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河鄉舊名「馬武窟」,在阿美族語中意指「撒網捕魚」。清領時期,先後屬卑南廳及台東直隸州管轄。日治時期設「都蘭庄」,劃歸台東廳新港郡管轄。戰後初期改設台東縣都蘭鄉,後於易名為東河鄉;東河之名來源,取馬武窟溪東流入海之意。
這次造訪東河鄉的四處景點:願井民宿咖啡、新東糖廠文化園區、東河橋、金樽陸連島、與水往上流。





 



【台東縣 東河鄉 願井民宿咖啡】



「願井咖啡民宿」以土黃色的南地中海風格矗立在獅頭山下,儘管入口沒有顯眼的招牌,但美麗的建築很容易引起注意。老闆兩夫妻是英國與台灣的跨國戀人,飄流千里,透過雙眼尋找夢中的地中海國度。他們沿著蜿蜒的道路,尋找傳說中的古井,並許下了願景。八間客房流淌不一樣的風情,善用鮮豔的色彩、窗光鋪陳,加上挑高 3.5 公尺的空間設計,以及可以看山或看海的露台,剎那間,阿罕布拉宮的回憶彷彿又在耳邊響起。


願井民宿咖啡的主要建材為磚石,同時再搭配混凝土與水泥。牆、天花板和地板上的裝飾則以木頭、陶瓷、灰泥為主要材質。冬天總感覺浴室很冷,橘紅色的圍牆可以增添很多暖意,牆面是真正的地中海元素就是手抹牆,借助純手工抹砌的牆面均勻塗上橘紅色防水漆,加上木色踢腳,與棋盤型地磚的花色渾然天成。


願井民宿咖啡空間運用具有高度美感,且其中所蘊含的美學觀點和空間感,對稱組合元素、中庭和室內空間的自然相稱,沒有不必要的累贅裝飾。光線和空間,屋院和天空、自然景色視野間的呼應、延伸。


願井民宿咖啡不以宏大廳堂的雄偉取勝,而是擅長格局的魔幻之地。穿堂而入時,步步深入地走進天方夜譚的場景。在阿拉伯文化中水是生命象徵,是冥想之源。中庭噴出的水柱,讓涼意注滿了民宿中庭,成為主宰整個民宿有機體的中樞靈魂。晚上累了,民宿也有咖啡館可小歇。咖啡店內裝潢用數幅畫發揮情境魅力,恬靜輕鬆的氛圍外,昏黃的燈光、醉人的音樂,東河的夜晚很動人。


願井民宿咖啡的餐點一樣有濃濃的異國風味,晚餐點的是小火鍋,份量十足、香氣迷人。早餐有兩種可以選擇,一個是香腸+培根+蛋+烤番茄,另一個是自製優格+水果+燕麥+煎餅。有山、有海、有沃野平原的願井民宿咖啡,不僅自然風光迷人,也有許多不錯而且輕鬆易達的景點,走逛其中可以領略原民文化的魅力,看見漂流木經過藝術家賦予的生命張力,或是騎上單車來一場追逐藝術與悠閒的旅程,發現東海岸藝術行腳帶來的感動。


《我要怎麼去》


◎ 自行開車:
(1)、國道五號:由國道一號 (中山高) ,至汐止系統交流道,轉走國道五號 (北宜高速公路),過雪山隧道,由蘇澳交流道下,往台九號方向行駛,至花蓮接花東海岸之台十一線,137K 處,可達願井咖啡民宿。
(2)、國道三號:由國道三號林邊交流道下,往台一號方向南下行駛,到達楓港後,左轉台九線北上,到達台東知本後,沿台十一號省道北上前行,137K 處,可達願井咖啡民宿。
◎ 公共交通工具:
(A)、火車:於台東火車站下車,搭台東往成功、靜浦、泰源及花蓮的鼎東客運海線公車,於七里橋下,步行三分鐘至台 11 線 137K 處,可達願井咖啡民宿。
(B)、客運:於台東火車站下車,搭台東往成功、靜浦、泰源及花蓮的鼎東客運海線公車,於七里橋下,步行三分鐘至台 11 線 137K 處,可達願井咖啡民宿。


◎ 地址:台東縣東河鄉隆昌村七里橋10-2號。
◎ 電話:(089) 541-343。
◎ 營業時間:早上 8:00 至下午 11:30。


◎官方網站:http://www.wwbnb.idv.tw/
◎參考資料:http://en.wikipedia.org/wiki/Alhambra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18843858






















































































願井民宿咖啡擁有看海的好視野,在這裡也能領略到海風的勁道。























 


=================我是分隔線=================


 




 



【台東縣 東河鄉 番外篇 新東糖廠文化園區】 



新東糖廠曾是台東民間經營的紅糖製造廠,民國 80 年結束營業生產後,積極地轉型為「都蘭紅糖文化藝術館」,將閒置空間轉化為藝術家合力經營的藝術文化園區,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充滿藝文氣息的空間。新東糖廠除了地方部落文化藝術團體週末假日的演出,也提供原住民的傳統美食,並成為東台灣新興藝術工作者的搖滾舞台。


新東糖廠建於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期間,前身是賴文騫於日昭和八年(西元 1933 年)創辦的製糖會社。後由於供不應求,於是增資擴廠,成立「東台灣製糖合資會社」。新廠擁有先進的機械設備,採用鐵軌板車輸送,原料甘蔗以卡車運送,所生產紅糖全數銷往日本內地,台東製糖產業進入全盛時期。


日昭和十八年(西元 1943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因遭受美軍空襲砲磾轟炸,海陸交通受阻,所產紅糖滯銷。隨後居民疏散避難,工廠停工,員工全部解散。戰後一度復業,但因經濟景況欠佳,民眾消費力不足,工廠被迫關廠。


民國 49 年,有製紅糖經驗豐富的新竹人黃木水率家族來到都蘭,評估當地種蔗條件,決定接手並加修建,成立新東糖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 65 年至 66 年間,年產量在全台私營紅糖廠中排名第一;外銷的紅糖,因品質好、風味特殊,深受日本消費者所喜愛。民國 70 年代中期,台灣經濟結構丕變,勞力密集的紅糖廠紛紛歇業,新東糖廠於民國 80 年也結束停產。


新東糖廠雖然已經廢棄多年,但仍保留結構完整的木造房舍、辦公室、升旗台和工廠。在台東縣政府積極地輔導下,新東糖廠變身為「都蘭紅糖藝術文化園區」。主廠房為鐵皮覆蓋,廠內製糖設備仍很完整,整建為「紅糖文化藝術館」。保留完整結構的日式木造辦公室已開設為咖啡館,日式木造房舍則規劃為民宿。園區內有樹皮衣帽製作、漂流木雕刻、鵝卵石與鋼筋雕塑等充滿創意的作品。


新東藝術文化園區觸目所及都是舊糖廠閒置的建築,集合眾多藝術家的巧思,充分將空間規劃轉換為處處都見滿藝術氣息的環境,園內隨處可見用漂流木的雕刻、鵝卵石與鋼筋所組成的藝術品,顯得十分原始與粗獷,已經生銹的鐵殼子工廠,流露出幾分頹廢的氣息。閒置空間轉化為藝術家合力經營的園地,又能提供部落文化藝術團體演出,已成為東台灣新興藝文工作者的舞台。


閒置多年的廠房,有「Siky 木雕工作室」在此長駐,還有一間佈滿藝術圖騰的創意手工藝販賣小屋「好的擺」,木造房舍已規劃成民宿以及阿美族傳統文化館,辦公室成為休閒的糖廠咖啡館,伴隨著錯落有致的院落、迴廊、老樹、矮木、花叢及荷花池,逐漸聚集來自各地的藝術工作者集思廣義創作,藝術氣息也更加濃厚。


高聳煙囪,雄偉的糖廠建築,都蘭糖廠在藝術創作家的進駐之下,已經成為台東都蘭部落的藝文中心,周末假日舉辦多姿多采表演活動,已成為台東都蘭地區的重要觀光據點。都蘭糖廠的倉庫空間,正展示當地藝術家的作品,有將當地的藝術創作保存在當地,讓原創作者的精神內涵融入人文深層的養份。





































 


=================我是分隔線=================


 





【台東縣 東河鄉 番外篇 金樽休憩區】



『金樽陸連島』是東北季風和海浪帶沙形成的天然陸連沙洲,綿長沙灘和海岸崖壁構成幽美景色。金樽陸連島是與海岸平行的離岸島,會對前進的波浪產生繞射作用 ,繞射波最後在島與海岸之間相撞,因能量的消滅,使攜帶的沙礫沉積下來,形成連島沙州,退潮時,沙州露出水面連接離島即為「陸連島」。


金樽休憩區俯瞰金樽港,遠眺金樽陸連島。陸連島在台灣只有三處,只有金樽陸連島是台灣唯一正在生成的陸連島,漲潮時潮水淹沒沙洲,形成孤島,退潮時沙洲露出水面連接離島即為陸連島,人可以走過沙洲去到島上。一般釣客要算好漲潮退潮的時間來回,以免困守孤島回不來。


金樽之美是由漁港、小海灣、離岸礁、綿長沙灘和海岸崖壁等諸多地景組成,具有自然原始情趣,柔軟沙灘綿延長達數公里,沙灘後方依著高聳的海岸峭壁,猶如一片屏障,踏浪尋夢,俗世塵囂全拋腦後。由觀景休憩區有步道和木階梯可直抵海灘,美麗的林間景緻及海岸風光盡收眼底,迷人的細緻沙灘,是許多情人最喜愛踏海駐足之處。


金樽休憩區咖啡尤其有名,遊玩沙灘後,回到觀景休憩涼亭,喝一杯香濃的咖啡,十足愜意。金樽堪稱台十一線上最好喝的咖啡,很多遊客朋友路過這裡,一定會繞進休息站,點杯咖啡、欣賞一下附近的風景,甚至很多人專誠來這裡,只是要喝杯咖啡,讓漂泊、疲憊、煩燥的身心獲得紓解、安適。


從金樽休憩區可俯瞰金樽海岸全景,但見浩瀚大海中的錨狀礁岩,恰如一個船錨住台灣這艘大船,使央穩如泰山,即使浪再大也不動如山。休息站旁有長長的木製台階蜿蜒而下,可以近距離親近海灘,長長的沙灘是很好的釣場,也是吉普車飆沙的好所在,更是聽濤的好去處。晴朗天氣,風向適合時,金樽也是衝浪的好地方。峭壁上的樹林,也偶有猴群出沒。


金樽休憩區內腹地蠻大,停車方便,觀景台上有望遠鏡可遠觀海景、港口、陸連島、沙灘等。此時,坐在寬敞、開闊的天棚內,喝杯咖啡或花茶、冷飲,潮音相伴,涼風習習,談天說地聊是非,逍遙又惬意。

















 


=================我是分隔線=================


 





【台東縣 東河鄉 番外篇 東河橋】



東河橋位處連接成功鎮與東河鄉的馬武窟溪出海口,是前往著名的泰源幽谷必經之地,橋南有東河聚落 ,橋北是東富公路往富里的起點,東河新、舊兩條橋樑橫跨其上,造型各具特色,在不同時代都扮演重要的角色。藍天和碧綠的泰源幽谷映襯下,展現建築藝術之美,有如絕美的山水畫。


河舊橋由日本籍工程師吉田課長設計,造型相當獨特優美,建造於 1930 年,本名「吉困橋」,原本是一座吊橋,當時是連結東河部落和泰源盆地以及通往新港的唯一道路,後因颱風損毀,而於 1953 年重建。


東河舊橋因應地形由於橋的兩岸岩性不同,北岸為堅硬的石灰岩構成,南岸則是鬆軟的堆積層,河道中有巨大的石灰岩體。因此橋的北半段可設計為圓拱型,跨越河中及北岸的石灰岩,而南半段僅能設計成水架型。且為保留溪中巨石景觀,設計成一半是拱型結構,另一半則是支架式的橋墩,兩邊形成有趣的對比,是極為罕見的橋墩設計。特殊的造型與遠山近海及溪流中的巨石相輝映,是一座與自然環境最佳結合的橋樑。


東河舊橋在新橋啟用後功成身退,禁止車輛通行,不再扮演交通運輸的角色,但優美的造型及周遭迷人的景色,使得東和舊橋依然退而不休,繼續粉墨登場,在休閒觀光上重新出發。傍晚時分,橋樑兩旁亮起暈黃的燈光,極具浪漫情調,是舊東河橋最美的時刻。


東河新橋造型簡潔,橋身採用阿美族人喜愛的艷紅色,呈現令人印象深刻的陽剛之美,搭配橋下的碧綠溪水和白色帝王石,再加上四週翠綠的山巒,形成絕美的山水畫。在東河新橋上可瞭望太平洋,同時也可看到馬武窟溪水向東流出海,東河鄉也因此得名。


東河橋下的馬武窟溪口,堵水為潭,景色相當秀麗,相較於秀姑巒溪,只是少了一個溪口小島。東河新橋下有白雲石散布,與碧綠的溪水相映成趣,在橋下河床可看到美麗圓弧形橋拱,往上看可看奇形怪狀白色石灰岩石形成美麗自然景觀。



























 


=================我是分隔線=================


 





【台東縣 東河鄉 番外篇 水往上流】



受到地心引力影響,水往下流是人盡皆知的常識,但位於都蘭村漁橋附近的農田灌溉溝渠,卻出現反地心引力的「水往上流」奇觀,潺潺水流順著水溝蜿蜒往高處流去,令人嘖嘖稱奇。因為水往上流,使得一條毫不起眼的灌溉溝渠聲名大噪,經常吸引遊客前來觀看,無論是信或不信,都值得親自到現場眼見為憑 ,親身體驗聞名全台的奇觀。


水往上流位於都蘭村,在台十一號省道往台東 152K 處,右轉約 50 公尺處路旁,有一條農業灌溉溝渠,順著水溝,蜿蜒向上流去,這就是「水往上流」奇觀。水往上流」是因為路旁的景物傾斜度大於路面,而造成彷彿流水由低處往高處流的視覺上錯覺。東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管理設有休憩中心、停車場,並立有「奇觀」兩字石碑,是東海岸一處著名的旅遊景點。


這個奇景對抗的可是牛頓發現的地心引力。至此的遊客莫不議論紛紛,事實上只是因灌溉溝渠其動線大致和下坡的公路平行,傾斜度大於人站立的路面,因視覺上的關係,人們觀察時因受大地形標地物的影響,感覺上溝渠是緩緩的上升,實在是視覺上的錯覺所致;彷彿流水由低處往高處流的視覺假象。


也有人摘下一片樹葉,放入溝渠,樹葉像一艘輕舟往上漂流,驚訝大喊真的是『水往上流』。事實上,熟悉當地地型地貌的人,都知到『水往上流』的原因及神秘面紗。『奇觀』巨石左方是一片農田,灌溉溝渠沿著農田興築,與旁邊的道路坡度相差約二十多度。從相片中應該可以看得出灌溉溝渠與道路的坡度。那是視覺上的錯覺,因為受到地型及地貌的影響,才會誤以為是『水往上流』。如果沿著灌溉溝渠往下走,走到盡頭,就會發現水流去向何處,水是往下流,並非往上流。


人的視覺是不可靠的,我們所擁有的眼只是肉眼,是一個很容易被誤導,且有限制的肉眼,這並不能說我們的肉眼不可信,而是告訴我們,眼還須加上腦子,才能真正的看清事實。不過因視差的錯覺,卻能引起大家討論紛紛,更讓旅途勞頓的遊客們身心頓時鮮活起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