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 旗津區 旗後燈塔、旗後砲台、星光隧道、踩風大道】
旗津北端的旗后是旗津最熱鬧的商業地帶,觀光景點也集中在此。旗津是四面環海的狹長沙洲,從北至南大致可以區分旗后、大汕頭、中州三個聚落。雖然只與高雄市區隔了一條高雄港,但旗津無疑是符合離島的定義。
然而旗津並非原來就是一座島,而是一個南端與小港的大林蒲紅毛港相連的半島。1967 年國民政府擴建高雄港,提升港口的使用效能,在旗津南端開闢一條可供船隻航行的水道,1975 年完工後,旗津就此與臺灣分離。七O年代高雄港進入硬體建設高峰期,貨櫃吞吐量日益增加,中鋼、台船、加工出口區等相繼在港口邊設立,港口地貌的變化也象徵這座城市的工業機能日漸增長。
高雄市政府為了因應旗津特有的地理特質,規劃開發旗津海岸公園,其設計以觀賞海洋水文景觀為主,並設置步道貫穿整個公園,依序規劃為海水浴場、觀海景觀步道、越野區、自然生態等四種不同型態設計,展現多元的觀光遊憩功能。海岸公園的遊客服務中心建築採白色、灰藍、淺藍三色系搭配,與海空顏色自然協調。二樓是東南亞最大的貝殼館,由高雄市民黃葛亮捐獻多年珍藏,近二千種臺灣常見的貝殼鉅細靡遺的羅列在陳列箱中,收藏規模堪稱國內最大,整座貝殼館讓人大開眼界。
旗津觀光漁港設有紅燈碼頭、觀光漁市及漁港廣場等設施,東側濱臨高雄港主航道,視野遼闊、景緻宏偉,可近覽大小輪船航行。旗津漁港屬近海小型漁船作業,每日清晨五點起,漁船陸續返港,可就近在觀光漁市購買最鮮美的海產。旗津觀光漁港東鄰高雄港、西接風車公園及海灘,民眾可以盡情採買、品嚐新鮮海鮮和親近港都風景。
鄰近漁港的「陽明高雄海洋探索館」,建築外觀採船型意象,象徵自由與開放,一樓展示二百多件具歷史性、通識性及趣味性等海洋文物與生物,以高雄海洋發展、近代海洋產業發展及航海文化三大主軸演釋。二樓遠眺城市天際線,一覽高雄港全貌,是民眾親近海洋、認識海洋與體驗海洋的最佳場域。
接著來到旗津區最熱鬧的旗后商圈,廟前路上的海產店一家接一家比鄰開著,往往是外地人對旗津的第一印象。旗津是吃海鮮的天堂,這裡的海產大多由當地漁民捕撈而來,鮮度絕對沒問題,而且能在海產店一級戰區生存多年的店家,通常有口皆碑,所以總能吸引饕客前來大快朵頤。除此之外,搭配砂糖醬油的番茄拼盤,也是旗津當地別具特色的小吃。
旗津是高雄港最早開發的地區,其中旗津有三大歷史景點:廟前路上的天后宮,以及旗后山上的炮台、燈塔。這三座古蹟串連起旗津的發展歷程,分別代表不同面向的旗津。三座古蹟中,特別是廟前路的天后宮,見證旗后由中心而邊緣,由興盛而衰敗的命運起伏。現在所見的天后宮,硬體修建於日本大正年間(1926 年),但這座廟的歷史,卻可以追溯到清代康熙年間,與旗津最早的漢人移民有關。
依據記載,早在康熙十二年(1673 年)旗津就有漢人移民,來到打狗附近海域捕魚,這裡漁獲豐富,尤其每年冬季定期洄游至此的烏魚,可是價值連城的水產。先民於是在旗后山下搭建草茅,再將家人帶來定居,在旗后山下形成旗津最早的聚落。
旗津天后宮主要供奉媽祖,當地民眾又稱為媽祖廟或媽祖宮,廟內全年香火鼎盛,也是高雄市第一座媽祖廟。靠海謀生的漁民,必須每天面對變化莫測的海象,海上工作充滿不確定性,不僅每天的魚獲量不見得穩定,有時候就連能不能順利回家都是問題,所以特別需要宗教力量來支持。他們將原鄉的信仰帶過來,聯合其他移民興建旗津最早的媽祖宮。
旗津既然開始有住家建庄,隨後就四處捐緣,集腋成裘,設置媽祖宮。幾戶窮漁民,只能用茅草土石搭建簡陋的小廟。直到 1860 年,一切都改變了,清廷簽署天津條約,開放台灣的安平、滬尾兩港通商,此外還有打狗、雞籠作為附屬港,從此旗津正式被納入世界貿易體系的一環。
旗津作為打狗港邊最早成形的聚落,又位於港口出入口的南端,順理成章成為十九世紀打狗的首善之地。臺灣南部盛產米糖,貿易商紛紛進駐旗后,這時的旗津可不只有海鮮餐廳,還聚集許多洋行、酒館、旅舍、店鋪。這可能是旗津歷史最輝煌的一頁,旗后突然成為高雄人口最稠密、最繁華的地區,不少漁民轉向貿易而致富。1887 年洋商張怡記大規模重建媽祖宮,改名為「天后宮」。大正年間第二次整建,奠定現在天后宮的樣貌。
1874 年,日本藉口琉球人遭牡丹社人殺害,進兵台灣,清廷這才意識到臺灣的地緣價值,派遣沈葆楨來臺鞏固海防,建造旗后山頂的砲台。砲台最有特色的地方是大門匾額上刻有「威震天南」四字,表示砲台武力壯盛,但是本來肅殺的軍事重地,大門兩旁卻用紅磚砌出兩個筆劃不同的「囍」字,趣味之外不免顯得有些弔詭。兩個「囍」字的用意如今仍沒有定論,或許正是要營造吉祥喜慶的氣氛。砲台的大門朝南,從旗后沙灘看過去更顯氣勢雄渾。
旗後砲台最大的特色在於中國風格的營區建築,中國式的八字門八字牆,門楣上的「威震天南」,牆上磚砌相對的囍字,角落搭配蝙蝠刻紋,壁面、階梯面的許多傳統建築花樣,都值得令人細細品味。旗後燈塔底層為文藝復興後期的巴洛克建築,主體後方則是八角形磚塔。塔區的視野景觀優良,可俯瞰整個高雄港灣美景。
清廷之所以斥巨資建砲台,正好說明旗津的重要性。其實早在兩百多年前,旗津已是海盜競逐勢力的戰場,明末海盜林道乾埋金打狗山的傳說,仍在當地口耳相傳數百年。臺灣恰好在東南亞與東北亞之間的航道上,本身就是東亞海上貿易的絕佳據點;南方的打狗地區,打狗川(今愛河)等河流沖積出長條型沙洲(今旗津),形成面積寬廣的天然汐湖(高雄港前身),這些條件都讓打狗成為臺灣最佳的港口之一。
但是由於清朝政府並沒有現代的海洋思維,直到清末列強入侵,才開始被動地回應來自世界變局的挑戰。當外國對於臺灣虎視眈眈的時候,清廷也只意識到臺灣的軍事價值,卻忽略臺灣的經濟價值。開放國際貿易後,出入打狗的船隻不再只是漁民三三兩兩的小舟楫,更多的是體積日漸龐大的貨船、郵輪,港口的管理和硬體建設越來越重要。日本統治台灣以後,開始進行全面的港灣建設,1916 年在旗后山上建設現代化燈塔,打狗港正式大步邁向現代。
旗津作為十九世紀高雄的首善之區,讓高雄最早的教堂(馬雅各醫生興建)和公學校都在這裡。日治初期,打狗區役場(區公所)即設在旗津,由當地仕紳葉宗祺擔任區長。海外的沙洲,竟是整個高雄港的核心,對照現在的都市發展,不免令人唏噓。
然而旗津終因地形過於狹長,可供使用的腹地太少,因此新來打狗的洋務、港務機構紛紛移往旗后的對岸,改於今天鼓山區哨船頭一代開設辦事處。如今可在西子灣的山上見到英國領事官邸,在山下則可以看到英國領事館。二十世紀初,高雄最熱鬧的商圈移往哨船頭一帶,日本人於是在哨船頭及鹽埕區進行現代化的土地重劃,將沼澤地填平為可建地,畫設棋盤式的道路,新興的高雄市於是誕生。
商圈轉移後,旗津漸漸回歸到它純樸的樣貌,一個以捕魚、養殖蚵仔為主的漁村聚落。戰後因應遠洋漁業的興盛,旗津造船業日漸發達,成為旗津最主要的工業。二十世紀的旗津,即是臺灣從農業轉向工業社會的縮影。而在大型現代化貨櫃碼頭完工之後,旗津彷彿是一個被遺忘的邊緣地區,各項生活條件都相當落後。一直到九O年代末期,旗津的觀光潛力才被發掘,政府開始挹注資源發展這裡的觀光產業,期望讓它重新回到百年前的繁華。
《旗后燈塔》
.地址:高雄市旗津區旗下巷 34 號。
.聯絡電話:07-571-5021。
.時間:上午九時至下午六時(夏令時間 4 月 1 日至 10 月 31 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冬令時間 11 月 1 日至 3 月 31 日),每逢星期一內部整理不開放。
.交通資訊:
(1)、自行開車:
※ 南下:國道 3 號 → 燕巢系統交流道 → 國道 10 號 → 鼎金系統交流道 → 國道 1 號 → 高雄交流道下 → 漁港路 → 新生路 → 中興路 → 過港隧道 → 旗津一路至三路 → 廟前路 → 廟前路 1 巷。
※ 北上:國道 3 號 → 燕巢系統交流道 → 國道 10 號 → 鼎金系統交流道 → 國道 1 號 → 高雄交流道下 → 漁港路 → 新生路 → 中興路 → 過港隧道 → 旗津一路至三路 → 廟前路 → 廟前路 1 巷。
(2)、大眾運輸:
※ 搭高鐵至左營站下或搭臺鐵至高雄站下,轉搭高雄捷運至草衙站下,轉搭高雄市公車(紅 9A 路、紅 9B 路)至旗津輪渡站下。
延伸閱讀:
◎ 官方網站:https://khh.travel/zh-tw/attractions/detail/119。
◎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旗津。
◎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4058086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