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 吉安鄉 光華河岸、化仁海堤、南濱公園、北濱公園、將軍府】
『兩潭自行車道』連接鯉魚潭及七星潭,其中有一段「濱海線自行車道」瀕臨太平洋,從「花蓮大橋」南岸為起點,沿途行經「洄瀾灣廣場」、「台開心農場」、「AMIS 海祭廣場」、「化仁海堤」、「洄瀾橋」、「太平洋公園」、「南濱公園」、「北濱公園」、「曙光橋」、「花蓮鳥踏石公園」、「花蓮港景觀橋」、可以直行至「七星潭」。
「濱海自行車道」,在自行車道的路線中,有公共廁所、公園、停車場,甚至還有自行車租借站,如果是從外地來的朋友,也可以租借腳踏車或是電動腳踏車,來沿著太平洋騎乘,或是徒步行走,欣賞廣闊的海洋讓人心曠神怡。
『兩潭自行車道』經過整體規劃,不用擔心會與汽機車擠道,這一路上都有由過去的鐵道改建的單車道,整條路上綠意盎然、安全性高,一路上走走停停、看看海、吹吹海風,格外心曠神怡。除了騎單車,北濱公園還有沙灘排球、極限運動等場地供三五好友玩樂,另外還有親子戲水區,是當地人平時最喜愛的散步好去處。
洄瀾灣廣場位於兩潭自行車道化仁及光華段間,而串連花蓮縣七星潭及鯉魚潭之間的兩潭自行車道,是許多單車族到花蓮的必遊景點之一。整個「迴瀾灣」都是以大理石做路標,前面是花蓮溪出海口,又稱「洄瀾灣」,濱臨太平洋,花蓮新興的景點。旁邊是「台開心農場」的入口,看著「台開心農場」的馬場,還不到馬兒運動時間,所以只看到空曠的草坪而已。
到達花蓮溪口有一座飛魚造型的路標,象徵阿美族是捕魚的民族,後面是海祭場地,往左是「光華河岸自行車道」可到達花蓮大橋;往右是「濱海自行車道」可連接南濱自行車道。這處場地經常辦理捕魚祭、日出祭及健行等大型活動。
花蓮溪在「迴瀾灣」這裡出海,與太平洋黑潮交會,激蕩出澎湃洶湧海浪,形成洄瀾,這也是花蓮名稱的由來。因花蓮溪夾帶大量砂石,加上流速慢,被海浪堆積成沙洲,除左前方狹小出海口外,裡面形成一片平靜水域,除颱風季節帶來大量水量,才有機會將沙洲沖開。
「迴瀾灣」曾舉辦過全國帆船及風帆錦標賽,也是鳥類的天堂,外海是花蓮港。對岸是花蓮山,海拔 77 公尺,又稱「77 高地」,前方是「嶺頂岬」或「嶺頂沙洲」,它是海岸山脈的起點,也是欣賞花蓮月彎海岸及日出最佳的位置。
溪中沙洲長滿蘆葦,但看不到一隻水鳥,後面嶺頂岬上有一座祭拜鄭成功的國姓廟,站在那裡可欣賞壯闊的太平洋,及美麗月灣海岸,有人稱它為天涯海角,整體景色看來美得像潑墨山水。
往回走是「台開心農場」生態花卉區,生態池長滿荷花,與後方的中央山脈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園區裡沒有太多的建築,幾棵椰子樹就能顯現出後山純樸風貌。這裡位於花蓮溪沖積扇末端,地下水豐富,聽說以前這裡是片濕地,現在闢建為生態池,並種植許多水生植物。
水池中放了兩顆大理石,簡單的造景,除了一些水生植物外,也種了一些重瓣的「牡丹荷花」。這個季節沒種太多花卉,廣闊的草地與綿延的中央山脈,簡單而優美的景色。這裡強調的是親子休憩園區,綠頭鴨飼養池人人都可以接近,能近距離觀看鵝鴨優游其間,還可在花叢間、石頭上撿到鴨蛋。
吉安鄉阿美族的捕魚祭,每年六月左右都會在『AMIS 海祭廣場』舉辦,海祭場附近除了有洄瀾灣開心農場、新天堂樂園、貨櫃星巴克等景點外,這裡同時也是花蓮濱海線自行車道與光華河岸線自行車道的交會處。
這裡為清末花蓮港街舊址處,說到『AMIS 海祭廣場』的歷史,早年隨著南島文化的大遷徙,促成阿美族在台灣沿岸登陸,因此有著在海邊形成聚落以捕魚為生的文化,海祭場是傳承捕魚祭與阿美族海洋文化的重要場域。『AMIS 海祭廣場』前方就是洄瀾灣,也就是花蓮溪出海口,是遠眺花蓮山 (七七高地)、眺望太平洋、欣賞日出與賞鳥的好地方。
『化仁海堤』在『AMIS 海祭廣場』與『太平洋公園南濱段』之間,『化仁海堤』自行車道也漆上藍色的波浪造型,旁邊可以看到花蓮溪出海口,海岸山脈的起點,接著是海崖谷、遠雄海洋公園所在的鹽寮。『化仁海堤』一邊望太平洋,另一頭則是中央山脈,雲霧在山邊繚繞,美不勝收。
『化仁海堤』往北邊望,可以看到花蓮港口的紅燈塔,其中也囊括了太平洋公園南北濱段的海灣。另一邊則是往可以看到台 11 線、花蓮溪出海口,遠方看到海岸山脈。化仁海堤以緩草緩坡,搭配海洋風格景觀設計,就像海浪拍打一樣。化仁海堤銜接兩潭自行車步道,也看的到單車客在騎自行車。
『化仁海堤』有『吉野石羊』的裝置藝術,每隻羊的表情都略有不同,總共有八隻。吉安在日據時代的舊名為吉野,當時的吉安是官營第一個移民模範村,據說當時移民搭船就是至南濱再換乘竹筏登陸,石碑上寫的是灣生的故事。
『吉安海濱公園』位在吉安溪出海口,視野很好,往東邊可欣賞一望無際海洋、往西邊則看到中央山脈。『普照橋』跨越吉安溪,代表東邊太陽升起時陽光普照,橋梁連接南濱海堤和化仁海堤,除了大山大海外,還可望見花蓮南北濱整個海灣。由於海邊屬岩岸地形,岸邊有許多大大小小石頭,有不同的漂亮花紋。
『吉安海濱公園』設置海洋動物意象的觀景平台及海龜裝置藝術作點綴,利用活潑的配色,鼓勵及吸引民眾親近海岸環境。其中打造海龜造型裝置藝術,代表有沙灘及乾淨的水環境,海龜才會上岸,帶入「養灘」及「環保」意涵。
另外,海濱公園旁有一座客家景觀橋梁,鄉公所命名為「洄瀾橋」,景觀橋結合濱海客家移民路徑與海邊客庄,造型以先人登陸洄瀾灣的接駁船作為設計,紀念客家遷徙艱辛歷史。因鄰近太平洋公園,吸引許多民眾健行、跑步或騎自行車運動,欣賞出海口秀麗景色。洄瀾橋白色橋身搭配紅色纜繩,設計靈感來自客家移民「駁仔船」。
花蓮太平洋公園包含南濱段及北濱段。太平洋公園介於花蓮港和美崙溪之間,是花蓮市區極具海洋風情的休憩區,白天是散步、看海的熱門地點,也常看到風箏在空中飛翔,一望無際的遼闊海景,不論是動是靜,都能盡情徜徉在這塊海邊樂園。
南濱公園依著南濱海岸線建置規劃,保留原始的自然地景,坐在岸邊大顆的石頭上,可遠眺整片太平洋與新月造型的「洄瀾新灣」,在海堤旁,連接兩潭自行車道,公園環境乾淨,並規劃行人休息的座椅,幅員寬廣。
南濱公園內設有羅馬風格的中央廣場,擁有停車場及公共廁所,並規劃出兒童遊樂場等區域,整體的規劃也很便民,有無障礙設施是老人家的福音。園區內設置不少浪漫裝置,也可帶小朋友走上觀景台,欣賞遼闊的大海景觀,天氣好時,看著海景、吹著海風,享受悠閒的假日時光。
南濱公園入口處有一座樓梯,樓梯口的左側矗立一座寫著「太平洋公園」的帆船雕像,順著後方的斜坡走上去,就能直達白沙遊戲場。也可以選擇走樓梯上去後直通遊戲場,但斜坡的坡度平緩好行走,更適合全家出遊的旅客漫步。大片的戲沙坑上有一座木製海盜船,船上有平衡橋、攀岩牆、攀爬網以及溜滑梯等設施,一旁還有鳥巢鞦韆與彈跳床等遊具。
北濱朝日沙灘公園,有鯉躍龍門入口意象,並結合 3D 彩繪藝術,包含直徑長達 30 公尺的巨幅 3D 畫作「寰宇巨龍」、活靈活現海,洋世界彩繪牆及鏤空拍立得相框等大型裝置藝術。還有極限運動場、親子戲砂池與排球場等設施。
太平洋公園會不定期舉辦假日市集或藝文表演活動,白天可以騎自行車、散步,晚上這裡則是聽濤、觀星的景點。其中南濱段擁有最新的海盜船溜滑梯與天然沙灘,讓小孩可以一邊玩一邊欣賞療癒蔚藍海,放電到不想回家。一旁還有自行車道,可以享受海風吹拂的悠閒與愜意,浪漫步調加上靜謐氛圍,讓這裡成為熱門的打卡景點。
依海岸線建置的南濱公園,保留了最原始的自然地景,可遠眺整片蔚藍太平洋與新月造型的「洄瀾新灣」,是免門票的超人氣秘境。公園環境乾淨,設有羅馬風格的中央廣場、停車場、公共廁所、無障礙設施與提供民眾休息的座椅,還有小朋友最愛的兒童遊樂場等區域,是個適合親子同遊與網美打卡的好所在。
斜坡盡頭就能看見戲沙池,白沙映著藍天還有背後一片汪洋,呈現出動人的畫面。戲沙池中不只有沙,還有海盜船、鞦韆、彈跳床,豐富的 設施再加上白沙,讓戲沙的樂趣加倍,來訪的每個小朋友都玩的不亦樂乎。
由知名漫畫家蕭言中所創作「愛的溜滑梯」,以大象親子遊戲的畫面所衍伸的遊樂設施,讓到此遊玩的親子家庭,同時也能感受蕭老師的異想世界。戲沙池旁邊就是南濱段腳踏車步道,步 道路面平整非常好走,騎車與散步都非常適 合。非常適合親子家庭在這玩沙、看海、吹海風,一起享受愜意的午後時光,就是最簡單地幸福。
太平洋公園濱臨太平洋,園內小橋流水,亭榭樓閣,草地上還有許多海洋生物塑像,公園規劃有露營區、椰子園、馬術區、兒童遊樂場、海上遊樂中心及民俗村等設備齊全的娛樂設施。天清氣朗時,可見拖曳傘、風箏飛揚於天空;入夜則是攤販雲集,萬燈如晝,人潮湧動。
越過山坡狀的堤防,是一望無際的太平洋及一塊塊巨大醒目延伸入海的消波塊,有人坐在消波塊上體驗都市生活中難得的優閒自在;遠方有點點白色船身點綴在碧海藍天中,任思緒在海風中飛翔。來此一遊會有全新的感受。
「太平洋公園」,整座園區幅員廣闊,分為南濱段及北濱段,若從煙波花蓮館騎乘單車可沿著兩潭自行車道,先行經擁有大型 3D 彩繪裝置藝術的北濱段,還有極限運動場、沙灘排球場等,接著往南騎乘,可遠眺無敵太平洋海景。
我們由太平洋公園,經兩鐵自行車步道,來到「花蓮將軍府 1936」。「花蓮將軍府 1936」的「美崙溪畔日式宿舍群」位於近花蓮市區、美崙溪下游左岸,建於 1930 年代的八幢日式木造宿舍擁有獨特的建築風貌,包括單幢與雙併格局、四周水泥單斜坡式排水溝、磚砌煙囪等,是花蓮發展歷程中重要的文化資產,具備豐富的城市、建築及文化藝術價值。
進將軍府坐在建築物階梯上,可以聽聽風的聲音、看看樹葉交錯穿插的樣子,就能感受到花蓮的美。於園區增設防災水池也是作為未來緊急水源使之用,同時兼具防汛功能。透過災修經費之挹注,並以防災避災之設計概念。除了提供多元豐富的美食外,園區還有一間極具質感的「花凜和服屋」。店內來自日本的『著付師』提供遊客正統浴衣、和服的體驗。
「花蓮將軍府 1936」日式庭園結合原有老樹之共融設計,使園區內的文資建築與周遭庭園環境融合,打造出花蓮獨有之日式氛圍文化場域。其中一幢歷史建物新增室內下沉區設計,同時透過外推玻璃帷幕及竹編夾泥牆完整外露,塑造出不同於園區內其他各棟建築之原有設計,增添建築變化趣味性。
「花蓮將軍府 1936」往北可抵達七星潭,占地廣闊,也是花蓮市民放鬆身心、假日休閒的好去處。公園內設置有涼亭與座椅,提供民眾野餐聚會的場所。另外設有極限運動場及沙灘排球場,讓喜愛運動的人,能在此盡情的活動筋骨、舒暢身心。
《我要怎麼去》
★ 自行開車:
(1)、臺北方向南下:國道五號 → 省道台九線 → 即可抵達「花蓮將軍府 1936」。
(2)、台東、屏東方向北上:省道台九線 → 即可抵達「花蓮將軍府 1936」。
★ 大眾運輸:
(1)、花蓮火車站前搭 1123、1129、1132、1132A、1133、1136、1141A、至「花蓮醫院」站下車,走到「花蓮將軍府 1936」。
.延伸閱讀:
※ 官方網站:lin.ee/csIdzWN。
※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zh-tw/花蓮將軍府。
※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8975827。
@ 花蓮縣.吉安鄉|兩潭自行車道.光華河岸自行車步道,『南濱路一段 (省道台十一丙線)』,與『花東海岸公路 (省道台十一線)』的交叉路口。
@ 花蓮縣.吉安鄉|兩潭自行車道.光華河岸自行車步道,『南濱路一段 (省道台十一丙線)』,與『花東海岸公路 (省道台十一線)』的交叉路口。
@ 花蓮縣.吉安鄉|兩潭自行車道.光華河岸自行車步道,『南濱路一段 (省道台十一丙線)』,與『花東海岸公路 (省道台十一線)』的交叉路口。
@ 花蓮縣.吉安鄉|兩潭自行車道.光華河岸自行車步道,『南濱路一段 (省道台十一丙線)』,與『花東海岸公路 (省道台十一線)』的交叉路口。
@ 花蓮縣.吉安鄉|兩潭自行車道.光華河岸自行車步道,『南濱路一段 (省道台十一丙線)』,與『花東海岸公路 (省道台十一線)』的交叉路口。
@ 花蓮縣.吉安鄉|兩潭自行車道.光華河岸自行車步道,與『花東海岸公路 (省道台十一線)』的交叉路口。
@ 花蓮縣.吉安鄉|兩潭自行車道.光華河岸自行車步道,與『花東海岸公路 (省道台十一線)』的交叉路口。
@ 花蓮縣.吉安鄉|兩潭自行車道.光華河岸自行車步道,與『花東海岸公路 (省道台十一線)』的交叉路口。
@ 花蓮縣.吉安鄉|兩潭自行車道.光華河岸自行車步道,與『花東海岸公路 (省道台十一線)』的交叉路口,回望交叉路口。
@ 花蓮縣.吉安鄉|兩潭自行車道.光華河岸自行車步道,導覽解說牌。
@ 花蓮縣.吉安鄉|兩潭自行車道,『光華河岸自行車步道』與『化仁堤岸自行車步道』的交叉路口。
@ 花蓮縣.吉安鄉|兩潭自行車道,『光華河岸自行車步道』與『化仁堤岸自行車步道』的交叉路口。
@ 花蓮縣.吉安鄉|兩潭自行車道,『光華河岸自行車步道』與『化仁堤岸自行車步道』的交叉路口。
@ 花蓮縣.吉安鄉|兩潭自行車道,『光華河岸自行車步道』與『化仁堤岸自行車步道』的交叉路口。
@ 花蓮縣.吉安鄉|兩潭自行車道,『光華河岸自行車步道』與『化仁堤岸自行車步道』的交叉路口。
@ 花蓮縣.吉安鄉|兩潭自行車道,『光華河岸自行車步道』與『化仁堤岸自行車步道』的交叉路口。
@ 花蓮縣.吉安鄉|兩潭自行車道,『光華河岸自行車步道』與『化仁堤岸自行車步道』的交叉路口,回望交叉路口。
@ 花蓮縣.吉安鄉|兩潭自行車道、普照橋,俯瞰七腳川溪 (吉安溪) 出海口。
@ 花蓮縣.吉安鄉|兩潭自行車道、普照橋,俯瞰七腳川溪 (吉安溪) 上游。
@ 花蓮縣.吉安鄉|兩潭自行車道.普照橋,俯瞰七腳川溪 (吉安溪) 下游出海口。
@ 花蓮縣.吉安鄉|兩潭自行車道、普照橋,北端橋頭,遠眺『七腳川人行陸橋』。
@ 花蓮縣.花蓮市|兩潭自行車道、普照橋,北端橋頭,遠眺『洄瀾橋』。
@ 花蓮縣.花蓮市|兩潭自行車道、普照橋,北端橋頭,回望普照橋。
@ 花蓮縣.吉安鄉|兩潭自行車道.觀景平台,俯瞰七腳川溪 (吉安溪) 下游出海口。
@ 花蓮縣.吉安鄉|兩潭自行車道、太平洋公園 (南濱) 路段。
@ 花蓮縣.吉安鄉|兩潭自行車道、太平洋公園 (南濱) 路段。
@ 花蓮縣.吉安鄉|兩潭自行車道、太平洋公園 (南濱) 路段。
@ 花蓮縣.吉安鄉|兩潭自行車道、太平洋公園 (南濱) 路段。
@ 花蓮縣.吉安鄉|兩潭自行車道、太平洋公園 (南濱) 路段。
@ 花蓮縣.花蓮市|兩潭自行車道、太平洋公園、南濱段、忘憂亭。
@ 花蓮縣.花蓮市|兩潭自行車道、太平洋公園、南濱段、忘憂亭。
@ 花蓮縣.花蓮市|兩潭自行車道、太平洋公園、南濱段、忘憂亭。
@ 花蓮縣.花蓮市|兩潭自行車道、太平洋公園、南濱段、忘憂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