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縣 三義鄉 勝興車站、挑柴古道】
位於苗栗縣三義鄉勝興村的勝興車站,標高四百零二點二三六公尺,過去曾是台灣西部縱貫鐵路海拔最高的車站。勝興清朝時稱『伯公坑』,「勝興車站」建於民國前五年四月,三義鄉勝興村舊名為十六份,此舊名乃源於十六座蒸餾樟腦的寮況而得名,故車站原名十六份驛,直至民國四十八年一月才改為現名。
在民國二十四年的「台中州大地震」中,勝興車站是該地區唯一未受到損傷的車站。民國六十三年擴建運轉室,民國八十五年九月全面整修,興建至今已有將近九○年的歷史。車站的本體為日式木造建築,以大陸福州杉當建材,採木栓桁楔式建法,故其根柱、樑均完全不用一根鐵釘接合,柱樑上置有米字卦和矛頭,其八卦式房樑也是全台少見,整棟建築的屋簷也呈鋸齒虎牙狀,據說是為驅吉避凶而設計的風水設施。「勝興車站」站內月台有一座紀念碑,標高四○二、三二六公尺。附近有九座山頭環繞,造型十分特殊,具有避邪的作用。
勝興站最特殊的地方過去曾是台鐵最高點,站內豎立有建於民國四十八年元月之「台灣鐵路最高點」、「海拔四0二、三二六公尺」紀念碑。勝興站也曾是山線鐵路上下行列車會頻繁之處,北距三義五公里,南離泰安八、六公里,因此成為山線上下行列車交會的重要關卡。
勝興站雖然只是一個「三等」小站,卻經常出現同時三列火車鬧烘烘地擠在站內,與站外寂靜的景象形成有趣對比。傳說因勝興站處於關刀山麓,被九座形似虎頭的山頭包圍,建在虎穴中的勝興站乃在柱頭上特別設計了八卦和尖矛等造型,屋簷飾板也作成鋸齒狀,期望以堅硬的兵器來破九虎,都是為了「鎮站避邪」。當然這只是傳說,但其特殊的建築結構在於這座日式木造站房,樑柱銜接完全不用鐵釘,雖歷經九十餘年寒暑尚能原貌呈現,是台灣老式車站之典範,山線中最具歷史文化保存價值的車站。
勝興車站只是小站,並不停靠莒光號,自強號等列車,但縱貫山線的高級列車卻時常在此暫停會車,故有其重要功能,但在山線雙軌鐵路通車後,勝興車站和沿線舊有的鐵路及隧道,也隨之走入歷史,令人不勝唏噓。停駛後列車不再來,反而多了新人拍攝婚紗的懷舊場景,越野車手馳聘的新天地,還有三五成群的遊客走進隧道探險的新風貌。擁有多項第一的勝興站,在各方的關愛下已於八十八年四月十六日經苗栗縣政府公告為「縣定古蹟」,至此深富歷史與觀光資源的文物得以保存。
因為假日車輛管制,我們將車停放於苗 49 鄉道與苗 51 鄉道交叉路口附近的停車場,沿著苗 49 鄉道走到勝興車站,吃完中餐之後,沿著挑柴古道走回停車處。
挑柴古道位於舊山線勝興車站附近,是一條簡短的古道,長約 1.5 公里。從勝興車站出發,走環狀一圈,再繞回到勝興車站,是一條適合大眾休閒的古道踏青路線。
勝興,舊名「十六份」,是台灣常見的地名類型,先民集資合股拓墾荒地,就以合股的份數做為地名。當時客家先民來到這裡拓墾,共十六股,設有十六座樟腦寮,在山林裡伐樟製造樟腦, 後來也有木炭產業,建造炭窯燒炭,挑夫往來挑柴以供應炭窯生產所需,而在山區裡走出了這條挑柴古道。
從勝興車站出發,沿著著車站前的苗 49 鄉道往上走,不到一百公尺,就可看見路旁的挑柴古道觀光牌坊,進入後, 走至磁磚路面盡頭,右側即見古道登山口。枕木土階緩緩而上,隨即轉為泥土路,不久又接土階,爬至上方的茶亭。
茶亭是昔日挑夫聚集喝茶聊天等待木炭出爐時的休息亭,導覽資料說,茶亭下方有三座木炭窯,但現場並無所見, 可能已堙滅或掩於草叢裡。過茶亭後,有架高的棧道續往上爬,過小木橋後,不久轉為寬大的土路,然後到岔路口, 左岔路古道土階小徑續爬向山稜,直行即出苗 49 鄉道約4.5K 處,沿著馬路走 0.5 公里,即可返回勝興車站。
《我要怎麼去》
大眾交通運輸:
A.客運:
a.國光客運:
北上:中興號:從高雄東站出發,每天有四班車北上至西湖渡假村
國光號:從高雄站出發,每天有四班車北上至西湖渡假村。
南下:從國光台北西站至埔里的班車,均有經西湖渡假村,從早上
7:00至下午4:00整點發車。
※至西湖渡假村下車後,可轉新竹客運至三義。
b.新竹客運:
行駛路線以三義及附近鄉鎮為主。
c.仁友客運:
行駛路線以台中、苗栗、三義為主。
B.火車:從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站均有開出經三義站的火車(復興號
、莒光號)。
自行開車:
北上:a.循13號省道經台中后里約一小時即可抵達三義。
b.走中山高速公路北上至三義交流道下即可。
南下:a.走北二高者至新竹系統交流道接中山高抵三義交流道下。
b.走中山高速公路者南下至三義交流道下即可。
延伸閱讀:
◎ 官方網站:http://miaolitravel.net/Category/List/%E4%B8%89%E7%BE%A9%E9%84%89。
◎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勝興車站。
◎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38199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