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縣 五股鄉  西雲禪寺與石佛古道】

 


西雲禪寺位在觀音山南麓半山腰上,建於清乾隆十七年(西元1752年),昔名「大士觀」,俗稱外岩(巖)的西雲寺,是五股地區除了凌雲寺與凌雲禪寺之外,另一著名佛教聖地。根據民國十八年《宗教臺帳》記載,西雲禪寺主祀觀音佛祖,從祀釋迦佛、善財童子、龍女,配祀韋馱、關帝、十八尊者等,主要祭典除固有之下元節外,另有清明節、中元節及重陽節三次法會,目前已列為台北縣官定第三級古蹟。

 

西雲禪寺座落於八里坌觀音山獅頭巖山腰,所以又稱為西雲巖寺,創建於清朝乾隆十七年(西元1752年),歷經多次的重修整建,而成為一座極具客家三合院落形式風格的廟宇,被列為台北縣第三級古蹟。整體建築顯得相當簡潔素樸,不見太多的繁複裝飾,至於正殿上方隱藏在天花板內的大木結構,採用的方法,正是客家建築常見的雙脊棅。

 

從 1654 年的荷蘭人古地圖中,在淡水河出海口西側繪有一山,名曰淡水山,而觀音山在漢人的眼中稱為八里坌山,主要是當地有個部落叫八里坌社。台語稱『八里』為『八里坌』,至今在當地村民還是沿用此一名稱。八里坌社部落後來遭苗栗後壟社道卡斯族攻擊,被迫遷至淡水河對岸關渡山麓,這也就是對岸會留有小八里坌山的由來。清雍正年間曾一度改稱為興直山,興直為原住民語音,原義不詳,此一地名在清代至日治時期為五股、新莊、三重一帶之行政區名稱,管轄範圍包含淡水河西岸平原,並西以林口臺地為界,不過地方史籍中仍是以八里坌山為正式地名。

 

西雲禪寺開山第一代祖師省源大和尚,從福建鼓山湧泉寺渡海來台,當他從滬尾(淡水)登岸後,便看到對岸一座山如觀音菩薩端座,而十八座小山峰神似十八羅漢向菩薩朝望,觀音山因此得名。《台灣府志》:「觀音山,起伏盤曲,中一峰屹立,如菩薩端坐,眾小峰峙於側,分支環抱,其美景不可名狀。」 不過山形若由淡水紅毛城附近遠望之,彷彿一尊臥躺菩薩,占山為其頭部,觀音山主峰為腹部,往海邊延伸的稜線為大腿及小腿,又從淡水竹圍方向望之,占山部份連峰剛好可構成一幅側面人像,觀音山這個名字總是有許多閒人八卦的題材。

 

胡焯猷,原是福建汀州府永定縣貢生,於康熙末年渡海來台,落腳於新莊。五股西雲寺就是在乾隆十七年 (1752年) 由胡焯猷捐地興建,地點在今觀音山麓,供奉觀音菩蕯,又因其山形貌似觀音,人們就逐漸習稱為觀音山了。凌雲禪寺與西雲禪寺,均為乾隆年間興建的古寺,山上的凌雲寺稱為內岩,而外岩則是山麓的西雲寺,在日據時期五股西雲禪寺、基隆靈泉禪寺、苗栗法雲寺、台南開元寺並稱為台灣四大禪寺。

 

日本據台後,便將石佛靈場引入台灣,而這其中又區分為西國三十三所觀音靈場,及四國八十八所弘法大師靈場。台北的觀音山、北投大慈寺、基隆靈泉禪寺、宜蘭的南方澳,及新竹十八尖山,都列屬於西國三十三所靈場,三十三所靈場就是指三十三所觀音寺廟,台北西國三十三所靈場,實體上只有西雲寺及凌雲寺這兩所觀音寺,因此其餘三十一所就以三十一尊石佛捐刻,從外岩至內岩一路安置,供禮佛一路參拜。那麼 Joy nd Tom 到底找到哪幾個呢?結果只找到第三番、第六番、第七番、第八番、與第九番。

 

石佛古道便是指這條從外岩至內岩的參拜路線,目前古道初估應有七公里長,古道有大半已經被雲凌路所取代,而原本位於此區的石佛,便移往西雲寺及凌雲寺兩區安置。目前古道比較完整的路段當屬於凌雲禪寺區域,從公車站旁的石階步道一路到凌雲禪寺古殿,沿路還有供奉石佛。一般登山者或遊客均走石道後段,即省略西雲禪寺的古道前段。

 


《我要怎麼去》

 

◎開車路線:
從北門塔城街搭三重客運至成子寮下車,沿成功路三段往五段方向前進,在五股鄉農會成功辦事處(311號)前,西雲禪寺牌坊右轉進入,越馬路續沿西雲路185巷上山至西雲禪寺可看到第二、三尊石觀音,寺廟前、後、右側均有石觀音,然後順著寺旁五股鄉示範公墓東北行可出凌雲路一段,再左上至觀音山站,於觀音坑循石階上登經凌雲寺至凌雲禪寺,先不上山頂,而去看楞嚴閣、開山院,院內有近百年銀杏老樹及石佛院,則有「花山院法皇」,此為觀音山三十三所石佛古道巡禮。

 

◎住址:臺北縣五股鄉成州村西雲路179巷3號 。

 

◎官方網站: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11847&ctNode=293&mp=291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西雲禪寺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880084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