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 瑞穗鄉 掃叭石柱遺址】
花蓮縣瑞穗鄉舞鶴村的舞鶴台地又稱「掃叭頂」,知名的掃叭遺址 (掃叭石柱) 就矗立在附近,接近北回歸線的舞鶴台地中的西側坡上。掃叭石柱是相鄰的兩根巨大石柱,高度分別為 5.75 公尺及 3.99 公尺。這兩根石柱位於瑞穗鄉舞鶴台地北側山坡上,面向紅葉溪谷,視野十分遼闊。「掃叭」是阿美族話「木板」的意思,根據阿美族人的傳說,大約數百年前,有一群阿美族人來到舞鶴台地開墾,突然遇到暴風雨來襲,於是趕緊撿起附近的木板來遮雨,後來就將此地命名為「掃叭」。
關於石柱來由,有許多不同說法,鄰近的阿美族部落、或撒奇拉雅族人仍傳唱著關於石柱起源、傳說與禁忌。有一個故事是說:阿美族人在蓋房子時,必須圍繞著基地一起唱祖先留下的祈禱詞,如果有人唱錯,就會被大風颳走,所有的東西都會變成石頭,而掃叭石柱就是兩位唱錯祈禱詞的族人變成的。另一個故事則是:過去曾有一位阿美族的頭目,他的妻子產下一黑一白的雙胞胎孩子,被族人視為不祥的徵兆。為了部落的安全,頭目將這兩個孩子綁在門前木柱上,然後舉村遷移。後來這兩個孩子化身為石柱,永遠佇立在部落門前。
掃叭遺址位於花蓮縣瑞穗鄉舞鶴村,遺址目前被規劃為三級古蹟,到達遺址地點後,可以看到明顯立於地表的兩根石柱,是目前臺灣考古發現中最大的石柱,而其形式亦不同於其它地方所發現的石柱,如卑南遺址的月形石柱或麒麟文化中常見的石柱。掃叭石柱屬於新石器時代卑南文化遺留下的文物,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該遺址之發現,乃日本記者小泉鐵於旅遊途中,於舞鶴發現大石柱,台灣光復後也有須多學這進行研究測量,是目前東部巨石文化中最大的遺跡。
關於掃叭石柱之來源有二則傳說,一說為阿美始祖所居之屋舍,遭惡神以洪水沖毀,而遺留之門柱。一說則為遠古 Kiwit 氏族始祖 Calao 曾居於掃叭所遺留的房舍,形成現在的石柱。掃叭遺址之石柱為硬質粘板岩,充滿這原住民文化傳奇色彩,石柱旁有涼亭及步道,可遠眺花東縱谷、秀姑巒溪等美景,在遺址附近地表可輕易發現單石,石器和陶片亦俯拾即是。由掃叭石柱公園,可眺望紅葉溪、秀姑巒溪河谷、縱谷間遼闊的田野風光、及對岸的山巒景致。
舞鶴台地有它在地形學上的特殊意義。舞鶴台地(又稱掃叭台)為花東縱谷中少有的幾個大規模「紅土台地」,其比高都有上百公尺,從地形圖看起來像是由紅葉溪所沖積出來的扇一樣。舞鶴台地受到地殼擠壓影響(傾動),略呈東南高、西北低的傾斜方向,台地面剛好成為種茶葉所需的坡地,也有人說該台地的形成與古奇美溪襲奪古花蓮溪上游有關。
舞鶴村的掃叭遺址 (掃叭石柱),於 1988 年經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從遺址出土文物與石柱遺跡研判,該地應歸屬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卑南文化」,年代距今約三千年,也是台灣唯一的史前巨石文明遺跡。不過,這兩根重達數噸的石柱究竟從何而來?是什麼人、用什麼樣的方式將它運送到這裡,然後樹立起來?這些問題至今仍然是個令人猜不透的謎,也為掃叭石柱帶來不少神祕的色彩。
《我要怎麼去》
◎ 開車:
(1)、南下:從花蓮往台東方向,沿台九號省道南下,經瑞穗牧場後一公里,約台九線 275.3 公里處,即可見石柱公園指標,右轉後即可抵達掃叭遺址 (掃叭石柱)。
(2)、北上:從台東往花蓮方向,沿台九號省道北上,約 276 公里處左轉上坡,但此口較不明顯,建議仍從台九線 275.3 公里處,左轉後即可抵達掃叭遺址 (掃叭石柱)。
◎ 地址:花蓮縣瑞穗鄉舞鶴村舞鶴段204-5、204-67、204-68地號。
◎ 電話:03-8227121;傳真:03-8227665。
◎ 官方網站:http://www.erv-nsa.gov.tw/user/Article.aspx?Lang=1&SNo=03000137。
◎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掃叭石柱。
◎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16381391。
掃叭石柱遺址。
掃叭石柱遺址。
掃叭石柱遺址。
掃叭石柱遺址。
掃叭石柱遺址。
掃叭石柱遺址。
掃叭石柱遺址前面有私人柚子園,碩大的柚子結實累累,還散發濃郁的柚子香。
掃叭石柱遺址,可眺望紅葉溪河谷、縱谷間遼闊的田野風光、只可惜晨霧瀰漫,難以看見對岸的山巒景致。
掃叭石柱遺址。
=================我是分隔線=================
北回歸線標誌公園「瑞穗北回歸線紀念碑」。
北回歸線標誌公園「瑞穗北回歸線紀念碑」。
北回歸線標誌公園「瑞穗北回歸線紀念碑」。
北回歸線標誌公園「瑞穗北回歸線紀念碑」。
北回歸線標誌公園「瑞穗北回歸線紀念碑」。
北回歸線標誌公園「瑞穗北回歸線紀念碑」。
北回歸線標誌公園「瑞穗北回歸線紀念碑」。
北回歸線標誌公園「瑞穗北回歸線紀念碑」。
北回歸線標誌公園「瑞穗北回歸線紀念碑」。
北回歸線標誌公園「瑞穗北回歸線紀念碑」。
北回歸線標誌公園「瑞穗北回歸線紀念碑」。
公主咖啡。茶園老闆娘,運用美國留學學到的行銷概念,讓舞鶴變成觀光勝地,當地人都叫她舞鶴公主。
公主咖啡。正在烘焙中的咖啡豆,飄散出咖啡濃郁的香氣,要煮出一杯好咖啡的步驟,老闆娘陳韻庭,比誰都斤斤計較,而且堅持使用,家鄉出產的舞鶴咖啡。
舞鶴茶園。舞鶴村堪稱是花蓮縣最知名的茶鄉,早年即以「天鶴茶」打響茶產業知名度。如今,花蓮縣瑞穗鄉的舞鶴台地,不僅洋溢茶香,近年來更找回日據時代的咖啡產業。
舞鶴茶園。舞鶴村以「天鶴茶」聞名全省,鶴也是舞鶴茶園的精神圖騰。
舞鶴茶園。舞鶴之農村文化,除茶園、產茶、製茶之過程及喝茶、泡茶之藝術文化外,原住民文化占了很重之角色,掃叭頂、馬立雲、加納那三聚落。
舞鶴茶園。舞鶴村以「天鶴茶」聞名全省,整個村落之農村文化發展自民國 60 年政府推廣茶作,「茶」已與生活息息相關。
舞鶴茶園。「天鶴茶」已與生活息息相關,除帶給農友茶作的財富收入外,更形成一種開放式的農村文化,尤以「泡茶,來坐」最具代表性。
舞鶴茶園。擁有豐富人文、歷史、產業、景觀之舞鶴地區,水土保持局以專業行銷手法,加以營造規劃,「舞鶴傳奇、風華再現」,已使舞鶴人重尋多年前舞鶴地區繁榮景象,營造農村嶄新氣象。
=================我是分隔線=================
瑞北村當地的精神中心「三元宮」,為非常有歷史的古剎,清同治元年吳光亮率兵駐瑞北,三官大帝(堯、舜、禹)在此安奉,供信眾膜拜。經過幾次的改建及擴建,目前瑞北三元宮也是花蓮地區少見以三官大帝為主神之廟宇。
五角型花崗岩石柱上,刻有天照皇大神等,諸位日本神話中重要神明姓名的社日碑,更是目前全臺獨一無二的日治遺跡。
五角型花崗岩石柱上,刻有天照皇大神等,諸位日本神話中重要神明姓名的社日碑,更是目前全臺獨一無二的日治遺跡。
「瑞北」舊名「打馬煙」,過去這曾是日本私營移民村舊址。今台九線瑞北國小一帶,過去大阪式菸樓林立,後因民國四十餘年的一場大水災,大水沖毀的堤防也將昔日移民村的菸樓沖毀。
「瑞北」舊名「打馬煙」,過去這曾是日本私營移民村舊址。今台九線瑞北國小一帶,過去大阪式菸樓林立,後因民國四十餘年的一場大水災,大水沖毀的堤防也將昔日移民村的菸樓沖毀。
2003 年 8 月 21 日因配合配合馬蘭鉤溪橋改建,馬蘭鉤溪橋到瑞穗間全線高架,富源站到馬蘭鉤溪橋新設引道;所以廢除瑞北站。現今火車出了富源站後,一路可以高速奔馳在高架橋上。
昔日火車奔馳的鐵道,如今成了自行車道,而自行車道上頭則是今天火車跑的高架鐵道。
=================我是分隔線=================
富民天主堂。富民天主堂,又稱里愛新聖母堂。民國四十五年由牧德全倡建,是水泥鋼骨瓦頂教堂。
富民天主堂。民國四十一年,有信徒高清文、江喜賢倡建富民「基督長老教會」,是木造茅頂教堂,並附設幼稚園,信眾當時就有五佰多人。
富民天主堂。富民天主堂神父是法國人司鐸 (中文名為杜愛民 ),當年信眾有一千伍佰多人,神父對富民村貢獻其一生,除傳播聖經外,也在他的宿舍裡,設簡易的醫療中心,免費為居民服務,令人尊敬懷念。
=================我是分隔線=================
富源車站。富源車站設立於日大正 3 年 (西元 1914 年 3 月 8 日),當時稱拔子停車驛。據瑞穗鄉誌中的記載,當時火車只行駛馬太鞍到拔子之間,當時的驛長 (站長) 為松本久米一,站員有福田才太郎。
日昭和 12 年 (西元 1937 年) 11 月 1 日拔子停車驛改稱白川驛,據說當時是為了紀念在臺灣往生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所以將拔子庄改成了白川,所以學校也改成了白川公學校,車站自然也就成了白川驛。
富源車站。民國 36 年 (西元 1947 年) 8 月 23 日,國府接收台灣後,白川再改地名為百庄,隔年百庄又改為富源,車站再度改名為富源車站。
富源車站。
「拔仔庄常民文化館」是由拔仔庄(富源)社區居民與蝴蝶谷文史工作室推動而成,並邀請學者專家,就富源火車站前空地及硬體設施,共同規劃,打造一處真正符合在地居民需求之藝文場所。
拔仔庄站前廣場,每週五、六夜間實施封街,成為居民休閒與兒童安全遊憩空間,不定期舉辦各項藝文活動,如鼓陣的定期團練。
拔仔庄文化導覽圖。拔仔庄今稱大富源社區,包括富源、富民、富興三村。
富源車站。
拔仔庄文化倉庫:將富源車站旁的閒置鐵路倉庫加以整建,成為地區的室內藝文展示區,陳列地區的文物及社區總體營造歷年來的工作成果。
命運坎坷的拔子神社狛犬,原本座立於富源國小後方的拔子神社入口處,重要的使命就是要看守拔子神社。民國 60 年代左右,因為台日斷交,當時全台忠烈祠進行大改造工程,僅存的這隻狛犬因為腳斷了,尾巴也斷了,所以就沒被古董商帶走。
目前這隻狛犬,被重新座位於富源火車站旁的拔子常民館大門旁,常民館為牠做了一個臺子,將牠立於臺子上方,綁上紅帶子。
拔仔庄位於花蓮縣瑞穗鄉北端,東邊是縱谷海岸山脈,西邊是中央山脈丹大山東麓,台九線公路貫穿其中,由南下經過富源國中,由北上經過馬蘭鉤溪橋,中間這一塊富庶之地就是拔仔庄。
富民天主堂。
富民村載歌載舞的阿美族,阿美族人自稱 Kang Ku Ca,為同族同源之意。拔仔庄阿美屬秀姑巒阿美,遷徙自奇美鄰近的舌蘭阿善,今富民村第三部落亦名蘭阿善,顯見有其關連。
日治時進入拔仔庄的客家人以苗栗人居多,語言以四縣與陸丰為主。鍾氏家族是拔仔庄的望族,民國前十年左右鍾阿滿即領家人同宗等,在拔仔庄墾荒,後雖不幸於馬蘭鉤溪河床,遭「出草」身亡,但其後人如鍾阿榮等對地方發展均有貢獻,頗受愛載。而在今鍾家老宅附近仍可見拔仔庄最早的土地公,即開庄伯公廟,見證拔仔庄開拓歲月之艱辛。
後山最早的忠烈祠『昭忠祠』。吳光亮、張兆連在此屯墾,所率大多是廣東勇、湖南兵,千里迢迢至此,歷經山疫厲疾、水土不服,病殆文武軍士,均葬於守城附近。後因開墾理地、興建校舍,方有善心人士拾骨聚塚,以有應公或義民廟稱之。光復後由議員饒維盧倡議並題名叫「昭忠祠」,而祠旁同時設有金爐與銀爐,此現象全省少見,如今逢中元節,多見居民前往祭拜,以感念對拔仔庄開拓的貢獻,並慰孤魂。
興建於日昭和八年(西元 1933 年) 二月的拔子社為日治時期拔仔地區最重要的神社。主祭開拓三神及能久親王。每年十月二十八日舉行祭典。台灣光復後本殿、拜殿之建材均被居民拆去私用,主殿的位置也曾被居民佔用為私家風水之處,然而,卻使其家人不平安,故接受高人指點他遷,今成為廢墟。現僅存日人橫川長太所供奉石燈一座,與前方鳥居基龜腹部份,鳥居左側龜複已於數年前因神社一帶興建擋土牆工程時被破壞掉了,目前下落不明,通往主殿的階梯兩側仍可見傾倒的石燈座。
富源原名拔仔庄,客家人則稱鈸子,乃取自「拔仔山」遠望猶似樂器「鈸」的山形,清朝地圖文獻亦寫成拔子、拔仔莊。
花東線鐵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