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蚋山 (91).JPG
@ 友蚋山又稱烏塗山,是七堵地區最高的山,海拔標高 624 公尺,山頂空地有千岳俱樂部七八七號三等三角點基石。

 

【基隆市 七堵區 友蚋山、帕米爾公園】

 

由基隆市朝陽休閒健行協會(以下簡稱朝陽登山隊)每年舉辦的金雞獎(三條路線:陽明山東西大縱走、界寮縱走、五四縱走)名聞遐邇;其中的界寮緃走, 是由基隆市與新北市界的市界站起行,登三界山,循稜經開眼尖山,七分寮山,友蚋山,五指山,梅花山,碧山、大崙頭山,大崙尾山,文間山,劍潭山,下抵劍潭,一般山友全程約需十小時以上,屬長程郊山路線,適健腳的 A Course。我們是大肉腳,當然不可能去走這種經典行程,於是只得分成許多段來完成,今日的行程當然只是其中的一小段。

幾周前拜訪過五指山,原本想要順訪友蚋山,只是事前功課沒有做足,找不到友蚋山的登山口。於是這次安排友蚋山的行程,不過只安排友蚋山似乎單調了一點,於是先去參觀帕米爾公園,然後再去拜訪友蚋山。

帕米爾公園,民國卅九年一批來自中國大陸的四百名難胞,他們選擇翻越有世界屋脊之稱的帕米爾高原,輾轉經巴基斯坦、印度加爾各答、新加坡再到台灣,籌組「帕米爾齧雪同志會」,闢建位於北市萬溪產業道路旁,面積約佔五甲的公園。

我們從聖人瀑布附近的楓林橋駛進萬溪產業道路,過了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界碑,就看到帕米爾公園的公車站牌。帕米爾高原,古代稱為『蔥嶺』?地理上屬亞洲中部,位於中國、塔吉克和阿富汗的邊境上,何來在台灣有座奇怪名稱的公園?錯不了,連公車站牌卻清楚標明「帕米爾公園」。公園後方,是往雙溪溝古道的登山起點,山路陡峭,都是蒼鬱的原始樹林。

「帕米爾公園」佈滿青苔的巨石墩,立於大門兩側,我們滿腹疑惑,眼前一片滄桑荒涼,哪像是公園?原刻於巨石之上的「抱冰」二字,已經無法辨識。走入公園內,寂靜無聲;一座小橋橫跨小溪,淙淙溪流,緩緩流過。旁邊石頭都長滿泛黃的青苔。遊客稀少,只耳聞樹枝上傳來鳥鳴聲。繼續前進,在另一個入口處,發現一面斑駁石碑,書寫「帕原文化區」,陳奇祿題。

陳奇祿先生,民國 12 年生於台灣台南,民國 37 年畢業上海聖約翰大學政治系,民國55年獲日本東京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歷任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教授、系主任、文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與民族研究所研究員,民國 65 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其後擔任中央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擅長書法,長於掌握魏碑獨特的風格特色。有名人題字,想必這曾是名勝景點之一。

繼續前進,泥土路面,雜草蔓生;赫然,眼前一座大巨石上,書寫著『妙景』;竟然出自近代書法家于右任之手;鑿刻寫入,點劃粗細運轉自然,四周長滿青苔,無人維護似。繼續上行,濕潤石階旁,雜草叢生;潦草血紅的字體,書寫著:『帕原容易過,更有萬重陰,風雪征人淚, 江山志士心。前途須自勉, 百慮莫能侵,陟險吾曹事, 精神邁古今。 勉帕米爾歸國同志 于右任』

帕米爾公園與于右任大師有何關係呢?繼續登步上行,一片翠綠山林,步道狹窄,僅容一人行走;我們躡手躡腳小心上行,不久,出現一座『于公右任先生遺像』半身石像。

民國 39 年國共內戰間,為數約四百位軍人、眷屬,不願屈降共產黨;追隨國民政府,分批從大陸西北翻過祈連山、穿越蔥嶺、橫度新疆沙漠,輾轉到巴基斯坦、印度、新加坡等地,再乘船來台。當時,監察院長于右任被其壯行萬里事蹟感動,親自到基隆港迎接慰問:「我不認識各位,只因被各位遠自帕米爾高原歷險來台的革命精神感動,特來迎接。」帕米爾齧雪同志會成立時,于右任親臨指導,擔任榮譽理事長多年,並題字讚揚他們忠黨愛國,不節不辱精神等。從此,就與于右任結緣。

民國八十五年間,時任市長陳水扁,藉元宵節燈會佈置之名,遷移位於仁愛路圓環于右任銅像,一時找不到去處;當時,齧雪同志會表示,願意將銅像置於帕米爾公園內。後來,于右任銅像由國父紀念館收歸管理;早年,于右任對這群難胞的關切,宛如慈祥家長依閭而望關懷之情,齧雪同志會等人感念在心。

沿著步徑走著,前方矗立一座塑像,湊近一瞧,由碑文判斷出是擔任同志會長達卅七年的理事長韓克溫塑像。據碑文所述,韓克溫曾是平民中學校長,倡議籌組同志會,並長任理事長,民國七十四年辭世。

順著小步道,拾級而上:放眼望去,視野開闊,彷彿進入一處桃花源處,此處環境幽靜,是冥思打坐好地方。再往上行走,一處空廣平台映入眼際,正前方有座粗陋的水泥石碑,刻著『帕米爾齧雪精神堡』。這些來自中國大陸西北籍耆宿,為紀念遷台,枕戈待旦而成立帕米爾齧雪同志會,意取帕米爾高原為世界屋脊,亞洲各大山脈皆由此衍生,引伸為中國之源;齧雪乃取意於漢蘇武牧羊北海 (今貝加爾湖) 時,渴飲雪饑吞氈而其歸漢之志益堅。

園區約有五甲的山地,最早是一位新疆莆犁邊卡(哨所)隊長張軫,來台灣後,最先在內雙溪這裡開發;民國 66 年間,有人介紹李健春去勘查,發現此地山林優美,利用假日開始開山闢地;後來,李健春就在張軫的小屋原址,整修後,設一處半文物館、半民宅的房舍。55 歲退伍後,即遷居至此定居開墾。所以,帕米爾公園由李健春先生開疆闢土,他憑藉著自己的信念、雙手、和其個人微薄的退休金及近三十年時間的努力,將荒郊野外一處無人,開闢成公園,頗似現代愚公。

後來,政府成立陽明山國家公園,將此山坡林地劃歸屬陽管處,地上房舍都被拆除,只剩下于右任的石刻和破舊的精神堡等。齧雪即是描述當時逃離時,是連水壺都會凍成冰塊;啃著雪,千辛萬苦才逃出大陸。『風雪江山』大字,面對精神堡下方右側,字跡清晰如昨。轉個彎,另有一條叉路;我們沿著佈滿青苔石階拾級而上,兩旁高聳樹林遮蔭,涼風徐徐,一片幽靜之地。前方用簡陋鐵皮搭建一座聖人廟,孤懸在青山綠野間。

不久,又發現一處于右任手書的石刻,字跡被水漬滲,找尋圖書,方才明白是帕米爾齧雪同志會成立十週年時,于老親題賜律詩:『天荊地棘路茫茫,大節南移作戰場。復國有期應自勵,來台作誓詎能忘,十年薪膽人將老,萬里關河劍有霜。白首天山正開朗,問誰大隊唱還鄉?于右任 四十九年四月』

帕米爾公園裡,發揚囓雪精神、志切復興;衝破鐵幕,重整河山;堅定反共志節,完成復國大業等當年口號,如今讓人有啼笑皆非之感,然而,卻是當年兩岸對立緊張氛圍,凝聚同志信念的精神支柱。六十多年長期分離,記憶中的故鄉早已成了他鄉,在荒郊野外尋找隻字片語、緬懷先人手跡,無生命的石頭頓時有了生命與人文的交會,在宇宙天地間承載了歷史的軌跡。

離開帕米爾公園,驅車前往位於國軍示範公墓內的友蚋山登山口。進入國軍示範公墓之後,又沒多久遇叉路,捨前方忠二路取左繞上山頭。經過五指山涼亭,與五指山線台發射站,這兩處都有三角點。過了「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紀念碑」,來到忠靈殿前。這邊是一個叉路口,車行忠靈殿前的孝三路而非上面的孝一路,因為登山口已非藍天版地圖(九八年的內容,地貌早就物換星移)的軍營旁,而下移至孝四路的中少校十五區墓園內。

抵孝二、三、四、五叉路口,從孝三路接孝四路,仰望軍營旁,才發現前方山頭已被陡峭的擋土牆隔得無路可走。看了路旁的地圖,確定了真正的方向。抵達孝四路迴頭彎旁的中少校十五區墓園入口,進入後貼著左側的高大水泥擋土牆前進,約行 100 公尺即到達水泥路盡頭,不取右側往下階梯,而採左側綁有路條的山路陡上一小段後,即上稜循稜右側前進。

上稜之後,友蚋山步道隨即進入樹林間,步道呈漸序上上下下的狀態,爬坡途中路徑有時清晰有時雜草掩道,濃密的樹林下有時蕨類掩徑,有時芒草來擾,但整條路徑來說還是相當的明亮好走。所幸稜線步道的坡度不會太陡,走過幾段綠色蕨類路徑,及幾段芒草路後,來到叉路口,右往高點涼亭,直行往友蚋山,先取右去高點涼亭。這是一座木製觀景涼亭,雖說位居高點,可惜也只能眺望五指山公墓及友蚋山稜線步道上的樹林,視野展望很有限。涼亭另一側有步道通到七汐農路的登山口,只是芒草濃蔽,看來不是很好走。

原路返回林下叉路口,已有山友數人在此,原來他們是從另一方向走來,即要折返。因空間小沒處站,確定方位後即續往前走,他們也是此行遇到的唯一人群,可見這條山路的冷僻。叉路口左往來時的五指山稜線,右往友蚋山,取右;原始的山路土徑穿梭在濃密的樹林下,筆直的山路上鋪滿著落下的枯葉,翠綠的小月夾道而長,寂靜的稜線上獨自疾行倒感有些涼意,但也驚訝於這段稜線路的優美。

疾走在濃密的樹林中,忽然前面有些空曠,果然是抵達友蚋山三角點。友蚋山又稱烏塗山,是七堵地區最高的山,海拔標高 624 公尺,山頂空地有千岳俱樂部七八七號三等三角點基石。友蚋山頂只能眺望萬里一帶群山視野,嶺腳一帶層層的梯田景觀,村野屋舍錯落其間,其餘視線皆被樹林擋住,友蚋山往前續有山路可走下瑪七農路及七分寮山,姑且列為下次的目標吧。

這段前往友蚋山的稜線路,來回只花了一小時;因為此行的目標只有友蚋山,走稜線路原路回程,驅車返家。 

 

延伸閱讀:
官方網站:http://www.waytogo.cc/topic_7401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友蚋山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32327454

 

 

帕米爾公園 (1).JPG

 

帕米爾公園 (2).JPG

 

帕米爾公園 (3).JPG

 

帕米爾公園 (4).JPG

 

帕米爾公園 (5).JPG

 

帕米爾公園 (6).JPG

 

帕米爾公園 (7).JPG
在另一個入口處,發現一面斑駁石碑,書寫「帕原文化區」,陳奇祿題。

 

帕米爾公園 (8).JPG

 

帕米爾公園 (9).JPG

 

帕米爾公園 (10).JPG
帕米爾齧雪精神堡壘,出自于右任書寫:『帕原容易過,更有萬重陰,風雪征人淚, 江山志士心。前途須自勉, 百慮莫能侵,陟險吾曹事, 精神邁古今。』 

 

帕米爾公園 (11).JPG

 

帕米爾公園 (12).JPG

 

帕米爾公園 (13).JPG

 

帕米爾公園 (14).JPG

 

帕米爾公園 (15).JPG
于右任先生塑像。

 

帕米爾公園 (16).JPG
韓克溫先生塑像。

 

帕米爾公園 (17).JPG

 

帕米爾公園 (18).JPG

 

帕米爾公園 (19).JPG

 

帕米爾公園 (20).JPG
聖人廟。

 

帕米爾公園 (21).JPG
于右任手書的石刻,帕米爾齧雪同志會成立十週年時,于老親題賜律詩:『天荊地棘路茫茫,大節南移作戰場。復國有期應自勵,來台作誓詎能忘,十年薪膽人將老,萬里關河劍有霜。白首天山正開朗,問誰大隊唱還鄉?于右任 四十九年四月』。

 

帕米爾公園 (22).JPG

 

帕米爾公園 (23).JPG
返回停車場。

 

帕米爾公園 (24).JPG
離開帕米爾公園。

 

友蚋山 (25).JPG

 

友蚋山 (26).JPG

 

友蚋山 (27).JPG

 

友蚋山 (28).JPG

 

友蚋山 (29).JPG

 

友蚋山 (30).JPG

 

友蚋山 (31).JPG

 

友蚋山 (32).JPG

 

友蚋山 (33).JPG

 

友蚋山 (34).JPG

 

友蚋山 (35).JPG

 

友蚋山 (36).JPG

 

友蚋山 (37).JPG

 

友蚋山 (38).JPG

 

友蚋山 (39).JPG

 

友蚋山 (40).JPG

 

友蚋山 (41).JPG

 

友蚋山 (42).JPG

 

友蚋山 (43).JPG

 

友蚋山 (44).JPG

 

友蚋山 (45).JPG

 

友蚋山 (46).JPG

 

友蚋山 (47).JPG

 

友蚋山 (48).JPG

 

友蚋山 (49).JPG

 

友蚋山 (50).JPG

 

友蚋山 (51).JPG

 

友蚋山 (52).JPG

 

友蚋山 (53).JPG

 

友蚋山 (54).JPG

 

友蚋山 (55).JPG

 

友蚋山 (56).JPG

 

友蚋山 (57).JPG

 

友蚋山 (58).JPG

 

友蚋山 (59).JPG

 

友蚋山 (60).JPG

 

友蚋山 (61).JPG

 

友蚋山 (62).JPG

 

友蚋山 (63).JPG

 

友蚋山 (64).JPG

 

友蚋山 (65).JPG

 

友蚋山 (66).JPG

 

友蚋山 (67).JPG

 

友蚋山 (68).JPG

 

友蚋山 (69).JPG

 

友蚋山 (70).JPG

 

友蚋山 (71).JPG

 

友蚋山 (72).JPG

 

友蚋山 (73).JPG 友蚋山 (74).JPG

 

友蚋山 (75).JPG

 

友蚋山 (76).JPG

 

友蚋山 (77).JPG

 

友蚋山 (78).JPG

 

友蚋山 (79).JPG

 

友蚋山 (80).JPG

 

友蚋山 (81).JPG

 

友蚋山 (82).JPG

 

友蚋山 (83).JPG

 

友蚋山 (84).JPG

 

友蚋山 (85).JPG

 

友蚋山 (86).JPG

 

友蚋山 (87).JPG

 

友蚋山 (88).JPG

 

友蚋山 (89).JPG

 

友蚋山 (90).JPG

 

友蚋山 (91).JPG

 

友蚋山 (92).JPG

 

友蚋山 (93).JPG

 

友蚋山 (94).JPG

 

友蚋山 (95).JPG

 

友蚋山 (96).JPG

 

友蚋山 (97).JPG

 

友蚋山 (98).JPG

 

友蚋山 (99).JPG

 

友蚋山 (100).JPG

 

友蚋山 (101).JPG

 

友蚋山 (102).JPG

 

友蚋山 (103).JPG

 

友蚋山 (104).JPG

 

友蚋山 (105).JPG

 

友蚋山 (106).JPG

 

友蚋山 (107).JPG

 

友蚋山 (108).JPG

 

友蚋山 (109).JPG

 

友蚋山 (110).JPG

 

友蚋山 (111).JPG

 

友蚋山 (112).JPG

 

友蚋山 (113).JPG

 

友蚋山 (114).JPG

 

友蚋山
友蚋山地圖:按我放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y and Tom 的頭像
    Joy and Tom

    Joy and Tom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