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 蘇澳鎮 砲台山、蘇澳神社、台泥遙拜所】

今天想看的是蘇澳的三處神社遺蹟,包括砲台山的蘇澳金刀比羅神社、蘇澳國中的蘇澳神社、與台泥蘇澳廠宿舍區的台泥遙拜所。

 

《砲台山的蘇澳金刀比羅神社》


台灣經歷過日本統治五十年,日本也將明治維新後所推行的神道教帶到台灣,在台灣各地均建有各式神社,目前大部份的神社拆的拆、改建的改建,能保有原神社建築的僅桃園神社。砲臺山上的神社以前是蘇澳郡的金刀比羅神社,原來的金刀比羅神社,所奉祀的是海上之神金毗羅;日本各地的漁港,多設立金刀比羅神社,以庇佑漁民海上安全,這種信仰類似台灣漁民的媽祖信仰。 

蘇澳的金刀比羅神社位在蘇澳港後方的砲台山上,往正下方看則可以明顯的看到整個蘇澳港及北方澳,看更遠一點的南方澳跨港大橋,隱約還能見到漁船停泊在港裡。大正 11 年,總督府斥資六百萬日圓興建南方澳漁港。昭和元年新港建成,台灣總督府殖產局為了新落成的南方澳漁港繁榮發展,鼓勵日本漁民渡海來南方澳這裡定居,陸陸續續有四國及琉球的漁民移民來到南方澳,金刀比羅大神也就這樣的傳進台灣。 

在大正年間,總督府曾頒佈「社、遙拜所之件」的法令,試圖以法令來規範掌握這些不屬於官方神社的『社』與『遙拜所』。在台日人因信仰而自動設立的「神社」,因為「社、遙拜所之件」而被官方冠上「社」之名,但仍非屬於神社。1934 年,總督府發佈「有關神社建設要項之件」,規定禁止新設社。1938 年,總督府在「有關社之整理之件」中提出,社之所在地如有神社,社需廢除。總督府提出整頓社的方案,是基於經濟、統治和維護神社之「尊嚴」三點來考量。但是在總督府在執行上,卻未採取強制執行的態度,或許是為了避免在台日人反彈的緣故。事實上這些社幾乎未曾被廢除,而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總督府在每一個街庄設置攝末社之計畫,執行成果也一直成效不彰,所以蘇澳的金刀比羅神社,也一直未被改制為官方的神社。  

砲台山的天君廟前 (Wikimapia 是寫紫竹寺),還能看到小石獅底下的石燈籠基座,年份是昭和四年,上面的刻字為蘇澳庄施主。開頭寫著施主,後面再寫著日本人的名字,這施主應該算是皇民化後的漢人吧。另一座基座的年份是昭和六年,上面刻著功德主。往天君廟旁的斜坡走上去,映入眼廉的就是兩座石燈籠,年紀應該已經超過八十年了。石燈籠常見的奉獻二字,這石燈籠比較能夠辨視的文字大概也只有奉獻這二個字。當年神社的一對石燈籠則被移置於天君廟的入口兩側,僅剩基座而已,且被漆為黃色,上置小石獅。基座立面仍可看見年代及奉納者的姓名,應是金刀比羅神社的遺跡。 

清代曾在砲台山設置砲台,那麼駐守砲台的清軍營區設在哪裡呢?根據 Tony 的旅記推測,從現場地形判斷,最可能的位置就是天君廟了。天君廟背海,位置較隱密,是理想的營區地點。而物換星移,歲月滄桑,如今清兵營區及日本神社都已消失,只能從日據時代的舊照片中看到神社的部份身影而已。 

往天君廟旁的斜坡上去到路底,左側有條下山的石階路,石階路的盡頭前方草叢,有一對廢棄的石燈籠。這條石階路,可能就是昔日神社的參道(さんどう)。前方雖然被雜草擋住了,但是還是大概能看到參道的位子就正對著蘇澳港。石燈籠的前方已無山路下山,但是荒湮蔓草間,藏著一座蘇澳金刀比羅神社的社名碑。而石燈籠佇立於山丘,長年受風雨侵蝕,基座的字跡已漫滅難辨。 

路底右側有條上山的水泥階路,通到砲台山上。山上有兩座蘇澳鎮公所後來 (1992 年) 彷製的古砲,而這兩座古砲也是砲台山此名稱的由來。在清光緒 10 年 (1884 年) 清法戰爭爆發,法軍佔領基隆,當時的清軍曾在砲台山這裡建築防禦工事,架設火砲抵禦法軍進攻蘇澳。戰爭結束後,清廷在此增建軍營興築砲台,從此這裡也稱為砲台山。砲台雖已重現,卻已非當年舊跡。 

在砲台右側,獅子會另外設置了一座題為「同心協力」的紀念雕塑。砲台左側則有一塊蘇澳國際青商會與日本八重山青年會締盟的紀念碑。而金刀比羅神社原座,應是建在砲台山的山頂,神社本殿就位於砲台左側的「同心協力」紀念雕塑現址。雕塑座落處有基台,這基台及基台前的石階,年代久遠,正是昔日金刀比羅神社的遺跡。  

在神社遺址旁還有一塊大石埤,據斌斌我的赤腳旅行中所述,這一塊石碑應該是警察遇難記念碑。碑文已遭塗毀,無法辨讀,據說可能是一座「警察遭難紀念碑」,用以紀念殉職的日警,豎立的時間約在昭和初期,但事件為何?碑文已毀,實在無從辨認。後方的碑文都已經風化,認不出幾個字來了,這種看不出來是什麼名堂的碑,還能立在這裡已經應該偷笑了。 


延伸閱讀:
我的赤腳旅行- [日治遺跡‧神社] 蘇澳金刀比羅神社、警察遭難碑
Tony 的自然人文旅記第 0628 篇。 

 

《我要怎麼去》
開車路線:
◎ 自行開車:國道五號 → 蘇澳交流道下 → 台二線 → 濱海公路 → 蘭陽隧道 → 蘇東北路 → 右轉中正路,在白米橋前的叉路口,左轉直上蘇花公路 → 於第一條叉路直走,見右方的天君廟牌樓,再右轉直上 → 見天君廟,右轉直走 → 於下一個岔路左轉 → 砲台山。

 

延伸閱讀:
◎官方網站:http://www.suao.gov.tw/travel.asp?travelid=travel_5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砲台山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金刀比羅神社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3127833

 



萬聖廟住址是蘇南公路一號,可是明明就在蘇花公路旁邊,真是奇怪的門牌編排方式。

 



蘇花公路以下的參道應該是在開闢蘇澳港時毀壞。

 


宜蘭 砲台山 (36).JPG
萬聖廟旁,往砲台山叉路與蘇花公路叉路口。

 



往砲台山叉路旁,俯瞰蘇澳市區,遠眺七星山。

 



往砲台山叉路旁,遠眺白米甕地區白米溪旁的士敏國小與臺灣水泥蘇澳廠。

 



由白米橋旁通到天君廟的階梯。

 



天君廟聖蹟紀念碑。

 



神社遺址附近的天君廟前,有兩座殘存的石燈籠底座,一個是昭和四年,另一個是昭和六年。

 



神社石燈籠座位於天君廟前。

 



神社石燈籠座位於天君廟前。

 



神社石燈籠座位於天君廟前。

 



神社石燈籠座位於天君廟前。

 



以前蘇澳金刀比羅神社的參道石階,保存的算是相當完整。

 



以前蘇澳金刀比羅神社的參道石階,參道改建的步道,步道盡頭有兩座石燈籠。

 



以前蘇澳金刀比羅神社的參道石階,參道改建的步道,步道盡頭的兩座石燈籠。

 



石燈籠上寫的是台北州七星郡的人所奉獻。

 



既然金刀比羅神社是掌管海上之神,神社自然就蓋在看的到港口的地方,從這裡就能清楚見到蘇澳港。

 



由參道改建步道盡頭遠眺蘇澳金刀比羅神社的社名碑背面。

 



社名碑旁的石桌。

 



近看蘇澳金刀比羅神社的社名碑。想看背面?不要吧,會整個人跌到蘇花公路的坡崁下。

 



由蘇花公路上遠眺蘇澳金刀比羅神社的社名碑正面。

 



上山的水泥階路,通到砲台山上。

 



上山的水泥階路,通到砲台山上。

 



砲台山,獅子會『盟誼綿長』石碑

 



砲台山,原本最早的古砲乃清嘉慶 22 年 (1817 年) 所鑄,因年代久遠腐蝕嚴重,目前安置於蘇澳鎮公所展覽室內。

 



砲台山,光緒 15 年 (1889 年),游擊鄭雲泰考量此處位居軍事要衝,便在山上架設砲台與建設營房來加強守備。

 



砲台山,現在所見這兩座古砲,則是 1992 年蘇澳鎮公所及獅子會合資所重新鑄造的彷古砲。

 



砲台山,現在所見這兩座古砲,則是 1992 年蘇澳鎮公所及獅子會合資所重新鑄造的彷古砲。

 



砲台山,這裡就是以前金刀比羅神社的本殿,現僅基座尚存,原神社建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獅子會『同心協力.發揚獅子精神』雕塑。

 



砲台山,這裡就是以前金刀比羅神社的本殿,現僅基座尚存,原神社建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獅子會『同心協力.發揚獅子精神』雕塑。

 



砲台山,金刀比羅神社的本殿遺跡,這基台及基台前的石階,年代久遠。

 



砲台山,這基台及基台前的石階,年代久遠,正是昔日金刀比羅神社的遺跡。

 



站在參道的上頭,整個蘇澳港一覽無遺,也難怪金刀比羅神社會選在這裡興建。

 



砲台山,「警察遭難紀念碑」。

 



砲台山,「警察遭難紀念碑」。您看出來了嗎?

 



站在參拜道的上頭,俯瞰整個蘇澳扇形轉車盤。

 



站在參拜道的上頭,俯瞰整個蘇澳扇形轉車盤。

 



從參道往左邊看去,就能看到台 2 線濱海公路的蘭陽隧道,上方即為七星山的電視塔。

 



站在參拜道的上頭,整個蘇澳港一覽無遺,也難怪金刀比羅神社會選在這裡興建。

 


宜蘭 砲台山 (2).JPG
站在參拜道的上頭,整個蘇澳港一覽無遺,也難怪金刀比羅神社會選在這裡興建。

 


宜蘭 砲台山 (4).JPG
站在參拜道的上頭,俯瞰蘇澳市區。

 


宜蘭 砲台山 (3).JPG
站在參拜道的上頭,俯瞰蘇澳市區。

 


宜蘭 砲台山 (7).JPG
近看蘇澳金刀比羅神社的社名碑。想看背面?請看下一張照片。

 


宜蘭 砲台山 (37).jpg
我們還是冒著跌到蘇花公路坡崁下的風險,拍下『蘇澳金刀比羅神社』社名碑的正面。

 


宜蘭 砲台山 (10).JPG
金刀比羅神社參拜道旁,石燈籠。

 


宜蘭 砲台山 (9).JPG
金刀比羅神社參拜道。

 


宜蘭 砲台山 (8).JPG
金刀比羅神社參拜道旁,石桌與石椅。

 


宜蘭 砲台山 (38).jpg
金刀比羅神社參拜道旁,石燈籠。

 


宜蘭 砲台山 (6).JPG
金刀比羅神社參拜道。

 


宜蘭 砲台山 (5).JPG
站在參拜道的上頭,俯瞰整個蘇澳扇形車庫。

 


宜蘭 砲台山 (11).JPG
金刀比羅神社參拜道。

 

宜蘭 砲台山 (12).JPG
站在參拜道的上頭,整個蘇澳港一覽無遺,也難怪金刀比羅神社會選在這裡興建。

 


宜蘭 砲台山 (13).JPG
金刀比羅神社參拜道,通往砲台山的階梯。

 


宜蘭 砲台山 (15).JPG
砲台山,原本最早的古砲乃清嘉慶 22 年 (1817 年) 所鑄,因年代久遠腐蝕嚴重,目前安置於蘇澳鎮公所展覽室內。

 


宜蘭 砲台山 (14).JPG
砲台山,獅子會『盟誼綿長』石碑。

 


宜蘭 砲台山 (16).JPG
砲台山,原本最早的古砲乃清嘉慶 22 年 (1817 年) 所鑄,因年代久遠腐蝕嚴重,目前安置於蘇澳鎮公所展覽室內。

 


宜蘭 砲台山 (17).JPG
砲台山,原本最早的古砲乃清嘉慶 22 年 (1817 年) 所鑄,因年代久遠腐蝕嚴重,目前安置於蘇澳鎮公所展覽室內。

 


宜蘭 砲台山 (19).JPG
砲台山,原本最早的古砲乃清嘉慶 22 年 (1817 年) 所鑄,因年代久遠腐蝕嚴重,目前安置於蘇澳鎮公所展覽室內。

 


宜蘭 砲台山 (18).JPG
砲台山,光緒 15 年 (1889 年),游擊鄭雲泰考量此處位居軍事要衝,便在山上架設砲台與建設營房來加強守備。

 


宜蘭 砲台山 (20).JPG
砲台山,原本最早的古砲乃清嘉慶 22 年 (1817 年) 所鑄,因年代久遠腐蝕嚴重,目前安置於蘇澳鎮公所展覽室內。

 


宜蘭 砲台山 (22).JPG
砲台山,光緒 15 年 (1889 年),游擊鄭雲泰考量此處位居軍事要衝,便在山上架設砲台與建設營房來加強守備。

 


宜蘭 砲台山 (21).JPG
砲台山,獅子會『同心協力.發揚獅子精神』雕塑,原先『蘇澳金刀比羅神社』的社殿基座。

 


宜蘭 砲台山 (24).JPG
砲台山,百年巨榕。

 


宜蘭 砲台山 (23).JPG
砲台山,獅子會『同心協力.發揚獅子精神』雕塑,原先『蘇澳金刀比羅神社』的社殿基座。

 


宜蘭 砲台山 (25).JPG
砲台山,「警察遭難紀念碑」。

 


宜蘭 砲台山 (26).JPG
站在砲台山,「警察遭難紀念碑」旁,整個蘇澳港一覽無遺。

 


宜蘭 砲台山 (27).JPG
砲台山,中日文對照的「世界和平祈願碑 (世界平和祈願の碑)」。

 


宜蘭 砲台山 (29).JPG
砲台山,遠眺中央山脈尾稜。

 


宜蘭 砲台山 (30).JPG
砲台山,遠眺中央山脈尾稜。

 


宜蘭 砲台山 (28).JPG
砲台山,「警察遭難紀念碑」。

 


宜蘭 砲台山 (31).JPG
站在砲台山「警察遭難紀念碑」旁,俯瞰蘇澳市區,以及七星山下的蘭陽隧道。

 


宜蘭 砲台山 (32).JPG
砲台山通往金刀比羅神社的階梯。

 


宜蘭 砲台山 (33).JPG
砲台山,瞭望台。

 


宜蘭 砲台山 (34).JPG
砲台山,兩側聯外道路的其中一側。

 

宜蘭 砲台山 (1).JPG
天君廟,通往砲台山的另一側聯外道路。

 


宜蘭 砲台山 (35).JPG
萬聖廟旁,往砲台山叉路與蘇花公路叉路口。

 


宜蘭 砲台山 (36).JPG
回到萬聖廟旁,往砲台山叉路與蘇花公路叉路口。

 

 


=================我是分隔線=================

 

 

 

《蘇澳國中的蘇澳神社》

 

日治時期宗教信仰以神社為中心,蘇澳當時隸屬台北州蘇澳郡,在日治時期是「蘭陽三郡」之一,應該還有個郡神社。蘇澳神社當然已經不在了,當時神社建於蘇澳國中西南方山谷內 (今幸福花園社區),神社道路從箕山橋頭,沿苗圃東緣蜿蜒至神社,入口處建大理石牌坊(鳥居)一座,右旁豎立一座巨型大理石石碑,上書「蘇澳神社」四個大字。沿途古松夾道,石砌燈座排立兩旁,甚為壯觀。蘇澳神社已經不在了,但遺跡尚存,在哪兒呢?在蘇澳國中與晉安宮裡。 

根據昭和 18 年 (1943 年) 由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編印的「臺灣に於ける神社及宗教」記載,日治時期宜蘭縣蘇澳鎮建有蘇澳神社。蘇澳神社於昭和 15 年 (1940 年) 2 月 8 日鎮座,無格社,祭神為明治天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例祭日為每年的 11 月 3 日,神社原址雖非現今蘇澳國中,但蘇澳國中現有大批石燈籠「竿」部份於校園內,並有部份石燈籠「竿」部份遭移往蘇澳車站前的晉安宮前廣場安置,另外蘇澳神社的一對狛犬也被移往晉安宮,其造型為典型的中國南方式石獅 (皆為張嘴) 。 

光復後,台灣改為國民政府所接收,國府當然不容日人遺跡留置,派人將日本神社拆除,大理石牌坊及石碑悉被炸毀。石碑半截殘塊倒塌當場。所有石砌燈座被拆毀,石磚棄置滿地,任由附近居民拿取所愛。後來苗圃興建軍隊營房,修築圍牆與講台,又將殘餘取用殆盡。後來營地他移,石塊滿地。 

後來蘇澳國中興建,乃將方整的砌石拿來充當擋土牆,整其美觀。部份方柱型石塊,放置松樹下充當座椅。校園整體規劃,乃將放置松樹下充當座椅的石塊豎立在室外教室前。刻著「蘇澳神社」的社名碑,周校長請石雕工廠將字磨平,再刻以「繼往開來」四字,塗上紅漆,豎立在校園。幾經遷移,而今立於室外教室前,而校門就是建在原來神社路基上。

 


延伸閱讀:http://library.ilccb.gov.tw/modules/myalbum/photo.php?lid=2459

 


 


 


 


 


 



教室前方之原神社之石燈籠「竿」部份。

 


 


 


 


 



「繼往開來」石碑上原寫著「 蘇澳神社」,為原神社社號標。

 


 



由「近江時五郎」奉獻的石燈籠竿部份,近江時五郎曾先後擔任臺灣水產株式會社取締役社長、臺陽鑛業株式會社取締役、臺灣總督府評議員、臺灣化成工業株式會社監查役、蘇澳合同運送株式會社顧問等職。

 



由「蘇澳內地人氏子中」奉獻的石燈籠竿部份。

 


 


 


 



楠仔坑溪流經北迴鐵路下方,此處應為原來蘇澳神社的參道。

 



幸福花園社區的道路,此處應為原來蘇澳神社的參道。

 



遠看以為是蘇澳神社的基座。

 



近看才發現原來是楠仔坑溪的潛壩。

 



舊日的蘇澳神社原址,如今已成荒湮蔓草之地。

 



張公廟即為晉安宮。

 



晉安宮即是由當時移民來蘇澳的蘇士尾與墾民於道光 7 年(1827 年)建立的。同治 11 年(1872 年)遷建至現址,擁有一百多年歷史。因近年來的重修改建,整座廟已失去古味。

 



落於晉安宮廟埕左前側的碑亭內,內有「羅大春開闢道路里程碑記」與「晉安宮捐題碑記」。

 



落於晉安宮廟埕右前側的「羅提督興學碑」。

 



落於晉安宮廟埕左前側的碑亭內,內有「羅大春開闢道路里程碑記」與「羅提督興學碑」

 



「羅提督興學碑」碑文 (感謝網友 ywc1008 指正,不勝感謝)

 



「羅大春開闢道路里程碑記」,立於同治 13 年(1874 年) 10 月,詳記蘇澳至花蓮港的里程。

 



蘇澳神社被移往晉安宮的一對狛犬,其造型為典型的中國南方式石獅 (皆為張嘴) 。

 



蘇澳神社被移往晉安宮的其中一隻狛犬,其造型為典型的中國南方式石獅 (皆為張嘴) 。

 



蘇澳神社被移往晉安宮的另外一隻狛犬,其造型為典型的中國南方式石獅 (皆為張嘴) 。

 



晉安宮前牌樓。

 

=================我是分隔線=================

 

 


《台泥蘇澳廠宿舍區的台泥遙拜所》 


蘇澳台泥遙拜所,最早是在「台灣土地.日本表情」這本書裡看到,然而書裡只放一張照片,說明原本是「台灣化成工業株式會社」所設立的小神社。後來上網查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公共資料庫的網站,查詢到宜蘭老照片裡居然有『蘇澳鎮長安里蘇澳水泥廠神社地景』證實這個地方可能真的存在,原來蘇澳除了砲台山上的「金刀比羅神社」與「蘇澳神社」以外,竟然還有這樣神社的拜殿存在,太令人感到意外。 

看完書後立即前往蘇澳的台灣水泥廠一探究竟,雖然宿舍區內到處樹立著「閒人勿入」的警告標語,厚著臉皮進入宿舍區去看看,並且很順利的找到了這座特別的神社。這個神社或許不應該稱為神社,而應該稱為位階比『攝末社』還低的『遙拜所』。 

為什麼會有所謂的『攝末社』呢?當初總督府利用「一街庄一社」的整頓運動,希望配合『皇民化』的政策來統治台灣,使神社成為各村落的教化中心,並做為國家統治人民精神的據點。但是「一街庄一社」的政策,當時便因經濟因素而推行困難。到了 1937 年中日戰爭爆發,台灣進入暫時體制,地方財政及建造神社所需物資、人力更形嚴重不足。在此情況下,各地方均暫時以「一郡一社」為目標,總督府亦不得不推出「街庄設攝末社」的臨時方案。 

「攝末社」是攝社與末社的總稱。攝社是指不論其所奉祀之神祇系統是否與本社有關,在社籍上它仍隸屬於本社,且受本社管轄之神社。末社則是指其所祀奉之神祇與本社有本末關係(如分身),而受其本社管轄者。此兩種名稱有時也被混合使用。惟在基本上,攝社與末社均隸屬於某一神社(即本社),且在制度上不能獨立存在。攝末社的社殿及其他財產均由本社掌管,其經濟亦附屬於本社。至於祭祀,亦由本社之神職人員來擔任。 

至於『遙拜所』在台灣的出現,乃最初來台之日人為其信仰而自行建造者,建造場亦侷限於日本人所聚居的地方;其所奉祀之神祇,亦與一般官方鼓動設立之神社「祭神模式」,即以大國魂命、大已貴命、少彥名命等所謂開拓三神,以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不同。這些『遙拜所』大都以奉祀日本人來台前,其在日本故鄉所設鎮守神社相同之神祇。但是這些由民眾自動創建的『遙拜所』,因為「氏子」(信徒)少、資源不足,而未能升格為社,故仍然被官方認為是『遙拜所』。台泥蘇澳廠宿舍區的神社,也因此屬於『遙拜所』。

 

延伸閱讀:http://library.ilccb.gov.tw/modules/myalbum/photo.php?lid=2460

 


 


 



蘇澳台泥宿舍區的遙拜所,遙拜所既然在水泥廠旁,當然得就地取材,用水泥而不用木造。

 



蘇澳台泥遙拜所裡不知原來是信奉何種神明。水泥建造的小神社,只有一般土地祠的大小。

 



建築的屋頂上有兩組交叉的木條狀結構,叫做『千木』。千木原本是用來固定屋頂的結構體,不過後來已經逐漸變成裝飾物了。

 



造型雖簡潔,卻有特殊的風味;波浪狀的白色牆面非常顯眼。

 



屋頂超出牆面的外緣部分稱為『破風板』。

 



甲板上面,有時候會相隔一定距離放置一些長橢圓形的短棒,叫做『堅魚木』。堅魚木很明顯的不具結構性的功能,但是據說它具有的是符咒性的功能,也就是讓水屬性的魚鎮住屋頂,期望可以避免火災的意思。不過是水泥造的遙拜所,堅魚木自然只是裝飾用。

 



兩組千木之間有一長條形結構物串連,稱為『甲板』,如果是木造神社,甲板是用來將千木與屋頂的木板或茅草板組合起來。

 



兩組千木之間有一長條形結構物串連,稱為『甲板』,如果是木造神社,甲板是用來將千木與屋頂的木板或茅草板組合起來。

 



遙拜所與水泥廠內的廠房相望。

 



遙拜所位在一座小土丘上,石砌的階梯,古樸有緻。與老照片相較,可以得知後方涼亭為後來所新建。

 


=================我是分隔線=================

 

《台泥蘇澳廠鐵路支線》

 


 


 


 


 


 


 


 


 


 

=================我是分隔線=================

 

《粉鳥林漁港》

 

粉鳥林漁港位於蘇花公路東澳灣的最南端,景緻旖旎,引人駐足,宛如遺世獨立的海角天涯,充滿了寧靜與純樸之美,東澳灣的範圍,北起烏巖角,南至烏石鼻,夾於兩片青山間,凹形海灣狀,全長綿延約兩公里,弧線優美,為沙灘與礁岩互相組合而成的海岸。 

穿過粉鳥林大橋,來到一個僻靜的小漁港,好一幅安祥景象,就幾個旅人,幾名釣客,一座涼亭,亭子名曰『粉鳥亭』,亭上對聯言簡意賅,『風平浪靜』,『滿載盈歸』。外面的雨有一點沒一點的下著,亭旁一家小店,『阿滿姨飛魚魚丸湯』,獨享魚丸湯的滋味,還有還有浪花拍岸的聲音。  

這裡是與世隔絕的桃花源。粉鳥即是鴿子,這個超凡脫俗的迷你漁村,因為此處昔日是野鴿子群聚的天堂,故有「粉鳥林」之稱。粉鳥林漁港也是定置漁場的中心,清澈的海水和宜人的環境,也讓這裡成為釣客駐足的最佳釣場。好一個遺世獨立的桃花源。

 

粉鳥林漁港  (10).JPG
粉鳥林漁港連外道路。

 

粉鳥林漁港  (11).JPG
粉鳥林漁港的日出。

 

粉鳥林漁港  (12).JPG
粉鳥林漁港入口意象。

 

粉鳥林漁港  (13).JPG
粉鳥林漁港入口意象。

 

粉鳥林漁港  (14).JPG
粉鳥林漁港。

 

粉鳥林漁港  (15).JPG
粉鳥林漁港。

 

粉鳥林漁港  (16).JPG
粉鳥林漁港防波堤。

 

粉鳥林漁港  (17).JPG
粉鳥林漁港防波堤。

 

粉鳥林漁港  (18).JPG
粉鳥林漁港海巡檢查所。

 

粉鳥林漁港  (19).JPG
東澳嶺,頂端有雷達站。

 

粉鳥林漁港  (20).JPG
東澳灣與後方的大白山,大白山就是蘇澳台泥水泥廠的礦區。

 

粉鳥林漁港  (21).JPG
粉鳥林漁港。

 

粉鳥林漁港  (22).JPG
來到粉鳥林漁港後方的小澳。

 

粉鳥林漁港  (23).JPG
粉鳥林漁港後方的小澳。

 

粉鳥林漁港  (24).JPG
粉鳥林漁港後方的小澳。

 

粉鳥林漁港  (25).JPG
粉鳥林漁港後方的小澳。

 

粉鳥林漁港  (26).JPG
粉鳥林漁港後方的小澳。不知道在偷拍甚麼。

 

粉鳥林漁港  (27).JPG
粉鳥林漁港後方的小澳。

 

粉鳥林漁港  (28).JPG
粉鳥林漁港後方的小澳。

 

粉鳥林漁港  (29).JPG
粉鳥林漁港後方的小澳。

 

粉鳥林漁港  (30).JPG
粉鳥林漁港。

 

粉鳥林漁港  (31).JPG
等著出海的漁船。

 

粉鳥林漁港  (32).JPG
粉鳥林漁港。

 

粉鳥林漁港  (33).JPG
粉鳥林漁港。

 

 


 

 

 


=================我是分隔線=================

 

 

 


《昭安觀景台》

 


綺麗的東北角,可說是北台灣最驚奇的一段海岸線,岩岸、沙岸交錯曲折,還有綿延接續的山巒。整個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北起南雅、南至外澳,海岸線綿延 66 公里,是一座以山、海風情聞名的國家風景區。沿著外澳延伸至南方澳的這一段,則是淳樸悠閒的小漁村,整個海岸線蔓延至蘇花公路前,可盡享東台灣的海岸風光。

 

「昭安觀景台」是全蘇花公路首座可登高遠望的觀景平台,登高遠眺南方澳內埤海灘。這座觀景台隸屬東北角暨宜蘭風管處轄區範圍,將蘇花公路 108 公里處之原有停車場,擴大改建並重新設立的新景點。其周邊除可提供花蓮及宜蘭往來遊客停車休憩之場所外,站在觀景台上更可綜覽宜蘭之美景。

 

昭安觀景台的西側可眺望虎頭山的蓊鬱壯闊,北面則可俯瞰內埤海灘及豆腐岬的美麗景致。南方澳原本是個離岸島,因砂石順著沿岸流到島嶼的南方堆積,使島嶼與陸地相連,形成陸連島,從山邊望去陸連島是一列小丘橫臥海上,海拔高度不到 100 公尺,在地形上有明顯的鞍部,尤其是右側三丘宛如筆架,所以當地人稱之為「筆架山」。站在觀景台上更可遠眺蘇澳港,是遊客賞海觀景的好所在。

 

遊客在昭安觀景台高處,可俯瞰當地的軍港、商港、漁港與南方澳內埤海灘,景色優美。不但可以將南方澳的好山好水、美麗風光,盡收眼底,天氣好一點時,更可遠眺龜山島。

 


 


 


 


 


 


 


 


 


 


 

 

=================我是分隔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