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北市 淡水區 滬尾偕醫館】
「滬尾偕醫館」是台灣「北部」第一家西式醫院。由於馬偕博士曾於此進行宣教及醫療,此處也展出當時醫院的器具用品,以及博士生平簡介、衣物、日用品、教會相關用品等,其中包括由國外引進,曾擺放於博士家超過百年歷史的風琴、馬偕家人穿過的唐裝,可以來一趟了解馬偕博士生平、當時的醫療環境,並停下來喝口咖啡。
馬偕博士在 1872 年 3 月 9 日抵達淡水後,先於馬偕街 24 號(實為淡水廳官府官員馬房)租宿,並在此處開設診所,為人診療、供應西藥,不久又增加開刀、拔牙和住院等設施,由於西醫療效快,馬偕博士和其助手又熱忱,尤其是當時民眾廣為瘧疾所苦,馬偕博士的奎寧水(quinine) 是特效藥而大受歡迎,因此求診者與日俱增,於是在 1873 年 5 月另租民房為診所,名為「滬尾醫館」。
當時馬偕博士邀請駐淡水的外國人和洋行所聘的外籍醫師,到醫館主持醫療並傳授醫療技術。同時他也訓練學生和本地傳教士,加拿大也曾派專業醫師華雅各 (Dr.J.B.Fraser) 前來淡水駐院主持,唯兩年後因其妻病逝淡水而返國,其夫人今仍安葬於淡江中學旁之外僑墓園。1879 年一位住在美國底特律的馬偕夫人,為紀念逝世不久的丈夫馬偕船長,慨然捐贈美金 3000 元給淡水的馬偕博士,做為建醫院與宣教的基金。馬偕博士遂用其中的 2500 元重建一座全新的醫館,並命名為「滬尾偕醫館」以紀念「馬偕船長」。
1884 年中法戰爭曾作為清軍的軍醫院,救護不少傷兵而立功,劉銘傳特頒獎表揚,因而聞名全國。1901 年馬偕去世,馬偕醫館關閉。1905 年加拿大長老教會宣道會派宋雅各醫生來台,醫館重開。1912 年為紀念馬偕博士傳教 40 週年,建造馬偕紀念醫院於台北,以繼承其遺志,就是今日的馬偕紀念醫院。
醫館為馬偕所設計,並由「洪泉」所蓋,他是淡水甚為出名的泥水匠,一般稱為「泉仔師」,其徒弟後來都是北部洋式建築的師傅。屋體為閩南式民宅,有著閩南瓦的屋頂和西洋栱形的門窗,極富趣味。外貌雖樸實,內部格局單純方整。因面臨海邊,地基抬高約1M,以防止濕氣上升,基礎外垣圍奇哩岸石材,階梯採雙邊設計。內部設有壁爐,亦屬當時西方人習慣使用的家庭必要設備之一。很難想像,這樣樸實的建築內,曾是發現世界首例「肺蛭蟲」的醫療院所。
今日滬尾偕醫館經整修後,內部除展示馬偕博士生平事蹟外,更設有馬偕咖啡館,讓古蹟空間再活化利用。滬尾偕醫館為馬偕親自設計,屋體為閩南式民宅,卻結合西洋門窗的外貌,極富趣味。因建築風韻細緻典雅,常成為婚紗攝影的熱門取景點。偕醫館入門右邊為開刀房,內部仍有手術濯洗台、壁爐、門鐘等設備,今仍可見其遺跡。由於面對河濱無門埕,因此在形式上採用倒三合院的格局,目前醫館仍保持初建之樣貌,館內並保有一些馬偕博士行醫時之醫療器材。
《滬尾偕醫館》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馬偕街 6 號。
.電話:(02) 2629-2515 ( 新北市淡水古蹟博物館 )。
.營業時間:
☆ 開放時間:
※ 週一-週四 11:00~18:00(含國定假日)。
※ 週五-周日 11:00~21:00。
※ 可預約參觀。
.門票:免費。
《我要怎麼去》
☆ 步行:
(1)、淡水捷運站 → 中正路 (老街) → 馬偕街。
(2)、淡水捷運站 → 中山路 → 文化路 → 馬偕街。
☆ 公車: 淡水捷運站 → 轉乘指南客運紅 26 路或 836 路公車即可抵達 (約 20 分鐘)。
☆ 開車: 淡水捷運站 → 中山路 → 文化路 → 中正路一段 (約 20 分鐘)。
開館時間: 星期二至星期日上午 9:00 至下午 5:00。
最後入館參觀時間為【閉館前三十分鐘】。
延伸閱讀:
◎ 官方網站:https://www.tshs.ntpc.gov.tw/xmdoc/cont?xsmsid=0G245647361763492328。
◎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zh-tw/滬尾偕醫館。
◎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7800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