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 瑞芳區 金字碑古道】



金字碑古道為淡蘭古道的支線之一 (包括草嶺古道、隆嶺古道),昔日採煤業發達的時代,是猴硐、三貂嶺、平溪和十分寮等地居民重要的出入道路。淡蘭古道,是先民開墾台灣由南而北、西而東的一段見證,就跟所有古道的功能一樣,它在不同的時期肩負起了狩獵拓荒、遷徙移民、交通貿易、治理聯絡等重要任務。


所謂「淡蘭古道」,是指「淡水廳」到「噶瑪蘭廳」之間往來的道路。而這條淡蘭古道依考古資料來看,最早的開墾年代有可能起源於清代乾隆末期,是當時先民自台北盆地(淡水廳)溯基隆河而上, 翻越三貂嶺與草嶺,而後再進入宜蘭(噶瑪蘭廳)的移民路線。至道光年間,更由於北部望族林平侯(即著名板橋林本源家族的祖先) 接續拓寬道路的使命,使得這條移民山徑更加便利,成為從清代到日治時期都極為重要的行旅商貿通衢。


比較可惜的是,這條清代唯一認可的官道,目前僅留金字碑古道、草嶺古道與隆嶺古道三段,近年來在鄉鎮公所與東北角風管處的有心經營下,以石砌而成的步道仍保留了濃濃的古意,走在這段長約 8.5 公里的山徑上,聆聽海潮與鳥鳴的同時,彷彿可見百多年前,古道從蠻荒之地到一時隘寮、遞舖、驛站紛紛設立的繁華景象。


金字碑古道,據載最初係平埔族人因狩獵而踏出之山徑,後因墾民東移拓荒而漸成道路,路線前後凡三變。清嘉慶十五年 (1810 年) 後,淡蘭古道遂成為入蘭之「官道」與「正道」,為台北與宜蘭之間,商旅及食貨往返必經之孔道。同治六年 (1867 年) 冬,台灣鎮兵劉明燈,率兵北巡,由淡入蘭,有感於先民開疆拓土之艱辛,與山道雄偉磅礡之風景,乃題下「金字碑」、「虎字碑」、「雄鎮蠻煙碑」供人瞻瞻仰。金字碑古道因當年碑文嵌上金箔而被稱為「金字碑古道」,但人跡較稀少,沒有草嶺古道知名及熱鬧,遊客稀疏。


金字碑古道與草嶺古道同屬淡蘭古道之一,淡蘭古道是古人由艋舺通往噶瑪蘭主要孔道,但知名度卻無草嶺古道有名及熱鬧,遊客也稀稀疏疏,會來到此地的登山者,多半是以當地居民居多;很多人來金字碑古道是因為其山頂的「金字碑」慕名而來,但若不是以懷古的心情而來,這樣一條平淡無奇又人煙稀少的古道,在辛辛苦苦爬了四五十分鐘的山路後,卻只看到一塊毫不起眼的岩壁及斑駁難辨的碑文而已,一定是會讓人大失所望,且懊悔而返的!此碑位於三貂嶺線段面南的山壁、海拔 400 公尺的樹林中,因碑文嵌上金箔而被稱為「金字碑古道」。


金字碑古道屬淡蘭古道之一,淡蘭古道北線是古人由艋舺通往噶瑪蘭主要孔道,主要是連絡基隆河與雙溪兩個流域。從瑞芳出發,沿著基隆河谷,有幾條古道串連到雙溪流域的牡丹,包括韶山古道、大粗坑古道、與金字碑古道。這幾條人走穿山的古道,構成沿著基隆河前進、經烏雙溪到宜蘭的淡蘭古道北線,成為清領時期宜蘭與台北的主要聯絡道路。


金字碑古道的登山口有兩處(有進就有出喔!)一處在 102 號縣道 (瑞雙公路) 上,一處在北 37 號鄉道 (侯牡公路) 上;102 號縣道的登山口處附近不易停車,不過入口的位置以及標示都較北 37 號道路上的明顯許多。102 縣道上「金字碑古道」的解說圖,顯示古道尾段的南邊起屹點在『慶雲寺』,這下可勾起我們的好奇心,決定先到南邊起屹點的『慶雲寺』瞧一瞧。


車沿 102 號縣道往南前進,到牡丹街上,此地就有一間『慶雲寺』。於是大伙兒在牡丹『慶雲寺』旁四處張望,根本沒有什麼「金字碑古道」的指標,這下糗了。大家為『慶雲寺』大辯論,究竟 102 縣道上「金字碑古道」解說圖上指的『慶雲寺』是不是就在牡丹街上?結果大伙兒決定車行沿著牡丹溪往上游走,經過牡丹國小,沿路都是往韶山古道的指標;結果在政光一號橋邊,看到『三貂』『慶雲寺』的指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慶雲寺』有兩間,102 縣道旁「金字碑古道」解說圖上指的可是『三貂』『慶雲寺』,而不是牡丹街上的『慶雲寺』。


牡丹畔路上樹木蒼茂,此地植物相豐富,有桫欏、蘇鐵、鼎湖鉤樟、鼎湖冬青、鼎湖格木、扁擔藤等,所以有北回歸線綠洲之稱。黃藤果實內為棕色,葉也不同,但花有點相同,開紫花的山稔(野牡丹科果可食),爾後很多地方可見滿山遍野的開著紫花的山稔。還有似野牡丹的毛稔,長著毛毛的果實,及以後各種類的無花果。


在『三貂』『慶雲寺』休息片刻,寺旁聚落的社區人煙稀少,靜謐安詳。由寺旁小路續行約五分鐘,就看到了不遠處的「金字碑古道」南邊起屹點。從南邊起屹點往上走,是狹窄的水泥路,坡度不大,但烈日下走來有些辛苦。約六、七分鐘,抵一叉路口,眼見沿途雜草叢生路難行,中途遇崩塌而折返『三貂』『慶雲寺』,聽說至今仍未修復,無法到達 102 號縣道上的登山口。


一不做二不休,決定直接開車經北 37 號鄉道 (侯牡公路) 殺到侯硐,由北邊登山口爬「金字碑古道」。由侯硐九芎橋社區轉入,沿著溪走就可通往大粗坑古道與金字碑古道的分岔點。道路旁的溪流有新整治的河川工程,自上流而下,河堤水泥新穎,河床有層層攔砂壩,行走約二,三分鐘抵達侯硐國小。這所小學曾於象神颱風時遭土石流毀損,至今仍可見這場災難的傷痕。小學前方這條溪流的大規模整治,為颱風過後的河川防治工程。這條溪流,正是台灣採金史上赫赫有名的大粗坑溪。


經過廢棄的舊侯硐國小校園,上行 0.6K 就到大粗坑觀光步道、金字碑古道叉路口。左側是大粗坑觀光步道登山口,右側過淡蘭橋有座涼亭,就是金字碑古道登山口。若是要走步道,大部分人還是會走侯硐 -> 金字碑 -> 102 -> 大粗坑 -> 侯硐 的 O 形縱走。我們由叉路口取右行則過「淡蘭橋」(新建水泥橋),過橋後即是金字碑古道登山口。淡蘭橋跨越大粗坑溪,上游處建有一寬厚碩大的水泥護壩矗立河流中,約一兩層樓高,以防護河川,阻擋土石流。登山口旁的水泥亭內有象神颱風後的殘土廢石,可想見當時水土肆虐之慘烈。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劉銘傳興建基隆至台北之間鐵路,築路工人在八堵橋下發現金沙,遂溯溪而上至九芎橋,循著大粗溪,依次發現大粗坑、九份、金瓜石金礦,因此開展了台灣的金礦傳奇,至今大粗坑溪上游仍有一昇福坑金礦場仍在開採黃金。


從登山口上爬,為一平整石階路,石階沿著山谷彎延而上,有點像草嶺古道遠望坑入口的那段石階路,林中幽靜,除偶爾傳來的五色鳥咕嚕咕嚕叫聲外,空無人跡,偶遇土石流擋道,但無礙於行走。林蔭遮蔽,雖無日曬之苦,但山谷內無風,氣溫悶熱,沒走幾分鐘已汗流浹背。上坡走悶熱難耐,不久上了山腰稜線,坡度稍緩。抬頭望,果然看到石階路上坡左側,有一巨大砂岩上刻有長條形的碑文,這就是距今一百三十餘年的「金字碑」了。 


金字碑上的內容是同治六年 (1867 年) 台灣總兵劉明燈北巡至此所提詩文,但碑文以篆字刻寫,不懂得國學與文字藝術的人,還真的「看沒有」它上面寫的是什麼呢!幸虧有解說牌:「雙旌遙向淡蘭來,此日登臨眼界開。大小雞籠明積雪,高低雉堞挾奔雷。穿雲十里連稠隴,夾道千章蔭古槐。海山鯨鯢今息浪,勤修武備拔良才」這就是金字碑古道中的碑文。經過一百三十餘年的歲月洗禮,金字碑已不像從前風光,不過碑頂浮現稍有腐朽的雙龍抱珠的徽章,卻使得整座「金字碑」略顯莊嚴且優雅呢!


然而,劉明燈北巡噶瑪蘭立此碑文不過四年,便爆發牡丹社事件(1871 年)。日艦強登恆春,佔地索賠;再十三年,發生清法戰爭(1884 年),法軍攻佔基隆。十年後,清日爆發甲午戰爭(1894 年),清廷慘敗,自強夢碎,被迫割讓台灣。此後,五、六十年間,台灣先遭受異族統治,戰後雖然重返祖國懷抱,但隨即捲入中國內戰烽火。百年間,政權幾度更迭,遂產生國家及民族認同之議題,糾葛百年,至今仍難以解開。


由金字碑往上爬,約十分鐘,抵古道最高點。此處位於兩山間的鞍部,有一涼亭及簡樸的土地公廟,類似草嶺古道的啞口,但腹地十分峽小。這裡是九份、牡丹、侯硐的交界,涼亭前廣場有一古樸直立石碑,為「奉憲示禁碑」,其年代較金字碑更為久遠,立於清咸豐元年(1851 年)。內容大致為警告路人勿濫砍伐附近山林,此碑被喻為台灣最早的環保碑文。


由於年代久遠,石碑字跡已斑駁難辨,僅可看出起首處「署台灣北路淡水總捕府」及末尾「咸豐元年五月」等字,涼亭旁草叢堆處有一座旗台殘跡,都顯示這條冷清的古道,曾是舊時台北宜蘭之間往返的要道。


從探幽亭回望侯硐,則瑞芳、九份一帶山稜清晰可見,甚至遠及東北海岸深澳漁港、基隆嶼等地,觸目而望,景緻極佳。向蘭陽方向眺望,則群山峻嶺,層層疊疊,至宜蘭的海岸線還不知有多遠。古人行旅至此,由此前行,仍須翻越三、四層起伏的山巒,得以想像當年蠻煙荒徑,兇險未卜。


探幽亭為現代水泥石亭,綠瓦朱柱,為中國亭園建築格式,涼亭風格及廣場鋪設的棗紅水泥地相對於古道景觀,顯得有些突兀。在探幽亭停留約三十分,大伙兒無心於金字碑 -> 大粗坑 -> 侯硐的 O 形縱走,於是循原路下山。上山耗費體力,爬得辛苦,下山輕輕鬆鬆,適意自在,終於有閒情慢慢品味古道風華。沿路而下,石階路枯葉落滿徑,有些蕭瑟,有些滄桑,經過金字碑時,忍不住再駐足低徊流連。


如果已經準備要去挑戰淡蘭古道中的金字碑古道,那真誠的建議要搭火車。坐上火車過了瑞芳,下一站就是候硐。為什麼要搭火車呢?其實登山步道的入口的公路很寬敞,如果想把私家車停在路邊也可以,只不過來回都走一樣的山路折返,等於再回過頭來開車喔!如果對歷史很有興趣,那走在這古道上,所有的懷古之情都會一擁而上,想像自己正穿梭在艋舺與葛瑪蘭間,那種艱辛的路程與現在無異;不過若是想來看一塊金字碑,那可能就要大失所望了,金字碑並不是金碧輝煌的石碑,只是單純的清領時期,台灣總兵覺得道路難走所留下的詩文。


交通資訊:
一、自行開車:
(1)、北經北上高速公路,在  2.5 公里處往東北角海岸交流道出口下,接(2丁)省道,過瑞芳橋立即右轉,接 102 號縣道直上九份。
(2)、由木柵、深坑、石碇經 106 號縣道至瑞芳再轉九份。
(3)、由雙溪。經 102 縣道直抵金九交界處隔頂,再轉往金瓜石。
二、大眾交通工具:
(1)、搭乘「基隆—金瓜石」「基隆—瑞芳」班車,班次密集。
(2)、火車:搭東部幹線,在瑞芳站下車後又轉公車站牌搭公車  
(3)、走高速公路經汐止收費站後,右線出口轉進濱海公路,或穿過基隆市沿瑞濱東北海岸公路方向東行,過了水湳洞陰陽海、南雅漁港後,即可到達。  
(4)、中山高速公路往基隆方向,於八堵交流道下,再接濱海公路(台二線),經瑞芳到侯硐國小前即抵金字碑登山口,另一登山口在北 37 號鄉道上。



延伸閱讀:
官方網站:http://tour.ntpc.gov.tw/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金字碑古道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2128211




不厭亭, 102 號縣道公路美麗的景緻;在這吹風呆望了一小時,才拍下這張照片。不常看到不厭亭附近芒花的照片。












遠眺牡丹坑。




『祝君平安』。








不厭亭, 102 號縣道公路,又有小武嶺之稱。




不厭亭前的廣場。






不厭亭,遠眺大粗坑山與小粗坑山。




不厭亭,遠眺侯硐的九芎橋社區。縱向為大粗坑溪,橫向為基隆河。












不厭亭。






大粗坑古道登山口遠眺不厭亭,後方為三貂嶺山。






大粗坑古道登山口,102 號縣道公路,又有小武嶺之稱。






大粗坑古道登山口。




大粗坑古道。






大粗坑古道登山口。




金字碑古道於 102 號縣道 (瑞雙公路) 上登山口。




金字碑古道於 102 號縣道 (瑞雙公路) 上登山口。




金字碑古道於 102 號縣道 (瑞雙公路) 上登山口。




金字碑古道於 102 號縣道 (瑞雙公路) 上登山口,解說牌。




金字碑古道於 102 號縣道 (瑞雙公路) 上登山口,解說牌。下方有寫顯示古道尾段的南邊起屹點在『慶雲寺』,這下可勾起我們的好奇心,決定先到南邊起屹點的『慶雲寺』瞧一瞧。




金字碑古道於 102 號縣道 (瑞雙公路) 上登山口,指標。




金字碑古道於 102 號縣道 (瑞雙公路) 上登山口,指標。




金字碑古道於 102 號縣道 (瑞雙公路) 轉彎處,解說牌。




金字碑古道於 102 號縣道 (瑞雙公路) 轉彎處,解說牌。




金字碑古道於 102 號縣道 (瑞雙公路) 轉彎處,解說牌。




金字碑古道於 102 號縣道 (瑞雙公路) 轉彎處,解說牌。




車沿 102 號縣道往南前進,到牡丹街上,此地就有一間『慶雲寺』。










於是大伙兒在牡丹『慶雲寺』旁四處張望,根本沒有什麼「金字碑古道」的指標,這下糗了。大家為『慶雲寺』大辯論,究竟 102 縣道上「金字碑古道」解說圖上指的『慶雲寺』是不是就在牡丹街上?





 









結果大伙兒決定車行沿著牡丹溪往上游走。




經過牡丹國小。








沿路都是往韶山古道的指標。




結果在政光一號橋邊,看到『三貂』『慶雲寺』的指標。




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慶雲寺』有兩間,102 縣道旁「金字碑古道」解說圖上指的可是『三貂』『慶雲寺』,而不是牡丹街上的『慶雲寺』。
















「金字碑古道」尾段的南邊起屹點,在『慶雲寺』旁。








「金字碑古道」尾段的南邊起屹點,解說牌。




「金字碑古道」尾段的南邊起屹點,解說牌。








侯硐煤礦博物園區,遊客服務中心。




















盡責的解說員詳盡解釋「金字碑古道」登山口的去法。




侯硐煤礦博物園區,遊客服務中心。




侯硐神社。這是侯硐煤礦博物園區,遊客服務中心解說員推薦的景點。



























侯硐神社,舊照片。




侯硐神社。


























淡蘭橋。




大粗坑土石流觀測站解說牌上筆誤,將『大粗坑溪』誤植為『牡丹溪』。








金字碑古道北方登山口。




大粗坑溪。




大粗坑溪梳子壩。




淡蘭橋。




淡蘭橋。




金字碑上的碑文:「雙旌遙向淡蘭來,此日登臨眼界開。大小雞籠明積雪,高低雉堞挾奔雷。穿雲十里連稠隴,夾道千章蔭古槐。海山鯨鯢今息浪,勤修武備拔良才」。






古人行旅至此,看到了海,也就看到了希望,但由此前行,仍須翻越三、四層起伏的山巒,蠻煙荒徑,兇險難測。






向蘭陽方向眺望,則群山峻嶺,層層疊疊,至宜蘭的海岸線還非目力所及。




















探幽亭為現代水泥石亭,綠瓦朱柱,為中國亭園建築格式,涼亭風格及廣場鋪設的棗紅水泥地相對於古道景觀,顯得有些突兀。




從探幽亭回望侯硐,則瑞芳、九份一帶山稜清晰可見,甚至遠及東北海岸深澳漁港、基隆嶼等地,觸目而望,景緻極佳。






涼亭前廣場有一古樸直立石碑,為「奉憲示禁碑」,其年代較金字碑更為久遠,立於清咸豐元年(1851 年)。內容大致為警告路人勿濫砍伐附近山林,此碑被喻為台灣最早的環保碑文。






員山子分洪。




員山子分洪。




員山子分洪。




員山子分洪。




員山子分洪。




參閱地圖:點我放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