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竹縣 關西鎮 石牛山】

 


石牛山,位於關西的馬武督,是新竹地區的名山,名列台灣小百岳。沿中山高、北二高下關西交流道後,從關西走 118 縣道,進入馬武督,行進至 34.5K 附近的叉路時,就可看見「石牛山民宿」醒目的招牌。左轉進入狹窄的石牛坑產業道路,由 118 縣道看過去,感覺這條路還真是又擠又窄!

進入石牛坑產業道路之後,順著指標走,過「石牛山民宿」,繼續向前走,一路上爬到有個Y字型的叉路,右方出現石牛山停車場的標示牌;這裡應該就是私人經營的石牛山停車場,由一位戴先生收取每次百元的停車費。停車處另一旁有座看起來蠻新穎的小廟,據說是百年土地公廟稱為石福宮,而路旁也有座清理得蠻乾淨的廁所。雖說這是登山口,不過附近實際的登山口有三處,由廟旁那路走進去是一般說的左線,也就是簡易路線;而停車處續往前行則是會先到達右線的入口,戴宅一旁的山路就是一般大家說的難行路程;如果錯過戴宅繼續走至路底,則是另一條比較遠的繞遠路線,一樣可以攀爬至石牛山。

石牛山並不高,以為應該也是好親近的小百岳。從沒走過的區域,事前當然先做些功課,網路上找找近期以及過往大家攀登這座山時的狀況。大多數都說這座山有一條簡單以及一條困難的山徑,應該就是左右兩條登山路線。從石福宮出發,左線平緩,約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可上山頂。不過這一個小時之說是針對體力強盛,攀山經驗豐富的勇腳者而言,一般的人能一個半或兩個小時上稜就很了不起了!因為右線陡峭難行,曾爬過石牛山的山友都建議走左線原路來回,或者右去左回,勿採左去右回,以免下山會陡峭難下。既然是左上左回比較輕鬆,我們事前就決定採左去左回。

這兩天都下過午後大雷雨,山徑比平常更滑更難得多。步道沿線很多陡峭路段,時而峭壁時而陡坡,手腳並用才能往前走;一邊走一邊欣賞果園、菇寮及鄉村景緻,多樣的植物及鳥類、昆蟲生態;其實這回只是運氣很好,走了一條輕鬆的原路來回路線,後來下山時仔細查看這路線,如果堅持走右線陡峭難行的山徑,也許會遇到很多陡峭路段,這樣得手腳並用才能往前走,那就難度很高了吧。

石福宮是石牛山的傳統登山口,這間小小的土地公廟,據說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是石牛山兩條登山路線的交會處 (左線平緩,右線陡峭)。登山口其實按著航跡找,大約知道要沿著更窄的產道,或是私人開闢的道路往上,雖說事前曾做功課,但是覺得憑著記憶,上山下山應該還是不成問題吧。

過了關西錦山 72 號後,應該算是呂宅登山口,過小橋,看起來是沿溪而上,爬高 380 公尺,沿溪的路溼滑不好走,雖然穿了登山鞋,還是覺得滑,走起來得小心翼翼,不過像這樣必須穿雨鞋攀登的小百岳,也越來越不多見。如果是在下過雨的天來爬石牛山的話,還是得小心天雨路滑,避免。

豐富多變的步道風光,直到稜線路上,已無太多劇烈起伏,約十分鐘,繞過一塊巨岩,就登上了石牛山。直到攻頂時一切豁然開朗,360 度的開闊視野,可眺望石門水庫、大溪、龍潭、三峽等地區,亦可看見鳥嘴山及蜿蜒山道,一切的疲累早已消失。爬上石牛山頂,些許季風吹過,霧雨飄落,比想像中的山頂來的冷。石牛山,海拔 671 公尺 ,三等三角點,No # 6247,台灣小百岳 25。

石牛山的山頂散落幾塊岩石,其中一塊特別突起的巨岩,岩壁釘著標誌牌,寫著「石牛山,高 671 公尺」。這塊巨岩大概就是所謂的「石牛」,當地人習慣稱大石頭為「石牛」,石牛山以多岩石而得名。山腳下的山谷,地名為「石牛坑」,土地公廟名為「石福宮」,是取「福庇石牛坑」的意思。日治時代埋設的三等三角點基石,深埋於泥土中的基柱,曾因土壤被掏空裸露於外,如今已恢復原位。

石牛山頂擁有廣闊的視野,以展望遼遠著名,天朗日晴時,石牛山可以眺望石門水庫湖色山光,據說也可望見雪山山脈的大霸尖山。展望雖然是寬廣,抵達山頂時,卻正好變天。雲嵐倏忽襲來,原本還隱約可見的周遭山巒頓時化為一片白茫。天氣不好,美景只能想像而已。不過還是隱約看的到遠方的石門水庫。連這樣的陰天都可以猜的到,天氣好的石牛山視野該是多麼的美好。

從石門水庫大霸上往水庫對岸看,有一系列如龍蟠虎踞的山頭,主峰上有一塊巨岩狀似石牛,此即為石牛山之由來。今天很意外的是爬石牛山的人並不多,清涼路又不長,真是個適合攀登的小百岳。不過一般安排爬石牛山,會把高甫山、彩和山也算進去,我們路況也不熟,偷懶一下,就單純由石福宮上下來回也不錯。把高甫山、彩和山、石牛山,留給下一回機會好了。只希望到時候天公作美,有更好的展望。

沿原路下山,下過雨的山稜,下山反而比上山更困難,走起來不知道要不要相信自己的雙腳。循陵下行,一會兒就遇往左線的叉路。一路下行,山徑果然和緩許多,雖然也有不少陡坡,但不必手腳並用,以狗爬猿攀的方式前進。經過山麓的農園,就抵達左線的登山口的呂姓農宅旁。這時天空已下起雨了。再走水泥產業道路下山,最後回到石福宮。

返回關西的途中,經過錦山橋,突然瞥見右側溪谷似有一座橋影。停車觀看,果然是一座古橋。想起之前曾讀過關西的資料,馬武督有一座古老的糯米橋,沒想到竟然能夠不期而遇。 糯米橋的橋頭豎立一塊告示牌,提及糯米橋建於民國 29 年(1940 年),時為日據時代昭和 15 年。

這座糯米橋擁有三個橋拱,規模不小,應是昔日馬武督對外的主要橋樑。古橋典雅,又歷經歲月滄桑,充滿古樸的風味。其實這座糯米橋原本已荒蕪不堪,橋上長滿雜草,後來地方政府才將其整修完畢。糯米橋的橋身兩側有新砌的石護欄,欄邊還種植花草;橋面也鋪上了新的石材,供遊客行走橋上。

馬武督,這地名充滿了原住民的風情。知道這個地名還是開車途經「羅馬公路」時,當時很好奇,台灣怎麼會有「羅馬」公路?後來才知道,「羅馬公路」是指「羅浮」、「馬武督」之間的這段公路。羅浮、馬武督都是泰雅族語。泰雅語的「馬武督」意為「漂流木堆積之地」。早期的泰雅族人越嶺打獵至此,見當地溪流漂流木甚多,適合做為建材及薪火,於是在此建立部落。

光緒 12 年(1886 年),全台撫墾總局建立後,劉銘傳積極開山撫番,林朝棟率領的營勇進入關西山區,征討泰雅族人,漢人在馬武督建立聚落,石牛坑附近有一個特殊的地名「鄭統領」,正是當時征討此地泰雅族人的清軍將領之一。

羅馬公路素以風光明媚著稱,118 縣道沿途有不少景點。錦山橋旁就是統一健康世界馬武督鄉村渡假村。由石牛坑再往羅浮的方向走,在 37.5 K附近「馬武督探索森林」是電視偶像劇《綠光森林》的取景處。馬武督原為泰雅族馬里闊丸(馬里光)群馬武督社地,泰雅族原住民並未完全離開此地區,泰雅族原住民與移入的客家人,兩個族群仍然彼此雜居,客家人稱該地為「錦山」,而泰雅族仍稱「馬武督」。 

馬武督遠近峰岫連亙羅列,煙雲變幻萬狀,蔚為奇觀。這裡的特殊環境,東北季風的尾端,生態北降現象與高度壓縮的生態景觀,豐富的生態資源造就馬武督充滿原始林貌,因過去的歷史造成蓊鬱的柳山林,也因氣候地勢的因素自然環境北降,而使得馬武督裡含有豐沛的水氣,讓芬多精可以盡情的釋放。馬武督蘊藏了豐富的芬多精與負離子,是放鬆心情、接觸大自然的好去處。

 

《我要怎麼去》
◎ 自行開車:
北二高下關西交流道後,取左行,沿 118 縣道進入關西市區,往「桃源仙谷、金鳥樂園」等指標前進,至 118 縣道 34.5K 左轉,路口有石牛山民宿的招牌,進入後,遇叉路,取右行。產業道路狹小,小心會車,石福宮旁有私人停車場。停車費 100 元。
◎ 住址:新竹縣關西鎮金山村錦山 72 號。

 

《參考網站》
◎ 官方網站:http://www.tia.org.tw/
◎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石牛山
◎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8766002/

 


 


 


 


 


 


 


 


 


 


 


 


 


 


 


 


 


 


 



登臨石牛山,環形步道的整理,均仰賴當地居民戴振金先生的維護,有機會應主動表示感謝之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