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 萬榮鄉 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林田山原名「摩里沙卡」(森坂的日語發音,現稱森榮),意思是密佈森林的山坡,隱身在中央山脈王武塔山與長漢山的山谷腳下。林田山林場開發於日據時代,其管理單位歷經日據時代的「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與「台灣興業株式會社林田山砍伐事業所」,到台灣光復後的「台灣紙業公司」與「台灣中興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及隸屬林務局之「林田山林場」、「林田山工作站」、「萬榮工作站」,民國 90 年 12 月改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所屬之下,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之「萬榮工作站」。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因日本戰備物資缺乏,「台灣興業株式會社」造紙原料供應不足,於是選擇東台灣林田山事業區的鐵杉及雲杉為造紙材料,並以此為基地開始伐木。林場員工對於位在萬里溪旁的伐木基地,習慣上稱為「林場」或「摩里沙卡」。國府接收台灣後「森坂」改稱為「森榮」,因此「林田山」、「林場」、「摩里沙卡」、「林田山林場」、「森榮」這些說法都是指同一地方。

 

日治時期,林田山的鐵路已築有萬森、溫泉、大觀等線,之後高嶺線再延伸為七點多公里長,總長超過二十四公里。民國五十年於高登,再向北築高登線鐵路,長為三十四公里,於民國六十年四月完成。當年加藤式「蹦蹦車」拖著粗大的原木在山區川流不息,呼嘯的「流籠」夾雜著伐木工人的吆喝以及低吼沉重的鏈鋸聲,林田山的運材鐵路總長近六十公里,此起彼落地盤旋迴盪在山谷間。民國七十二年總長約四十七公里的林田山運材林道完工通車,運材完全改以大卡車為主,森林鐵道、索道也因此告別了揮灑的舞台而走入了歷史。

 

這個因木材而繁華的小山城,在民國五十年代是林田山伐木的全盛時期,「摩里沙卡」聚集了約四、五百戶人家,共有二千餘的人口居住於此。為了林場員工子女就學需要,因而設立的森榮國小及林田山幼稚園。中山堂每週免費放映二至三場電影,也有購買部(福利社)供應日常民生用品,以及解決單身員工飲食問題的公共食堂,此外還有製材廠、火車站、修理廠、醫務室、豬灶、公共浴室、攤販市場、冰果店、米店、洗衣部、魚菜部、理燙髮部、消防隊、文化工作隊等等,十足是因木材而繁榮的山中城鎮。

 

林田山現在保存的伐木工人宿舍,這些宿舍都是利用當地林場資源所建造的和式檜木屋,屋舍依山櫛比林立,從屋內往外望就是群山環繞的萬榮溪,清晨醒來一起上山,林場裏堆積如山的原木,散發淡淡的檜木香氣瀰漫著整座山谷;山區伐木場的集材機不停地運轉、集材;拾階而建的日式魚麟黑瓦房,濃烈和式風情的建築,遺世獨立在山間。這裏的場景,是台灣遺留下來最完整、最具特色的伐木基地,無論規模或重要性,都是「東台灣林業開發史」上重要的據點與見證。

 

在台灣光復初期多伐木、多繳庫、多造林的「三多」林業政策之下,造林遠比植栽造林的速度迅速,造成逢雨作水災、無雨則苦旱的慘重社會成本損失。民國六十年代環保意識的抬頭,保護森林運動風起雲湧,政府適時的重新調整林業政策,以國土保安、森林永續經營、保護森林資源為宗旨。林務局也在 民國 78 年 7 月 1 日起,由事業預算單位改為公務預算單位,從此不用再以林養人,自負盈虧來砍伐森林。

 

於是靠生產木材而興盛、繁榮的林田山城,也就逐漸地的沒落。繁華落盡的小鎮,人口也隨之外流,只剩下十幾戶人家;當年風光一時的「蹦蹦車」,也滿載著林田山人的回憶,漸漸走入歷史;偌大的中山堂,也不見當年萬頭鑽動的盛況;幸好以台灣檜木製成的一百多幢日式魚麟瓦房,難能可貴地依舊林立於繁花綠葉當中,留給世人最後一抹的嘆息和感傷。

 

林田山有股無可抗拒的吸引力,其吸引力的源頭及基礎,緣起於多年幽遠歷史所散發出一種特別的林業人文所產生的動人力量。正因為這懾人力量,林田山林場近百年來的轉變,如何從過去的繁華榮景,因林業政策的改變趨至沒落,再由社區總體營造概念,轉化成為保存林業文化資產為目標、積極推動社區林業計畫,刻劃「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的每一筆歷史軌跡與其建築語彙,為林業歷史紀錄中不可抹滅的最佳佐證。

 

林田山這個隱世獨居的山林小鎮,曾因其豐沛的林產資源,創造歌舞昇平的榮景,更因為優渥的生活機能條件,遺留下許多深具特色的建築遺跡,彷彿未完待續的影片,隨時期待著續集的發生。目前,園區內仍保有許多當年遺留下來之特色建築與設施,如:日本式木造魚鱗黑瓦房的「日式住宅區」、運輸產地原木的 「森林鐵道」、景致優美的「旭東亭」、提供單身員工伙食的「森榮餐廳」、目前的「 林業文物展示館 」,則原為放置林場工作機具的倉庫,以及當年的高階主管宿舍,現已整建為「林田山社區咖啡館」(林田山服務中心)等等,讓屬於林田山的故事,得以不停地繼續傳唱下去。

 

《我要怎麼去》

 

◎ 自行開車:
(1)、國道五號:由國道一號 (中山高) 至汐止系統交流道轉走國道五號 (北宜高速公路),過雪山隧道由蘇澳交流道下往台9號方向行駛,於萬榮轉入 16 號省道即可到達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2)、國道五號:由國道三號 (二高) 至南港系統交流道轉走國道五號 (北宜高速公路),過雪山隧道由蘇澳交流道下往台9號方向行駛,於萬榮轉入 16 號省道即可到達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 搭乘大眾運輸:
(1)、火車:搭乘花東鐵路至花蓮火車站,轉乘往光復、瑞穗、玉里等地的花蓮客運,至萬榮下車,步行約2.5公里即可到達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2)、客運:由台東巿鼎東客運山線站搭往花蓮的山線班車,至萬榮下車,步行約二公里即可到達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 地址:花蓮縣鳳林鎮森榮里林森路20號。
◎ 電話:03-8751703 。
◎ 參觀時間:週一至週日上午 9 點至下午 5 點。

 

◎官方網站:http://www.erv-nsa.gov.tw/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3149022

 



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的入口,台 16 線東段的西端終點。

 



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入口外的竹屋。

 



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後面筆直的階梯通往舊時林田山人的休閒中心「中山堂」。

 



從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宿舍區登上筆直的階梯步道,即能抵達中山堂。

 



沿著舊時的森林鐵道,一片悠然閒靜的山居風情儼然已取代了諸多世俗的紛擾習氣。

 



早期林田山林場曾使用「木馬路」來運輸產地的原木。然而,比較快捷的運材工具還是索道與鐵路。

 



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其實這一景是被後面牆上的標語給吸引,牆上標語寫著『實踐三民主義』加上一個『。』劃上句點。

 



沿著階梯拾級而上,來到舊時林田山人的休閒中心「中山堂」。

 



「中山堂」是用扁柏搭建而成,還沒踏進屋內,濃濃的檜木香氣便撲鼻而來,這是扁柏原木所散發出的特殊味道,也是大家印象中最容易辨識的「檜木」。

 



「中山堂」歷史悠久,從民國四十三年開始興建,一直到民國四十四年才興建完成,建坪 140 坪,以 300 立方公尺的台灣檜木建造而成,是少數全部採用台灣檜木為建材的大型建築物。

 



中山堂全館採用台灣檜木構成,走進時即可聞到濃郁的檜木芳香。

 



晚上在中山堂還有免費放映電影,吸引光復、鳳林及萬榮一帶民眾前來欣賞,帶來了歡樂及愉悅的笑聲,也豐富了林田山人的青春歲月。

 



林田山中山堂在全盛時期曾經是當地居民精神寄託也是當時的文化活動中心,林場的任何表演、畢業典禮、集會等等活動都在這裡舉行。

 



檜木房舍旁踩踏而過,所謂的木馬路,就是沿著伐木區到山下土場開闢的運材小徑。

 



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成立後,遊客日增,故特將原座落在場長宿舍旁邊的課長級宿舍兩間予以整修,保留原有日式建築形式,裝潢古典雅緻。

 



溫泉線,為山線鐵路之起點,其所用的鐵軌為十五公斤規格,長度約四點四公里。每天早晨七點開出第一班車,運送補給品及上山工作的人員,其他班次則不定時,只要有原木運送就機動性開車。

 



往石階上行,會先看到一座孤寂卻景致優美的「旭東亭」。

 



旭東亭可以遠眺東海岸旭日東昇的美景,亦可俯瞰林場的辦公廳舍及社區,旭東二字台語不好發音,所以居民另稱為「六角亭仔」。

 



旭東亭建於民國四十三年,當時的場長王曉林先生,別號旭東,發現此處為觀景絕佳之地,於是雇工以林場自產檜木建成古典式的六角飛簷型涼亭,亭址在鐵道旁。

 



旭東亭上遠眺東海岸,亦可俯瞰林場的辦公廳舍,及日本式木造魚鱗黑瓦房的日式住宅區。

 



這棟有濃濃的日本風建築物是服務中心,以前是園區課長級的宿舍,課長級宿舍是雙併式附有庭院之建築,於日據時期建造。

 



屋內有數個隔間,每房至少有六蓆至八蓆之空間,至今尚保存多棟這種形式之房舍,印證日人在林田山經營的歲月。

 



接連各個伐木區的鐵道大多架設於蜿蜒山壁之間,懸空的棧道式或橋樑式設計比例很高,架設時多半使用原木。

 



為了節省燃油,常嚐試上山時用蹦蹦車在前方拉曳,下山時便自由溜放。

 



這些被蔓草所遮蓋的歷史文物與建築,戶戶窗明几淨,卻仍保有歲月的痕跡,因此才感動人心。

 



廢校的森榮國小、可見之前伴隨林業聚集而成的林田山,其實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儼然是一個功能性十足的聚落。

 



這是林田山當地的朝聖步道前的鳥居,上面為基督長老教會的教堂。

 



林田山基督長老教會居於林場東南方,居高臨下,其視野可及林場與萬里溪谷。

 



林田山基督長老教會前景。

 



活動廣場。

 



退休的舊機關車,其主要用途在運輸「林田山」林場建設所需資材及運送山上砍伐的木材。

 



退休的舊機關車,其主要用途在運輸「林田山」林場建設所需資材及運送山上砍伐的木材。

 



退休的舊機關車,其主要用途在運輸「林田山」林場建設所需資材及運送山上砍伐的木材。

 



退休的舊機關車,其主要用途在運輸「林田山」林場建設所需資材及運送山上砍伐的木材。

 



林務局的員工宿舍,日式建築依山而建,古典幽靜。

 



目前的「 林業文物展示館 」,原為放置林場工作機具的倉庫。

 



林田山林場林木蓊鬱,擁有開闊的遠山和溪流景觀。

 



林田山,有「花蓮小九份」美稱,林田山的林場林木蓊鬱,林場內的日式建築感覺特別寧靜、懷古和綠意。

 



林田山,有「花蓮小九份」美稱,林田山的林場林木蓊鬱,林場內的日式建築感覺特別寧靜、懷古和綠意。

 



林田山,有「花蓮小九份」美稱,林田山的林場林木蓊鬱,林場內的日式建築感覺特別寧靜、懷古和綠意。

 



雖然自日治時期留下的完整村莊被保存下來,不過在 2001 年 7 月時,突如其來的一場大火,將林田山康樂新村內的三十多幢檜木房舍吞噬。

 



林田山有一段特地保留的鐵道高架橋,獨自走過能感受到歷史的餘韻。

 




運輸產地原木的 「森林鐵道」。豐富的自然生態、早期的檜木房舍和運載鐵道,處處可見前人留下的痕跡。

 



當年的高階主管宿舍,現已整建為「林田山社區咖啡館」(林田山服務中心)。

 



日治時期留下的坡崁與狹巷,單單窺視紅磚牆內的檜木房舍就足以讓人遛漣不去。

 



這段階梯的角度比較彎曲,讓上方的林蔭有向外延伸的視覺呈現。

 



老舊日式房舍的外牆,讓後方這棟殘破不堪的歷史建物得以露面。

 



日式宿舍在少了管理與監督的狀況下,成了堆積廢棄物,而且讓眾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傷心角落。

 



台九線往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的路口,台 16 線東段的終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y and Tom 的頭像
    Joy and Tom

    Joy and Tom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