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光鄉包含東、西莒兩座島嶼,散落於閩江外海,原稱「東犬」與「西犬」。直到民國60年,取「毋忘在莒」的寓意,才改名為莒光鄉。東犬即光緒時東莒島的簡稱,與舊稱西犬的的西莒島相對,乾隆時並稱白沙,或分稱東沙與西沙。因島形像狗,所以又名為白犬或東犬、西犬。


昔日的東、西莒由於身負軍事重任,總蒙上一層神秘面紗,其實這裡不僅有天然的海蝕奇景與豐富的海洋資源,東莒島上還有東犬燈塔,歷史古蹟充滿質樸之美。聳立在東莒島福正山嶺的東犬燈塔,位處馬祖列島的南方,與北方的東湧燈塔共扼閩江口,是船隻進入大陸福州馬尾的主要航標。東犬燈塔創建於清同治11年,牆厚99公分,座身向上微縮。燈塔為早期的石造洋式燈塔,樓高四層,而由塔身、塔燈、塔頂三部份組成,由塔頂風標至地面高度為 19.5公尺。塔身內部樓高為三層,高10.66公尺。在臺閩地區現存的洋式燈塔中,卻是第一座以花崗石材建造的燈塔。雖然東犬燈塔每夜依舊閃耀著一長兩短的燈號,但在GPS衛星定位系統發達的今天,燈塔不再背負實際的引航功能。儘管如此,燈塔卻早已成為東莒島居民心中的精神象徵。東犬燈塔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在連接燈塔與辦公室的草地上,築有一道長達30公尺的白牆,由於燈塔地勢高、風力強勁,這道防颱牆讓工作人員能方便出入,手上的煤油燈才不會被狂風吹熄。


東犬燈塔建造源起背後則有著一段令人心酸的歷史過史,話說清朝鴉片戰爭失敗後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並大開沿海地區通商門戶,而當時位在閩江下游的福州省城就成為洋船進出的門戶,但由於閩江口遼闊加上江口外島嶼眾多,船隻容易因為誤判方向導致航程航向偏差而觸礁,因此建造東犬燈塔指引船隻。初建的東犬燈塔的英文名稱為「中犬燈塔」(Middle Dog Light Station),在當時海關總稅務司與燈塔的外籍看守員的來往文書中,便是使用這一名稱。另外有關東犬燈塔的舊稱還有白犬燈塔、白肯燈塔、東犬山燈塔。據說民國45年台海局勢緊張之際,燈塔靠閩江一方的玻璃燈罩一度全被塗黑,燈質減半,而47年八二三炮戰時,燈塔被迫全面停燈,直到82年才在再度復燈。 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一月二十三日海關總稅務司署海務處將其更名為「東犬島燈塔」。東犬燈塔於民國77年被列為台閩地區第二級古蹟。


走出外圍可在欄杆旁眺望港邊海景,湛藍的海水、天空連成一線構成一幅壯麗圖景觀。也可以欣賞到奇特的海蝕景觀,兩片峻峭的山壁,把天空擠成一線天。除了渾然天成的美景外,夜宿東莒,在寂靜夜空下,觀賞兩短一長的燈光,照亮島上的夜晚,也溫暖旅人孤寂的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