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 秀林鄉 清水斷崖 之 姑姑子斷崖】

 


這次去探訪蘇花公路的舊路『蘇花臨海道』舊隧道群。那些舊的、荒廢的事物,總是有種無法言喻的魔力,昔日舊路的水泥和紅磚,都會訴說著一段段的歷史。

 

蘇花公路大略的演變,最早是從西元 1874 至 1879 年,由夏獻綸與羅大春率軍開鑿,清代後山古道其中之一的「後山北路」,即為現在所稱的『蘇花古道』;西元 1914 至 1916 年的日治時期,完成蘇澳到花蓮首次完整連通的「沿岸理蕃道路」;一直到西元 1916 至 1927 年的日治時期,在蕃情較安定後,開鑿完成的「東海徒步道」,應該說這才是現今蘇花公路的前身,之前的後山北路與理蕃道路,路徑大多是越過一座座的山頭,大多不在現在的蘇花公路上。

西元 1927 年至 1945 年,由原來的「東海徒步道」擴建為汽車可通行的「蘇花臨海道」,鑿有 11 座隧道,主要都在清水斷崖路段。清水斷崖,廣義來說是指和平至崇德之間,綿延約 20 公里的斷崖陡壁,地質以片麻岩與大理岩為主。由於岩性硬質,能維持陡峻的邊坡而不致崩壞,因此山崖壁立且險峭。狹義的清水斷崖則指小清水至石硿仔之間,長約 3 公里的崖岸。另有一種看法認為清水斷崖是指小清水南北兩側的臨海山崖,意即和仁臨海短隧道迄石硿仔為止,長約 5 公里的山稜而言。

 

日治時期,即對清水斷崖這段海岸作了細分,即和中至和仁之間的山壁稱為姑姑子斷崖,和仁至小清水之間的山壁稱為卡那岡斷崖,小清水至石硿仔之間的山壁稱為清水斷崖,石硿仔至崇德之間的山壁稱為得其黎斷崖。在未開鑿蘇花公路之前,各斷崖之間築有聯繫的徒步道路,統稱沿岸理蕃道路。

 

廣義的清水斷崖自海平面急遽拔昇,在短短的距離內抵達峰頂。自北而南,許多山峰超過 1000 公尺以上,如和中的飛田盤山﹙1402 公尺﹚,和仁的右岸山﹙1148 公尺﹚,石硿仔的清水山﹙2407 公尺﹚,崇德的立霧山﹙1273 公尺﹚等。但實際上,臨海第一道稜線的垂直陡壁,在姑姑子斷崖約高450 公尺,在卡那岡斷崖約高 375 公尺,在清水斷崖約高 900 公尺,在得其黎斷崖約高 300 公尺。儘管陡崖並未直抵峰頂,唯從海平面起至海拔 250 公尺的山稜卻極為陡峭,攀登尤為困難。

 

西元 1945 國府接收台灣,發現隧道外的路段安全還是受到威脅,便又開闢更長、更內部的隧道來代替原隧道,此外也拓寬為全線雙向。民國 60 年(1971 年)和平隧道完成,公路不再繞行姑姑子斷崖,而日治時期開鑿的短隧道(8 至 11 號)也就廢棄了。這段廢棄的蘇花臨海道路段,都因植被過密、或崩塌過於危險等因素而無法靠近。

 

雖然最想看的是象鼻隧道(8 號隧道),但是如果只能靠兩隻腳步行,根本無法走到象鼻隧道。而象鼻隧道那些未完成的部份,只能找時間再去探探。這次只有從和平隧道北口外側的海灘,看到姑姑子斷崖路段 11 號、10 號、和 9 號隧道口,卻也稍稍紓解心中的部分遺憾。和平隧道南口望去似乎可以步行,下次記得帶頂安全帽,不然看著那些掉落的石塊,心裡還真會有點擔心安全。
 

 



蘇花臨海道,姑姑子斷崖路段,11 號隧道北口。遠景。

 



蘇花臨海道,姑姑子斷崖路段,11 號隧道北口。近照。

 



蘇花臨海道,姑姑子斷崖路段,11 號隧道南口下方礫石灘上,死河豚。有好多好多的河豚就這樣掛掉了,最毒的魚也一樣不敵大自然呀。

 



蘇花臨海道,姑姑子斷崖路段,11 號隧道南口。近照。

 



蘇花臨海道,姑姑子斷崖路段,11 號隧道南口下方海蝕洞。

 



蘇花臨海道,姑姑子斷崖路段,10 號隧道北口。遠景。

 



蘇花臨海道,姑姑子斷崖路段,10 號隧道北口。近照。

 




蘇花臨海道,姑姑子斷崖路段,9 號隧道北口。遠景。

 



蘇花臨海道,姑姑子斷崖路段,9 號隧道北口。近照。

 



蘇花臨海道,姑姑子斷崖路段,臨別一瞥。準備開車離開。

 



倒車時發現車陷落於沙灘中。

 



熱心的原住民開沙灘車來幫助推陷落於沙灘的車,也剛好海邊有沙灘車,幫了很大的忙。

 



只有一輛沙灘車幫忙,拉得動車子嗎?

 



一輛拉不動,趕快找救兵。

 



車子陷入軟沙中動彈不得,只好再找一輛沙灘車來幫忙拖救。

 



大伙兒一起研究。

 



因有沙灘車的幫忙,一步一步的慢慢將車推至路邊。

 



最後是出動二輛沙灘車拖救,才結束這個窘境。

 



和中海邊沙灘。

 

 

 


=================我是分隔線=================

 

 

 


 

 

 


【花蓮縣 秀林鄉 清水斷崖】

 


名列台灣八大景之一的清水斷崖,位於清水山東側,自和平至崇德之間,地質上屬於斷層海岸,主要由大理岩、片麻岩及綠色片岩所構成,岩質堅硬密實不易崩落,故能維持陡峭壁立的山崖斷壁。清水斷崖為斷層構造所形成的海崖,約二億五千年前,本區海中生長著珊瑚、貝類、藻類等生物,這些生物的遺骸堆積成,當含碳酸鈣的沉積物,經由成岩作用形成石岩灰岩,隨後又因上層岩石不斷深埋,石灰岩退變質為大理岩,約九百萬年前,歐亞皮塊與菲律賓板塊開始發生碰撞作用,且持續進行,因此,不斷隆起,加上豊沛的雨水,上覆的岩層受風化侵蝕作用剝失,深處的大理岩於是退漸抬升露出地表,這就是清水斷崖大理石崖壁的形成由來。

 

台灣的蘇花公路北起蘇澳鎮、南迄花蓮市,全長 118 公里,其前身源於清光緒年間「沈葆楨」來台巡防時所修築的三條連繫台灣東西兩岸交通的道路之一,即所稱的「北路」。光復後北路列入省轄道路,改稱為「蘇花公路」,並開始搶修各處受損路段。蘇花公路採管制放行單向通車方式,直到 1990 年 10 月 25 日才拓寬完成雙向通車,近蘇澳路段山區道路居多,花蓮區段則為臨海公路,景觀壯麗。清水斷崖是崇德、清水、和平等山臨海懸崖所連成的大塊大石崖,前後綿亙達二十一公里,成幾近九十度角直插入太平洋,高度均在八百公尺以上,氣派雄偉,號稱世界第二大斷崖。

 

現在的蘇花路段大部分重新建過,以開鑿新隧道來拓寬道路,而依傍清水斷崖雄偉景色的蘇花公路臨海舊道,則變成是另一段寧靜優美的觀景步道。步行於舊路看著寧靜的山脈,俯瞰海浪拍打岩石激起的波濤,感受陣陣的微風,宛如置身於一條上下不著天地的空中走廊,令人著迷。這段斷崖皆為片麻岩和大理石所組成,質地堅硬,不易風化崩墜,千萬年來巍然矗立于台灣東岸,清水山東南大斷崖尤其險峻,絕壁臨海面長達五公里,非常壯觀。

 

當行車於山壁斷崖與無垠汪海之間,猶似騰雲凌空,上有巨壁千仞,下為汪洋萬頃,更覺得驚險無比,也因此感知前人艱辛拓荒的痕跡,宛若眼前掠過了一篇山海與人的壯麗詩篇。清水斷崖上臨危岩斷崖峭壁,下臨碧波汪洋萬頃,形勢雄奇景觀驚濤拍岸壯麗無比。清水斷崖也是東海岸線觀賞日出的絕佳去處,當一輪紅日自海平線緩緩昇起,傾刻間霞光萬丈映波於黃金海岸的燦美,盤桓眼底、憾動於心間,令人由衷歆詠大自然鬼斧神工混然天成之美。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