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 左營區 左營舊城、龜山登山步道、眷村文化館】

 


左營舊稱「興隆莊」,是以前清代鳳山縣縣治的所在,還蓋了台灣第一座土造城牆,因為軍隊駐守於縣城左側,所以稱為「左營」,舊城範圍包括今蓮池潭、龜山到左營大路一帶。左營從日據時代就被闢為軍港,光復後延續成為海軍基地,並廣設眷村,成為風格獨特的眷村文化。

 

鳳山縣舊城為一級古蹟,但是鳳山縣舊城不在鳳山卻在左營。鳳山縣舊城大致保存完整,至今北門外仍是舊左營區最熱鬧的地方,附近的景點包括蓮池潭 (龍虎塔與春秋閣)、孔廟與崇聖祠、以及舊城區。不過最吸引我們的,還是舊城區內的龜山步道。

 

龜山位於左營區舊城內,與半屏山遙遙相對,中隔蓮池潭。龜山高只有六十幾公尺,但因左營地勢低平,當登到最高處可看到舊城及軍港,自古以來被視為軍事要塞。龜山因山型似龜而得名,早在清朝時期,這裡就是宗教的朝聖地,除了有林立的祠廟,山麓上也設置書院,清嘉慶的舉人還曾在此題詠「龜山八景」;而後歷經日治時期,因軍事用途將龜山上的廟宇遷移至別處。國府接收台灣後,左營地區為開路之因,將龜山斬為兩段;後來政府已在此地修建步道,成了散步踏青的好去處。

 

左營每年十月都有舉辦萬年季。萬年的由來,要追溯自明鄭時期,鄭氏設府,府城亦稱為承天府,不只用來表示他是承天的,也希望把清朝的鴻運承接過來,有府就得設縣,於是南北二路各設了一縣,北為天興縣,南為萬年縣,不止承天而已,還希望能「天興萬年」。

 

清代開始經營台灣,當然不可能再引用鄭氏的這些行政區編制。於是承天府改為臺灣府,南北二路變為諸羅縣、鳳山縣,這段歷史也就是我們比較耳熟能詳的府縣濫觴,其實講的便是清代時的編制。左營每年十月辦萬年季時萬年的由來,引用的是明鄭時期的行政編制。

 

左營有城牆,始自清代。清初本來清廷不許台灣築城,後來發生朱一貴之亂後,才開始允許台灣各地築城防守,其中諸羅縣 (嘉義) 號稱是台灣首先建城的城市。嘉義市史蹟專輯記載「嘉義市的城堡建造,始於清康熙四十三年(西元 1704 年),知縣宋永清所創建的木柵城。」而鳳山縣 (左營) 的城池則號稱是台灣第一座興建的「土城」(康熙六十一年;1722 年),由知縣劉光泗在興隆庄,以土埆建築了台灣第一座土城,左倚龜山,右連蛇山,設東西南北四門。

 

不過鳳山縣城的命運卻不太順遂,康雍乾年間清廷尚未能完全控制台灣,各地多有紛擾,尤以是乾隆五十一年的林爽文之亂為最,鳳山縣城兩度陷落,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之亂後,因原來縣城殘破,便將鳳山縣城遷移到今鳳山市所在的埤頭街,接下來的嘉慶道光年間,埤頭街亦不安寧,土匪多次攻破縣城,於是當時鳳山知縣趁著民意想遷回舊城,於道光5年建造現在所看到的鳳山縣城。然而當時埤頭街鳳山新城已頗為繁盛,軍民大都不願意遷回新建的石城,道光 27 年,清廷更答應將鳳山縣治還設於埤頭街,於是位於今左營的舊城因此閒置。

 

從登山口踏上龜山的木棧道,沿途都是軍事碉堡,礁岩以及盛開的相思樹花。途中有展望點可以看到蓮池潭中的龍虎塔。龜山木棧道有多條岔路,好像都可以互通的樣子,過了山頂碉堡之後,續往南行,會來到一像是操場的平台,下了平台會接回舊城內的市街。

 

龜山標高雖僅 72 公尺 ,但居高臨下的地勢,加上臨著蓮池潭扼守著水運要道,自古一直被視為軍事要塞。日治時代昭和 13 年 (西元 1938 年),日本人在左營構建軍港,為了保護左營軍港,制高點龜山被畫為軍區。國民政府時代仍畫為軍區,山頂除了珊瑚礁岩外就是依照地形所建的碉堡、涵洞,登山棧道兩側可見到日治時代的廢棄碉堡、砲台。木棧道時而開闊時而隱蔽,或許因為步道不長又沒多加宣傳,即使是連續假日都沒見到其他人影,獨自走在樹林裡很是幽靜。

 

龜山頂的碉堡為最大,不鏽鋼基點嵌於圓錐碉堡的斜坡上,為高雄市圖根補點,不過沿途過來都有三角點標示 3031,不知所指為何?從山頂可以看到北門與城牆與更遠方的左營軍港。繞到碉堡另外一側可以看到刻有「中華民國三十七年二月重建」的字樣,這碉堡也已有多年的歷史了,這樣算不算也可列入古蹟了呢?

 

清嘉慶十五年(西元1803年),舉人卓肇昌龜山八景云:「山嵐曙色,層巖晚雨,雨中春樹,疏林月霽,晴巒觀海、古寺薰風、登峰野望、寒夜啼猿」,可以想見當時龜山的景色是非常迷人。鳳山縣誌云:「龜山在縣治左,近接半屏山,形如龜半蟠,城內繁蔭密蔭中,多喬木,居民環居其下。」環山多翠樹,片植花卉,憑欄遠眺蓮池潭一片澄碧,千頃青蔥盡收眼底。

 

眷村文化館就位在大龜山(龜身)山腳下,原本這裡是軍事用地,裡面是早已消失的海光三村,僅以部分房舍訴說著這段歷史,台灣經歷了日治時代與國民政府時代.隨著土地的利用,眷村開始無聲無息的消失在生活裡,嗅到空氣中傳來的桂花香,隱約竟有一種記憶的連結,彷彿桂香也是記憶中眷村的一部份。

 

只要提到左營,往往都會聯想到老榮民以及鐵票區,這是深植在腦海中的印象。左營在人口結構上,眷民與其後代子孫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就政治層面來看,這裡是無堅不摧、密不透風的藍牆,綠芽想找裂縫求生存,極不容易,甚至可以說是不可能。左營的眷村數可謂高雄市之冠,多達二十二個。原本的軍事管制區釋放出來後空間變的很大,眷村文化館往東,可以看到目前還在整修中的東門及城牆遺跡。左營很早以前就開始眷村改建的計畫,到現在仍然還是在進行中。

 

西元 1949 年國民政府因國共戰爭失敗撤退到台灣來,大批的軍民也跟著一起退居台灣,當時這些同胞只以簡單的行李,匆忙來到台灣分散在全台各地,這些同胞以竹籬巴圍起自己居住的地方,於是演變成今天我們所稱的「眷村」。

 

在眷村裡有來自大江南北各省份的同胞,在這些不同省份的語言及飲食習慣慢慢孕育出眷村特別的文化出來。隨著時代轉變,老一代的眷村人凋零,新一輩的眷村人,也因為和外界有了更多交流慢慢也離開眷村,多處的眷村幾乎已經荒廢,站在文化的角度而言,的確有其必要成立這樣的文化館,讓更多人瞭解眷村的生活及背景。

 

 

 


延伸閱讀:
官方網站:http://www.khms.gov.tw/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龜山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10683896

 



龜山步道口之一位於勝利路城牆尾,沿著木棧道拾級而上,樹蔭遮陽,徐徐的涼風吹來,還蠻舒服的。

 



木棧道。

 



眺望遠處的大岡山,美麗景色盡收眼底。

 


 


 


 



龜山原是軍事要地,山上到處可見廢棄的軍事碉堡、砲台、營區的殘牆。

 



山上蒼勁挺拔樹木林立,數不盡的古榕樹,盤根錯節都攀附在岩石中,樹幹呈大面積擴散狀,壯大的氣根,一個接著一個紮在地面上,奇特壯麗的樹形,形成非常特殊的景觀。

 


 


 



龜山山頂的軍事碉堡興建年代,很快地這裡也可以變成古蹟了。

 



隱藏在草叢中的碉堡。

 


 


 


 



俯瞰左營。

 



盤根錯節都攀附在岩石中。

 


 


 


 


 


 


 


 


 


 


 


 


 


 


 


 


 


 


 



導覽員們雖然有了年紀,但都還蠻和藹的,且又有當地眷民的感覺。

 



由圖中可看到,幾乎所有的眷村都集中分布在鐵軌以西,也難怪在搭火車時,感覺兩側宛如是不同的世界。

 


 



此處的衣櫃放著海軍軍官所穿著的衣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