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雄市 那瑪夏區 台 29 號省道 (南沙魯、瑪雅峻、達卡努瓦、拿努姆)。
【高雄市 那瑪夏區 台 29 號省道 (南沙魯、瑪雅峻、達卡努瓦、拿努姆)】
那瑪夏區,原稱三民鄉,那瑪夏區位於台灣的南部,高雄市東北方之山岳地帶。東鄰桃源區,西鄰台南市的南化區,北接嘉義縣的大埔鄉、阿里山鄉,南連甲仙鄉。該區地處玉山山脈之上,地勢高聳崎嶇,高屏溪兩大源頭楠梓仙溪、荖濃溪流貫鄉境,氣候上屬熱帶季風氣候。該區為高雄市三個原住民鄉鎮之一,區內居民以台灣原住民族的布農族為主,鄒族 (南鄒族) 及排灣族次之。
那瑪夏區在日治時期稱為 「瑪雅峻」,源自南鄒族語「Mayajun」。二戰後稱為「瑪雅鄉」,屬於高雄縣。1957 年因鄉內的三個村落分別被命名為「民族」、「民權」、「民生」,因此改稱三民鄉。近幾年來,原住民族自我認同意識抬頭,該鄉有鑑於原有名稱過於政治性,遂研議恢復舊名,轄下三村亦恢復南沙魯 (民族里)、瑪雅峻 (民權里)、達卡努瓦 (民生一里)、以及拿努姆 (民生二里) 名稱。
那瑪夏區東北方台灣第一高峰玉山巍峨聳峙;西南邊台灣第二長河高屏溪潺潺流淌。山與河之間,楠梓仙溪蜿蜒出一條氣候溫和、土壤富庶的谷地。由於東北端的玉山山脈能夠阻擋東北季風帶來的寒氣,所以這片山谷集水區便成為冬季野生動物避寒的絕佳棲息地,而從百年前台灣歷史的幽暗時期,更早就存在人類活動的痕跡。
從「荷人起之」的歷史紀錄中,有一支被稱為「Kanakanavu」(卡那卡那富) 的民族第一次見諸「台灣番社戶口表」,當時的荷蘭殖民政府從一六四七年起一直到一六五六年,共進行了六次人口調查,其中 Kanakanavu 的人數從一百五十七到八十人不等。從日治時期開始,他們被分類為「南鄒族」,雖然語言上與阿里山的鄒族並不相通。
由於部族征戰、眾多天災、環境困厄的考驗與挑戰,台灣原住民自古就經歷頻繁的遷徒過程,卡納卡納富族人也不例外。沿著中央山脈及阿里山脈尋尋覓覓,曾經以籐包山為中心聚居,後因戰爭關係被打散,沿著楠梓仙溪畔的眾多河階台地散居,成為此區域最早的「原住民」。
地名也由他們的語言誕生。在古老的部落傳說中,曾經有一條大鰻魚擋住河道,被部落的年輕人發現,這個發現的年輕人就叫做 Namasia:那瑪夏,而當漢人聽聞後便以台語發音記成「楠仔仙」,後來才轉成了「楠梓仙」。至於那隻讓河水無處宣泄,釀成巨災的大鰻魚,幸而後來被英勇的螃蟹趕走,大洪水才退去。
在貌似文明的當下,殘酷的現實叫人驚覺,神話原來並不遙遠。二○○九年莫拉克颱風帶來的驚人豪大雨,使山坡地上游崩塌情形極為嚴重,形成多處堰塞湖。而這一次,沒有螃蟹將堵塞的大水疏通。堰塞湖瞬間崩落的力道夾帶大量滾滾怒濤將族人平靜的生活席捲而去。
在現今那瑪夏三個部落中,地勢最低的南沙魯災情最慘重。災前曾為那瑪夏區行政中心所在地,如今的鄉公所、戶政事務所、郵局、衛生所、圖書館、農會、小學已成廢墟,如紀念碑靜靜矗立。儘管少數族人不顧外界憂慮,堅持回到被摧毀的家園,但至今只要一有颱風或暴雨,台二十九線的聯外道路、便橋幾乎就被淹沒沖毀,使此地成為「孤島」。
為了有效分散布農族剽悍的抗日勢力,日本政府強制將現今桃源一帶的布農族遷居至那瑪夏,開啟了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移入,加上前後時期自願遷居以及通婚,布農族逐漸取代卡那卡那富成了楠梓仙溪山谷人口最多的族群。根據二○○五年的戶籍資料,那瑪夏的布農族人口為二二七八人,幾乎是卡那卡那富四百餘人的五倍。
在頻繁的遷徙過程中,族人絕非第一次面對土石流與大雨坍方等問題,早已發展出一套選址的模式與想法,主要居住在地勢相對較高、氣候涼爽與楠梓仙溪支流附近的區域,而非大河河谷附近。其耕地與大河也至少有數百公尺遠的距離,居住地更是垂直距離有兩三百公尺以上的差距。但在政策遷徙下,原住民從原來的較高居地,被迫下到鄰近大河的河階台地,除了新的農耕和管理的原因,還有靠近既有道路的理由,因為漢人的開路思維是沿著河道開發。
沿著台二十九號省道往南走,會先經過錫安山。錫安山是台灣新約教會的聖山,在 1970 至 1980 年代之間,他們曾經嘗試建立一個類似於教廷的小國 ,主張有自己的教育權與財政權,因此和當時的國民黨政府發生了許多次的衝突。但在解嚴後,政府就採取放任政策,久而久之,居民自成一個自給自足的部落,錫安山也逐漸成了一個觀光景點。
一進到錫安山,大大的海報上陳述著他們對教育的理念 (學歷無用論),這裡的小孩是不受一般正規教育的,小孩是在自己的部落裡上課,學會的是如何自給自足,以及如何對他人做出貢獻。由於前述那些與國民黨的恩怨,這裡的居民是相當仇視國民黨。
錫安山的起源是一個先知自稱為以利亞 (聖經中先知的名字),有天受到了神的呼喚,於是在公地放領時來到這個山頭,創立了這地。但是他把這邊人民的生活,依照人民公社一樣分配工作與飲食,自然引起 KMT 當局的注意,所以 KMT 就把他們趕下山,這群人就開始抗爭,並且跑去到處抗爭,終於經歷過一段努力抗爭之後,政府終於同意讓他們上來,歡歡喜喜地回來他們的家。
沿著台二十九號省道往南走,接著來到小林紀念公園。2009 年 8 月 8 日下午 15 時 30 分許,莫拉克颱風侵襲台灣,風強雨大,高雄甲仙小林聚落旁的小竹溪暴漲。8 月 9 日清晨 5 點小林村東北側一千多公尺高且尚未開發的獻肚山因不堪豪大雨而走山,帶著大量土石流進入楠梓仙溪,洪水沖毀了附近的九號橋及八號橋。除 1 至 8 鄰五里埔地區二百餘人平安,兩座橋樑之後的 9 至 18 鄰小林地區共有一百多戶人家,全數遭洪水及土石流覆滅。
災後小林村人不想讓親人再受干擾,決議原址維持現狀。為了悼念逝者,高雄市政府新工處在甲仙區五里埔,也就是小林村原址南側高地興建紀念公園,提供里民與到訪者憑弔、紀念。小林村紀念公園,有很大的停車場,也有乾淨的廁所。「苦路」這條長巷的兩旁牆面印刻上了小林村 462 位罹難者的名字,每個名字前都供奉了鮮花,亦或是檳榔,是小林村僅存的村民,對曾經存在過、一起生活過的親人的一種思念。
來到甲仙,曾在八八風災損壞的甲仙大橋,2010 年重新修復。採鋼構之景觀橋,橋面 21 公尺,外型以淡紫色及芋筍圖騰凸顯地方獨特性,搭配四季及節慶燈光變化,增加橋樑特色。美麗的大橋下,有綠意盎然的河濱休閒場地,適合散步徐行。另外,大橋旁包含堤防、仙埔橋、商圈停車場等處,都有美麗彩繪,讓周邊風景更添色彩。
延伸閱讀:
◎ 官方網站:http://namasia.kcg.gov.tw/。
◎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那瑪夏區。
◎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35873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