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天主堂 (14).JPG
@ 花蓮縣新城鄉新城天主堂。


【花蓮縣 新城鄉 新城天主堂】

新城天主堂位於新城公園旁,原址為日治時代的新城神社,仍遺有不少神社遺跡,如鳥居、參道、石燈籠、狛犬、古碑等。抵達新城公園,看見公園旁的巷道口立有一座牌樓,橫面寫著「新城公園」。這座牌樓是昔日新城神社的鳥居, 外觀已略有改變。由這條巷道進入,前行約一百公尺,即來到了公園旁的新城天主堂。天主堂的入口,也有一座牌坊, 上頭寫著「天主教會」,這是神社的第二座鳥居,樣式略有添增,但鳥居的原型保存完整。

走在花蓮新城鄉的新城天主堂 (新城神社) 內,有股幽靜,當天造訪時候並沒有遊客,大概是平日關係,這邊雖然已經被改成天主教建築,但是仍然可以看到日本神社留下來的鳥居、手洗石、石燈與石獅及狛,看到幾乎被植物攀滿的諾亞方舟船型教堂,加上神社建築的交融,真是特別的景象。

鳥居對面的馬路旁有兩棵樟樹老樹,另一側的馬路轉角處,也有一棵瓊崖海棠樹,都是新城鄉列管的珍貴老樹。 走進天主堂,筆直的通道,兩側有教會建築,前方又有一座鳥居,而這條筆直的通道就是昔日神社的參道了。 通道兩側可以看到一座座的石燈籠,外型稍有改變,或被嵌入圍牆成為圍牆裝飾。 在天主教的園區,卻可以看見神社的御神燈,不同的宗教景物並存於一域。

來到裡面的這座鳥居,兩側各有一尊石獅子,是昔日神社的狛犬,獅臉表情已漸模糊。通過鳥居,左側為昔日神社的手水舍,如今已成為一座涼亭。通道前面有小石階,通往更高的平台,石階兩側又各有一尊石獅子,也是神社狛犬模樣, 基座分別刻著「萬福源」、「聖母園」。

再往前走,又有小石階通往更上一層的小平台。這處小平台就是昔日神社的本殿所在了,如今改建為一座聖母亭, 有一尊聖母雕像。這一路走過來的通道,逐層而上,正是日本神社的格局。聖母亭周遭有松林環抱, 環境幽雅靜謐,烏居、狛犬、松林,都是神社舊物,如今陪伴著天主教的聖母,融洽共處一園。

新城躍上歷史舞台,是在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這一年,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率領軍隊開闢北路(蘇花古道)通往台灣後山。 《羅大春開山日記》記載:「新城漢民僅三十餘戶耳。外盡番社也。」清軍進入奇萊,光緒四年(1878)發生「加禮宛事件」,撒奇萊雅族(Sakiraya)遭受清軍鎮壓而離散, 從此隱入阿美族,成為消失的族群。

日軍繼清軍之後來到花蓮, 則以新城事件揭開了太魯閣戰爭的序幕。教堂門前旁側有一座小花園,花草間有一塊直立的石碑,路過的遊客,若沒注意,可能會以為只是花園裡的造景石頭而已。 碑石背面的碑文模糊難辨,正面刻有「殉難將士瘞骨碑」。這是日治時代的古碑,是為了紀念「新城事件」。 新城神社的創建,就是源自於明治二十九年(1896 年)發生的「新城事件」。

明治二十九年,是日本領有台灣的第二年,當時日軍花蓮港守備隊派出一支分遣隊,來到今日的新城天主堂附近建立監視哨,由結城亨少尉負責。 這一年年底,因為監視哨的日本士兵欺侮一名太魯閣族婦女,引起族人憤慨,而於 12 月 23 日襲殺新城監視哨全部十三名官兵,史稱「新城事件」。 事件之後,日軍動員軍警,並聯合阿美族部落,對太魯閣族展開進攻,然而受阻於太魯閣峽谷的險峻而無功而返,後來只好改採懷柔政策。

此後十幾年之間,雙方陸續發生大大小小的衝突。立場強硬的台灣總督佐久間佐馬太上任後,決心以武力促使太魯閣族歸順。大正三年(1914 年),總督府動員超過萬名兵力,以四路夾擊,進攻太魯閣族,史稱「太魯閣戰役」。就在這一年,日本政府派員重新收埋新城事件遇害的士兵遺骸,並建造一座木造的小神祠,加以祭祀。大正八年(1919 年),小神祠因風災而倒塌,次年重建為「殉難將士瘞骨碑」,就是今日新城天主堂小花園裡的這塊石碑了。

昭和十二年(1937 年)十月,日本政府在新城事件遺跡處,擴大建造新城神社,包括了三座鋼筋水泥鳥居、參道、石燈籠、手水舍、狛犬、本殿祭台等設施。新城神社落成的八年之後,日本戰敗投降,新城神社隨之黯然關閉,神社遺跡如今散見於新城天主堂的園內。 當年這塊「殉難將士瘞骨碑」矗立於堂皇之地,如今則默默隱身教堂小公園的花草之間。

1945 年日軍撤台後,當地居民長期不滿日軍統治,因而將神社拆除,僅剩下混凝土的鳥居、石燈籠及守護靈獸、手洗舍、石碑等等。1956 年天主教會瑞士籍神父傅光業到此傳教,並在神社原址設立花蓮縣第一所幼稚園,直到 1964 年才由聖奧斯定咏禮會出資,購地興建現今的天主教堂。而在現任的神父戴宏基爭取之下,該處神社遺址已於 2005 年 2 月列入縣定古蹟。

雖然日本神社是異教信仰,然而在此地創建教會的神職人員,不但不以為意,反而認為新城神社是歷史遺跡,應該加以保存。 當年天主堂的神職人員為避免新城神社的鳥居遭到拆除的命運,便將鳥居造型稍作改變,改為中式牌樓的型式,而使鳥居得以獲得保存。

來到新城天主堂,除了參觀神社遺跡之外,新城天主堂的建築也有可觀之處。 這座教堂落成民國五十五年(1966),船型的造形,外觀宛如一艘巨舟。因為歷史讓兩個不同的宗教信仰共存,來到這裡儘管我們並未信仰這些宗教,但看到神社中的鳥居和石燈籠與天主教的十字架和聖母像都能共存,會覺得這氛圍的安定與美好,讓人有心平氣和的舒適感。

離開新城天主堂(新城神社),同樣在博愛路上有間佳興冰果室不能錯過。走進裡頭,可以看到種多媒體報導過這一家店,這家店出名就是檸檬汁,一大瓶檸檬汁售價 100 元,喝起來真的很純很好喝,可以補充維生素C促進身體健康。不過天氣實在太熱,我們喝完檸檬汁之後,還到對面的冰店買枝仔冰吃。

佳興冰果室的隔壁就是新城照相館,班駁的痕跡,是這間老照相館走入百年歷史的證明。我們來的時候沒有看到照相館的主人,這裡正是由張孝全、張睿家、楊淇所主演電影"盛夏光年"的劇照取景地。沾滿灰塵的玻璃櫥窗,裡頭存放的是滿滿的回憶。

自從重新鋪蓋了新的外環道後,人潮與車流便不再從這裡經過,加上數位科技不斷推陳出新,只有老舊設備的照相館也因此沒落了,因此正式宣告歇業了。即便如此,走過半個多世紀的照相館,卻為許多花蓮人留下了青春的影像,也見證了小鎮的興旺與繁榮。雖然這裡不是個大的觀光景點,就有著花蓮獨特濃厚的風情,與時間所留下的歷史軌跡。

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張張老相片時會很感動,因為這上頭是承載著多少人的回憶。晚餐我們也在附近的『長興小吃店』用餐,價格公道,經濟實惠。

 

延伸閱讀:
◎ 官方網站:http://tour-hualien.hl.gov.tw/Portal/Content.aspx?lang=0&p=005030001&area=2
◎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新城天主堂
◎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17541904

 

新城天主堂 (5).JPG

 

新城天主堂 (1).JPG

 

新城天主堂 (3).JPG

 

新城天主堂 (12).JPG

 

新城天主堂 (13).JPG

 

新城天主堂 (15).JPG

 

新城天主堂 (16).JPG

 

新城天主堂 (17).JPG

 

新城天主堂 (18).JPG

 

新城天主堂 (19).JPG

 

新城天主堂 (20).JPG

 

新城天主堂 (21).JPG

 

新城天主堂 (22).JPG

 

新城天主堂 (23).JPG

 

新城天主堂 (24).JPG

 

新城天主堂 (25).JPG

 

新城天主堂 (26).JPG
石獅為神社的鎮邪之物,在聖母園階梯旁各保存一對石製的守護靈獸。

 

新城天主堂 (27).JPG

 

新城天主堂 (28).JPG

 

新城天主堂 (30).JPG
位於鳥居右側的靈獸,面朝左,嘴巴開開且含著一顆珠子(玉石),稱為「阿」

 

新城天主堂 (31).JPG
另一隻閉著嘴,則稱為「吽」。

 

新城天主堂 (29).JPG
「阿吽」的音譯,分別代表萬物的「初期」與「結束」。 

 

新城天主堂 (32).JPG

 

新城天主堂 (33).JPG

 

新城天主堂 (34).JPG

 

新城天主堂 (49).jpg

 

新城天主堂 (50).jpg

 

新城天主堂 (52).jpg

 

新城天主堂 (51).jpg

 

新城天主堂 (35).JPG

 

新城天主堂 (36).JPG

 

新城天主堂 (37).JPG

 

新城天主堂 (38).JPG

 

新城天主堂 (6).JPG

 

新城天主堂 (4).JPG

 

新城天主堂 (7).JPG

 

新城天主堂 (11).JPG

 

新城天主堂 (8).JPG

 

新城天主堂 (9).JPG

 

新城天主堂 (10).JPG

 

新城天主堂 (39).JPG

 

新城天主堂 (40).JPG

 

新城天主堂 (41).JPG

 

新城天主堂 (42).JPG

 

新城天主堂 (43).JPG

 

新城天主堂 (44).JPG

 

新城天主堂 (45).JPG

 

新城天主堂 (46).JPG

 

新城天主堂 (47).JPG

 

新城天主堂 (48).JPG

 

新城天主堂 (2).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