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北縣 貢寮鄉 舊草嶺隧道】

 


貢寮鄉古名「摃仔寮」,「摃仔」是臺灣北部的凱達格蘭平埔族「KONA」的漢譯,原意係捕捉野獸的陷阱,而為了等候捕捉山獸, 在陷阱附近搭建的草寮,就稱「摃仔寮」。公元一七七三年至一七九五年,漳人「吳沙」招募一批墾民來此開墾。寄居本鄉丹裡(仁里村)因三十六社平埔族,散處在近港附近,時漢人極少進入,而『吳沙』通平埔族人語言,生性任俠、重信用、講義氣,與先住民通市甚得喜愛。日久一批窮困潦倒漢人前來投靠,並發給每人米一斗、斧一柄。入山採樵抽籐,於是投靠的人日漸增多,闢地也益廣,「槓仔寮」也成為一直沿用的地名。

 

公元一八九五年,清日乙未戰爭,日本遼東的近衛師團由能久親王(北白川宮)統率,于五月二十九日(五月六日)自澳底(現為鹽寮公園)登陸臺灣,並在澳底設立行宮(即仁和宮現址)。日據時代本鄉改名為『貢寮庄』,光復之後改稱為『貢寮鄉』。

 

由福隆火車站前右方的福隆街二巷騎行,接外隆林街過鐵路小橋後,於左側路邊可見到立有紀念碑,上面寫著日本人的名字吉次茂七郎,該紀念碑就是用來紀念因開闢草嶺隧道,積勞成疾過世日本工程師的事蹟。吉次茂七郎紀念碑,位於舊草嶺隧道北口附近(福隆端),1924 年 (大正 13 年) 草嶺隧道貫通的時候,為了表彰他的事蹟而立下此碑來紀念他,見證當年施工的艱辛。背面的碑文有些以難辨認,紀念碑的上的文字,有些模糊,因為在過去愚眛無知的時代,曾經為了掩蓋碑文而被人塗上水泥,碑文已毀,而後再除去水泥。正面可以看得出吉次茂七郎幾個字,背面就有些不容易辨識了,日文夾雜著漢字,依稀可以推敲出大概的意義。 台灣大正時期鐵道的二大工程,對當時來說這樣巨大的工程是很不容易的,分別為下淡水溪橋和三貂嶺草嶺隧道。下淡水溪橋工程師為飯田豐二先生,草嶺隧道則為吉次茂七郎先生。

 

古道越嶺點往石城的入口亦有指標牌,上頭書寫著通往石城隧道口站,隧道口站? 那隧道口在那裡呢?穿越濱海公路下往漁村,於右方濱海公路下方,即可見到昔日的隧道口,此為舊草嶺隧道的南口,隧道口原來被紅磚給封了起來,後來修建自行車道,讓塵封已久的隧道得以重見天日。隧道南口的上方,則有草書寫的白雲飛處,而新的草嶺隧道就在舊的右前方,順著鐵道旁的路徑走一小段,發現是通往路旁的廢棄軍營。舊草嶺隧道長 2165 公尺,是座紅磚造型隧道,兩側隧道口都有題字:北口題字(福隆端):制天險,提字人:新元鹿之助。南口題字(石城端):白雲飛處,提字人:賀來佐賀太郎。宜蘭線鐵路在民國六十九到七十四年間進行雙線化工程,日本時代興建的這座隧道太窄,不能鋪設兩線軌道,所以就在旁邊開一新的隧道,取代原日本時代興建的草嶺隧道。

 


 


 


 


 


 


 

 

 


=================我是分隔線=================

 

 

 

 


【台北縣 貢寮鄉 三貂角燈塔】

 


公元一六二六年西班牙遠征艦隊初到臺灣,航行到今日的三貂角一帶,發現一山聳立,山形分立如三個山頭,而且形似貂,同時隊中就有一名叫「santiago」的士兵起而呼之,遂以其名為所見的岬角命名,現在習稱的三貂角就是「santiago」音譯而成,但在西班牙統治這整個三貂地區,平埔族人也不叫自己生活領域為「三貂社」而叫做「kivanowan」(基瓦諾灣)。在漢人勢力進入這地區以後,「kivanowan」這個稱呼已不復存在,「三貂」這個名稱卻被保留下來,並用來當作整個區域的總稱,其他譯名也有稱做「山朝」或「三朝」者。

 

三貂角位於台北縣貢寮鄉的福隆海水浴場與宜蘭頭城間的濱海公路上,沿岸有著滿佈的巨石,海濤不斷拍打,形成特殊景觀,自燈塔處可遠眺海岸風光,是一處賞景、觀日出的最佳的角度。有台灣眼睛之稱的三貂角燈塔有著白色外觀,面海部分為圓弧形,內部設有展示館,四週風景極為雅緻,在燈塔主體下設陳列室,陳列全國燈塔的分布圖、郵局發行的燈塔郵票及關稅總局的主要業務,並陳列不同的燈具零件及模型。因位處台灣最東點,台灣最早可以看到太陽的地方,在此地觀看日昇是最為壯觀。是第一座對外開放民眾參觀的燈塔。

 

三貂角堅硬的沉積岩,緊緊地攫住台灣的最東點。附近海面暗礁密布、地勢險要;沿岸又經常大霧瀰漫。文獻記載中,在此地觸礁遇難的船隻不計其數,因此光度排名全台第二亮的三貂角燈塔應運而生。

 

遼闊的三貂角,只有卯澳和馬崗兩個村落,村內有很多取材自當地岩石所蓋的房屋,非常有特色。從入冬到春天,密布在礁岩上的青苔為三貂角被上綠衣,也帶來豐富的魚群。加上寬闊的海蝕平台,讓三貂角成為高手雲集的磯釣名所。視線在海岸邊搜尋,一大片養殖漁業早已將原有的海岸線重新釐定。面對這個既定事實,我們要深思的是,如何在其間取得平衡點,讓東北角美麗海岸線能永生不息。

 

再往裡看,草嶺古道從福隆翻山越嶺直達大里,它曾是連接淡水廳和噶瑪蘭廳的「淡蘭古道」重要路段,如今由上空眺望,這段路竟然是從山陵中截路開闢,巧妙地避開艱巨的岩石和沿海的遙遠路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