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屯一、二、三號隧道】

 


白沙屯是苗栗縣通霄鎮西北角一個依山傍海的小村落,自清代開發以來一直是南來北往遊人重要的驛站。這個西部縱貫鐵路上的濱海小站,為什麼會有一個如此純樸又美麗的名字呢?據瞭解,冬天東北季風吹起,海風吹襲挾帶白色細沙在過港溪口堆起了一座座雪白沙丘,「白沙墩」因而成名。這裡的四季各有不同的風華;春夏湛藍的海天景致、滿山的綠意枝芽交錯,秋冬波浪般舞動的菅芒花海,夕陽餘暉中映現橘黃色的浪漫。處處可見金風雕鑿過的痕跡,展現蕭颯淒清的美感。

 

從白沙屯緣著鐵道往北走,沿途共有四個重要的文化古蹟與生態景點。山邊有日據時代的白沙屯一至三號舊隧道及貝殼化石山又稱「貝塚」,西面海灘有石滬群,北方地處於灣瓦村南向的山丘上,是登高遠眺的好望角。相關據點串連成一線,形成極具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特色的探訪路線。

 

很有趣的是早期的海線鐵路,竟然從化石山下通過,這便是有名的白沙屯舊隧道群。白沙屯舊隧道群於海線開通時所建造,它包含了白沙屯一號隧道、白沙屯二號隧道與三號隧道等三座隧道,當年與大甲溪底隧道共四座,是早期海線鐵路的隧道。日人開挖這三座隧道,意外的挖出過港貝類化石層。

 

1935 年(昭和 10 年)臺灣總督府指定保存,1955 年苗栗縣文獻委員會重立石碑「過港貝化石層」,並公告為古蹟,依法保存,不得濫墾。白沙屯往北,海線鐵路東側到西湖溪的範圍內出露的地層均為更新世通霄層,可對比出露於臺灣中部的頭嵙山層。一號隧道北口旁上方所立的「過港貝化石層」碑,目的是嚴禁挖掘這些貝類化石。

 

白沙屯隧道群採單線隧道設計,每座洞口洞門設計均不同,是相當具特色的連續隧道群,十大建設鐵路電氣化時,海線路線在此向西移,除了隧道群停用之外,也將部份路段雙軌化,由於當時下三叉河橋尚未改建,為單線區間,因此在西元 1992 年,下三叉河雙軌化工程完工之前,這邊曾存在一個名叫『白沙屯北號』的號誌站。

 

白沙屯化石山山頂制高點就是鐵道迷口中的好望角,處是一絕佳的海線攝影景點,近年來台電公司在這附近海岸還設置風力發電用的大型風車,讓海線鐵路又多了一項特色。走到廢棄的隧道群,近來苗栗縣政府也注意到這處鐵道遺跡,結合當地獨特的古生物化石地質層,使這邊的名聲大噪,只是當地政府如果沒有善加規劃與管制,人為破壞這珍貴的化石層,不也是一種浩劫呢?當年開鑿山洞時,一定挖出不少珍貴的海中生物化石。

 

 

 


 


 


 


 


 


 


 


 


 

 

 

 

 

***********************************************************************************

 

【我要怎麼去】

 

前往白沙屯隧道群有兩種方式,兩者都是由濱海公路前往:

 

以南下方向為例,走台 61線西濱公路從「海口」匝道出口,出西濱公路後,右轉往清海宮的方向。此路為一般鄉間產業道路,直駛至底,穿越鐵路涵洞左轉續行。穿越鐵路涵洞後,即可見到右手邊的清海宮。經過港貝化石山後續南下,留意左邊的雙孔鐵路涵洞的出現,鐵路涵洞對面有「往好望角」的指示方式。

 

以北上方向為例,走台 61 線西濱公路從「赤土崎」匝道出口,出西濱公路後,左轉往清天宮的方向。此路為一般鄉間產業道路,直駛至底,穿越鐵路涵洞後,即可見到清天宮。右轉續行,留意右邊的雙孔鐵路涵洞的出現,鐵路涵洞對面有「往好望角」的指示方式。

 

從鐵道底下穿出來後,左邊是泥土路,右邊是柏油路,前面是農路。選右邊好走的柏油路後不遠,見泥土小徑,即往隧道的方向。當年海線經白沙屯一帶時,要穿越三座隧道。這三座隧道後來再鐵路電氣化時,改線而遭廢棄,這三座隧道總長度不超過 400 公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