。

 

人止關 (91).JPG
人止關。

 

人止關 (93).JPG
人止關。

 

人止關 (92).JPG
人止關。

 

武界產業道路 (94).JPG
埔里鎮界。

 

埔里 胡國雄古早麵 (1).JPG
回到埔里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