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 仁愛鄉 南投縣 仁愛鄉 投 71 線、與投 83 線鄉道】
濁水溪是台灣最長的河川,全長 186.6 公里,主流源於合歡山東峰、武嶺附近。流經南投、彰化、雲林、嘉義四縣。濁水溪最上游稱為霧社溪,流到春陽、廬山附近,納入塔羅灣溪。在霧社與萬大間建有霧社水庫,又稱萬大水庫,也稱碧湖,水庫南方為萬大發電廠。在萬大附近,又有萬大溪匯入,在武界附近又建有武界水庫。
濁水溪在信義鄉與仁愛鄉鄉界處匯入卡社溪。流至水里鄉卡社山西側,再匯入郡大溪、丹大溪,從此西行至水里附近再併入陳有蘭溪 (濁水溪最長支流,發源於玉山北坡)、水里溪。從此溪流的寬度變寬。最後匯入較大的支流是位於南投竹山與雲林林內間的清水溪 (主流上游為阿里山溪,發源於阿里山脈的大塔山) ,最終在彰化縣大成鄉的下海墘村與雲林縣麥寮鄉許厝寮之間,流入台灣海峽。
這次濁水溪上游的投 71 線與 83 線鄉道之行,是由埔里進入投 71 線鄉道,過武界接上投 83 線鄉道,抵達霧社。中途經過布農族的武界部落 (法治村)、台灣最北端布農族 (南投仁愛鄉只有三個部落是布農族,由南而北是過坑部落、武界部落、曲冰部落;其餘都是泰雅族居多) 的曲冰部落 (萬豐村)、泰雅賽德克族的布蘭部落 (親愛村)、泰雅族的親愛部落 (親愛村)、和萬大部落 (親愛村)。到達霧社後,再經由台 14 號省道,回到埔里。
從埔里至武界車程約 20 公里,沿途的投 71 號縣道部分路段稍窄,但大彎不多,且山巒綿延層疊,景色宜人。投 71 號縣道(水頭 至 武界)為埔里鎮往仁愛鄉的鄉道,可視為台 14 號省道另類的替代道路。2011 公路局把經過武界檢查哨的路線給廢除,改為台電建造的卓社隧道,該隧道系於 2006 年 10 月完工,大大縮短原本繞行九公里多的路線,通過此隧道後就是持續下坡到武界,然後銜接台電建造的新武界隧道,於新武界隧道後的彎道為投 71 號縣道的終點,之後通過國工局所建的萬豐隧道後,連接投 83 線原本路線。
投 71 號縣道在越過了卓社隧道,就可以在山巒間的河谷上發現武界部落的蹤跡。部落主要散布於這個區域,濁水溪岸的兩旁,部落多聚居於河流的右岸,左岸則多是農事的區域,武界部落的居民大多都以務農為生。地理上武界部落位於干卓萬山與武界山所夾的山谷之間,一旁有濁水溪與栗棲溪穿流而過。這裡是一個原住民的部落,分佈在此的是全台分佈最北端的布農族村落,為卓社群分佈地,其包含的舊部落有庫庫斯、帕那帕南、黑老、阿桑來嘎。部落目前已更名為法治村。
界山巷是武界部落的核心,民居、教堂、民宿、商店依傍兩側,被封為「武界西門町」。此地生活就在這條巷弄裡上演,老人與小孩是故事中的主角;巷頭立著節制飲酒生活公約,內容引人會心一笑;街尾的「武界石藝工坊」是當地工藝代表,藝品由遍佈濁水溪河床的片頁岩點石成金,創造出具有原民味的當地藝術。
在南投一帶、濁水溪流域附近有許多的水庫分佈於此,從上游至下游分別為萬大水庫、武界水庫、日月潭水庫、明湖水庫與明潭水庫。這個水系上的水庫作用除了蓄水、調節水量外,還能夠透過高低水庫的落差進行發電。著名的日月潭就是由武界壩引水,是一座離槽水庫,而武界壩就是它的沉砂池。離槽水庫的主壩興建於非汲水河川上,因汲水河川與主槽有段距離,以引水隧道或引水渠道等方法進行汲水,便可引入主槽來蓄水。離槽水庫的特點有,減少淤沙量、需增建引水隧道或引水渠道、水質問題較容易監控與排除、水庫建築易受地形限制。
投 71 號鄉道的終點位於萬豐隧道口,過了萬豐隧道,就算是投 83 號鄉道。萬豐村與法治村相距僅三公里,因高山、溪流阻隔,爾後投 83 線由萬豐延伸至法治,由縣府委託交通部國工局施工,全長 2165 公尺,通車後兩地交通由原有的二小時縮短為十分鐘,不僅居民回家的路變近了,地方農特產、觀光產業也將面臨新契機,等於打通了仁愛鄉的任督二脈。
曲冰 (萬豐村) 因此地地勢稍平,溪流彎曲,河水冰冷,故名「曲冰」。日人來此時見此地有大片平原,稱之「姊妹原」(光復後改萬豐)。曲冰 (萬豐村) 為典型的布農族部落,布農族石板屋的建築特色,將石板堆疊成方柱,上著傳統服飾的男女,一左一右看著來往遊人。布農族語 Kukuwaz 則似 Kukquaz,因當地盛產黃藤 Quaz 得名。現在的布農族干卓萬群原本分布散落,日本為了統治方便開始集團移住的策略,大正 11 年(西元 1922 年)日人將 10 社遷居舊曲冰,昭和 6 年(西元 1931 年)再度遷至現居地對面平坦處,民國 38 年曲冰布農族人第三次移居今日萬豐村。
民國七十年(1981 年)曲冰遺址的挖掘而使得曲冰部落聲名大噪。由出土的礎石、石牆推測,當地可能是櫛比鱗次的石屋,屋內出土的石板棺,推測早期當地之住民應是室內葬,但是石棺的尺寸比其他遺址還小,成了台灣考古的一個謎點。發現的遺物中還有石鏃、石錛、網墜、石斧、陶片等,證明早期當地住民的經濟活動農漁並重。從遺址中出土的大量的打製石器推測,可能是住民為了適應山區生活所致,因而曲冰遺址在台灣考古上有其重要的地位與意義。
曲冰遺址揭露了台灣高山地區史前聚落緊密重疊的居屋群與墓葬,出土的石器計有房屋基礎的石板岩、石墻、石板棺等,另有陶片、石斧、石錐、網墜等石器用具,已列為三級古蹟,先前曾經開放,因為許多遊客任意取走古物作為留念,嚴重破壞古蹟的保存,為了避免遺址風化受損及人為破壞,後來又將挖掘的地方回填掩埋,遺址四周架設鐵絲網,以防止遊客進入;目前這處三級古蹟,因長久風吹、日晒、雨淋,古屋雖依舊深埋在泥土裡,除了覆土上方的綠草外,已無任何古文物可看,遊客到此不可挖掘,看看就好,避免觸法。
通過一條名為干卓萬橋的小小橋梁,已經離開布農族分布的北界,也就是卓社群分布地,進入賽德克族的領地。
干卓萬事件又稱「南北蕃事件」或「姊妹原事件」。日本官方記錄為「霧社蕃膺懲事件」。日本領臺後,派出的東西橫貫道路線探勘深堀隊一行 15 人,於 1897 年 1 月從霧社入,2 月傳出失蹤,全數人員遭到殺害。1902 年埔里守備隊又在人止關被霧社群殲滅,日本政府以武力無法解決,而改以封鎖政策,使霧社群無法取得食鹽等日用品。並於 1903 年操縱布農族干卓萬群,以和霧社群交換日用品為由,誘使霧社群至兩族交界地「姊妹原」灌以酒,埋伏的布農族人遂大舉砍殺霧社蕃壯丁百人,霧社蕃勢力因而大減,不得已歸順日本政府。當時賽德克族被稱為「北蕃」,布農族被稱為「南蕃」,故埔里平地人稱之為「南北蕃大戰」。
接著來到松林部落。松林部落,賽德克族人稱布蘭 (Pulan),日治時期稱『Inago』,國府接收台灣後,始改稱今名。松林部落原居於賽德克族玻拉瑤社,但在霧社事件爆發期間,又遇到瘧疾的流行,遷至現址對岸之『Alang Barau』。國府接收台灣後,完成了萬大公路,班車來往於埔里、萬大之間,萬大成為親愛村對外交通的重鎮,松林社為求交通便利,以及耕地等問題,乃於 1950 年左右集體遷於現址。
松林部落距離親愛部落其實只有三公里。接著進入親愛部落、親愛國小,此處有很值得一遊的親愛萬大天主堂。親愛部落目前努力推動青年回鄉活動,每逢假日便有部落學生回到家鄉,進行地方孩童的語言教育及文化保存推廣。部落長年致力於音樂人才的培育,親愛國小規劃小提琴製作與學習的課程,並成立親愛國小大鼓隊,泰雅族小朋友們聚精會神打鼓的樣貌,令人震懾,隆隆鼓聲,彷彿春雷驚蟄,令人印象深刻。
親愛村的泰雅族萬大群由「巴魯卡萬」與「馬荖」兩個家族系統所組成。巴魯卡萬人最早居住於眉溪附近的 Lipa 附近,一八三O年左右往濁水溪流域移動,現在分類系統中的「萬大群」人,在一八八二年在 Chabubul 附近與馬荖家族人匯聚後,正式成群。泰雅族萬大群一八九○年起逐漸往下游移動,散居在「札吉斯」與「斯米奧魯」兩地附近。一八九五年日人治台,日警為便於管理,將這些散居在濁水溪兩岸的泰雅部族集中在「札吉斯」一地,並建駐在所,以便監控管理。一九三七年日人準備興建萬大水庫,一九四二年,以安全因素又將「札吉斯」部落下遷至現在的「親愛」部落。之後親愛本部人口漸增,有些人遷至稍北即今萬大電廠附近另立「萬大」部落。
從親愛部落轉進奧萬大聯外道路後,離開親愛村就是萬大水庫。我們順便來瞭解一下南投這塊水域的水庫分佈與關係:萬大水庫 → 武界水庫 → 日月潭水庫 ←→ 明湖水庫、明潭水庫。
明湖水庫與明潭水庫為日月潭水庫的水力發電的下池。明湖抽蓄發電廠,為亞洲地區第一座抽蓄發電廠;明潭抽蓄發電廠是亞洲最大的水力發電廠。所謂抽蓄發電,主要是要將低價值的電力轉換為高價值的電力。運作的原理為,利用核能電廠及火力發電系統離峰時間 (深夜) 剩餘的電力,從下池將白天發電存水抽至上池,至尖峰時間 (中午及傍晚),再由上池放水發電,再存儲於下池,如此循環利用。
萬大發電廠,簡稱萬大電廠,主要係利用霧社水庫及濁水溪支流萬大溪上的奧萬大攔河堰發電,除了看到萬大水庫和萬大電廠之外。萬大水庫因興建於霧社溪上而得名,加上水庫位處中央山脈群山之間,四周景緻優雅秀麗,水色分外青碧,於是當年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取名為「碧湖」。
奧萬大聯外道路在霧社接上台 14 號省道,繞回埔里正好為一『O』型路線。
延伸閱讀:
官方網站:http://sixstar.moc.gov.tw/blog/A546005。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武界。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32548336。
舊投 71 號鄉道路,與新投 71 號鄉道路叉路口,左往埔里,右往武界。
新投 71 號鄉道,11 公里里程標誌牌;與舊投 71 號鄉道,11 公里里程標誌牌相對照;相同的標誌牌,不同的地點。
武界部落遷移史紀念碑。根據中研院的武界部落文史調查,日治時期日本人為了要方便管理這裡的布農族人,所以將分散在山區的布農族人集中,第一次將族人集中於「石城谷」左上方平緩的山坡上,石城谷位於武界的南方約九公里多處。但因為該地幅原太過廣闊無法進行有效的管理,後來將族人改安置在位於「石城谷」北方約三公里處的「良久社」,再從良久社把族人分成四個部落,從南到北分別就是現在的久美、過坑、武界、曲冰。
曲冰部落入口意象。
曲冰(萬豐)的入口,此部落為長方形的聚落區。也是因為萬豐隧道之賜,來這裡的遊客多了,當然總需要一些當地原住民的造景藝術。
干卓萬橋。干卓萬橋跨越的十粒溪源自干卓萬山,干卓萬山在武界東南方信義鄉界附近,標高 3284 公尺,是附近地區數一數二的高山,名列台灣百岳,編號第 55 號。
馬貴祥先生紀念碑。西元 1981 年下大雨,台灣電力公司萬大發電廠無預警放水,河道太小造成親愛橋變成淹塞湖,沖斷親愛吊橋和新建完工的水泥橋,夜裡造成田周義父子騎乘機車被大水沖倒後,隔天在水田裡發現屍體。當時村長張宗賢村、幹事林秋松發動義務勞動,村民馬貴祥爲了要拉流籠,因不敵大水也被水沖走,故設『馬貴祥先生紀念碑』於親愛橋頭。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