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 士林區 小溪頭環狀步道 O 型來回】
上午有雨,女王一直擔心中午接小孩來不及,原本是要爬萬里的大尖山,看天氣一直沒有好轉的跡象,於是中途轉向來到外雙溪的台北小溪頭,由這裡太陽廣場出發,我們打算先爬大崙頭山森林木棧步道,到達大崙頭山頂的乘風堡,再由大崙頭山自然步道下來,接上綠樹夾蔭的碧溪步道回到太陽廣場。
台北小溪頭位於士林區及內湖區的交界,為碧溪集水區,水源涵養豐沛,孕育生態物種的溫床,生態與自然林相豐富多變,而有「台北小溪頭」之稱。由大崙頭山步道、大崙尾山步道、森林木棧步道、自然步道、碧溪步道、翠山步道串聯,每一條歩道都很優質,景致宜人,林間放慢腳步享受森林浴,用心、眼、耳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臺北市是一個具有自然景觀特色的城市,有著多樣的地理景觀及豐富的生態環境。其中,內雙溪自然中心是臺北市最大的森林自然公園,其中又以豐富的生態與地形使其媲美溪頭的風貌,故有『臺北小溪頭』的稱號。
近年來,臺北市政府為提供市民近郊休閒遊憩有更多的選擇,且振興地區產業發展,計畫整合內雙溪自然中心、碧山露營場及週邊景觀生態等資源,藉由登山步道系統及產業道路,串聯內雙溪自然中心之自然教育解說、碧山露營場之森林遊樂資源之休閒農業資源,成為結合生產、生活及生態之遊憩環境,並設計多樣體驗行程,提供市民假日休閒之去處。
於至善路三段右轉至善路三段150巷,即可進入臺北小溪頭地區,為表現小溪頭地區特有豐富之生態,於入口處之碧溪橋有臺北小溪頭地區的入口意象,尤其於橋兩端可見臺灣樹蛙之意象石雕,更增特色。橋旁護欄亦增加半圓形觀景台,讓民眾可觀賞內雙溪溪水淙淙,欣賞獅頭山怪石嶙峋。
於碧溪橋入口意象前行約 400 公尺,可見一步道,拾階而上,即可達此平台,平台設置鐵木地坪、欄杆及座椅,讓民眾能放慢腳步,稍事休息。平台上設置一導覽牌面,將此平台上所飽覽之風景,化為照片展示,並標示出各有特色之山嶺位置,如崙尾山、半嶺、獅頭山等,讓民眾能更進一步了解身處之美景。導覽牌面造形跳脫一般解說牌之型式,由側面觀之為水滴造形,象徵此區水氣豐沛,水與此區密不可分之關係。
石頭厝位於碧溪產業道路上,為大崙頭尾步道起點,係由大屯山系的安山岩打石堆砌而成,極具當地農村建築特色,屬內湖採石行業的特色建築,因為位處崁腳斷層帶上,可作為介紹內湖地區斷層與地質地形之場所。
石頭厝旁就是太陽劇場。以太陽為主軸所設計的太陽劇場,由劇場入口的彩虹階梯、亮晶晶的玻璃磚牆、地坪上的太陽意象,藉以象徵小溪頭地區有著太陽般的熱情迎接貴客的到來。走累了,坐下來欣賞藝術團體不定期舉行的表演,體驗一下於山林間欣賞藝術表演,與大自然融合為一體的奇妙感覺。
石頭厝周遭因位於斷層地帶,地下水豐沛,故善用地下水設置此生態池,並栽植各種水生植物,藉以形成水域生態,作為本區代表蛙類--臺灣樹蛙的棲息地之一。生態池旁就是停車場,我們將車停放於此,走回石頭厝。
我們轉入森林木棧步道,開始向大崙頭山前進。往森林的路徑是寬敞舒適的枕木棧道。全段架高在樹木層中,不但可避免對地表岩石和植物造成傷害,也方便遊客觀察自然 ;每走一小段路就出現的解說牌,引領我們更了解四周的地質和生態環境。一路上有時會看到由步道中「竄出」的樹木,其實它們原本就長在那裡,當然就讓棧道環繞著它而搭起。這樣一來,林間原有的自然風貌得以保留下來,而我們也有方便舒適的步道可使用。
森林木棧步道旁有一叉路通往風衝林觀景台。風衝林觀景台旁區域林相成熟豐富,又因大崙頭尾山地處迎風面,終年受強風衝擊,樹高明顯下降,就形成由紅楠、森氏楊桐、大頭茶、小葉赤楠等植物所組成「風衝矮林」。而東北季風造成的冷溫效應,使得原本在有如兩千公尺高的環境也能存活,形成了極為特殊的植物北降現象。
回到森林木棧步道,繼續往大崙頭山前進。這裡的樹木依然保有生活空間,所以依然悠遊自在,蟲鳴鳥叫不絕於耳,時常也見松鼠跳躍林間。儘管一路上都在爬坡,豐富的生態不免讓人放慢腳步,或駐足欣賞,或對照解說牌,所以走完全程只覺輕鬆愉快,不會氣喘吁吁。若是中途還是想歇歇腳,時常拐個彎,路旁就有枕木平台,可觀景也可歇息。
上稜以後就是石階路,左往松柏嶺,右往大崙頭山山頂的乘風堡。原本長有溫帶地區的野鴨椿、雷公藤等落葉植物,在這裡一樣活得精采。山頂地區出現暖溫帶闊葉林,較溫暖的溪谷地則有熱帶地區常見的板根、幹生花等植物,加上原屬的亞熱帶闊葉林生態系,等於濃縮熱帶、亞熱帶、暖溫帶於一地,孕育出獨特且豐富的壓縮型生態系。
經過自然步道的叉路口,不一會兒就到了大崙頭山山頂的乘風堡。大崙頭山是內湖區最高的山脈,登高望遠絕對有好風景。山頂平台視野遼闊,廣場兩側都有觀景處。大崙頭山位於五指山系西伸之主稜上,乘風堡即位處大崙山頂,海拔 475 公尺,是內湖地區最高的山脈,山頂平台視野遼闊,北面與七星山、大屯山對望,向西可遠挑林口台地,南面則是寬廣的臺北盆地,登高望遠風光極佳。
乘風堡左側近景有大崙尾山和獅頭山,右側下方的小山丘則是圓仔山。從這裡遠眺大崙尾山,氣勢特別雄偉。向北眺望,臺北北邊的屏障大屯山系群山,以及紗帽山的火山造型清晰可見;山谷對岸的平等里即是火山噴發時熔岩流造成的平台。走至另一頭,五指山和內湖大湖公園一帶湖光水色相映,越過基隆河,由汐止綿延至平溪、石碇、基隆的山巒一望無際。
原路回頭往下,在自然步道的叉路口左轉下山。難得在都市的近郊,有長約一公里的天然碎木步道可踩踏,碎木大幅降低下山膝蓋承受的衝擊,讓人可以好好體驗這舒暢身心的森林之旅。蓊鬱山林始終一路相隨進入這個大自然的生態綠廊,林相成熟豐富,因為森林步道穿越過隱密,且幾乎未開發的大崙頭山西面山麓,因為地勢較陡,開發不易,加上地處水源區,因此人為干擾較少、自然生態也就保存完整。
不一會兒接上碧溪步道。我們不疾不徐地走著,偶爾停下來遠眺山谷對面的群山,說說笑笑間,感覺地勢一路越來越低,終於降到溪邊,聽到潺潺溪水聲相迎。碧溪步道是與大崙頭尾步道相互銜接的一條山徑,難得的是坡度平緩,沿路有溪水相伴,人在山中水邊穿梭,林間空氣沁涼舒適,偶有山風吹來更是通體舒暢。
路旁可見一巨木瞭望台,瞭望台特色為全黑檀木製作,四支支柱更保留原木型體,除造型壯觀外,亦能與四周景觀融合。入口處前尚有梅花形憩廣場,民眾可於此廣場稍作休息,再登上六公尺高的瞭望台,於台頂可遠眺大崙尾山及圓山仔山,視野所及,林木鬱鬱蒼蒼,清風徐徐,頗有呼嘯山林之感。
碧溪步道有幾處兩處平台地點,分別位於碧溪步道中間及尾端旁,以撲克牌中梅花及方塊為造形,有別於一般之平台形狀,可在步道爬累時稍作休息,並靜靜聽見五彩羽鳥鳴聲高唱,心中真是舒暢無比。紅心景觀平台,位於碧溪產業道路旁,平台上登高望遠風光極佳,加上撲克牌意象之紅心石伴隨在旁,形成特殊有趣的畫面。
臺北小溪頭區域具有豐富生態及地形風貌,沿線亦有多處景點可供休憩。在炎炎夏日裡得以親近山林,是最怡人的幸福。如果體力有餘,還可以一併走訪碧溪步道尾端的大崙頭尾山親山步道,這幾條步道連成環狀,可以相互銜接,都是內雙溪森林自然公園裡,值得一再造訪的美麗山徑。不過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回到太陽廣場的停車處,匆忙下山。
延伸閱讀:
官方網站:http://www.tcge.taipei.gov.tw/ct.asp?xItem=64154557&CtNode=67934&mp=106051。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大崙頭山。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32102580。
台北小溪頭環狀步道 MAP:按我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