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88).JPG
「坪頂古圳」碑上刻有「道光十五年(西元 1835 年)開建」等字樣。

 

【台北市 士林區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O 型來回】

 

台北市的「平等里」,古稱「坪頂」,是位於陽明山丘的河谷台地。 由於平等里內並無天然的水源,平等里附近居民的祖先在移墾之初,開鑿水圳,引內雙溪水做為生活飲用、農田灌溉及運輸之用,因此水源充足,不虞缺水。此處開發的時間甚早,清乾隆六年(1741 年)福建漳州人何士蘭最早至此開墾,而後陸續開發,及至清道光年間,屯墾人數漸增,為解決飲水及灌溉之需,先後開闢了「坪頂古圳」及「坪頂新圳」,日治時期,於 1909 年當地居民又開鑿了「登峰圳」,從此水源豐沛,奠定了當地的農業根基,至今平等里地區為台北市重要的蔬菜、花卉、果樹及休閒農業的重要地區。

臺北盆地北區的埤圳之興築與灌溉,始自雍正年間(1725 年),先人鄭維謙與佃戶合築的「雙溪圳」,舉人王錫祺和農民合築的「七星墩圳」此後陸續闢築圳路有「福德洋圳」、「番仔井圳」、「水頭圳」、「水磨坑圳」、「八仙圳」、「唭哩岸圳」、「磺溪內圳」、「磺溪內二圳」、「磺溪內三圳」、「十八份圳」、「草山一圳」、「磺水下圳」。「坪頂舊圳」、「坪頂新圳」、「金合興圳」、「十八挖圳」等灌溉圳路。這些圳路多屬私人出資興建,其產權可自由買賣。

日治時期由官方整合民間埤圳設立之公共埤圳有「福德洋圳」、「十四分埤」、「唭哩岸圳」「內湖大埤」、「匠頭埤」、「中塹圳」、「芳泰圳」、「溪州寮圳」、「磺溪圳」、「五分埤」、「八芝蘭圳」,等十一個公共埤圳。並在本會區域內成立「八之蘭」、「南港」、「社子」、「大塹」、「內湖」、「芳泰」、「溪圳寮」、「匠頭」八個水利組合,雖然後來於一九四一年又將上述八個水利組合併為「七星水利組合」。終戰後,民國三十五年十一月六日依國民政府規定改稱「七星農田水利協會」。

上次來到坪頂古圳已是十多年前的事。記得坪頂古圳步道輕鬆、清涼、好走,三條古圳由上而下分別為坪頂古圳、坪頂新圳、登峰圳,三條古圳互相平行,從內雙溪至善路三段 370 巷進入坪頂古圳步道往清風亭途中可貫穿三條古圳。而大崎脚步道,「崎」者陡峭之山路也,大崎頭者「長而陡峭之山路之始也」,兩條步道均起登於內雙溪至善路三段 370 巷,上方相接於鵝尾山鞍部的清風亭,如果由坪頂古圳步道起登,清風亭剛好是坪頂古圳步道最高處終點,然後轉接昔日坪頂人、外雙溪人往來的大崎頭步道,剛好成為一個 O 型走訪行程。

今日行程有 Joy 與女王同行,由士林中正路往北直行,路過故宮博物院,接至善路,直抵至善路三段 370 巷路口,坪頂古圳入口在至善路三段底 370 巷路口直行,柏油產業道路的路口有一路標寫「坪頂古圳」,但又有另一標示牌寫著「此路不通」,表示路底無法行車,倒也沒有自相矛盾。跟隨著指標從 370 巷進入,由於先前網路上讀的山友資料就提醒遊客,坪頂古圳的登山步道路口標識並不明顯,因此我們小心翼翼地的開車緩進,不久到達一處土地公廟及車登仔腳橋旁,見兩旁停了不少車,依常識判斷,古道口應在附近,於是停車改步行。

大約往前走不到五分鐘,在一處上坡轉彎的民宅(至善路 370 巷 29 號)的右旁發現了一條不明顯的小徑,樹旁豎立了一個模糊的指標, 寫著往平等里 1.3 公里。這就是坪頂古圳步道的入口了。看來一般人開車經過這個左轉的斜上坡,視覺一定會注意左邊的來車,很難會注意到右側一旁被竹林遮檔的指標及不明顯的入口小徑。

才沒幾步路,就看到了外雙溪的流水及河床紛列的奇岩怪石,一下子氣氛就顯得清幽起來。走過跨越外雙溪的「田尾仔橋」,開始了坪頂古圳之旅。過橋,有向左的溪邊土路與向右的上坡石階路,我們選擇向右的上坡石階路。石階顯得古樸,兩旁是大片的竹林,雖是炎夏,枯萎的竹葉依稀撒落滿地,顯得蕭瑟肅穆,使步道有些蒼涼落寞。過不久,出了竹林,景緻變成田野果園,這裡看來是河階台地,兩旁農民遍植橘子及蔬菜等果蔬,一幅山林田野好風光。

在山腰遇叉路口,右上往頂山站,左下往「坪頂古圳」。我們左轉下坡往溪谷的方向,這段約四、五分鐘遠的下坡路,處於山谷溪道旁, 林相變成闊葉樹林,不乏高大巨木,林壑頗美,十分僻靜。到達溪谷,走過橫過溪谷的「桃仔腳橋」,又開始上坡,但上坡才走不久,看到了第一條古圳「登峰圳」。登峰圳則是建於明治四十二年(1909 年),由吳超鄉出資金票六千五百三十圓開圳,水圳長約七公里。吳超鄉舊名吳登峰,因此這條水圳被命名為「登峰圳」。

「登峰圳」水圳旁立著告示牌「飲用水源,請勿污染,禁止進入」,我們無顧忌的直行而入,因為我們絕不會做出污染水源的事,而且已有不少登山客已往裡頭深入。深入古圳,沿著水圳走,一邊是山壁及古樸的水圳,水流潺潺而過;另一邊則是深壑山谷,有蟬鳴鳥叫,不絕於耳。走在其間,宛若一場森林浴。沿著彎延的水圳而走,亦有追尋先民腳步的歷史情懷。走訪坪頂古圳,若沒深入這一段水圳步道,殊為可惜,真可說是入寶山而空手歸。這段路,足足走了約十餘分鐘,才抵登峰圳內雙溪取水處。

登峰圳水圳路與此大略呈 U 字型,而內雙溪剛好在 U 字的轉折處。這裡的水圳渠道內壁,一邊已抹上新式水泥,靠山的一邊則仍維持原貌,由石塊整齊堆砌而成,青青古樸苔蘚,透露歲月風霜。途中經過一處較陡峭處,水圳緊貼直峭的山壁,令人想見當年工程的不易。此處有一群遊客在此戲水、午餐,亦有一群登山客由內雙溪溪谷溯溪而來,行走至此,意猶未盡。見登山客,散坐溪石聊天歡敘。這上游溪谷,可見小魚悠游其中。實在難得,探幽至此,亦應心滿意足。水圳渠道旁有小徑,應會相通至「田尾仔橋」與「桃仔腳橋」間的山腰叉路口。

眼前這條「登峰圳」,清澈見底,流水豐沛,奔流而去。這三條古圳目前都在七星農田水利會管理下,維護相當完善。這不禁讓人感受到台灣的農田水利經歷數代先民屯墾、日治時期的經營及國民政府幾十年來的承續,確實有它完善的根基。回到步道與圳道交接處,徜徉於古圳沿岸周遭的山光翠綠,讓人心曠神怡。

沿步道續往上爬,不一會就到達了「坪頂新圳」。又一路向上爬, 不久就看到了已有 170 年歷史的「坪頂古圳」。坪頂古圳的水流則清澈奔流而下,水量頗為豐沛,站在古圳旁的古道,眺望遠方五指山的翠綠山巒,清風拂面,心情十分舒暢。 此處水聲潺潺、綠蔭宜人,樸質的古圳及步道,令人發思古幽情,有浮生偷閒的雅趣。

台北市的「平等里」,古稱「坪頂」,位於陽明山的河谷台地。這地方開發的時間甚早,清乾隆六年(1741 年)福建漳州人何士蘭最早至此開墾,而後陸續開發,及至清道光年間,屯墾人數漸增, 為解決飲水及灌溉之需,先後開闢了「坪頂古圳」及「坪頂新圳」。日治時期,1909 年當地居民又開鑿了「登峰圳」,從此水源豐沛,奠定了當地的農業根基,至今平等里地區仍為台北市重要的蔬菜、 花卉、果樹及休閒農業的重要地區。這三條古圳,最古老的已超過 170 年,最新建的也有百年歷史。 這三條古圳均源自鵝尾山,在山腰沿高而低,呈平行狀,流向平等、溪山里一帶,古圳在上、新圳居中,後建的「登峰圳」地處最低。

我們沿著坪頂古圳旁的古道前行,跟著水流的方向前行,沒多久,看見水流進入一水渠石洞,豐沛的流水源源地流入洞內,洞口上刻著「坪頂古圳」四個大紅字,碑上刻有「道光十五年(西元 1835 年)開建」等字樣;佇立片刻,陣陣涼風迎面;古人開鑿這石洞,目的是將流水引過山洞,去灌溉山那邊的農田。古道與古圳在石洞處分道揚鑣,水流入洞裡,沿著圳溝而行,魚兒水中游,蝶蛾處處環繞,蟲鳴鳥唱,還有保育類昆蟲無霸勾蜓,卿卿我我連結飛行。沿水圳走,輕鬆自在。這條水圳建於山腰處,整條水圳高低落差不大,水流平緩,這沿水圳的步道自然也是平坦易行。我們則沿著彎曲的石階路,爬上鞍部,上有一座清風亭,到了這裡,就是鵝尾山旁最重要的交通要衝。 

清風亭是登山客休憩的好地方,座椅一位難求,清風亭旁有一座打印台,打印台旁的山林小徑可通往擎天崗和石梯嶺,是屬於健腳型登山路線,不是今日的行程範圍,清風亭有另一路可通平菁街 95 巷底登山口。休憩片刻,順著「大崎頭步道」的指示牌,進入昔日坪頂人、外雙溪人往來的大崎頭步道。走了一陣子,距清風亭只有幾步的距離,看到有一可疑叉路,猜是往鵝尾山方向,過去曾經走過,一路上盡是小路,可以到鵝尾山。續行大崎頭步道,腳底是花崗石步道階梯,步道兩旁天然古木參天,微風迎面吹來,非常涼爽舒適。

沒有走幾步路,就一步一台階,就開始往下走,山徑順著稜線一路往下,來到一柏油路的路底,這裡正是至善路三段 370 巷的巷底,也算是大崎頭步道的第二登山口。不走柏油路,右轉穿越農家的前院 (至善路三段 370 巷 29 號民宅),農家門口下方有梯田及有種植農作,自成為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天地,淺綠色的樹木、翠綠色的竹子,將山色點綴得綠意盎然。農家另一側還有一條登山步道,仍然屬於大崎頭步道,路徑開始轉為較緩的山腰路。續行大崎頭步道,這是一個屬於竹林、相思樹與天然林木混雜的林區。由於位在山的陰濕面,竟連高大的樹木,樹幹上也爬滿著蕨類植物,在雨後的盛夏裡,長出淺綠色的嫩葉。

鑽出樹林,眼前的景致豁然開朗。步道旁是用岩石堆砌出來的梯田,梯田裡留有一塊塊巨大的岩石,應該是火山爆發時所造成的美景。由山上引下來的山泉,水量十分豐沛,將水田灌得滿滿的。站在步道這兒,將近梯田數十公尺高度的上方,俯視這充滿綠意的山谷,心中有說不出的愉快,右手是鵝尾山,左手是大崙尾山,萬溪產業道路就在對面的山腰。大冠鷲在空中盤旋,發出「悠溜、悠溜」的聲音,趁著難得的好天氣,正遨遊於天際。

大崎頭步道順著山溪一路往下,經過一個磚造及石造的住家 (至善路三段 370 巷 15 弄 19 號民宅),很快就來到大崎頭步道位於至善路三段 370 巷的第一登山口。登山口旁顯示這裡的門牌號碼,算是至善路三段 370 巷 15 弄,我們順著至善路三段 370 巷往上行,很快回到土地公廟前停車處。今日拜訪過西元 1835 年開建的「坪頂古圳」,以及西元 1849 年及 1909 年闢建的坪頂新圳和登峰圳;在這兒可以看到不同時期開鑿圳溝的工法,有以石塊堆疊,或用水泥施作,與古圳相異其趣。下山則經過有迷人梯田景致的大崎頭步道,總計連同休憩時間共花約二小時,完成一個O型走訪輕鬆、清涼、舒適、自在的坪頂古圳之旅。

 

延伸閱讀:
官方網站:http://www.tcge.taipei.gov.tw/ct.asp?xItem=37196778&ctNode=67799&mp=106051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坪頂古圳步道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3896037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JPG
故宮博物院。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2).JPG
故宮博物院。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3).JPG
原住民紀念公園。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4).JPG
至善路三段。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5).JPG
至善路三段與平菁街交叉口。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6).JPG
至善路三段與萬溪產業道路交叉口。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7).JPG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8).JPG
陽明山國家公園界碑。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9).JPG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0).JPG
溪和宮。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1).JPG
至善路三段 370 巷與至善路三段 371 巷交叉口。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2).JPG
至善路三段 370 巷與至善路三段 371 巷交叉口。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3).JPG
至善路三段 370 巷 15 弄與至善路三段 370 巷交叉口。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4).JPG
車登腳橋前的土地公廟。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5).JPG
車登腳橋下溪景。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6).JPG
大約往前走不到五分鐘,在一處上坡轉彎的民宅(至善路 370 巷 29 號)的右旁發現了一條不明顯的小徑,樹旁豎立了一個模糊的指標, 寫著往平等里 1.3 公里。這就是坪頂古圳步道的入口了。看來一般人開車經過這個左轉的斜上坡,視覺一定會注意左邊的來車,很難會注意到右側一旁被竹林遮檔的指標及不明顯的入口小徑。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7).JPG
坪頂古圳步道,至善路登山口旁賣菜小販。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8).JPG
坪頂古圳步道,至善路登山口。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9).JPG
坪頂古圳步道,至善路登山口附近步道。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20).JPG
走過跨越外雙溪的「田尾仔橋」,開始了坪頂古圳之旅。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21).JPG
「田尾仔橋」。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22).JPG
「田尾仔橋」。才沒幾步路,就看到了外雙溪的流水及河床紛列的奇岩怪石,一下子氣氛就顯得清幽起來。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23).JPG
「田尾仔橋」。外雙溪的流水及河床紛列的奇岩怪石。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24).JPG
「田尾仔橋」。過橋,有向左的溪邊土路與向右的上坡石階路,我們選擇向右的上坡石階路。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25).JPG
「田尾仔橋」。向左的溪邊土路為溪底線的捷徑,最後仍會與向右的上坡石階路,於「桃仔腳橋」旁涼亭相接。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26).JPG
「田尾仔橋」。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27).JPG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28).JPG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29).JPG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30).JPG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31).JPG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32).JPG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33).JPG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34).JPG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35).JPG
「田尾仔橋」與「桃仔腳橋」間山腰叉路口。右上往頂山站,左下往坪頂古圳步道。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36).JPG
「田尾仔橋」與「桃仔腳橋」間山腰叉路口指標。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37).JPG
回望「田尾仔橋」與「桃仔腳橋」間山腰叉路口。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38).JPG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39).JPG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40).JPG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41).JPG
「桃仔腳橋」。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42).JPG
「桃仔腳橋」。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43).JPG
「桃仔腳橋」。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44).JPG
「桃仔腳橋」。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45).JPG
「桃仔腳橋」。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46).JPG
「桃仔腳橋」旁涼亭叉路。叉路走溪底線可回到「田尾桃橋」。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47).JPG
「桃仔腳橋」旁涼亭。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48).JPG
「桃仔腳橋」。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49).JPG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50).JPG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51).JPG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52).JPG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53).JPG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54).JPG
看到了第一條古圳「登峰圳」。登峰圳則是建於明治四十二年(1909 年),由吳超鄉出資金票六千五百三十圓開圳,水圳長約七公里。吳超鄉舊名吳登峰,因此這條水圳被命名為「登峰圳」。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55).JPG
「登峰圳」水圳旁立著告示牌「飲用水源,請勿污染,禁止進入」。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56).JPG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57).JPG
深入古圳,沿著水圳走,一邊是山壁及古樸的水圳,水流潺潺而過;另一邊則是深壑山谷,有蟬鳴鳥叫,不絕於耳。走在其間,宛若一場森林浴。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58).JPG
幹嘛拉白布條哩?原來是要救掉到山溝裡的狗。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59).JPG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60).JPG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61).JPG
途中經過一處較陡峭處,水圳緊貼直峭的山壁,令人想見當年工程的不易。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62).JPG
沿著蜿蜒的水圳而走,亦有追尋先民腳步的歷史情懷。走訪坪頂古圳,若沒深入這一段水圳步道,殊為可惜,真可說是入寶山而空手歸。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63).JPG
這段路,足足走了約十餘分鐘,才抵登峰圳內雙溪取水處。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64).JPG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65).JPG
登峰圳水圳路與此大略呈 U 字型,而內雙溪剛好在 U 字的轉折處。這裡的水圳渠道內壁,一邊已抹上新式水泥,靠山的一邊則仍維持原貌,由石塊整齊堆砌而成,青青古樸苔蘚,透露歲月風霜。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66).JPG
水圳渠道旁有小徑,應會相通至「田尾桃橋」與「桃仔腳橋」間的山腰叉路口。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67).JPG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68).JPG
見登山客,散坐溪石聊天歡敘。這上游溪谷,可見小魚悠游其中。實在難得,探幽至此,亦應心滿意足。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69).JPG
此處有一群遊客在此戲水、午餐,亦有一群登山客由內雙溪溪谷溯溪而來,行走至此,意猶未盡。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70).JPG
回頭往坪頂古圳與步道交叉口走。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71).JPG
遇上被救起的狗。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72).JPG
狗是救起來了,可是還有山溝裡救狗的阿伯哩。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73).JPG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74).JPG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75).JPG
來到坪頂新圳。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76).JPG
坪頂新圳。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77).JPG
坪頂新圳與步道交接處。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78).JPG
坪頂新圳。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79).JPG
回望坪頂新圳。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81).JPG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80).JPG
步道坡度開始變緩。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82).JPG
來到坪頂古圳。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83).JPG
步道與坪頂古圳交接處。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84).JPG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85).JPG
我們沿著坪頂古圳旁的古道前行,跟著水流的方向前行。沿水圳走,輕鬆自在。這條水圳建於山腰處,整條水圳高低落差不大,水流平緩,這沿水圳的步道自然也是平坦易行。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86).JPG
沒多久,看見水流進入一水渠石洞,豐沛的流水源源地流入洞內,洞口上刻著「坪頂古圳」四個大紅字,碑上刻有「道光十五年(西元 1835 年)開建」等字樣。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87).JPG
「坪頂古圳」水渠石洞。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88).JPG
「坪頂古圳」水渠石洞。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89).JPG
「坪頂古圳」水渠石洞。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90).JPG
我們則沿著彎曲的石階路,爬上山頭,上有一座清風亭,到了這裡,平等里就在山腳下了。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91).JPG
清風亭旁的土地界碑。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92).JPG
清風亭此處為交通要衝。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93).JPG
清風亭旁有另一叉路,即為大崎頭步道。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94).JPG
清風亭。打印台旁的山林小徑可通往擎天崗和石梯嶺,是屬於健腳型登山路線,不是今日的行程範圍,清風亭旁有另一路可通平菁街 95 巷底登山口。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95).JPG
休憩片刻,順著「大崎頭步道」的指示牌,進入昔日坪頂人、外雙溪人往來的大崎頭步道。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96).JPG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97).JPG
走了一陣子,距清風亭只有幾步的距離,看到有一可疑叉路,猜是往鵝尾山方向,過去曾經走過,一路上盡是小路,可以到鵝尾山。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98).JPG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99).JPG
續行大崎頭步道,腳底是花崗石步道階梯,步道兩旁天然古木參天,微風迎面吹來,非常涼爽舒適。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00).JPG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01).JPG
石階上的斷木。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02).JPG
石階上的斷木。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03).JPG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04).JPG
山徑順著稜線一路往下。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05).JPG
山徑順著稜線一路往下,來到一柏油路的路底,這裡正是至善路三段 370 巷的巷底,也算是大崎頭步道的第二登山口。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06).JPG
大崎頭步道的第二登山口,位於至善路三段 370 巷的巷底。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07).JPG
不走柏油路,右轉穿越農家的前院 (至善路三段 370 巷 29 號民宅),農家門口下方有梯田及有種植農作,自成為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天地。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08).JPG
農家另一側還有一條登山步道,仍然屬於大崎頭步道。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09).JPG
農家旁的坡崁,淺綠色的樹木、翠綠色的竹子,將山色點綴得綠意盎然。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10).JPG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11).JPG
路徑開始轉為較緩的山腰路。續行大崎腳步道,這是一個屬於竹林、相思樹與天然林木混雜的林區。由於位在山的陰濕面,竟連高大的樹木,樹幹上也爬滿著蕨類植物,在雨後的盛夏裡,長出淺綠色的嫩葉。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12).JPG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13).JPG
迷人的梯田景緻。梯田護堤皆以焚墾時就地取材之石頭堆砌而成,就是石頭很多才會利用,大顆頂小顆,小顆撐大顆,太大顆的石頭就會留下,然後梯田依照大石頭位置而開墾,這現代人哪做得到!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14).JPG
迷人的梯田景緻。每一階梯田都是農民就地取材,利用大屯火山群火山熔岩流形成安山岩,構築覆土成護堤而成,構築時有的以亂石砌法,有些則以人字砌方式,梯田經過百年的歷史仍完整如初。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15).JPG
逆光照,猜猜我是誰?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16).JPG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17).JPG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18).JPG
迷人的梯田景緻。這裡的梯田的早期主要作物是水稻,目前則以水耕的方式種植西洋菜。由於西洋菜須種植於活水之中,此豐沛的山泉水源就剛好可以供應所需。百年梯田中的耕作作物大面積以西洋菜為主的耕作型態,可說是全台絶無僅有的。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19).JPG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20).JPG
迷人的梯田景緻。梯田每一階梯田的護堤幾乎都超過一公尺,由石塊堆砌而成。石塊表面布滿了一顆顆小小的黑色礦物斑點,這些石塊屬火山熔岩所形成的安山岩。數十萬年前,當地的大屯火山群噴發岩漿,岩漿冷卻後,形成了堅硬的火成岩塊。先民就地取材,一釘一鎚的敲築出這一階階的梯田。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21).JPG
迷人的梯田景緻。這些護堤石塊或許因為年代不同或是功能取向不同,堆砌的方式也不一樣。例如,有的石塊裁切整齊、大小一致,以類似「人」字砌法構築;有的大小不一,乍看雜亂堆疊,,就像亂石砌一般。不過,它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上面覆土植草,即使田裡都放滿了水,它也不會漏水,無形中也提供了涵養水源的重要功能,這可先民們的智慧呢!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22).JPG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24).JPG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25).JPG
看到大崎頭步道位於至善路三段 370 巷的第一登山口。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26).JPG
大崎頭步道位於至善路三段 370 巷的第一登山口。登山口旁顯示這裡的門牌號碼,算是至善路三段 370 巷 15 弄。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27).JPG
大崎頭步道位於至善路三段 370 巷的第一登山口,大崎頭登山口。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28).JPG
大崎頭步道位於至善路三段 370 巷的第一登山口,大崎頭登山口。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29).JPG
大崎頭步道位於至善路三段 370 巷的第一登山口。登山口旁顯示這裡的門牌號碼,算是至善路三段 370 巷 15 弄。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30).JPG
大崎頭步道位於至善路三段 370 巷的第一登山口,大崎頭登山口。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31).JPG
大崎頭步道位於至善路三段 370 巷的第一登山口,大崎頭登山口。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32).JPG
車登腳橋。車登腳坡地及溪流沿岸目前還有一些剛櫟樹,早期初開墾時,數量多,因質地較硬,砍伐後製作供桌上點燈的底座及民生用的燈座,其餘燒做木炭。當時在此處設簡易寮舍製作桌燈底座,故名為車燈座,或燈仔腳。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33).JPG
車登腳橋下溪景。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34).JPG
車登腳橋下溪景。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35).JPG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136).JPG
今天剛好遇上 2014 荷蘭古道田徑越野賽。參考網址:http://www.don1don.com/archives/26740

 

坪頂新圳步道.jpg
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 O 型來回地圖:按我放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