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 中正區 和平島公園】
和平島公園位於基隆港的東側,島上奇岩異石林立,海岸奇特的海蝕地形景觀,如海蝕平臺、豆腐岩、海蝕溝、海蝕崖、風化窗、萬人堆、千疊敷、海蝕洞、蕈狀岩等。和平島見證時光的推移,不只擁有奇特地質景觀,還有的多元文化的歷史底蘊。
進入和平島會先經過「八尺門」。「八尺門」指的是和平島與正濱裏之間的水道。和平島在西元 1935 年之前還是座「離島」,跟台灣以和平橋相連,和平橋舊名基隆橋,由日人所建,也是全台第一座跨海大橋,建於 1934 年,全長約 75 公尺。和平島原名為『社寮島』,後改名為『和平島』。
我們開車來到和平島公園,和平島公園雖然備有戶外大型的停車場,不過因為停車場早已客滿,所以我們將車開到天顯宮的停車場停放。天顯宮位於基隆市和平島山頂上,面對基隆港,背山面水,景色及地理位置均佳,天顯宮殿闕雄偉,廟內供奉主神 伍顯大帝,乃伍顯靈官大帝〈伍顯二大帝〉。相傳大帝成道於商末周初,曾匡扶武王伐紂,功成歸山修正果,練成九玄功,七十二變化、為南極之精英、北斗之魁神,大帝於隋初顯靈輔助隋文帝楊堅奠立帝基。
和平島這座島嶼,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是北台灣的門戶,更是戰略要地,也因為這樣,它經歷過許多國家的經營,而這些也都在它身上留下了或多或少的印記。最初島上只有原住民,最早的開發者是凱達格蘭族人,爾後有中國沿海的居民因為捕魚的關係來到這裡,漸由短暫停留發展成定居;大航海時代,和平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它的名字也躍上國際。
西班牙人於 1626 年登陸基隆後,在和平島蓋了座「聖薩爾瓦多城」,並建立天主教堂,與中國、日本進行貿易、傳教等往來,當時,國際貿易熱絡,而這裡便成了重要的貿易站。
西元 1642 年到 1668 年,荷蘭人趕走了西班牙人之後,將聖薩爾瓦多城改名為「北荷蘭」;當年荷蘭人要離開最後據點時,炸毀了他們的聖薩爾瓦多城。這段歷史的見證者「蕃字洞」位於環山步道與海蝕平台中間的砂岩山丘上,洞內岩壁上有荷蘭人留下的字跡,不過由於年代久遠,加上風化嚴重,現今字跡已消失。
1905 年左右,台灣和沖繩的貿易往來密切,曾有琉球先民遷居於此形成聚落,台灣和琉球的漁民也有許多交流,為了紀念遇上海難身亡的琉球漁民,在地居民便將遺骸收集起來,供奉於和平島園區內的萬善祠,並立了琉球漁民慰靈碑以紀念。
有關「雞籠」地名由來,一直有源自原住民語的說法。在 17 世紀前後,大明福建海防圖上的「雞籠」,以及西班牙、荷蘭相關地圖上的 Kelang、Quelang,都是標示在和平島的位置。由此可見,雞籠最早指和平島,後來才擴及整個基隆。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 年),琉球開始向大明朝貢(直到 1879 年被日本吞併),並從大明的冊封獲得大量賞賜,再轉賣給日本,帶動明清兩代中國與琉球、日本官方及私商的貿易。
在 15 至 16 世紀,中國福建與琉球、日本之間的商船往來熱絡,和平島成為航線途中從東海轉入臺灣北部海域的第一個指標,福建航海人命名「雞籠」,又稱「雞籠山」(閩南語稱海上島嶼為山)。
在帆船時代,海上航行依賴風向及海流。另外,帆船航行海中,必須以海上島嶼為指標,才能確定航線無誤。由此可見,從福建前往琉球,為何不從福州直接往東航向琉球,而要繞過臺灣北方海域?因為福建、琉球之間的海域沒有島嶼可作為航線指標。
明、清兩代與琉球、日本的貿易航線,都從福建往返,不論從九龍江口的泉州出發朝東北方航行,或從閩江口的福州出發朝東南方航行,都要先看到臺灣北方海域的島嶼「雞籠山」(和平島),才能確定航線正確,然後往東北方向經過「花瓶嶼」、「彭佳山」(彭佳嶼)、「釣魚臺」等指標,才能順著黑潮航向轉琉球、日本。
以當年福建航海人為海上島嶼的命名來看,從東海到南海就有好幾個「雞籠」、「雞籠山」的地名,所以推測和平島也可能因形似雞籠而命名。
和平島雖長年受海風吹襲,但藻生植物(如紫菜、髮菜、鹿角菜、筊白菜、鵝菜、石花菜、紅毛苔、青菜等),魚生物(如黑毛、白毛、白帶魚、象魚、青魚、黃雞、龍蝦等),在這美麗的自然環境裡,是適合遊憩攬勝的自然教室。
和平島露出的地層主要是大寮層,大寮層為二千萬年前沉積於海底的中段砂岩。大寮層具有豐富化石的海象地層特徵,所以在露出的地層可以詳細觀察到許多生痕化石的痕跡。和平島因長期風化侵蝕與浪濤衝擊,海岸邊形成了蕈狀石、豆腐岩、海蝕平台等奇特地質地貌,宛如一座雕刻美術館;園方將十個造型特殊的石頭特別取名為豬頭岩、人面獅身岩、海豹岩、彈塗魚岩、海兔岩,以及位在秘境阿拉寶灣的金剛岩、法老岩、鱷魚岩淚、黑鳶岩、花豹岩。
和平島公園內廣大的海蝕平台是冬季海菜的產地,時常有成群的當地村婦會來此採集天然海菜,形成島上一道獨特的人文風景。潮間帶是海洋與陸地交會之處,潮起潮落帶來充沛的養分,孕育豐富多樣的生命。和平島的潮間帶可見到在潮池中悠游的小豆仔魚群、繁衍後代的海兔、張開觸手的海葵、守株待兔等待食物的藤壺,還有成群結隊的海蟑螂。
和平島的地質屬西部麓山帶地區,由於發生過三次海進海退,使沉積的地層交互由海相與濱海相的地質構成,現今和平島公園露出的地質層主要是大寮層中段、厚層砂岩的部分,其名為石灰質砂岩段,這一層中有蟲、孔洞、貝類、海膽等化石及生痕化石,這些難得一見的東西,在和平島的地表及懸崖上到處可見。
沿著環山步道,我們來到和平島上的等嶼亭。環山步道全長大約 400 公尺,不僅能欣賞海天一線,還能眺望遠方的基隆嶼呢!每天受浪潮侵蝕,也讓和平島的海蝕地形特別發達,海蝕崖、海蝕平台、豆腐岩;也因砂岩中的結核產生許多球狀或不規則的岩塊,像是「萬人堆」,遠遠望去有如萬頭鑽動。
和平島等嶼亭旁邊的地質也非常特別,一顆顆在海蝕平台上的黑色蕈狀石,好像地質長起了一朵朵的小香菇。站在等嶼亭能欣賞一望無際的藍藍大海,由於當天的天氣真的是酷熱難耐,欣賞完和平島上的等嶼亭之美後,我們就移動到遊客中心!和平島公園的遊客中心外觀設計很像一座小城堡,遊客中心內都是滿滿的人潮,最大的原因,應該就是館內冷氣開放吧!幾乎所有的旅人都在遊客中心裡吹冷氣,遊客中心共三層樓,一樓是諮詢櫃台和紀念品區,二樓及三樓有飲品餐廳,也有戶外觀景平台。
遊客中心一樓販售許多精緻的文創商品,另外也有特色的名產和美食與拌手禮。遊客中心二樓的佈置空間的非常有美感,這裡有提供餐廳,提供室內和室外的坐位區。三樓是海景複合室空間,也有餐廳飲品供應,再走出戶外欣賞浪漫的海景,的確是一大享受。
和平島的遊客中心旁就是天使向海步道,好多大朋友與小朋友都在這裡玩水,旁邊還有一整片的沙灘和戲水池。現場超級熱鬧,都到都是小朋友歡樂的笑聲!和平島公園的沙灘戲水區也規畫的不錯,水池旁邊還特別設計了休息平台,讓爸媽們不僅能陪小朋友一起玩水。玩累了,也可以直接在平台上休息用餐。許多旅人來訪,都自行攜帶沙灘巾或是小帳篷來遮陽。和平島公園上的親親水池其實非常淺,水池裡的水深大約只到腳踝而已!遊客中心裡也有提供更衣盥洗室,和平島公園也是個適合來玩水的好地方。
基隆和平島公園特殊的海蝕平台,形成島上最美的人文風景,島上地形受到長期的風化與海水的侵蝕,形成了蕈狀石、豆腐岩、海蝕洞,每一種特別的地景,都像是大自然的藝術品。還有等嶼亭,放眼望去就是蔚藍的海景,來這裡吹風望基隆嶼,的確讓人心曠神怡。
《基隆.中正區丨和平島公園》
.電話:02-24635452 (和平島遊客中心)。
.地址:基隆市中正區平一路 360 號。
.開放時間:
※ 5 月至 10 月:週一至週日 08:00~19:00(18:00 停止售票)。
※ 11 月至 4 月:週一至週日 08:00~18:00(17:00 停止售票)。
.停車資訊:有停車場。
.官方網站:https://www.hpipark.org/。
《我要怎麼去》
★ 自行開車:
(1)、國道一號→基隆端交流道下→中正高架道路→中正路→正濱路→和一路→平一路→和平島公園。
(2)、國道一號→大華系統交流道→台62線 (萬瑞快速道路) 往瑞濱→瑞芳過後靠右 (八斗子匝道)→調和街→北寧路(左轉)→中正路→正濱路→和一路→平一路→和平島公園。
★ 大眾運輸:
(1)、搭臺鐵至基隆站下,轉搭基隆市公車(101 路)至和平島公園站下。
★ 無障礙大眾運輸:
(1)、搭臺鐵至基隆站下,轉搭基隆市公車 101 路(低地板) 至和平島公園站下,詳細請參照基隆市公車處。
(2)、搭臺鐵至基隆站下,轉搭台灣好行濱海奇基線至和平島公園站下,詳細請參照台灣好行旅遊服務網。
延伸閱讀:
◎ 官方網站:https://www.hpipark.org/。
◎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zh-tw/和平島。
◎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27945843。
基隆.中正區丨和平橋。和平橋舊名基隆橋,由日人所建,也是全台第一座跨海大橋。
<
基隆.中正區丨和平島公園。等嶼亭平台旁還有一座雷達站咖啡,由於天氣真的太熱,當天就沒有上去啦!
基隆.中正區丨和平島。中華和平宮 (李勇廟) 前俯看基隆港。
基隆.中正區丨和平島。浮雲寺,寺旁為往天顯宮小徑,和一路 84 巷。
基隆.中正區丨和平島。往天顯宮小徑,和一路 84 巷 22 弄。
基隆.中正區丨和平島。往天顯宮小徑,和一路 84 巷 22 弄。
基隆.中正區丨和平島。往天顯宮小徑,和一路 84 巷 22 弄。
基隆.中正區丨和平橋。和平橋舊名基隆橋,由日人所建,也是全台第一座跨海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