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邦山 (101).JPG
@ 苗栗縣大湖鄉馬那邦山山頂,後方為聖稜線。

 

【苗栗縣 大湖鄉 馬拉邦山 (天然湖線)】

 

馬那邦山(馬拉邦山),為泰雅族語譯音,是指山容壯麗的意思,小百岳 NO.37,位於苗栗縣大湖鄉境內,以楓紅、雲海、大視角展望為著名景色聞名。不僅如此,馬那邦山還可以遠眺雪山至大霸尖山之間著名的聖稜線;此外,馬那邦山也是昔日的古戰場, 遺留不少歷史遺跡,可說是一座自然景觀與人文內涵豐富的名山。

馬那邦山海拔 1406 公尺,位於大湖鄉東興村旁,總爬升總下降約 900 公尺。馬那邦山南北共有三處登山口,東線在「珠湖」,由中興村方向上山;另外兩處登山口,北線在「上湖」,南線在「天然湖」,均由由東興村方向上山。車子開至北線的「錦雲山莊」附近的停車場。這次規劃的路線跟去年不同,從天然湖停車場起登 (2.2km),登頂之後再由原登山口出。

有許多人會選擇從上湖登山口進入,因為這邊的路線除了比較平緩外,像石門,古戰場遺址等等的人文景觀還有秋天的賞楓路線都是在這一段。不過以往不論從那個登山口進入,都有個缺點,就是若不想走太久的產業道路,只能選擇原路回頭。不過現在當地的民素有自行開闢了一條算捷徑的路線,可以不用再走產業道路來聯繫兩邊的登山口,所以往後也能來個O型縱走。

走中山高從苗栗公館交流道下(選苗栗方向),走不到一公里就可以看到 72 號省道的高架橋,左轉上72號省道往大湖方向前進,到72號省道盡頭右轉三號省道,過大湖後左轉苗 55 縣道,車行十分鐘後至淋漓坪;轉入「苗 55-1 鄉道」,迎面就是往馬那邦山楓葉情的路標。

「苗 55-1 鄉道」過了第一停車場後,可見叉路,清楚標示『北線登山口』與『南線登山口』。馬那邦山是一個環形的登山路線,今天我們選擇了下方的天然湖路線,下次有機會再走上方的上湖登山路線。選擇朝右行走;此為南線登山口(天然湖登山口),路況較緩,沿途都是一畦畦果園與樹林。產業道路成『之』字形,蜿蜒盤旋而上;只剩單線道注意會車,到了第二停車場就是來到了馬那邦山的山腳下了。

納悶的是,奇怪怎麼整個停車場連我們只有兩台車呢??停車場可停二十幾部轎車;不過我們繼續朝前,由第二停車場循狹窄的產業道路繼續往上開。產業道路相當狹窄,會車不容易,不過沿途往山下展望視野不錯,放眼望去滿山都是草莓田園。

這段產業道路不是很好開,不但要注意會車狀況外,下坡時還有煞車失靈的風險。但是卻省下了至少來回二個小時折磨人的時間。車子慢吞吞地爬了陡峭的三公里,才到天然湖登山口附近一個腹地廣大的停車場。。

停車場旁有一休息涼亭兼展望台,左側就是登山路線步道。一開始是產業道路,雖然坡度很陡,但還挺好爬的,在產業道路上,兩旁都是果園,樹上的桃子李子都已經結果,過一陣子就可以採收了。轉個彎就可以看見山谷的景色,現在的季節已經沒有草莓了,所以整個草莓園都是光禿禿的。直行下坡約二十公尺後,產業道路變成小山徑,此地就是登山口。

有二座木橋,從木橋上可以看見大樹上有許多的寄生蕨類。情人(一)橋,不知是何人取如此浪漫優雅名字?橋身樸拙橫跨,古木怡然參天,景致優婉嫻雅,幽靜清麗。情人橋(二),橋下清澈溪水,沿山壁而瀉,淙淙水聲,清亮宜人。馬那邦山終年雲霧繚繞,空氣濕潤,山徑上落葉亦濕漉漉;蒼鬱樹林,被蕨類、菇婆芋等植物環抱著。

森林茂密,空氣潮濕多芬多精,連綠竹林都呈現一片灰褐色。原始樸實步道,坡度緩慢好上行;步步高升,投入森林,擁抱芬多精。喬木周遭,密佈低矮的蕨類,乍看之下,頗像一片翠綠大地毯。

這裡是一大片的櫸木森林。櫸木具耐水、耐腐性,富彈性,耐磨擦、衝擊;乾燥後不翹曲乾裂;木材刨光後,有油臘的感覺,彷彿塗過雞油般,所以又稱為「雞油」,是高級的木材。陡直木棧道直入濃蔭樹林,跬步登上天梯,仿似投入飄渺深幽邃的天際裡,讓人敬畏又期待;心平氣和,緩步上升,一點都不難礙。

馬那邦脈是由砂岩、頁岩等沉積岩所組成,大石壁在過去某一時期應曾為河床,後受地殼變動的抬升與傾動,形成褶皺山脈,大石壁也因此呈現約30-40度傾斜。石壁上的破裂岩塊,大多是受到河流侵蝕、切割所造成;而一個個圓滑的坑,便是地形學上所稱『壺穴』,它通常出現在河床上,在水流較急、漩渦較多的河段。河水挾帶的砂礫會不斷鑽蝕河床,而形成坑洞。

步道沿著大石壁邊緣,水流沿著岩壁而下,濕滑險升,到此格外小心,要扶著繩索慢行而過。前面這一段坡度平緩,路上舖著木頭挺好走的,不到一下子就已經將 2.2km 的路程走了一半了,看來果然是大眾路線!!

穿越一片竹林後,陡坡開始,真正的挑戰來了!!此路段為好漢坡,又稱『慶榮坡』,約有一千多個階梯;後面這一段路真的很陡,雖然還是挺好走的階梯,但每走一段都要休息一下,爬山難易的關鍵果然不是距離長短,而是高度!!抵達上方後,接著來到天然湖、上湖、珠湖三處登山路線交會處,殊途同歸,會合山頂。

山頂下方的空地,有一座石碑,為紀念民國 72 年(1983 年)攀登印度庇古巴特峰(6772 公尺)殉難的一位年輕登山家--徐慶榮。上行的階梯『慶榮坡』,就是山友們為紀念他英年早逝而取的名字,也鼓勵後進效法他堅毅不拔,鍥而不捨,勇往直前,勇於追求自己的理想。

此處即為山頂觀景平臺,一個大木板,凸雕著斗大的楷書「馬那邦山」字體,標高 1406M。遠處即是『聖稜線』;日治時代,日本人沼井鐵太郎在 1927 年(昭和2年)攀登大霸尖山,翌年發表一篇《關於攀登大霸尖山之考察與實行》文裡,稱大霸尖山到雪山之間的主脊連峰『聖稜線』。整條「聖稜線」為 3,100 公尺以上的高山,其中,雪山北峰到雪山主峰間的稜脊都在 3,580 公尺以上,地勢險峻,巉巖突兀。

三角點旁有有塊蒼涼古樸的斷碑,傾倚著岩石,為昭和六年(1931 年)所豎立的紀念碑,以紀念明治 35 年(1902 年)馬那邦山戰役。石碑斷裂成三截,僅存兩塊上下相疊,蒼勁的草書,刻寫著「(馬)那邦山戰諸地」,最上層的一塊已遺失,只剩「那邦山戰諸地」等字。馬那邦山兩次戰役,一在 1895 年,一在 1902 年。

馬關條約簽訂的那一年,台灣也割讓給日本,對此台灣居民反彈極大,因此各地義勇軍奮起抗日。「得磨波耐社」酋長北都巴博為總指揮,事先他把参戰的各社群勇士,做了妥善的調配,整個作戰地區,包括馬那邦北稜的「小邦山」「下馬那邦」「上馬那邦山」及主峰「大崠」。

小邦山到大崠之間,由「佳里合灣社」年輕酋長接卡久因族人負責,原南湖隘勇統治所的「哨官」柯山塘率所部守在下馬那邦山和上馬那邦之間山腹上,北部的勇士,ㄧ半交給柯山塘指揮,ㄧ半駐守上馬那邦到主峰之間;蘇魯社在酋長杜哈魯率領下,負責封死敵軍可能逃走的路徑,馬那邦社族人負責後勤支援。

開戰後倆軍相接,日軍以山砲等重型武器,轟擊義軍,原住民奮戰終日,終因武器窳劣而不敵,原住民首領北都、柯山塘、接卡久因、杜哈魯、莫拉邦全部陣亡,有關社群的勇士傷亡殆盡,日軍則有七十餘人戰死。

第二場戰役則是因山胞不滿日人的歧視與壓迫,緣在光緒二十八年七月,苗栗縣南庄山胞被日人詐騙了山墾權,在忍無可忍之下,憤而襲擊「南庄支廳」,日警多人傷亡,苗栗新竹等地山胞紛紛響應,那就是有名的『南庄事件』。此兩戰之後,馬拉邦社位址全數燒毀。

正前方連綿起伏的青山,正是「聖陵線」;不知其數的山,峰不知其高,立於山頂,極目遠眺,還有更高、更遠的山。千百年來,馬那邦山得山水清氣,極天地大觀,孤高倔強,視野壯闊;站在巔峰,顧盼群峰,睥睨萬壑,真有氣清更覺山川近,心遠愈知宇宙寬。

眼前蜿蜒的河流,就是大安溪;大安溪發源於雪山山脈的大霸尖山,經苗栗縣泰安鄉梅園村,進入台中縣和平鄉雪山坑;主流河長 95.76 公里,流域面積 758.47 平方公里,形成約 20 公里的美麗溪谷,溪谷寬廣,秀麗清雅。

大家都把點心拿到山頂來吃,我們今天還是帶最簡便的飯糰當點心。不少人在這裡休息拍照吃東西,剛剛一路上都沒遇到什麼人,在這裡就顯得特別熱鬧。這裡休息至少半小時以後,我們仍由同條路線下山。沿途聽到不少人哀嚎,有的還是爸爸背小孩爬山,也真是夠辛苦了。

沿途我們再次經過大石壁與櫸木林,有些竹林路段感覺也很棒。走出天然湖登山口後步行一小段產業道路,我們回到天然湖停車處。中午在大湖吃午餐,然後開車賦歸。

 

延伸閱讀:
◎ 官方網站:http://recreation.forest.gov.tw/Rt/RT_2_1.aspx?TR_ID=047
◎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馬拉邦山
◎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35873567

 

馬拉邦山 (1).JPG

 

馬拉邦山 (2).JPG
「苗 55 號鄉道」與「台三號省道」交叉路口。

 

馬拉邦山 (3).JPG
轉入「苗 55 號鄉道」。

 

馬拉邦山 (4).JPG
轉入「苗 55-1 號鄉道」。

 

馬拉邦山 (5).JPG
「苗 55-1 號鄉道」零公里里程牌。

 

馬拉邦山 (6).JPG

 

馬拉邦山 (162).JPG
第一停車場。

 

馬拉邦山 (7).JPG
馬那邦山南線登山口與北線登山口叉路口。

 

馬拉邦山 (8).JPG

 

馬拉邦山 (9).JPG

 

馬拉邦山 (10).JPG
第二停車場。

 

馬拉邦山 (11).JPG
馬那邦山南線登山口,有產業道路車子可以開上天然湖。

 

馬拉邦山 (12).JPG

 

馬拉邦山 (13).JPG

 

馬拉邦山 (14).JPG

 

馬拉邦山 (15).JPG

 

馬拉邦山 (16).JPG

 

馬拉邦山 (147).JPG

 

馬拉邦山 (149).JPG
天然湖停車場。

 

馬拉邦山 (17).JPG
天然湖停車場旁二層樓涼亭。

 

馬拉邦山 (18).JPG

 

馬拉邦山 (19).JPG

 

馬拉邦山 (20).JPG

 

馬拉邦山 (21).JPG

 

馬拉邦山 (22).JPG

 

馬拉邦山 (23).JPG

 

馬拉邦山 (24).JPG

 

馬拉邦山 (25).JPG

 

馬拉邦山 (26).JPG

 

馬拉邦山 (27).JPG

 

馬拉邦山 (28).JPG

 

馬拉邦山 (29).JPG

 

馬拉邦山 (30).JPG

 

馬拉邦山 (31).JPG

 

馬拉邦山 (32).JPG

 

馬拉邦山 (33).JPG

 

馬拉邦山 (34).JPG

 

馬拉邦山 (35).JPG

 

馬拉邦山 (36).JPG

 

馬拉邦山 (37).JPG

 

馬拉邦山 (38).JPG

 

馬拉邦山 (39).JPG

 

馬拉邦山 (40).JPG

 

馬拉邦山 (41).JPG

 

馬拉邦山 (42).JPG

 

馬拉邦山 (43).JPG

 

馬拉邦山 (44).JPG

 

馬拉邦山 (45).JPG

 

馬拉邦山 (46).JPG

 

馬拉邦山 (47).JPG

 

馬拉邦山 (48).JPG

 

馬拉邦山 (49).JPG

 

馬拉邦山 (50).JPG

 

馬拉邦山 (51).JPG

 

馬拉邦山 (52).JPG

 

馬拉邦山 (53).JPG

 

馬拉邦山 (54).JPG

 

馬拉邦山 (55).JPG

 

馬拉邦山 (56).JPG

 

馬拉邦山 (57).JPG

 

馬拉邦山 (58).JPG

 

馬拉邦山 (59).JPG

 

馬拉邦山 (60).JPG

 

馬拉邦山 (61).JPG

 

馬拉邦山 (62).JPG

 

馬拉邦山 (63).JPG

 

馬拉邦山 (64).JPG

 

馬拉邦山 (65).JPG

 

馬拉邦山 (66).JPG

 

馬拉邦山 (67).JPG

 

馬拉邦山 (68).JPG

 

馬拉邦山 (69).JPG

 

馬拉邦山 (70).JPG

 

馬拉邦山 (71).JPG

 

馬拉邦山 (72).JPG

 

馬拉邦山 (73).JPG

 

馬拉邦山 (74).JPG

 

馬拉邦山 (75).JPG

 

馬拉邦山 (76).JPG

 

馬拉邦山 (77).JPG

 

馬拉邦山 (78).JPG

 

馬拉邦山 (79).JPG

 

馬拉邦山 (80).JPG

 

馬拉邦山 (81).JPG

 

馬拉邦山 (82).JPG

 

馬拉邦山 (83).JPG

 

馬拉邦山 (84).JPG

 

馬拉邦山 (87).JPG

 

馬拉邦山 (88).JPG

 

馬拉邦山 (89).JPG

 

馬拉邦山 (90).JPG

 

馬拉邦山 (91).JPG

 

馬拉邦山 (86).JPG

 

馬拉邦山 (93).JPG

 

馬拉邦山 (94).JPG

 

馬拉邦山 (95).JPG

 

馬拉邦山 (96).JPG

 

馬拉邦山 (97).JPG

 

馬拉邦山 (98).JPG

 

馬拉邦山 (99).JPG

 

馬拉邦山 (100).JPG

 

馬拉邦山 (101).JPG

 

馬拉邦山 (102).JPG

 

馬拉邦山 (103).JPG

 

馬拉邦山 (104).JPG

 

馬拉邦山 (105).JPG

 

馬拉邦山 (106).JPG

 

馬拉邦山 (107).JPG

 

馬拉邦山 (108).JPG

 

馬拉邦山 (109).JPG

 

馬拉邦山 (85).JPG

 

馬拉邦山 (110).JPG

 

馬拉邦山 (111).JPG

 

馬拉邦山 (112).JPG

 

馬拉邦山 (113).JPG

 

馬拉邦山 (114).JPG

 

馬拉邦山 (115).JPG

 

馬拉邦山 (116).JPG

 

馬拉邦山 (117).JPG

 

馬拉邦山 (118).JPG

 

馬拉邦山 (119).JPG

 

馬拉邦山 (120).JPG

 

馬拉邦山 (121).JPG

 

馬拉邦山 (122).JPG

 

馬拉邦山 (123).JPG

 

馬拉邦山 (124).JPG

 

馬拉邦山 (125).JPG

 

馬拉邦山 (126).JPG

 

馬拉邦山 (127).JPG

 

馬拉邦山 (128).JPG

 

馬拉邦山 (129).JPG

 

馬拉邦山 (130).JPG

 

馬拉邦山 (131).JPG

 

馬拉邦山 (132).JPG

 

馬拉邦山 (133).JPG

 

馬拉邦山 (134).JPG

 

馬拉邦山 (135).JPG

 

馬拉邦山 (136).JPG

 

馬拉邦山 (137).JPG

 

馬拉邦山 (138).JPG

 

馬拉邦山 (139).JPG

 

馬拉邦山 (140).JPG

 

馬拉邦山 (141).JPG

 

馬拉邦山 (142).JPG

 

馬拉邦山 (143).JPG

 

馬拉邦山 (144).JPG

 

馬拉邦山 (145).JPG

 

馬拉邦山 (146).JPG

 

馬拉邦山 (147).JPG

 

馬拉邦山 (148).JPG

 

馬拉邦山 (149).JPG

 

馬拉邦山 (150).JPG

 

馬拉邦山 (151).JPG

 

馬拉邦山 (152).JPG

 

馬拉邦山 (153).JPG

 

馬拉邦山 (154).JPG

 

馬拉邦山 (155).JPG

 

馬拉邦山 (156).JPG

 

馬拉邦山 (157).JPG

 

馬拉邦山 (158).JPG

 

馬拉邦山 (159).JPG

 

馬拉邦山 (160).JPG

 

馬拉邦山 (161).JPG

 

馬拉邦山 (163).JPG

 

馬拉邦山 (164).JPG

 

馬拉邦山 (165).JPG

 

馬拉邦山 (166).JPG

 

馬拉邦山 (167).JPG

 

馬拉邦山 Map.jpg
馬拉邦山地圖: 按我放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y and Tom 的頭像
    Joy and Tom

    Joy and Tom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