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鳶尾山,海拔 157 公尺,又名楓仔湖山,因鄰近鳶山且地勢較緩平而聞名,山頂上有一顆日設土地調查局圖根點。
【新北市 三峽區 分水崙古道、中埔生態步道、福德坑山東峰、鳶尾山】
車行北二高,遠遠三峽地標的「鳶山」迎面而來。車速減慢,緩緩駛出交流道;鳶山,就靜靜的橫聳在車子視線的額際;關於鳶山,因山形像飛翔之鳶,故名之;其最高點只有海拔 320 公尺,但山雖小,內涵可大。三峽開發較早、而鳶山可說是三峽鎮入口的地標及精神象徵,山雖不高,名氣可大,承雪山山脈毓秀鍾靈之氣,陡直的山勢氣勢雄偉,其峰頂有裸露的石塊,似鳥嘴般向天挺立,兩翼的山列如蓄勢待發的飛鳶,故名「鳶山」。而其旁的鳶尾山,雖不及鳶山名氣,但是因分水崙古道、與中埔生態步道的加持,而成為我們今日行程的標的。
沿著三峽老街往南走,轉進三峽區民權街一七○巷,這條就是赫赫有名的『分水崙古道』。『分水崙古道』旁邊潺潺的小溪,為流向民權老街的中埔溪上游,因為以前老街的末端有一座土地公祠,所以中埔溪昔稱土地公坑溪,旁邊平行的『分水崙古道』,則是一百多年前「三角湧義民營」重創日軍的地點。如今景觀雖然改變,抗日遺跡已不復存,但這場用血淚寫下的抗日史,卻無法自人們的心中抹滅。
西元 1895 年(光緒二十一年)4 月 17 日,清廷因甲午戰爭失敗,簽下「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到台灣,各地民眾情緒激憤,紛紛組織義勇軍,準備抵抗前來接收的日軍。三峽地區則以蘇力為首,聯合有志之士組織三角湧義民營,在同年 7 月 13 日予日軍慘痛打擊。在三峽地區損兵折將的日軍,7 月 22 日加強兵力及火力,從大溪循大道進入三峽,兵力有限的義勇軍不敵,奮戰三日後被迫退入山區。民眾得知戰敗消息,趕緊扶老攜幼往山區遷移,三峽頓時成為一座空城。日軍隨即長趨直入,瘋狂屠殺來不及走避的民眾,並且放火焚街,包括繁華的民權街、祖師廟等,共計一千五百多戶民宅及建築被毀。當年日軍的報復行動,在三峽人心中留下難以撫平的創痛。
車行順著中埔溪畔,然後循著溪岸往上游走。往前走,就看到資料上那座福德宮了。小小一座古樸的土地公廟,位於路旁,相當的明顯。廟後上方有一間古厝,似為客家古厝的格局,門牌為「民權街 170 巷 58 號」。抗日遺跡早已不復存在。但這古樸的福德宮依舊在,廟前水泥小橋,橋墩為紅磚柱,隱隱透出幾許滄桑味。土地公祠前這條越過山崙、通往大溪的『分水崙古道』,早期不但是三峽的入山要道,往南走到三峽大溪交界的『分水崙』,更是三峽人抗日的古戰場。
由「福山岩仙公廟」的牌樓前,循著『分水崙古道』往南走,溪對岸就是中園國小。不久,經過一處「三姓公有應墓」,來到「福山岩仙公廟」的牌樓前。
鳶山附近有兩座仙公廟,「獅頭岩仙公廟」於清朝光緒初年由黃丙先生所建祀,座落在鳶山首峰西南麓側,有岩酷似獅頭狀的此處下方幽谷密林中。「獅頭岩仙公廟」僻處山腳谷底,加上規模不大,與一般荒山野廟相比並無特別出奇之處,但聽說日治時代前期曾經聲名遠播、香火鼎盛,香客絡繹不絕,廟前小埕攤販林立,當真應驗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廟不在大有神則名」的俗諺;其「廟中有廟」大廟包小廟,原初創祀的一百三十年石砌小老廟,還保留在民國八十年新建的華麗大廟裡,則是其古蹟價值所在,在台灣不計其數的道教廟宇中獨具特色。
鳶山附近另一座「福山岩仙公廟」,由陳金木先生建立於明治四十五年(1912 年),座落在「獅頭岩仙公廟」東南邊,鳶山首峰支脈的南面山頭上。「福山岩仙公廟」原名「三角湧獅頭岩仙公廟」,光復後改為現名;其與「獅頭岩仙公廟」之間,有分身與本尊的從屬關係,供奉的都是八仙中的「孚佑帝君」呂洞賓。至於原在山上獅頭岩翠谷裡過得好好的呂洞賓,為何突然心血來潮想住到山下的福山岩呢?傳說,此係性喜熱鬧的主神呂洞賓,在創祀人黃丙先生故世後,獅頭岩老石廟逐漸失修、香客遞減,因不耐於長久僻處深谷不聞人間煙火的寂寞,於是輒將神像調頭顯聖希望在山下另建落腳處,地方人士陳金木先生,遂乃響應「聖願」,獻地募資興建「福山岩仙公廟」。
主從兩廟之間有一條百年古徑相通,中途山角上建有一處觀景台,繼行不久的山壁上更有呂後方有洞賓與李鐵拐當年留下的數枚「腳印」仙跡,民間取名為「仙跡岩」;此徑名曰「懷舊步道」,倒也可謂名符其實。通過「獅頭岩仙公廟」指示牌的岔路口,沿主道拐過一處山腳,藍天綠樹掩映著金瓦朱檐的「慧悾慈惠堂」,於焉出現在額前的半山腰上。此廟屬中國傳統格局的道教廟宇,主祀「無極瑤池金母大天尊」,廟殿背山面谷,佈局清新脫俗,景緻清幽,令人心曠神怡,神人共賞、雅俗咸宜。
循著『分水崙古道』往南走,出現一小山溝,小山溝旁竟有婦人在溪畔用搗衣棒槌洗衣服;對照民權路巷口的車水馬龍,覺得這裡樸拙而有農味。小山溝旁叉路就是「中埔生態步道」。「中埔生態步道」也是一條鳶山居民的聯外道路,另外一條聯外道路則是從「登山口」到「光復銅鐘」的鳶峰路。「中埔生態步道」介於鳶山與鳶尾山之間的這片山谷,桂竹族群、綠竹族群、油桐族群及筆筒樹族群不時可見,繁花密葉間綠繡眼忽焉閃現,低頭只覺霏霏落葉飄遍山徑,整冠納履、舉手投足都是詩情畫意,其油桐花盛開的古典夢幻意境。
狹谷坡地上的谷邊山徑,原屬崎嶇泥濘的私人產業小路,民國八十九年由中埔里長倡議開放並爭取經費修築為社區健行步道,同時配合特有的自然生態資源專案,規畫成螢火蟲復育園區,並取名為「流螢小徑」。自然生態保育觀念既在地主與里民之間形成,復育園區的螢火蟲逐年增多,遠近賞螢者及教學團體不絕於途,「流螢小徑」的聲名於焉不脛而走。「流螢小徑」的螢火蟲,四至五月間大致以擬紋螢、黑翅螢為主,九至十月間以橙螢、山窗螢為主,水生的黃緣螢則較為少見。
「中埔生態步道」穿過林蔭小徑,經過往鳶山咖啡的叉路,左邊有停車場。因往「長春園」的柏油路禁止行車,如有開車必須先將車子停妥於停車場。由停車場叉路口走到「長春園」,此處景致優美,看來平日都有人花費精神整理環境。
「長春園」於民國八十七年之前,還只是一片荒地,當地數名耆老披荊斬棘,開出一條泥道;九十四年長春園早覺會建了一座亭子,九十六年經三峽鎮公所翻修,遂成如今眼前美景。也多虧地方人士熱心無償借地,於是大家一磚一瓦,砌造了簡易的茅草屋亭子和六角亭。入園映入眼簾有斗大字樣「長春園」和「惜福」,小徑兩旁的光臘樹,總吸引許多獨角仙。長春園今已成為當地里民所設的開放空間,種滿美麗的花草,環境整理得相當優美,還擺放了桌椅供上山者歇腳,此處是許多老人在此休閒唱歌地方,我們亦在此休息一下。
「長春園」旁有 Y 字型叉路,右往長春嶺,左往鳶尾山,先取右往長春嶺方向。山徑由山腰的「長春園」陡上稜線,這段路斜度較大,走來有點氣喘吁吁。上稜線為福德坑山東峰及長春嶺叉路口,左行福德坑山東峰 900 公尺 / 30 分,右往長春嶺上坡 15 分鐘;取左續行,往下一目標鳶山東峰前進,接著山徑較平緩,續行不久,就來到福德坑山東峰;福德坑山東峰,海拔 220 公尺,山頂上有一顆中油 3 號基石。
福德坑山東峰旁,有一指標,左下往長春園 850 公尺 / 28 分,右上往鳶尾山;取右上,不久又遇一叉路,右上往高點電塔;先往電塔探路,電塔雖為高點,但周圍雜草叢生,且視野不佳,原路返回山徑。接著來到鳶尾山步道里程木樁 0.3K 處,此段步道林蔭茂密,「常春園早覺會」在沿途樹上釘有「醒世語」來滋潤遊客心靈。遇叉路,有一指標,左下往長春園 850 公尺 / 28 分;取右繼續往鳶尾山步道前進。鳶尾山步道多處設置休憩點或涼亭,供人休息或活動筋骨。鳶尾山步道里程木樁約 0.6K 處,左右殊途同歸,取左登上二樓雅座,但不提供任何服務,得自備飲料及點心。
接著來到叉路口,左下往停車場;取右繼續往鳶尾山步道前進。接著又來到叉路口,右下往大同路 (下山路線),續直行階梯陡上往鳶尾山。通過里程木樁 0.9 K 處,此處為一高點,鳶尾山已近在眼前。山徑轉而往下,不久來到鳶尾山三角點。鳶尾山,海拔 157 公尺,又名楓仔湖山,因鄰近鳶山且地勢較緩平而聞名,山頂上有一顆日設土地調查局圖根點,無展望。
原路折返,回到往停車場叉路口,取右往停車場方向走;不久接回「中埔生態步道」往鳶山咖啡的叉路口,依原路步行至「中埔生態步道」入口;於「中埔生態步道」入口叉路取右,往鳶尾山登山口探路。
過紅磚厝 (大同路 286 巷 18 號) 後,至鳶尾山第一登山口,旁有「右往鳶尾山 900 公尺 / 30分」標示牌,直走柏油產道可至鳶尾山第二登山口,不取;取右進入鳶尾山登山步道,經小水池後右轉木棧橋再左轉接枕木步道,這是鳶尾山登山步道的主線,是一條不錯的步道,可惜較少人走以致有些短雜草;叉路口右轉拉繩上石壁接枕木步道,至稜線左轉,經榕樹磐石後,即到達剛才折返的鳶尾山三角點。
由鳶尾山三角點原路下山至「中埔生態步道」入口,一路循分水崙步道出民權路 170 巷巷口,驅車返家。
延伸閱讀:
官方網站:http://www.sanxia.ntpc.gov.tw/_file/2980/SG/52476/FG0000002980000008_2_2.html。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鳶尾山。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32102580。
「獅頭岩仙公廟」。
叉路口,前往鳶尾山登山口 (指標沒顯示),右往『中埔生態步道』。
『中埔生態步道』。鳶尾山步道里程木樁 2.0K 處 (步道全長 3.3K),此段步道也稱為中埔生態步道。
『中埔生態步道』。對生態有興趣的遊客,可漫步觀賞沿途生態,包含鳥類、昆蟲及花木,另有「水生植物生態池」。
叉路口,路標指示牌顯示,左往鳶尾山 (停車場),右往鳶山 (鳶山咖啡),直行則是『中埔生態步道』,往長春園。
回頭看剛剛的叉路口。左通往鳶山(聯外道路),取直行往大同路。
長春園。一個讓人休憩賞景的好所在,每回來到長春園,總感覺好像來到世外桃源一樣,環境相當清幽,泡壺好茶與三五好友哈啦閒話家常,享受悠閒自在時光。
福德坑山東峰,海拔 220 公尺,山頂上有一顆中油 3 號基石。
福德坑山東峰,海拔 220 公尺,山頂上有一顆中油 3 號基石。
福德坑山東峰,海拔 220 公尺,山頂上有一顆中油 3 號基石。
福德坑山東峰,海拔 220 公尺,山頂上有一顆中油 3 號基石。
福德坑山東峰,海拔 220 公尺,山頂上有一顆中油 3 號基石。
鳶尾山步道里程木樁 0.3K 處,步道全程林蔭茂密,「常春園早覺會」在沿途樹上釘有「醒世語」來滋潤遊客心靈。
步道多處亦設置休憩點或涼亭,供人休息或活動筋骨,此休憩點恰好在里程木樁 0.6K 處。
通過里程木樁 0.9 K 處,此處為一高點,鳶尾山已近在眼前。雖是鳶尾山高點,不過基石不在這裡。
鳶尾山,海拔 157 公尺,又名楓仔湖山,因鄰近鳶山且地勢較緩平而聞名,山頂上有一顆日設土地調查局圖根點,無展望。
鳶尾山,海拔 157 公尺,又名楓仔湖山,因鄰近鳶山且地勢較緩平而聞名,山頂上有一顆日設土地調查局圖根點,無展望。
鳶尾山,海拔 157 公尺,又名楓仔湖山,因鄰近鳶山且地勢較緩平而聞名,山頂上有一顆日設土地調查局圖根點,無展望。
鳶尾山,海拔 157 公尺,又名楓仔湖山,因鄰近鳶山且地勢較緩平而聞名,山頂上有一顆日設土地調查局圖根點,無展望。
鳶尾山,海拔 157 公尺,又名楓仔湖山,因鄰近鳶山且地勢較緩平而聞名,山頂上有一顆日設土地調查局圖根點,無展望。
鳶尾山,海拔 157 公尺,又名楓仔湖山,因鄰近鳶山且地勢較緩平而聞名,山頂上有一顆日設土地調查局圖根點,無展望。
鳶尾山,此處設有座椅,在此休息一下,由於地勢較低,展望不佳。
回到叉路口,左上木階往福德坑山東峰、長春嶺,取右回長春園停車場。
回到叉路口,左為流螢小徑,往鳶山咖啡;右為中埔生態步道,取右。
鳶尾山,海拔 157 公尺,又名楓仔湖山,因鄰近鳶山且地勢較緩平而聞名,山頂上有一顆日設土地調查局圖根點,無展望。
鳶尾山步道地圖:按我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