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 中西區 台南法院古蹟】
台南法院古蹟,之前這裡受理簡易訴訟案件,在 2001 年遷移至安平區健康路上。法院給人就是一個很神秘的地方,不過這裡和總統府、國立台灣博物館並列為日治時期臺灣三大經典建築。
台南法院古蹟見證了許多的歷史,原先是府城馬兵營的所在地,也是連雅堂家族的故居,也是台南地方法院。馬兵營境遺址大抵在永福路一段以東、南門路以西、府前路一段以南、樹林街二段以北地帶,連氏馬兵營故宅位置,約在舊台南地方法院內。
日本治臺第一年 (西元 1895 年),制定了『臺灣總督府法院職制』,1896 年始正式引進了西方式法院制度,並採行三級三審制,總督府法院設有地方法院、覆審法院、高等法院三個審級制度;於 1919 年至 1927 年,廢除『覆審法院』改設『高等法院』,採二級三審。
在法院建築方面,日人治臺開始至大正初期,由於政經尚未穩定,其營建行為為求快速,基本上以兩種模式呈現,一為以木構造或者磚木構造興建所謂的洋風建築,另一則為選擇清朝時期所留下的建築,在正式興建『法院建築』之前,過度性使用。
南部僅存的『臺南地方法院』,曾經歷兩個地點、兩個階段的發展;因不同時間與不同區位,而產生第一代與第二代建築群,第一代廳舍,始於日治初期,暫用臺南縣學作為辦公廳舍運作,至 1912 年遷移到市區南部馬兵營遺址,並興建第二代臺南地方法院廳舍,為臺灣日治時期所建之最重要的建築之一。由於臺灣日治時期之各級法院都已拆除或改建,『臺南地方法院』為臺灣現存唯一日治時代早期大行法院建築,已指定為國定古蹟。
第一代臺南地方法院使用清朝時期的建築群,經歷了司法裁判制度三個階段,即「軍政時期之『一級終審』制」、「民政初期之『三級三審』制」、「民政中期之『二級二審』制」後漸感空間不敷使用,乃於 1901 年計畫遷建,最後選取與監獄相鄰的原清朝馬兵營舊址,今府前路與永福路交接處,目前將規劃為司法博物館。
這棟建築物的設計師是『森山松之助』,生於 1869 年,畢業於今日的東京大學建築科之前身,擔任臺灣總督府技師期間,主持多棟建築設計規劃,可以說是臺灣日治時期具影響力建築師之一,大家熟悉的作品有『臺北水道喞筒室 (現為自來水博物館;1908 年;國定古蹟) 』、『臺灣總督府官邸 (現為臺北賓館;1912 年;國定古蹟) 』、『臺南地方法院 (1914 年;國定古蹟) 』、『台南州廳 (現為國立臺灣文學館;1916 年;國定古蹟) 』、『臺灣總督府 (現為總統府;1919 年;國定古蹟) 』等等。
入館的主要入口為東側門廊,是以前的官方出入口,由 8 根柱子構成,兩側各有 3 根柱子成一組,中央則有一對獨立柱,柱子的形式是愛奧尼柱式與及混合柱式。大門進去的地方就是服務台,有什麼疑問都可以詢問服務人員,旁邊則有一大張的展場平面配置圖,也都有標記館內 29 個地方的位置。從行政區入口門廳到大廳的都是使用幾何圖案彩色拼花的『維多利亞拼花地磚地坪』,為日治時期原始的地坪整修。
氣派的圓頂大廳採用了巴洛克建築風格,氣派的大廳有許多的泥塑裝飾,大廳東向及北向的拱圈中各有橢圓形勳章飾,勳章飾以彩帶、花卉及草葉做為裝飾,而樑以精緻的牛角飾作為收尾,圓頂大廳共有 12 根圓柱,3 根一組利於基座上,柱頭為古羅馬複合式柱飾,柱身分為上下兩段,上段有 24 道凹槽,下段則為華麗的勳章飾。
『採光井走廊』是室內空間的主要通道之一,考量到室內的走道不能透過窗戶採光,所以在上頭屋頂開了四座採光井,利用玻璃折射方式,將光線引進室內,可以說是綠能環保設計。採光井走廊兩側空間則是展示館區,模型室、司法文物、司法演進、司法設備、建築之美、手藝室,包含了裁判書、司法人物、文物正本的介紹,在建築之美區還特地保留了舊有的模樣和屋頂,在手藝室有法律與建築問與答及拓印,在地院沿革還有一些老照片,想多了解這裡的朋友在多媒體室也有影片的撥放。
多媒體室可以說是無意間被發現了空間,在修復時發現新舊平面圖有些出入,才意外發現了有一個御珍影奉安所,這是二次大戰前日本用來供奉天皇與皇后的照片的地方,目前全臺唯二處保有奉安所,一個是苗栗三義建中國小,另一處則是新化國中。
說到天塔要講到民國 58 年,因為塔壁龜裂被拆除了,無法被保留真的滿可惜的,原先天塔的位置就是現在西側門廊 (庶民入口) 的上方,在這次修復的時候特地用不同的方式重新呈現天塔,集結了原臺南地方法院的碎片,用強化玻璃纖維樹脂仿舊復刻出想像中的倒掛高塔,訴說著古今交錯的氛圍。
臺南地方法院的庫房,當時放置了法院重要物件的地方,裏頭設有保管審判檔案的木架、保險箱,推測日治時期亦為放置槍械及贓證物的處所,庫房西側上方各兩個防火通風的鐵製氣窗,均裝置窗門鎖,東西兩側下方各有二個鐵製方形排氣孔,四側牆壁唯一般牆壁三倍厚。
目前庫房內的保險櫃和檜木櫃都是從日治時期保留至今,庫房外也展示了『要法全書 (明治 45 年) 』、『臺灣六法 (昭和 9 年)』、『法槌』、『計錢器』、『鋼印機』、『搖鐘』、『檜木裁判書送閱箱 (日治時期及光復後)』。
庫房外頭的內部走廊,左邊一整排的木製座椅,右邊下部是大理石,上部是白色牆壁,還保留著庫房對外的小窗口,窗戶幾乎都是拱形狀。外部空間的廊道,一側是磚瓦牆面,另一則則是一根根的白色柱子,光線照射、柱子倒映,在廊道上都可以看到許多的平拱和圓拱應用到門窗上。
館內共有六間法庭,在日治時期僅有五間法庭,第一法庭的整體造型比較威嚴,第五法庭則擺了一些法律的書籍及椅子,第三法庭面積最寬敞,主要審理重大矚目的案件或是被告眾多案件為主,像大家熟悉的 1915 年發生的噍吧哖事件就是在這裡審判,第二、三、四法庭壁面就使用了盲拱,沒有出入口的設計,僅作為裝飾。
在第二法庭就擺設了幾件法袍,前面排是日治時期的,由左至右是『判事(繡紫色花紋)』、『檢事(繡紅色花紋)』、『辯護士(繡白色花紋)』、『書記(深綠鑲邊)』,後排是現行法袍,由左至右是『法官』、『檢察官』、『公設辯護人』、『律師』、『書記官』。
在這裡也曾經發現古文物,多半都是一些日常所需的遺物,包含青花瓷碗盤、硬陶容器、火爐、旗子等,初步斷定遺址的年代大約在18世紀晚期至19世紀早期,大約是清朝乾隆末至嘉慶、道光年間。另發現當時製造白糖專用的糖漏、漏罐殘片,可以推斷早期這裡與製糖相關產業有關。
中庭在這裡還保留著一顆珍貴老樹,旁邊也有販售簡易的點心美食。在珍貴老樹這邊可以明顯的看到『圓頂』和『馬薩式屋頂』。馬薩式屋頂盛行於 19 世紀的歐洲,20 世紀初日本統治臺灣時大量使用於公痛建築,屋頂有折面,屋架成五邊形,上坡緩下坡陡,在日本稱為『腰折屋根』。圓頂位於大廳上方,造型分為基座、鼓環、圓頂及頂塔四部份,技師森山松之助當初設計東側圓頂與西側高塔相呼應,一高窄一低寬的設計有平和的美感,但高塔在民國 58 年拆除。
因為法院會有犯人出庭,所以也設有『拘留室』,主要目的是讓等候法院庭訊時,暫時留置犯人或嫌疑犯的地方,一共有四間,內部都設有無隔間的廁所,如有沖水需求是由法警從外控制沖水。
除了觀看地方法院古蹟修護過程,臺南地方法院還有定時的導覽解說,讓遊客更加認識平凡之中不平凡的歷史。
網址 : http://tnd.judicial.gov.tw/hs/P1_1.asp。
團體預約電話 : 06-2956566#21029。
台南市中西區府前路一段307號。
開放時間 : 09:00-17:00(周一休館)。
特別事項 : 免費參觀,一般訪客可於開放時間內進館、為確保遊館人數每小時限50人,每日300人。
延伸閱讀:
官方網站:http://tnd.judicial.gov.tw/hs/P1_1.asp。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台南法院古蹟。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13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