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武崙山三角點海拔標高 231 公尺,三等三角點第 817 號基石。
【基隆市 安樂區 大武崙山三角點、大武崙砲台】
情人湖、大武崙砲台、外木山海濱一帶久聞其名,早就想來一探究竟,正好找到幾條連接大武崙與外木山的步道,除了著名的海興路森林步道,還有名氣較小,但視野絕佳的老鷹岩登山步道,卻是最適合眺望大武崙海灘的情人湖登山步道。大武崙砲台遺址保存良好,包括營區大門步道、洞窟營舍、東稜堡、北稜堡、南稜堡、避彈壕、蓄水池等。區內幽靜、林木翠綠,登上環道的短牆上眺覽四周,基隆嶼、外木山澳漁村、八斗子、北海岸一帶的秀麗風光盡收眼底。
大武崙砲台位於基隆西北方,居外木山漁港後的大武崙山上,也就是情人湖的上方。因其地勢險要,而成為扼守基隆港西側的重要據點,在道光二十年(西元 1840 年)的清英鴉片戰爭及光緒十年(西元 1884 年)的清法戰爭時,清政府均曾派兵駐防。大武崙砲台西瞰情人湖,北俯大武崙澳,東望基隆港及東海。在進入砲台區的入口處,是一條充滿林蔭落葉的碎石步道。而當抵達山頂的砲台區時,尚可看見以塊石丁順疊砌的砲台結構、砲盤、儲彈室及運輸砲台、機械坡道。
前往大武崙砲台,可以由國道3號在基隆下交流道,左轉基金公路,過外寮站牌旁右轉基金一路 208 巷,至情人湖公園進入,或再沿公路往上可直達大武崙砲台的入口。也可由國道三號直行經港西快速道路,在德安路下交流道後左轉,直行上山即可抵達大武崙砲台。我們由德安路下交流道,開車直驅大武崙砲台。
到達大武崙山,老天爺也很賞臉,沒有飄雨,但從海面上吹來的東北季風,則感覺有些涼意。基隆地區山多平原少,其中基隆港港埠更是形勢天成之良港,自清末以來,即成為列強進入台灣的門戶。鴉片戰爭波及北台,使清朝開始重視台灣的防務,陸續在全台興建許多的砲台,一直到日治時期亦陸續修築,而基隆又因港埠戰略地位重要,其砲台密度高居全台之冠。
大武崙砲台位於基隆港西北方,落在外木山漁港後方的大武崙山上,靠海的這一側山勢陡峭,形成天然的屏障,而砲台位置居高臨下,佔盡地利之便,清末開始即成為扼守基隆港西側的重要軍事據點,歷經日治時期一直到解嚴前,此區域一直都屬於軍事管制區。現在大部分區域均開放,唯山上小部分地區仍有駐軍,如果從東邊德安路這一側上山,便可以看到有些地方屬於營區禁止進入,山上另設有軍方的靶場。大武崙砲台也因為管制區開放較晚的因素,因此砲台整體設施受到良好的保存,未遭受太大的破壞,現被列為國家二級古蹟。
清代對於台灣海防的經營,初期僅用來對付海寇,海寇的武備不強,與大清帝國實力相差懸殊,清政府招募漢人成立綠營軍,作為鎮守疆土的主力,編為標、協、營及汛,隨著承平日久,綠營軍內部也開始鬆弛腐化,漸失去作戰能力。到了清代後期時,英法等外國勢力開始入侵,其軍備船堅砲利凌駕清朝許多,舊有的軍力及海防配備已無法與之匹敵。道光 18 年 (1838 年) 清朝擢升姚瑩為台灣最高軍政官員-台灣兵備道,他到任後即不辭辛勞,四處跋山涉水視察防務。
道光 20 年 (1840 年) 由於英商在廣東海域走私鴉片二十多年,行徑日益猖獗,林則徐在虎門下令強行銷煙,引起清英貿易磨擦,而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姚瑩奉命嚴加鎮守台灣。但當時台灣港口和要塞並不堅固,水師的兵器戰船也很破舊,根本無力與英軍抗衡。姚瑩認為清軍現況實力無法與英軍在海上作戰,唯有嚴守口岸才是上策,因此他調查出17處地點,撰寫成「臺灣十七口設防圖說狀」,其中以樹苓湖、躔仔藔、番仔挖 (鹿港)、滬尾、雞籠五處最為重要,應在這些據點設置砲台、屯兵、在岸上挖深壕溝、密布釘板等防禦工事。
姚瑩的意見獲得滿清中央的支持,開始招募練勇、水勇並興建砲臺。道光 22 年 (1842 年) 廈門失守,英軍企圖侵佔台灣,卻遭台灣道姚瑩及台灣鎮總兵達洪阿擊退,展現其強化海防的成果。雖然最後清廷在鴉片戰爭上失利,但對台、澎地區的海防卻呈現新的氣象,之後光緒 10 年 (1884 年) 清法戰爭時,劉銘傳亦派兵在大武崙抵抗入侵的法軍。光緖 21 年 (1895 年) 日本要接收台灣時,還因為畏懼基隆砲台的守備,而特地繞道貢寮海邊登陸。
大武崙砲台營房遺址由於曾是重要的軍事防衛設施,因此砲台內的各項設施及建築,均採用堅硬的石材所砌成,結構相當厚實堅固,故能歷經百年而不衰,而砲台內原本的小樹也都長成大樹,枝繁葉茂,提供相當好的遮蔭效果,記得以前即使是大熱天來,也感覺相當舒適。洞窟營舍四周設置簡易城牆,有通道連往各處,主要砲盤位於正中央的制高點,砲台的營房位置在背海的這一面,大致可分為兩種,廣場平地上的營房為石磚建造,當成倉儲及士兵宿舍,營房靠廁所側則是辦公室,因此結構較脆弱,大多於太平洋戰爭時遭美軍炸燬,僅餘斷垣殘壁。
另一種洞窟營舍則是鑿山挖洞,山壁砌上磚牆,頂部為拱形設計,上方土石當成掩體,共有三間半圓形房舍,主要當成砲具庫房,並不提供人員居住,除了儲放砲彈工具外,陣地內大部份砲彈也儲存在此,結構隱密堅固,其中最外側的一間內部空間較短,最內側的一間則是最深的。砲台雖然自清代開始建設,但現有的設施,則多是日本治台後才改建而成,且長期有日軍駐守,日本在太平洋戰爭失利後投降,人員被遣送回日本,該地仍屬軍事管制區,但現在有建築似未無增建或改建的跡像。
主要的炮盤區下方共有三座彈藥庫,每座彈藥庫入口內,設有一道牆作為屏障,以避免炸彈碎片直接射入,彈藥庫間彼此不互通,內部儲彈庫呈圓形。兩個砲座下僅存放少部分彈藥,多數彈藥及砲具儲存在廣場北側的半圓形營房。大武崙砲台並未有戰備坑道,因為它屬於攻擊形砲台,多為需隨時移動的機動性砲兵,非防禦型砲台,故不太可能有戰備坑道。砲盤區的砲座以二尊大砲為一組,共有左右兩組,合計四門的扇形砲盤,三面子牆各有三個儲彈孔,作為放置炸彈用,方形凹槽為炮基座,散形凹槽為輪軌護座,砲台主要射角涵蓋基隆港口之北、西及東北等三方向。
當年的大砲現今不知去向,砲盤面海方向也因年代久遠,已長滿大樹成為樹林,無法看見所防禦的海岸線,砲盤的後方有條通道,可以前往觀測站。觀測站外形似鑰匙孔,由岩石砌成圓桶狀,直徑約為 1.5 公尺,深 1.5 公尺,作為掩護觀測敵情之用。在砲台的入口處附近有蓄水池,共有四口,其中三口一組位在左側,沒有上蓋,其作用為集水及沉澱,經處理後清澈的水,則往右流至獨立的水槽內儲存,這個水槽上方有個方形的開口,可供提取清水飲用。
由青石舖成的稜堡坑道,環繞砲台一圈,在其南、北、東等3處皆設有稜堡,位於子牆前,寬約六公尺,提供步兵蹲於子牆前以洋槍對敵軍射擊用,另在稜堡之後,有深 1.8 公尺的避彈壕,呈現彎月狀,兩端有石階通壕底,緊急時可尋求掩蔽。大武崙砲台的稜堡坑道,也是砲台內各區域的連絡道路,又稱『馬道』,不過實際上基隆的砲台只有槓子寮才有養馬。又有一說是給長官巡視騎馬用的,所以才叫『馬道』,這個解釋好像有點牽強。
大武崙砲台稜堡坑道的西側,有條階梯步道通往山腰處的情人湖公園,情人湖為大武崙稜脊上的一塊窪地,舊稱五義碑、五叉埤或釣魚坑,由周邊六條涓溪匯集而成的高地湖泊,狀似五爪龍形,面積約有二公頃,從這條步道往下為俯瞰情人湖全貌的最佳地點,而其下方的高塔城堡,也是觀湖及觀海的好去處。情人湖湖面靜謐,與湖岸兩邊的山林倒影交織成一幅美麗的圖案,另有造型吊橋、風車、水車等特殊景觀,是基隆地區一處風景宜人的休閒景點,因為風景區內有一大一小兩相連之湖泊,似情人相依因而得名。
《我要怎麼去》
開車:福爾摩沙高速公鉻,汐止系統下基金交流道,往金山方向走約二公里處,指示牌非常明顥,依指示牌右彎上山即可底達。
延伸閱讀:
◎ 官方網站:http://www.northguan-nsa.gov.tw/user/Article.aspx?Lang=1&SNo=04005325。
◎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大武崙砲台。
◎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3817246。
德安路。
入口處右邊這塊空地就是監守衛舍。大武崙砲台入到砲台主體之間的上坡道,是由許多小鵝卵石舖成,據說具有警戒、排水、防蟲等三大功能。這裡也是大武崙三角點起登處。
在入口處有大武崙山登山口的指示,雖然只需兩方鐘便可到達,但是山徑泥濘,得小心行走。
大武崙山三角點,海拔標高 231 公尺,小百岳編號第 003 號,三等三角點第 819 號基石。
大武崙山三角點,海拔標高 231 公尺,小百岳編號第 003 號,三等三角點第 819 號基石。
大武崙山三角點,海拔標高 231 公尺,小百岳編號第 003 號,三等三角點第 819 號基石。
大武崙山三角點,海拔標高 231 公尺,小百岳編號第 003 號,三等三角點第 819 號基石。
大武崙山三角點,海拔標高 231 公尺,小百岳編號第 003 號,三等三角點第 819 號基石。
大武崙山三角點,海拔標高 231 公尺,小百岳編號第 003 號,三等三角點第 819 號基石。
大武崙山三角點,海拔標高 231 公尺,小百岳編號第 003 號,三等三角點第 819 號基石。
洞窟營舍是這裡最具特色的地方,有人說是指揮所或士兵營舍,也有人說是砲具庫房。
洞窟營舍有很多特色,最有意思的是斷水槽,仔細看在屋簷外圍有一條凹入的溝槽,它是防止雨水回流的裝置,因為雨水回流時,會因為溝槽的阻斷,雨水不是往側邊沿溝槽流下,就是直接接受地心引力的作用而滴入水溝,這樣就可以保持牆面的乾爽。
在樹根下方這裡另一個著名景觀就是五角石,把原來四四方方的石塊或磚頭弄成五角形,有分力、防震、防裂的功能,不過現在已經看不到囉。
東稜堡。東稜堡是當時駐紮的火槍隊主要的集合場地,當時駐紮在砲台的除了砲兵之外還有負責防衛的火槍隊。他們會在東稜堡先集合下達命令後才各自散開到外垣步道去防守 (外木山方向)。
東稜堡。
大武崙砲台的外垣步道,是砲台內各區域的連絡道路,又稱『馬道』,不過實際上基隆的砲台只有槓子寮才有養馬。又有一說是給長官巡視騎馬用的,所以才叫『馬道』,這個解釋好像有點牽強!!
北稜堡。向外望去,大概可知這裡主要攻擊範圍是金山野柳一帶,不過看這地形,說是內陸砲台似乎也不為過。
北稜堡其依托是一半人高的石牆,石牆外就是山崖,可遠眺野柳岬、基隆嶼與觀察基隆港西側水道。稜堡是指砲台附近與外桓步道相鄰的設施,提供部隊集結並迅速動員人力四散砲台各地,以發揮守衛的功能。
南稜堡,這裡可以看到避彈壕,基隆多雨,大雨過後這裡卻都只有少許積水。據說當年日本人在建造時相當注意排水設施,所以才能有此現象。
經沈澱過濾後,再流至右邊有護欄的一口儲存,主要提供此地駐軍飲用。
砲盤區旁的貯彈孔邊邊可以看到疑似鐵製的孔洞,看來這裡以前應該是有蓋子的才對,不過現在全都看不到了!!
砲盤區不大,這裡本來配置有四門砲,現在全都不見了,這裡的斜坡應該是為運送彈藥器械而設的,砲彈可是很重的,聽說用抬彈架抬彈時要動用到八個人。
從砲盤區內方形的砲基凹槽及扇形的輪軌護座規模大小來看,砲身應不大才是。
彈藥庫入口是在避彈壕下方,應是為了避免遭受流彈攻擊,而且彈藥庫進去後還有兩個彎折,我們不敢進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