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粗坑古道 (66).JPG
@ 大粗坑古道,天空步道。

 

【新北市 瑞芳區 大粗坑步道】

大粗坑古道,位在新北九份與侯硐的山谷間,十九世紀初因發現砂金,而慢慢形成頗具規模的淘金聚落,鼎盛時期的大粗坑聚落大約住有二百戶人家。直到六十年代後期,由於黃金礦脈已竭,淘金人潮遂也陸續他遷,最後終於人去樓空,只留下幾許斷垣殘壁供人懷舊。

許久前就想來走這古道,但因故或偷懶始終未成行。這古道的好處,就在台北市近郊,也無須做太多準備,想到說走就走。國道一號高速公路,於大華交流道接台 62 線快速道路,然後於台 62 線 16K 處,瑞芳指標下交流道往九份方向,過瑞柑陸橋,右轉北 37 鄉道方向往猴硐,遇弓橋社區指標叉路取左往弓橋社區,接著遇大粗坑步道指標取左,旁邊就是大粗坑溪。

轉進往山中的產業道路,雖然接下來屬於人煙稀少地方,但指標清楚,且路況良好,大致上也不會有迷路風險。前往大粗坑古道的產業道路,前半段與金字碑古道是重疊,一轉進產業道路不遠,即會看見一間已廢棄的學校,應該是以前的猴硐國小。

沿著產業道路繼續往上行,走到產業道路的底部,會有一個叉路,前往金字碑古道或大粗坑古道的人就必須分道揚鑣,基本上應該也不會有走錯路的風險,路標清楚而明顯,前往金字碑古道就是往右邊過橋,而前往大粗坑古道,就是往左邊的產業道路繼續向上。 

淡蘭橋,是前往大粗坑古道金字碑古道的分歧點。大粗坑古道是平地自侯硐往山上九份、大粗坑的步道;金字碑古道是淡蘭古道之一,通往金字碑,走過淡蘭橋,變是金字碑古道的起點。

繼續往山裡走去,經過了廟宇,沿著產業道路走到盡頭,有一個住家,這裡有一座小橋,橋旁有個大粗坑古道的字碑,從這裡開始才是大粗坑古道的入口。步道口旁山間上的瀑布是菜刀崙瀑布。走過這座橋越過大粗坑溪,就會到昇福坑。昇福坑金礦是台灣最後一個開採的金礦,以前淘金熱潮興盛一時,如今落寞成為廢棄的礦坑。

步道主要是循著大粗坑溪上行,現今的大粗坑溪下游皆建有攔砂壩,而大粗坑溪中上游段,則到處可見到土石崩落的大石。這條步道多以石階砌成,階梯又不陡,蠻好走的。大粗坑古道雖然叫做古道,但維持得極為良好,全程都是修繕完好的花崗石步道與階梯,整條步條就在山林中。

從大粗坑古道入口,會經過萬善堂,在路旁的導覽圖中很清楚看到萬善堂,但實際萬善堂像是一個小土地公廟,並不明顯,祭祀的是孤魂野鬼的陰廟。有應公旁的石碑,上面的時間落於明治 42 年 (西元 1909 年),至今已經超過一百年了。上面都是人名,查了一下,人物多為經營炭礦業主。當中有位潘炳燭,是發現平溪煤礦、促成平溪發展/興建平溪鐵路的關鍵人物之一。 

石碑設者名左
金盈發 蔡紅毛
潘炳燭 尤阿朋 仝叩謝
蘇盛 蘇先致
明治四十二年歲在己酉孟冬之月立

接近大粗坑聚落處,左側有一條往小粗坑古道方向的大粗坑山腰古道,不過這不在我們今天的預定行程之內,於是繼續往前行,先來去看看大山國小遺跡及洋樓遺跡。

走到了大粗坑聚落處,眼前皆是荒廢破舊的房舍,昔日這裡還有一間大山國小,望入國小辦公室空虛的門扉窗格,破敗的樑柱,對照現今的景觀殘破,很難讓人想像這人煙罕至之處,過去人山人海的榮景。

大粗坑古道是電影「多桑」的主題背景,也是導演吳念真的故鄉。礦業興盛時期,聚集了二百多戶人家,有「小美國」支撐,有二層樓的高級洋樓、也有學校,如今因金礦枯竭衰落,居民紛紛搬離,金城千金盡散,最後只留下空蕩蕩的聚落遺跡。

侯硐 (猴硐) 國小大山分校遺址。左邊小棟的是辦公室、右邊是教室。興盛時期這裡居民眾多,消費能力也高,在大粗坑有大山國小,小粗坑有小山國小,兩校同為侯硐國小的分校,據說大山國小與小山國小是低、中年級學生上課的分校,高年級則要走到山下的侯硐國小上課。

民國 38 年時,猴硐國民學校第四任校長孫傳家校長於大粗坑聚落設立大山分校,便於大粗坑古道聚落民眾就學的便利性,隨著金礦事業的沒落,此古道的實用性降低,於民國 60 年左右,大粗坑聚落人口外移嚴重,民國 67 年廢校。如今人去樓空,幾乎只剩下門面,雜草遍布,留下無止盡的歎息。

在校舍旁這間石頭屋是後來建造的小廟「大德宮」,也是現在此處唯一的住戶。這裡就是知名導演吳念真的故鄉,也是金城千金散盡的遺跡。電影「多桑」就是以大粗坑為故事背景,在採礦的黃金時期,甚至有「小美國」之稱,曾經繁華一時,也有兩層的高級洋樓,如今都已人去樓空,留下曾有過的聚落遺跡,堙滅於荒山野草之中。

吳念真家就在大山國小沿著步道往下不遠處,整個大粗坑聚落當年的繁華,讓許多建築不論使用的建材、雕工都很精細,所以早期廢村後會有一些人來這裡搬建材石塊下山,所以後來他們大粗坑的人才會到這裡,一方面維護這裡的遺跡,一方面避免人為的再損毀。

繼續沿著大粗坑古道埋頭向上走時,不知走多久後忽然看到路旁有一塊用筆寫出的告示牌,上面寫前方有一群狗,會吠人,但不會咬人,請靜靜地往前走過即可。

這裡有不少當時聚落的建築和遺跡,往山上看,可以看到待會兒要走的「天梯」。「天梯」直線方式直接接到上方的馬路,天空步道其實距離不會很長,大概三分鐘可從下方走道上方,其實從天空步道上回頭看,視野極為良好,大粗坑聚落、整個山谷一覽無遺。 

天梯頂部,下方就是大山分校、大德宮與洋房等聚落遺跡。俯瞰整聚落,那兩層樓建築的高級洋樓是以前的雜貨店,如今也殘破不堪。過了天梯,視野完全不同,山巒層疊,身處雞籠山群中,有登泰山而小天之感。

天空步道連接到產業道路後,接下來的路程都是水泥路,路程平緩許多,芒草相依,群山繚繞。再沿產業道路向上走不遠即到了瑞雙公路 (瑞芳-雙溪),這裡就是大粗坑古道的終點。瑞雙公路,即是知名的 102 縣道,從瑞芳,經九份,到雙溪,這條公路最常為一般人所使用。

我們一路沿原路往下,回到大粗坑古道入口。大粗坑古道有個大石碑在一座橋旁邊,我們繼續向裡走,過橋後沒多遠就到盡頭,盡頭是一個廢棄的礦坑,名字叫昇福坑,據說是台灣最後廢棄的金礦坑。這裡有很多採礦的遺跡,所以如果有來大粗坑古道,在古道入口附近的昇福坑是很值得來拜訪巡古。

回程我們驅車轉往不厭亭,不厭亭是瑞雙公路最漂亮的地方,位居公路最高處。從不厭亭看出去,剛好有一段幾乎沿著稜線的直線公路,四週是壯麗的山區,早期這一段公路少有人煙,配合四週景致,讓這裡又有寂寞公路的稱號,爾後陸續有許多廣告在此拍攝,又逐漸有了台灣最美麗公路的稱號。

由不厭亭往九份方向開,於道路護欄處可見到書寫金瓜石源起的告示牌。自此左轉進往小金瓜方向,遠遠即可見到小金瓜露頭,前行不久道路左方,可見到有往大粗坑山東峰登山口。沿途高過頭的草浪蕭蕭的聲音,是水金九山區獨特的風情。

一路上可觀察水金九環繞的幾座重要山頭,大金瓜與貌似河馬、已因金礦業被開挖的小金瓜山、大肚美人山、茶壺山、報時山,一網打盡,一覽無疑,也是認識水金九地區重要地質知識的方式。大粗坑古道最令人感到有趣的特點,即是歷史與自然如此相合的氛圍。

 

延伸閱讀:
◎ 官方網站:https://tour.ntpc.gov.tw/zh-tw/Attraction/Detail?wnd_id=60&id=112966
◎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zh-tw/大粗坑步道
◎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30291237

 

大粗坑古道 (1).JPG

 

大粗坑古道 (2).JPG

 

大粗坑古道 (3).JPG

 

大粗坑古道 (4).JPG

 

大粗坑古道 (5).JPG

 

大粗坑古道 (6).JPG

 

大粗坑古道 (7).JPG

 

大粗坑古道 (8).JPG

 

大粗坑古道 (9).JPG

 

大粗坑古道 (10).JPG

 

大粗坑古道 (11).JPG

 

大粗坑古道 (12).JPG

 

大粗坑古道 (13).JPG

 

大粗坑古道 (14).JPG

 

大粗坑古道 (15).JPG

 

大粗坑古道 (16).JPG

 

大粗坑古道 (17).JPG

 

大粗坑古道 (18).JPG

 

大粗坑古道 (19).JPG

 

大粗坑古道 (20).JPG

 

大粗坑古道 (21).JPG

 

大粗坑古道 (22).JPG

 

大粗坑古道 (23).JPG

 

大粗坑古道 (24).JPG

 

大粗坑古道 (25).JPG

 

大粗坑古道 (26).JPG

 

大粗坑古道 (27).JPG

 

大粗坑古道 (28).JPG

 

大粗坑古道 (29).JPG

 

大粗坑古道 (112).JPG

 

大粗坑古道 (113).JPG

 

大粗坑古道 (31).JPG

 

大粗坑古道 (32).JPG

 

大粗坑古道 (33).JPG

 

大粗坑古道 (34).JPG

 

大粗坑古道 (35).JPG

 

大粗坑古道 (36).JPG

 

大粗坑古道 (37).JPG

 

大粗坑古道 (38).JPG

 

大粗坑古道 (39).JPG

 

大粗坑古道 (40).JPG

 

大粗坑古道 (41).JPG

 

大粗坑古道 (42).JPG

 

大粗坑古道 (43).JPG

 

大粗坑古道 (44).JPG

 

大粗坑古道 (45).JPG

 

大粗坑古道 (46).JPG

 

大粗坑古道 (47).JPG

 

大粗坑古道 (48).JPG

 

大粗坑古道 (49).JPG

 

大粗坑古道 (50).JPG

 

大粗坑古道 (51).JPG

 

大粗坑古道 (52).JPG

 

大粗坑古道 (53).JPG

 

大粗坑古道 (54).JPG

 

大粗坑古道 (55).JPG

 

大粗坑古道 (56).JPG

 

大粗坑古道 (57).JPG

 

大粗坑古道 (58).JPG

 

大粗坑古道 (59).JPG

 

大粗坑古道 (60).JPG

 

大粗坑古道 (61).JPG

 

大粗坑古道 (62).JPG

 

大粗坑古道 (63).JPG

 

大粗坑古道 (64).JPG

 

大粗坑古道 (65).JPG

 

大粗坑古道 (66).JPG

 

大粗坑古道 (67).JPG

 

大粗坑古道 (68).JPG

 

大粗坑古道 (69).JPG

 

大粗坑古道 (70).JPG

 

大粗坑古道 (71).JPG

 

大粗坑古道 (72).JPG

 

大粗坑古道 (73).JPG

 

大粗坑古道 (74).JPG

 

大粗坑古道 (75).JPG

 

大粗坑古道 (76).JPG

 

大粗坑古道 (77).JPG

 

大粗坑古道 (78).JPG

 

大粗坑古道 (79).JPG

 

大粗坑古道 (80).JPG

 

大粗坑古道 (81).JPG

 

大粗坑古道 (82).JPG

 

大粗坑古道 (83).JPG

 

大粗坑古道 (84).JPG

 

大粗坑古道 (85).JPG

 

大粗坑古道 (86).JPG

 

大粗坑古道 (87).JPG

 

大粗坑古道 (88).JPG

 

大粗坑古道 (89).JPG

 

大粗坑古道 (90).JPG

 

大粗坑古道 (91).JPG

 

大粗坑古道 (92).JPG

 

大粗坑古道 (93).JPG

 

大粗坑古道 (94).JPG

 

大粗坑古道 (95).JPG

 

大粗坑古道 (96).JPG

 

大粗坑古道 (97).JPG

 

大粗坑古道 (98).JPG

 

大粗坑古道 (99).JPG

 

大粗坑古道 (100).JPG

 

大粗坑古道 (101).JPG

 

大粗坑古道 (102).JPG

 

大粗坑古道 (103).JPG

 

大粗坑古道 (104).JPG

 

大粗坑古道 (105).JPG

 

大粗坑古道 (106).JPG

 

大粗坑古道 (107).JPG

 

大粗坑古道 (108).JPG

 

大粗坑古道 (109).JPG

 

大粗坑古道 (110).JPG

 

大粗坑古道 (111).JPG

 

大粗坑古道 (30).JPG

 

大粗坑古道 (114).JPG

 

大粗坑古道 (115).JPG

 

大粗坑古道 (116).JPG

 

大粗坑古道 (117).JPG

 

大粗坑古道 (118).JPG

 

大粗坑古道 (119).JPG

 

大粗坑古道 (120).JPG

 

大粗坑古道 (121).JPG

 

大粗坑古道 (122).JPG

 

大粗坑古道 (123).JPG

 

大粗坑古道 (124).JPG

 

大粗坑古道 (125).JPG

 

大粗坑古道 (126).JPG

 

大粗坑古道 (127).JPG

 

大粗坑古道 (128).JPG

 

大粗坑古道 (129).JPG

 

大粗坑古道 (130).JPG

 

大粗坑古道 (131).JPG

 

大粗坑古道 (132).JPG

 

大粗坑古道 (133).JPG

 

大粗坑古道 (134).JPG

 

大粗坑古道 (135).JPG

 

大粗坑古道 (136).JPG

 

大粗坑古道 (137).JPG

 

大粗坑古道 (138).JPG

 

大粗坑古道 (139).JPG

 

大粗坑古道 (140).JPG

 

大粗坑古道 (141).JPG

 

大粗坑古道 (142).JPG

 

大粗坑古道 (143).JPG

 

大粗坑古道 (144).JPG

 

大粗坑古道 (145).JPG

 

大粗坑古道 (146).JPG

 

大粗坑古道 (147).JPG

 

大粗坑古道 (148).JPG

 

大粗坑古道 (149).JPG

 

大粗坑古道 (150).JPG

 

大粗坑古道 (151).JPG

 

大粗坑古道 (152).JPG

 

大粗坑古道 (153).JPG

 

大粗坑古道 (154).JPG

 

大粗坑古道 (155).JPG

 

大粗坑古道 (161).jpg

 

大粗坑古道 (162).jpg

 

大粗坑古道 (163).jpg   

 

大粗坑古道 (156).JPG

 

大粗坑古道 (157).JPG

 

大粗坑古道 (158).JPG

 

大粗坑古道 (159).JPG

 

大粗坑古道 (160).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y and Tom 的頭像
    Joy and Tom

    Joy and Tom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