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 瑪家鄉 北葉藝術村】

 

瑪家鄉是西排灣族「馬卡扎亞扎亞」社傳統居地,排灣語「馬卡扎亞扎亞」是指傾斜的山坡地。民國 34 年國府接收台灣,將各部落各成立一個村,馬卡扎亞扎亞改稱瑪家、馬希利得改稱北葉、娃卡巴改稱涼山、卡札給蘭敢稱佳義。瑪家鄉現轄有北葉村、涼山村、佳義村、排灣村、瑪家村、三和村等六村。舊筏灣部落是瑪家鄉排灣族的發源地,除優美的自然景觀外,更具有原住民遺址之歷史意義。 

瑪家鄉自然風光優美,瀑布資源相當豐富,區內以原住民文化園區、涼山瀑布等遊點最具特色。瑪家鄉原住民早期以狩獵、燒墾維生,種植小米、芋頭等旱作,與平地漢人互動頻繁,農特產品多元,有:土芒果、紅肉李、桃子、荔枝、鳳梨、香菇、蘭花等。 

北葉藝術村坐落於隘寮溪南岸的斜坡台地上,由於地處北大武山山腳下,且比鄰常年流水不斷、水量豐沛的隘寮溪,依山傍水,又可飽覽整個屏東平原,因此地理優越的北葉村,便成了遊山玩水的好去處,也就無怪乎『行政院原住民文化局』要設在山水明媚的北葉村了。 

大武山 (takaraus) 與排灣族 (paiwan) 在歷史和族人傳統觀念裡,一直延續著相互依存的微妙關係。傳說中大武山不僅是排灣族的祖先發祥地,排灣族從古至今也圍繞在大武山附近生活,視大武山為聖山。大武山在排灣族人信仰和心靈中,不僅是代代供奉的聖山,同時也流傳著許多的「排灣族」的故事。 

北葉社區原名「馬希利得」(masilid) 社 ,在日治時代,歸屬高雄州潮州郡。日人改稱「巴苦黑友」,國府接收台灣後,原社直譯為「北葉」。「馬希利得」 (masilid) 名之來源,雖然北葉耆老及長輩們述說不一,唯獨有一說法一致:在古遺址 (舊北葉山頂),相傳 talimalau 頭目受詛咒之害,致使耕地不肥沃,又無甘霖,於是排灣頭目領族人經下坡地段尋地打獵,才能維持族人的生計。有一天排灣族人帶著狗要往上坡返程時,可能是坡度太斜,又難走又遙遠的關係,到了 mavaliv 處時,這些狗太累了走不動,返程族人稍作休息一下,等再啟程時,狗群們剛開始還肯爬著走 (semilidan 之意),最後還是不肯走,留於此地,也許是祖靈安排,讓 mavaliv 頭目與排灣族人擇地而活了。總之「舊北葉」從 semilid 與 masilid 的近音關係,從此以後「北葉」地名就是「馬希利德」了。 

國府接收台灣初期,政府為了改善原住民的生活,便設法輔導遷移至平地。民國四十二年邀請瑪家、三地、霧台的鄉長研商遷移事宜,並決議每鄉分配五十戶移住名額。排灣族人願意遷移的原因,除了原居地耕種的土地貧瘠、交通不便、謀生不易外,部落常有地震造成的土石龜裂,有崩坍之虞,且政府擴大造林保土計畫,耕地受影響。因此排灣族人在協商後,決定配合政府的政策。所以,在「馬希利得」(masilid) 的居民是由排灣族不同的部落所移入的村落。 

北葉社區雖由「馬須利德」及「山上鳥路」二個村社組成,因二個村社均有設頭目統治,風俗習慣相同,地緣接近互有婚姻關係及來往,日治時期設置警察駐在所治理,至國府接收台灣後,合併成立為北葉村,在民國 42 年遷居現住地,現在為瑪家鄉行政中心所在地。

 

《我要怎麼去》 

@ 自行開車:
(1)、國道一號:於台南系統交流道出口下,接國道八號道路,於新化系統交流道出口下,接國道三號,於長治交流道出口下,南下出口右轉中興路 (台二十四線),迴轉水源路 (台二十四線),直行至內埔鄉水門村,右轉 187 號縣道,直行風景路上山,即達北葉藝術村。
(2)、國道三號:於長治交流道出口下,南下出口右轉水源路 (台二十四線),直行至內埔鄉水門村,右轉 187 號縣道,直行風景路上山,即達北葉藝術村。
(3)、省道台一號:若由高雄市前往,可先前往鳳山,再走台一線省道過高屏大橋往屏東的方向,於屏東市民生家商旁,左轉瑞光路一段,再右轉大連路 (台二十四線),直行接中興路 (台二十四線),過長治交流道,直行接水源路 (台二十四線),直行至內埔鄉水門村,右轉風景路上山,即達北葉藝術村。
(4)、省道台一號:若由楓港北上前往,走台一線省道,於枋寮接 185 號線道,至水門過水門橋,接中興路 (台二十四線),直行至內埔鄉水門村,右轉 187 號縣道,直行風景路上山,即達北葉藝術村。
@ 公共交通工具:
(A)、火車:搭至屏東火車站,轉搭屏東客運。
(B)、客運:於屏東車站,搭乘屏東客運:(1)、8227 屏東三地門鄉公所線;(2)、8228 屏東份仔線、8229 屏東三和村三地門線;(3)、8230 屏東建興龍泉線;(4)、8231 屏東東勢線、8232 屏東老埤線、8233 屏東三地門霧台線;或於大津車站,搭乘屏東客運 (5)、8219 大津三地門線;或於潮州車站,搭乘屏東客運 (6)、8240 潮州三地門線,於三地門站下車。 

@ 地址:屏東縣瑪家鄉北葉村風景路31號。
◎ 電話:08-7991104;傳真:08-7994607。
◎ 參觀時間:08:00 至 17:00。 


@ 官方網站:https://www.maolin-nsa.gov.tw/04000089.html
@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北葉藝術村
@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13375589

 



@ 看到這個牌樓,可能會以為這裡是屏東縣著名的風景區三地門鄉。其實這裡是緊鄰三地門鄉的瑪家鄉北葉村。

 



@ 瑪家鄉立文化中心。

 



@ 瑪家鄉風景路路旁牆砌圖騰。

 



@ 瑪家鄉風景路路旁牆砌圖騰。

 



@ 屏東縣政府,為了擴大三地門風景區,特別在相鄰的水門、北葉,設置「三地門藝術村」的入口意象。

 

 


 


 


=================我是分隔線=================

 

 

 


 


【屏東縣 瑪家鄉 番外篇 涼山瀑布】

 


涼山瀑布位於屏東縣瑪家鄉涼山村,也是茂林國家風景區所屬範圍。涼山瀑布這裡是離屏東市最近的山澗瀑布。水量豐沛,終年不竭,山谷中濕度大,清晨常有薄霧瀰漫,有如仙境,從樹稍間看到了涼山瀑布的大白練,瀑布的水量豐沛奔流精采,心情也隨之激盪起來。 

涼山瀑布分為內外三層,第一層瀑布區第一層的瀑布是其中規模最小的,水流和緩,並在瀑底蓄水成潭,由於不需跋山涉水即可抵達, 假日時總是吸引許多遊客。其他兩層瀑布的氣勢較磅礡,尤其是當豐水期時,遠遠的即可聽到轟轟的水聲,隨著距離的拉近,便可感受到山谷間瀰漫的水氣,以及瀑布那驚人的氣勢。 

第二及第三層瀑布可沿山路上行,相當具有挑戰性,適合賞溪、觀石。清晨常有許多野生鳥類棲息其間,故每逢星期例假日清晨就有許多民眾來此登山郊遊。大部分的人都是在最下游處的瀑布玩耍,可惜這裡是最人工化的,污染也是最嚴重。沿著一旁的小徑往山裡走,就可以來到第二及第三個瀑布。 

第二瀑布約十五公尺高,瀑布下方匯集的水潭,水質清澈冰涼,成為戲水消暑的好去處;第三瀑布有四、五十公尺高,雨季時更顯得氣勢磅礡。兩瀑布之間步行約四十分鐘,沿途林木蒼鬱,鳥語啾啾,是最佳的森林浴場。 

涼山瀑布適合短程及長程兩種玩法,純戲水、烤肉,在外層瀑布前即可;如果要登山、作森林浴,則到內層瀑布。步行到內層瀑布之前,還有一段行程需要涉水,另有一番趣味。雖然涼山瀑布水量豐富終年不竭,但因南部地區半年乾季,故較適合雨季後的觀光旅遊。

 

《我要怎麼去》 

◎ 自行開車:
(1)、國道一號:於台南系統交流道出口下,接國道八號道路,於新化系統交流道出口下,接國道三號,於長治交流道出口下,南下出口右轉中興路 (台二十四線),迴轉水源路 (台二十四線),直行至內埔鄉水門村,右轉 185 號縣道,再經涼山隧道,即可到達涼山瀑布。
(2)、國道三號:於長治交流道出口下,南下出口右轉水源路 (台二十四線),直行至內埔鄉水門村,右轉 185 號縣道,再經涼山隧道,即可到達涼山瀑布。
(3)、省道台一號:若由高雄市前往,可先前往鳳山,再走台一線省道過高屏大橋往屏東的方向,於屏東市民生家商旁,左轉瑞光路一段,再右轉大連路 (台二十四線),直行接中興路 (台二十四線),過長治交流道,直行接水源路 (台二十四線),直行至內埔鄉水門村,右轉 185 號縣道,再經涼山隧道,即可到達涼山瀑布。
(4)、省道台一號:若由楓港北上前往,走台一線省道,於枋寮接 185 號線道 (沿山公路),走約一百公里即可到達涼山瀑布。
◎ 公共交通工具:
(A)、火車:搭至屏東火車站,轉搭屏東客運。
(B)、客運:於屏東車站,搭乘屏東客運:(1)、8227 屏東三地門鄉公所線;(2)、8228 屏東份仔線、8229 屏東三和村三地門線;(3)、8230 屏東建興龍泉線;(4)、8231 屏東東勢線、8232 屏東老埤線、8233 屏東三地門霧台線;或於大津車站,搭乘屏東客運 (5)、8219 大津三地門線;或於潮州車站,搭乘屏東客運 (6)、8240 潮州三地門線,於三地門站下車。 

@ 地址:屏東縣瑪家鄉涼山村1鄰涼山14-20號。
@ 電話:08-7991662。
@ 參觀時間:08:00 至 17:00。 


@ 官方網站:http://www.maolin-nsa.gov.tw/user/Article.aspx?Lang=1&SNo=04001210
@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涼山瀑布
@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13375589

 


 


 


 


 


 


 


 


 


 


 


 


 


=================我是分隔線=================

 

 

原住民文化園區 (4).jpg

 

 


【屏東縣 瑪家鄉 原住民文化園區】

 


原住民社會在演進過程中,傳統文化逐漸消失。為了挽救這些稀有的人類文化資產,屏東縣瑪家鄉富谷灣設立了「臺灣原住民文化園區」,於 1987 年正式對外開放,以保存臺灣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臺灣原住民文化園區」的最初建設計畫係依照臺灣省政府六十五年度之施政綱要—「維護山地固有文化實施計畫」而訂定,其中設置「山地文化村」部份,曾邀請專家、學者會同實地勘察,權衡全省各地條件後,選定在屏東縣瑪家鄉北葉村與臨近三地門鄉交界之隘寮溪南岸作為園區地點。園區規劃範圍達 82.65 公頃,涵蓋本省九族原住民文化,景觀優美且富變化,周圍二百公頃範圍內,又無現代建築物,且交通便捷,是民眾遊憩的理想地點。 

原住民九族傳統建築文化展示以聚落型態將各族傳統建築物依原住民各族主要之建築型態,包括泰雅族、賽夏族、阿美族、卑南族、雅美族、曹族、布農族、排灣族及魯凱族,分門別類予以重建或由山地遷建於平地,以展示其多樣性,並根據各族群類緣關係,依各族群原住地聚落地形成,以及依地理分布之位置關係予以配置。九族生活形態展示館則透過原住民生活形態的蠟像展示與多媒體劇場之動態放映,讓觀眾能身歷其境,瞭解各族的自然及文化整體面貌。文物陳列館中展覽高山族傳統文物標本,按食、衣、住、行、育、樂的類別,做生動、清晰的方式陳列,並規劃有「特展室」,供收藏家借展或捐贈文物的展覽。工藝館可透過現場示範,欣賞到山地藝品的製造過程,項目包括織布、珠工、刺繡、編籃及織網等。

 

 

原住民文化園區 (5).jpg

 

原住民文化園區 (6).jpg

 


=================我是分隔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