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 和平島 社寮東砲臺】



社寮東砲臺位於和平島漁港後方的山上,是一處鮮少人知的市定古蹟,於途中會經一名為「阿拉寶灣」的原住民聚落,屋子外牆畫有原住民的塗鴉,行走其中可邊走邊看畫作。登至砲台頂時可眺望四周景色,於氣候好時往東可看碧砂漁港,西邊可看和平島公園,正面望去是基隆嶼,從砲台俯瞰正下方是興建中的汙水處理廠,四周展望極佳。


社寮島(和平島)於 1626 年始建砲台,現社寮西砲台的位置,很可能是西班牙人所建聖薩爾瓦多堡的位置,後於 1642 年遭荷蘭人佔領,改名維多利亞堡。清初遭到毀棄,直到清法戰爭前劉銘傳才於此地建砲台,但砲台未完成就發生戰爭。1886 年劉銘傳再度興建社寮砲台。日本殖民台灣後,於 1907 年改建社寮砲台,1924 年完成,分有東西砲台,西砲台目前為軍事管制區。


社寮島砲台與白米甕砲台共扼港門,兩個砲台相對。光緒十年八月五日法海軍副將提督李士卑斯(Lespes)率艦來攻基隆,社寮島砲台首先擊中法旗艦,但法軍改向猛攻後,社寮島砲台中彈,火藥庫也起火爆炸,守軍內撤,法軍就在大沙灣 (法國公墓處) 登陸。


這裡的原住民以「阿拉寶灣」自居,部落住著阿美族居民,石牆上的文字已斑駁難辨,續前,即可見由基隆市政府設置一指標,沿碎石子路往上即通往砲台區。其實基隆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砲台只是大多已被破壞殆盡甚難看出原貌來。


社寮東砲台由於未被發掘及重視,因此許多設施均遭破壞,目前僅存蓄水池、營舍校兵台、指揮所、機槍堡、觀測所、彈藥庫等,均為石砌。本礮台的配置方式採用抱山式的做法,利用山谷坳地將營舍配置其間,隱藏性高,而砲座位於山頭,從外海很難發現本砲台的存在。社寮東砲台是自清末、日治時期起,基隆地區的軍事要塞,具高度的保存價值。


社寮東砲台由於之前未被發掘及重視,因此許多設施均遭破壞,目前僅存蓄水池、營舍校兵台、指揮所、機槍堡、觀測所、彈藥庫等,均為石砌。本礮台的配置方式採用抱山式(暗砲台)的做法,利用山谷坳地將營舍配置其間,隱藏性高,而砲座位於山頭,從外海很難發現本砲台的存在。


社寮東砲台是自清末、日治時期起,基隆地區的軍事要塞,具高度的保存價值。雖然社寮東砲台整體配置與基隆其餘砲台類似,但由於興建時期較晚,因此,仍可以發現些許不同的建築細部特色。整體而言,仍維持著一貫的日治時期獨有的軍事風格與空間特色。


交通指南:走中山高下東岸高架橋後順行中正路,遇正濱路時左轉續行不久即接和平橋,過橋後立即右轉(和一路2巷),左方可見和平島觀光漁貨大街,行車至底後又遇叉路口(可在附近停車),路旁設有一指標,沿指標往左前行,經龍目井後,於右邊小巷而上至底即為入口,砲台則位於上方山頭,位置相當隱密。




龍目井。



龍目井。




龍目井。




龍目井。




經龍目井後,牆面皆有塗鴉彩繪。




沿碎石子步道而上,首先可看到彈藥庫。




「社寮東砲臺」的指標牌。






樹木盤根錯節攀附於營房上。






社寮東砲台經過基隆市政府重新整修過,細石步道走來輕鬆。












由於荒廢太久,使得雜草叢生,經派員整理後才得以重見天日。




從樓梯下來經過氣根盤結的營房向前走,就會看到這間高大寬敞的營房,這是置放大砲的營房,這設計感覺比舊式固定式大砲更新穎,需要時推出去,不需要時就推回來,應該是日據時期增設的。




樓梯右側有兩個入口,可能為指揮所和彈藥庫入口,內部陰暗積水無法入內探究。




步道上來右側原來應該是營房,目前僅存地基和一些石塊。








眺望和平島海濱公園及西砲台,目前西砲台仍有國軍駐守;因為軍事重地,故不方便完整拍攝。




砲盤區,可遙望對面的基隆嶼。




砲陣地旁的蓄水池。






機槍陣地和觀測台。






步道上來的景況,樓梯上去是砲台和機槍陣地觀測台,左邊是營房。





佈滿氣根的營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