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縣 瑞芳鎮 宜蘭線鐵路 瑞芳、員山、猴硐隧道群】
日據時代興建的宜蘭線鐵路,自縱貫線八堵分歧,經基隆市暖暖區的暖暖到達瑞芳鎮境內的四腳亭、瑞芳、猴硐、三貂嶺,穿越大山三貂嶺,至雙溪鄉的武丹坑 (現牡丹站)、頂雙溪 (現雙溪站),再接貢寮鄉的貢寮、澳底 (現福隆) 等站,穿越大山草嶺抵宜蘭線,終點是宜蘭縣的蘇澳。這項鐵道工程,於大正六年(1917 年)12 月,由宜蘭、八堵南北兩端展開施工,原本預計五年內完工,卻由於工程艱難,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工程的延宕,直到大正十三年(1924 年)11 月底才全線通車。
日據時代興建的宜蘭線鐵路,通過台灣東北角雪山山脈的餘脈,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碰到實在無法跨越的障礙,還得考慮採取開鑿隧道,為得是能截彎取直。隧道工程其中以草嶺隧道及三貂嶺隧道最為艱鉅。而瑞芳至雙溪的路段,就有九座隧道,是宜蘭線隧道最密集的路段。這九座隧道分別為瑞芳一號、瑞芳二號、瑞芳三號、員山一號、員山二號、員山三號、猴硐隧道、三瓜子隧道及三貂嶺隧道。
日據時代的瑞芳有句諺語:「一錢鑽九孔」,是指瑞芳至雙溪的火車票價一元日幣,可以鑽過九個「磅空」(「隧道」的台語發音),意思是說雖然貴但還是值得。民國 73 年(1984 年),宜蘭線鐵路雙向通車,新建的雙軌隧道正式啟用,日據時代宜蘭線所興建的單軌隧道大多閒置,任其荒廢,而逐漸被人所淡忘。瑞芳至牡丹的九座隧道,除了內瑞芳與基隆河鐵路橋樑相接處的瑞芳隧道,仍保留提供單向行駛之外,其餘八座隧道都被雙軌隧道所取代。
瑞芳到猴硐之間,大正九年(1920 年)1 月 27 日 以前所完成的火車隧道,因配合民國 73 年宜蘭線鐵路全線雙向通車,所新建的雙軌隧道開始使用,而退居幕後閒置至今。其舊隧道位置由瑞芳往猴硐依次如下:瑞芳埔頭平交道附近原來的「瑞芳一號隧道」,現對應的雙車隧道為「龍潭隧道」;埔頭與內瑞芳中間原來的「瑞芳二號隧道」,現對應的雙車隧道分成二段,分別為為「龍鎮隧道」與「柑坪隧道」;內瑞芳與基隆河鐵路橋樑相接處原來的「瑞芳三號隧道」,目前靠西邊的舊隧道目前依舊提供單軌行駛,改稱「瑞芳隧道」,靠東邊則是民國 73 年所新建的「頌德隧道」。
宜蘭線鐵路過基隆河鐵路橋樑後,往南有三個連續隧道,通稱為員山隧道群,當地人士則稱之為「三也磅空」。由瑞芳起算自猴硐止,台鐵分別命名為「第一員山隧道」、「第二員山隧道」、「第三員山隧道」。員山隧道群位於苧子潭對岸的基隆河岸,必須由圓山橋跨河過去。在員山隧道群靠山邊,也是有平行的雙軌新隧道,為民國 73 年所建的「福住隧道」。由員山隧道群再往南則為「猴硐隧道」,位於猴硐火車站介壽橋邊,旁邊靠山裡也有一個雙軌隧道,名稱為「示德隧道」,也是配合民國 73 年宜蘭線鐵路雙軌拓寬工程所新建的隧道。
沒照片沒真相,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我要怎麼去》
◎ 自行開車:中山高北上,下濱海交流道至暖暖,遇第一個紅綠燈右轉水源路,上 62 快速道路,至瑞芳,續行台2丁公路,再右轉 102 縣道,過瑞柑陸橋後,右轉北 37 鄉道,直行即可至猴硐。
◎ 大眾運輸:搭台鐵東部幹線,至猴硐站下車。或從瑞芳市區搭乘 808 公車至猴硐車站。
◎官方網站:http://www.tourism.tpc.gov.tw/_file/1906/SG/25598/D.html。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猴硐煤礦生活園區。
◎參考網誌:平溪線耍寶加驚險一日遊。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2128211。
◎參考地圖:第一、第二、第三員山隧道:http://wikimapia.org/23560597。
由瑞芳火車站出發。
瑞芳埔頭平交道附近的瑞芳一號隧道北口。瑞芳火車站前就是的明燈路,抵達埔頭鐵路平交道時,過鐵路右轉逢甲路,見明燈路二段2巷指標,沿著鐵軌旁前的小路前行約一百多公尺,就看見瑞芳一號隧道北口。
瑞芳一號隧道北口。
瑞芳一號隧道北口內砌石。
瑞芳一號隧道保存的狀況良好,寬約二公尺,隧道內的路面鋪了水泥路,也設有路燈。而隧道壁牆斑駁老舊的砌石及紅磚,在微弱的泛黃燈光照映下,散發著濃烈的歲月滄桑氣氛。
隧道呈半月狀,走到隧道一半,便可看到對向之入口,隧道全長約一百五十公尺左右。
回首再看一下瑞芳一號隧道南口內砌石及紅磚。
瑞芳一號隧道南口。
瑞芳埔頭平交道附近的瑞芳一號隧道,現對應的雙車隧道為龍潭隧道。此為龍潭隧道的北口。
龍潭隧道南口。
出了隧道口,龍潭隧道南口就在旁邊。
回頭可清楚看到龍潭隧道與瑞芳一號隧道,兩個幾乎平行隧道的南口端。這條小路與鐵道近在咫尺,並未設任何柵欄,這也表示這裡沒人逗留,既然沒有安全顧慮,所以就沒設柵欄了。
回頭遠望龍潭隧道與瑞芳一號隧道,兩個幾乎平行隧道的南口端。
從瑞芳一號隧道南口續行一百多公尺,就可抵達瑞芳第二隧道。不過二號隧道座落在鐵道對面,就在 102 縣道公路(明燈路一段)旁,從鐵道這頭看不見舊隧道口。瑞芳二號隧道北口,就位於公路旁柑坪社區石碑旁的小公園內。
繞回鐵路平交道,至對面 102 縣道公路(明燈路一段)旁柑坪社區。隧道口的牆面繪有礦工出礦坑的圖畫,將火車隧道口,營造成是礦坑口的意境。瑞芳二號隧道的北口已被水泥牆封閉,無法進入參觀。
從瑞芳二號隧道的南口,雖然也在 102 縣道公路旁,但附近雜草叢生,難以接近。繞到下一個柑坪鐵路平交道,左轉逢甲路沿鐵路走,瑞芳第二隧道口南口,就位於新蓋的隧道「柑坪隧道」南口旁。
瑞芳二號隧道的入口已被紅磚牆封閉,無法進入參觀。上面紅磚牆爬滿了藤蔓,需要近看才得以辨視。
龍鎮隧道北口,就位於 102 縣道公路(明燈路一段)旁。
龍鎮隧道南口,就位於 102 縣道公路旁,柑坪社區石碑旁的小公園內,而瑞芳二號隧道北口也在小公園內。
新蓋的隧道就在瑞芳二號隧道北口旁邊,分別是「龍鎮」、「柑坪」隧道,兩座隧道前後相連,彼此相距僅十幾公尺而已。此為柑坪隧道北口。
新蓋的隧道就在瑞芳二號隧道北口旁邊,分別是「龍鎮」、「柑坪」隧道,兩座隧道前後相連,彼此相距僅十幾公尺而已。此為柑坪隧道北口。
「柑坪隧道」南口雖然也在 102 縣道公路旁,但附近雜草叢生,難以接近。繞到下一個柑坪鐵路平交道,左轉逢甲路沿鐵路走,「柑坪隧道」南口就位於瑞芳二號隧道的南口旁。由「柑坪隧道」南口望進去,可隱約看到龍鎮隧道南口。
「柑坪隧道」南口附近的自強號列車。
瑞芳三號隧道北口。瑞芳三號隧道是這九座舊隧道中,至今仍在使用的舊隧道,現已改名為『瑞芳隧道』。
瑞芳三號隧道北口。
瑞芳三號隧道南口。
頌德隧道北口。當時鐵路局僅在其旁另建一座「頌德隧道」,與『瑞芳隧道』兩座隧道分別提供單向使用,讓南來北往的列車通行。
頌德隧道南口。
頌德隧道南口。
頌德隧道南口。
從瑞芳開車往猴硐或九份方向,102 號縣公路經過這裡的「瑞柑陸橋」時,在橋上的高點,望向基隆河的方向,就可以看見兩座隧道的北口。要探訪兩座隧道的南口,由圓山橋通往蛇子形直駛至路底,可以到達兩座隧道的南口旁的基隆河鐵橋。蛇子形位於瑞芳基隆河大轉彎的河段附近,相傳地名是因當地的小山像蛇狀而得名。而基隆河流經此地,河道彎曲,有如蛇形,或許也給了人如此的想像。
看完三座靠近瑞芳的隧道,接下來的為員山隧道群。那三座隧道,由瑞芳起算自猴硐止,台鐵分別定名為「第一員山隧道」、「第二員山隧道」、「第三員山隧道」,位於苧子潭對岸的基隆河岸,必須由圓山橋跨河過去。
福住隧道北口。臺鐵是在民國 73 年 (AD 1985 年) 拓寬宜蘭縣鐵路,福住隧道由於是更靠山而建,所以隧道更為寬大且改建為雙線,以取代舊單線的員山子第一、第二及第三隧道。
福住隧道北口。福住隧道總長度 393 公尺。
福住隧道北口。
福住隧道北口旁的衛兵哨塔。橋隧連是戒嚴時期,警備總部擔負全國重要橋樑與隧道安全的防護部隊,進入台北市的聯外橋樑則由憲兵部隊負責。警總全台國約有七個橋隧連編制,許多人早年搭乘火車前往各地時,經過橋樑或隧道口,都可發現橋隧連的衛兵哨塔,或發現哨兵端槍對列車敬禮,這就是橋隧連的單位。此衛兵哨塔隸屬當年警備總部橋隧 102 連 3 班瑞芳班。
警備總部橋隧 102 連 3 班瑞芳班軍營位於福住隧道旁山坡上,居高臨下,可惜軍營目前已成為附近居民種菜的基地。此為通往軍營的水圳橋。
警備總部橋隧 102 連 3 班瑞芳班旁舊鐵道路基,由「第一員山隧道」北口回望。這條舊隧道群的路,很多年以前,鎮公所也曾開闢過,也有不少人騎單車過,只是後來缺少維護,荒草蔓延,就又沒人走了
警備總部橋隧 102 連 3 班瑞芳班旁舊鐵道路基,可以看到埋在道渣裡的水泥枕木。
「第一員山隧道」北口。員山第一、二、三號隧道,因為前後相續,而被猴硐人稱為「三也磅空」。舊員山子隧道群,於大正八年 (民國八年) 四月竣工,建築的承包商為『株式会社大倉組』,也就是今日日本的『大成建設株式会社』。
「第一員山隧道」北口。進入「第一員山隧道」幾十步,磅空向右成弧狀轉彎,還沒感覺到一片漆黑時,已隱約有光線射進來。因此不帶手電筒也是可以的,只是目前路基不平,須緩步慢行。
「第一員山隧道」南口。隧道口石砌的牆壁,綠苔蘚垢累累,小樹枝穿牆而出石砌的洞門。
「第一員山隧道」南口。隧道內為石砌洞門,洞內下部側壁為石造,上部拱為紅磚,紅磚部分有些有露出「S」字樣,是日治時代撒木耳煉瓦會社的紅磚。紅磚砌成的拱頂,古味盎然,隨時可見歲月的痕跡。
「第一員山隧道」南口。「第一員山隧道」為員山隧道群最長的隧道,長度約 48.3 公尺。蝙?出沒注意,切勿被蝙?給嚇住。
「第二員山隧道」北口。由「第二員山隧道」北口望向「第三員山隧道」北口,兩個隧道均不長。
「第二員山隧道」北口。舊員山第二隧道長度約 39.4 公尺,第三隧道長度約 32.1 公尺。
「第二員山隧道」南口。由「第二員山隧道」南口望向「第一員山隧道」南口,見不到「第一員山隧道」北口。
「第三員山隧道」北口。舊員山第三隧道長度約 32.1 公尺。
「第三員山隧道」南口附近隧道內的台鐵標誌水泥磚。
「第三員山隧道」南口附近由隧道內向外望去。
「第三員山隧道」南口。舊員山第二隧道長度約 39.4 公尺,第三隧道長度約 32.1 公尺。
福住隧道北口。等待火車拍攝火車出「磅空」的畫面。沒等多久,隧道裡又傳來隆隆聲響,接著就看見一列莒光號列車駛出福住隧道。
回頭可清楚看到「福住隧道」與「第三員山隧道」,兩個幾乎平行隧道的南口端。「福住隧道」是宜蘭線新建的雙軌隧道,舊鐵道員山隧道群就在福住隧道旁邊,佇立於員山仔分洪道對側的基隆河畔。
示德隧道北口與在旁的衛兵哨塔,此衛兵哨塔隸屬當年警備總部橋隧 102 連 3 班瑞芳班。
示德隧道北口。臺鐵是在民國 73 年 (AD 1985 年) 拓寬宜蘭縣鐵路,由於示德隧道是更靠山而建,所以隧道更為寬大且改建為雙線,以取代舊單線的猴硐隧道。
猴硐隧道北口。
猴硐隧道北口旁的標示牌。
猴硐隧道南口。舊猴硐隧道長度約 48.3 公尺。
過猴硐隧道往南循柴寮路續行,而這條車行的柴寮路,就是昔日舊宜蘭線鐵道的路基。
示德隧道北口。
示德隧道北口。
=================我是分隔線=================
【臺北縣 瑞芳鎮 三貂嶺車站、三瓜子隧道、與三貂嶺隧道北口】
三貂嶺的地名來由充滿風國異味,據傳是早期西班牙人來到台灣,見東北角一帶的景色風光很像故鄉的聖地牙哥,因此很興奮地喊出:「St. Diago」(聖地牙哥),便以此命名,譯音演變成今日的「三貂角」。此地車站腹地狹小,鐵路緊靠陡峭的山崖,車站旁著臨著基隆河谷,樸拙的日式舊車站,散發出一股令人懷舊的氣息。
三貂嶺只是宜蘭線鐵路上的一個小站。宜蘭線鐵路與平溪線鐵路在此交會,一般觀光客很少會在這裡下車,除了當地居民外,大概只有登山客會在此下車。基隆河對面河岸的山壁上,有一座以前宜蘭線鐵路單線時期的舊隧道,這是日據時代所建築的隧道。宜蘭線鐵路雙軌化完成之後,沿線遺留了不少舊隧道,這就是其中的一座「三瓜子隧道」。
本來由侯硐至三貂嶺的公路尾段,被三貂嶺隧道口上方的山丘所阻絕,因此末段未通。後來公路單位終於決定施工,搭建陸橋橫跨宜蘭線鐵路的「三貂嶺隧道」,將尾段打通,侯三公路才正式全段通車。這個道路工程,也意外的使已被草土堙沒多時的日據時期「三瓜子隧道」遺址重見天日,而成為三貂嶺車站附近的一個歷史景點。
隧道口的造型非常典雅,隧道口的題字,更襯托了建築的氣勢,和現代水泥牆面的隧道比起來,可以稱得上是頗有美感,只可惜在停用後一直任它荒蕪,可能終有一天,逃不過崩落到下方的基隆河裡的命運。日據時代的工程技術不像現在這麼先進,開鑿隧道是件大工程,而且是要貫穿三貂嶺這座山脈,工程艱鉅,這條隧道的開通,如同草嶺隧道一樣,在台灣的交通的開拓史地位上,有重要的意義。
「三瓜子隧道」工程大約完成於大正七年至大正八年之間(1918 年至 1919 年),為貫穿三貂嶺的鐵路隧道工程的其中一段。也因為工程艱鉅、地位重要,所以在隧道口上,有當時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的題字:「至誠動天地」。「至誠動天地」這幾個字表現了當時人們對於隧道貫通的興奮,也可以看出前人尊天敬地的精神。若無緣來到風景秀麗的三貂嶺礦村,若有機會搭火車經過三貂嶺車站時,一出站一定要往對岸一望,看得清楚這美麗的隧道。
「至誠動天地」是由當時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所題字。明石元二郎於大正七年(1918年)七月就任台灣總督,在台任職只有短短一年三個月而已。不過他卻是日本統治台灣五十一年、十九位總督當中,惟一死後葬在台灣的總督。明石元二郎任期短暫,但任內規劃嘉南大圳及開發日月潭水力發電,政績卓著。大正八年七月,明石元二郎因生病而返回日本就醫,同年十月二十六日病逝。其家人依其生前遺願而將他葬於台北市的三板橋墓地,三板橋的現址在林森北路旁的十四號公園。
「明石元二郎」這個名字在台灣早已被人遺忘。民國八十六年台北市政府強制收回林森北路附近被居民長期占據的市地,闢建第十四、十五號公園。拆除大批違建時,人們才發現雜亂的違章建築區裡隱藏著一座被人遺忘的台灣總督墳墓,「明石元二郎」塵封的歷史記憶才被打開。
三貂嶺車站就在公路的基隆河對岸。從公路這頭望過去,很能感受到這個車站侷促狹小的腹地,車站左側則有廢棄的民宅幾乎半懸於河床之上,連車站的廁所都向基隆河的河床爭地。從公路上居高下望,看見平溪線與宜蘭線在此地分手。平溪線的鐵軌朝基隆河的源頭而去,宜蘭線則鑽進「三貂嶺隧道」裡。三貂嶺隧道長 1,852 公尺,僅次於「草嶺隧道」,為宜蘭線蘇澳段第二長隧道。
想一探三貂嶺隧道南口嗎?請參閱:臺北縣雙溪鄉 三貂嶺隧道南口。
《我要怎麼去》
◎ 自行開車:中山高北上,下濱海交流道至暖暖,遇第一個紅綠燈右轉水源路,上 62 快速道路,至瑞芳,續行台2丁公路,再右轉 102 縣道,過瑞柑陸橋後,右轉北 37 鄉道,直行至底即可至三貂嶺車站。
◎ 大眾運輸:搭台鐵東部幹線,至三貂嶺車站下車。
◎官方網站:http://www.tourism.tpc.gov.tw/_file/1906/SG/25598/D.html。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猴硐煤礦生活園區。
◎參考網誌:平溪線耍寶加驚險一日遊。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2128211。
宜蘭線鐵路跨越基隆河的「三貂嶺橋」,對面的隧道上寫著「三貂嶺隧道」。
宜蘭線鐵路跨越基隆河的「三貂嶺橋」。
宜蘭線鐵路跨越基隆河的「三貂嶺橋」。左側火車經平溪線,蜿蜒入村,沒入長長的山洞,直通菁桐。
平溪線是大致沿著基隆河前進,一路上可飽覽基隆河的河谷風光。
三瓜子隧道北口,三瓜子隧道南口出來,大約中間有五十公尺,再接上舊三貂嶺隧道。三瓜子隧道北口於侯三公路下方,沒辦法接進隧道口,整個題字被隧道上方的植物整個掩蓋。
三瓜子隧道北口,洞口上方留有日治時代的石碑題字「至誠動天地」,不禁教人遙想早年打通隧道的艱困。
三瓜子隧道北口。被植物包覆著的日本時代舊隧道,不太容易認出原來是座隧道。
右邊的平溪線,蜿蜒入村,沒入長長的山洞,直通菁桐。左邊的宜蘭線,同樣跨過基隆河,穿過更長的三貂嶺隧道,通往宜蘭。
三貂嶺車站北邊的明隧道。四周荒涼無人,山勢峻峭。
站在三貂嶺站的月臺,左右望去,只見寂靜的車站,右邊的月台緊挨著山壁,左邊建築物的後面就是基隆河,鐵道在這邊微微的沿著山壁彎曲。。
太魯閣號。
平溪線與宜蘭線鐵路交會點旁,從菁桐平溪方向過來的平溪線列車。
三貂嶺鐵路隧道前方約一百公尺處,從三貂嶺方向過來的平溪線列車,由此分叉彎斜而去。
「三貂嶺隧道」隧道口旁有一兩戶人家,上方為侯三公路橫跨宜蘭線鐵路「三貂嶺隧道」的陸橋。
平溪線與宜蘭線鐵路交會點旁的宜蘭線鐵路「三貂嶺橋」近景。
平溪線與宜蘭線鐵路交會點旁的宜蘭線鐵路「三貂嶺橋」遠景。宜蘭線往左彎通過三貂嶺隧道繼續南行,平溪線則仍循基隆河谷進入平溪鄉。
「三貂嶺隧道」北口石刻。
參考地圖。感謝網友 607 熱心提示加入詳細的三瓜子隧道地圖圖示。
=================我是分隔線=================
【臺北縣 瑞芳鎮 宜蘭線鐵路 四瑞一號、二號、深澳隧道】
台灣宜蘭線沿途的風景就囊括了山林、河地、田園、海岸等特色。故宜蘭線的橋樑多,隧道也多。目前宜蘭線的隧道有 22 座,再加上蘇澳臨港線內的隧道 (蘇東隧道),就有 23 座隧道之多。
宜蘭線從八堵站起經過四腳亭站,第一個隧道 (四瑞一號隧道),從瑞八公路下方穿越而過。緊接著第二個隧道 (四瑞二號隧道) 一出,映入眼簾的依舊是基隆河,這裡是釣魚者的天堂;第三座隧道 (深澳隧道),緊臨深澳支線而建,是鐵道迷所稱的高低隧道。其實下方的隧道只能稱做是遮體,並不能以隧道而論。
四瑞一號隧道北口。
四瑞一號隧道南口。
四瑞二號隧道北口。
四瑞二號隧道南口。
深澳隧道西正線,北口。
深澳隧道東正線,北口。
深澳隧道西正線,南口。
深澳隧道東正線,南口。
=================我是分隔線=================
【臺北縣 瑞芳鎮 宜蘭線鐵道 (舊) 四腳亭一號、二號隧道】
宜蘭線鐵道初期為單線,此段鐵道除了為了與宜蘭連絡之途,最重要的是可以整合瑞芳的礦業資源而開闢之鐵道,四腳亭、瑞芳、猴硐為煤礦生產重地,運輸為最各事業最重要的一環。
宜蘭線鐵路自八堵分歧後沿著基隆河河谷而行,基隆河在四腳亭由於河道蜿蜒,形成有好幾處河彎地形。舊宜蘭線鐵路在四腳亭地區,並沒有像新的鐵路一樣有截彎取直,而是順著右岸基隆河前進,在橋上望著筆直進隧道的鐵軌,原本想隨性的等看看有沒有火車可以拍,可是因為太隨性了,完全不知道火車時刻,於是繼續沿著四腳亭埔路尋找宜蘭線鐵道 (舊) 四腳亭一號、二號隧道。
宜蘭線鐵路,自日據時代大正六年 (1917 年) 十二月開始興建單軌鐵道,自縱貫線八堵分歧,經基隆市暖暖區的暖暖到達瑞芳鎮境內的四腳亭、瑞芳、猴硐、三貂嶺,穿越大山三貂嶺,至雙溪鄉的武丹坑 (現牡丹站)、頂雙溪 (現雙溪站),再接貢寮鄉的貢寮、澳底 (現福隆) 等站,穿越大山草嶺抵宜蘭線,終點是宜蘭縣的蘇澳。
宜蘭線鐵路過了暖暖車站後,跨過基隆河,一路就沿著基隆河右岸往瑞芳方向前進,然後就來到了瑞芳的四腳亭地區。四腳亭來源的典故,是因為在該地區設有四腳(四個柱子)的涼亭,供往來的行人休憩喝茶因而得名。舊的宜蘭線鐵路在四腳亭地區並沒有像新線鐵路一樣有截彎取直,而是順著基隆河前進,基隆河彎過四腳亭,掘鑿曲流、寬廣階地和隱沒的壼穴,由此就可以知道四腳亭地區地形的多變。
在一次開車回台北辦事的途中,從 64 號快速道路的瑞芳交流道下去,回頭往北開到四腳亭車站附近,這兩座隧道就近在咫尺了,從萬興宮旁的小路,繼續往內走一小段路,來到一個鐵路橋台,就已經差不多到了這兩座隧道之間的小橋。這兩座隧道,淹沒在荒野蔓草之中,來到隧道口,隧道的建築型式,門口採用水泥磚砌成的牆面,遠遠的還可以看到第二座隧道。第二座隧道前面,因為有條小山溝,所以搭了一座一個鐵路橋台在這邊。
火車的隧道,攸關行車安全,想當然建材的使用不能馬虎,隧道所採用的紅磚,是當年很多重要建築都會採用的 TR 清水磚,磚頭的密度高,拿在手上重量感十足,也因此使用此種磚造的建築,經過多年颱風及地震的侵襲,依然是屹立不搖。磚造的隧道,在台灣鐵道上相當的少見,兩座隧道的上半部全是採用 TR 清水磚所搭建,底部以水泥磚為基底,可見日本人對於火車行車安全的重視。也期待地方政府朝向觀光發展的企圖心,把這兩座只有當地人才知道的隧道整理了出來,規劃成一個鐵道公園。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23564702。
=================我是分隔線=================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