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縣 中和市 海山神社】

 


海山神社座落於現今台北縣中和市積穗地區,興建完成年代為昭和 13 年(西元 1938 年)。當時興建的主因是日本政府在台落實皇民化運動,於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海山神社便應運而生。以昭和 12 年(1937 年)後的行政區劃分來說,海山神社屬台北州海山郡。海山郡的範圍並不小,北隔大漢溪與新莊郡相望、東止於新店溪與台北市和文山郡相對、西南方與新竹州桃園郡及大溪郡為鄰。海山郡郡下包括板橋街、鶯歌街、三峽街、中和庄與土城庄,大抵就是現今板橋、雙和、三鶯、樹林、土城一帶。

 

海山神社興建完成當時為日治時代末期,正值七七事變後,日本國家神道步入法西斯國教期,對臺灣的宗教統治達到高峰,在臺灣積極推展皇民化運動,為協力戰爭、因應時局而動員全臺,因此強制臺灣人民祭拜神社,同時更採取「一街庄一神社」的方針,以便在各方面加強對臺灣的控制。

 

當時神社常有祭典活動,而臺灣因為沒有神轎改用酒桶做,再插上榕樹枝,大家用毛巾綁頭、繫腰帶,由老師帶隊,一人負責搖扇,大家一邊喊著嘿咻嘿咻,一邊走繞每條街道。到達神社後至天皇面前,看到師父拿白布條搖,就跪拜然後唸歌(日本的歌)再起身抬轎;而神社會在前方廣場安排摔角、竹劍等表演,相當熱鬧。具備政治意涵與宗教機能之神社建築,作為日本殖民時期宗教統治政策的象徵,不論是建造或升格,都具有特殊的時代背景意義。

 

神社下方的防空壕為日昭和 15 年(西元 1940 年)大東亞戰爭爆發時,為防禦美軍空襲,動員青年挖掘的防禦工程,當時防空壕內頂部是以木板遮住,為防止坍落則加以相思木支撐木板;建造總共耗時約兩年時間,跟當地人士進行訪談時有談到當時是一個團體去挖掘(有可能是壯丁團),挖出來的土以輕便車載走,一開始時沒有門,為地方民防使用。後來臺新紡織廠在防空壕前段部分,用水泥建造做為員工福利社之用。據當地耆老回憶道,防空壕內條條相通,冬暖夏涼;現在防空壕的前段為水泥改建,後段則仍維持最初樣貌。

 

積穗配水池則為日治時代板橋自來水道系統完成後,因人口逐漸增加,供需失去平衡,曾擬於民國 30 年辦理擴建,可惜因太平洋戰爭爆發終止。到戰後大量人口擁入板新地區,供水量更形不敷,於是國府在民國 45 年申請美援補助辦理擴建;以民國 55 年為目標,計畫供水量增為每日 5000 立方公尺,將原有潭墘水源之出水口量提高到每日 1700 立方公尺,另在浦墘開鑿深井抽取地下水為新水源,每日出水 3300 立方公尺,加氯消毒後,加壓至積穗高地新建 1000 M³ 配水池,藉重力留下供用。全部工程於民國 46 年 4 月開工,47 年 10 月完工,耗資約 527 萬元,其中美援貸款 296 萬,板新水廠自籌 231 萬元,由工程總隊設計施工。

 

戰後臺灣各地神社多被拆毀,海山神社也只剩局部殘跡。境內前半段陸續成為新建大樓,後半段的建築物也破壞殆盡;正殿現為停車場,剩下的石牆與石階成為碎石堆;第三座鳥居只留下基座的石坦(龜腹)。殘留神社欄杆的石柱上,刻有興建神社時捐獻資金的組織名稱與人名。今板橋新埔國民小學東一門處保有一海山神社的手水鉢,刻有「昭和十三年五月建之」、「奉獻」等字樣。

 

神社下方的防空壕保留較完整,從 1970 年代末期臺新紡織廠關閉後,就無人使用,得以維持原始樣貌。積穗配水池今上方新建有涼亭,池外目前仍可見日治時期的六吋輸水管與透氣孔。只是文化工作就必須將文化資產保留下來,才有依據,可作教育題材,所以希望把最後的遺址保留下來,不再遭受破壞。看來海山神社的修復工作,是一項大工程,不知何年何月才有進展哩。

 

《我要怎麼去》

 

◎ 住址:中和市外員山段 56-3、54、55-1 地號(中和市員山路 455 巷員山公園內)。
◎ 自行開車:國道三號,下中和交流道,遇第一個紅綠燈左轉連城路,第二個紅綠燈右轉員山路,至員山路 455 巷左轉,直行至底即可至中和市公有民安社區停車場。
◎ 大眾運輸:搭 307 聯營公車,至員山站下車。

◎官方網站:臺北縣觀光旅遊網
◎參考網站:一定要看 深入地心 海山神社 防空洞の陰陽路探險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海山神社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17550034

 



由員山公園下方的中和市公有民安社區停車場入口處進入後,可見到 1958 年 10 月完竣的積穗配水池,而僅存的海山神社遺址即位於配水池後方,包括此停車場及民安社區活動中心,原本皆屬於原海山神社社殿之範圍。

 



中和市公有民安社區停車場入口處旁,即為員山公園。

 



循員山公園旁小徑而入。

 



自員山公園的小徑下切。

 



海山神社其古蹟本體包含海山神社遺址、海山神社下方的防空壕、以及位於員山公園的積穗配水池。

 



奉獻樁。

 



由台階上參道的最後一段上去,就是當時神社的所在地,今為里民活動中心。

 



奉獻樁。

 



斷裂的奉獻樁,只剩下簡字。

 



此刻有奉獻者名字的石柱為玉垣之一部份。

 



石牆石材為士林硬石,石階為洗石子,防空洞前段為水泥改建,後段仍保留原先構造。

 



除了神社之外,海山神社下方還有一座防空洞。該防空洞興建時間為昭和 15 年(西元 1940 年),興建主因是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防範空襲,於是日治政府當局運用這裡的地勢興建。

 



階梯右側石垣部份仍相當完整。

 



階梯左側石垣部份已不完整。

 



右側第二層士林硬石砌牆。

 



左側第二層士林硬石砌牆。

 



現存一段的階梯部份,階梯上方原有一座鳥居『三の鳥居』,此座鳥居屬於神明鳥居的亞種『靖國鳥居』,而上方平臺處原為神社拜殿。

 



三の鳥居已遭破壞,僅留有鳥居底部「龜腹」部份,鳥居後方為神社拜殿 (今已成為停車場),而圖中的碎石堆則是原神社石垣部份。第三座鳥居底部「龜腹」痕跡之一。

 



第三座鳥居底部「龜腹」痕跡之二。

 



造訪海山神社,能尋得的物件只有當時第三座鳥居附近的基石。而當時的神社本體位置,現在則成了里民活動中心。第三座鳥居之前的所有東西、包括參道、神橋,則是早已消失無蹤,成為了現在新興的社區大廈。

 



由台階上參道的最後一段上去,旁邊即為員山公園的積穗配水池。

 



員山公園上方俯瞰積穗配水池。

 



第三座鳥居之前的所有東西、包括參道、神橋,則是早已消失無蹤,成為了現在新興的社區大廈。

 



中和市公有民安社區停車場入口處進入後,即為海山神社遺址,包括此停車場及民安社區活動中心,原本皆屬於原海山神社社殿之範圍。

 



民安社區停車場旁的積穗配水池。

 

 

 


=================我是分隔線=================

 

 

 

【台北縣 中和市 員山公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