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縣 竹南鎮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碑 (龍神碑)】

 


『 尖筆山』橫亙竹南鎮公義、崎頂及大埔三里,是苗栗縣與新竹市界山之一,它原來的高度為 102 公尺,但十多年前二高開闢時,將山頭一闢為二,形成筆架形的東峰和西峰,因此現在東峰最高海拔只有 97 公尺。由於竹南地形上是中港溪下游沖積平原,全鎮平均海拔約僅一公尺,所以在尖筆山上可北眺新竹市香山、內湖,東望廣源智慧園區,南瞰科學園區竹南基地和市區,西覽臺灣海峽,展望條件良好。

 

『 尖筆山』擁有美麗景觀,昔日竹南八景中,『筆山虹彩』便是描繪它黃昏夕照彩霞繽紛,及雨後彩虹倒映之美;民國初年吟松館主提作『尖樹摩天鳥逡巡,峰前莫問利名人,迎來煙水消塵慮,旭日穿雲絕妙辰』,也是詠讚尖峰迎旭之勝景。

 

此外『 尖筆山』也是古戰場,據史載: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議和,割讓臺灣等地,日軍派兵接收時,臺民不甘喪權,匯聚義民廣勇及楚、淮等守土抗日。乙未年〈西元 1895 年〉八月,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近衛師團接收台灣,展開為期數月的乙未戰爭。日軍近衛師團由北至南攻至尖筆山下,義軍首領徐驤、吳湯興、楊載雲等率眾激戰抵抗,日軍雖以野炮、軍艦陸海夾攻,仍屢攻不下,但終因義軍兵力短少且火力耗弱而含恨退守,史稱乙未年尖筆山之役〈西元 1895 年〉。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碑當然是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有關。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是與台灣最有密切關係的日本皇族成員,是當時明治天皇的皇叔。因為他死於台灣,成為日本時代五十年中的神格代表。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史蹟,原先以台灣神社、台南神社,澳底征台紀念碑為主,後來在 1930 年前後,全台灣只要是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台灣經過的地方,即使只睡過一夜,確定經過的,路線上都建了紀念碑或紀念物,全台約有數十處。

 

這些『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物,全成為殖民政府欽定的最高規格史蹟紀念物,用最好的材料,蓋好之後皆明令保護;此外,全台大大小小神社幾乎也有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牌位。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神格化,本就是日本殖民政權統治的手段。『 尖筆山之役』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亦曾在尖筆山駐足,是故日治政府在尖筆山的山上興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碑;國府播遷來臺之後,紀念碑被予以搗毀,然『鎮鄉寶壁』圓石卻仍留存,成為觀光景點和歷史古蹟。

 

來到尖筆山下的墓園,找不到往山上的入口,繞了墓園一圈又回到原點。路旁發現一個紅磚道階梯,階梯旁有小石獅,和保護環境清潔的警示碑。既沒指標,只好下車走看看墓園的紅磚道。階梯步道半山腰有一座思親台,由思親台可以遙望整個墓園,整個山凹處都是墓園。循著階梯,發現右邊有一條竹板跨過的簡易木橋,過橋有一山徑沿崚線向上。我們正在納悶難道是由此上去,於是就走上去看看。 

 

此路上去都是泥土路,有人工開鑿的痕跡,走沒多久已來到山頂,終於找到這座被破壞的尖筆山『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碑 (龍神碑)。這座碑網路上很多人找不到,因為底下是墓園區,沒人敢上來 ; 而且上來要走土石山徑,很難找到。

 

尖筆山有名的元寶狀大紀念碑,是日本人所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碑。回想 1895 年乙未抗日之役,三千保家衛國的義軍在尖筆山列陣,抵抗從竹塹南下的日軍。雖然原碑文已不知去向只剩基座,底座的日期、敘述也被水泥塗掉,元寶狀大紀念碑依舊幽幽訴說著過去的歷史。這裡是竹南鎮內的最高點,在頂峰上可以俯視整個竹南、頭份市區,中港八景之一「筆山虹彩」即是此地,站在高崗上那微風吹拂,一絲懷古的情懷,不禁油然而生,不也訴說著先人蓽路藍縷的艱辛歲月。

 

依據網路資料,這是 1942 年所立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尖筆山​司令所紀念碑;因日軍​征台統帥北白川宮曾在​此發號施令而得名。國民黨跟日本人都一樣,換了政權就想破壞古蹟,掩蓋歷史。日本人統治台灣拆了城牆,推行皇民化運動 ; 國民黨政府來台拆了神社,紀念碑都是如出一轍。

 

回程發現尖筆山勝景碑,尖筆山勝景碑位於步道右側,並非古碑。碑文如下:
尖峯迎旭
尖樹摩天鳥逡巡
峯前莫問利名人
迎來煙水消塵慮
旭日穹雲絕妙辰

 

回家查了竹南鎮公所的網站,尖筆山頂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碑,已被改名為『龍神碑』。引述原文:
三、龍神碑:據傳尖筆山一帶地形類似「龍蝦」,以尖筆山為身軀,尾端收於公義路一帶,俗稱「龍蝦穴」,日治時期修築鐵路,在龍蝦尾部與雙螯的部位鑿開兩洞〈即今一號、二號子母隧道〉,破了風水。後又有頭份客籍人士在龍蝦首〈今北戶聚落〉,興築私人陰宅,導致崎頂地區雞不啼、狗不吠,遂求諸高人指點,在山頂第四公墓附近立「龍神碑」以鎮壓煞氣,至今石碑依然屹立。(以上引述自竹南鎮公所的網站)

 

如果詳查崎頂地圖的地形圖,就會發現如果鐵路是在「龍蝦」尾部與雙螯的部位鑿開兩洞,這隻龍蝦恐怕卷了好大一圈;但是就地形圖看來,尖筆山一帶地形實在不太像龍蝦。尖筆山有名的元寶狀大紀念碑,確是日本人所建,竹南鎮公所的網站中所謂『高人指點』莫非是指日本人?唯一確定的是,紀念碑所立時間,確實是在修築鐵路隧道之後;但是立紀念碑的原因,就與修築鐵路隧道完全無關囉。

 

補記『 尖筆山之役』:

 

日軍在 1895 年 6 月 22 日攻下新竹城,但台北至新竹之間,仍有抗日軍出沒,以游擊的方式,切斷日軍的補給,因此日軍欲往南進,則必須要清理埋伏在新竹以北的游擊軍。同年 7 月 31 日近衛師團長能久親王抵達新竹,準備部署新一波的掃蕩抗日軍的行動。義軍方面,則有自北部輾轉南下之淮軍、新楚軍、廣勇及中南部崛起支援的義軍,約三千餘名,陣地長達兩公里餘,駐守在尖筆峰,以對抗日軍的進擊。日軍於 8 月 6 日擬定作戰計畫,並預定 8 月 9 日對苗栗尖筆山發動攻擊,並將主力兵力進軍至苗栗縣城。8 月 8 日,日軍由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率領約九千名裝備精良的正規陸軍,兵分多路,向新竹城南方丘陵山區推進。分別攻陷尖筆山北方高地,因義軍強烈抵抗,攻勢暫停,當晚於牛埔山一帶就地露宿。8 月 9 日凌晨五時,北白川宮親自督戰,並發動陸海夾擊,日本海軍也派遣兩艘軍艦協助攻擊,分別是「吉野」、「速良」兩艘軍艦,兩軍艦從香山外海砲擊尖筆山據守的民軍。另一方面日本陸軍也動用到野炮,這是日軍登台首度使用野砲。民軍方面,由吳湯興、徐驤、楊載雲(在此之前陣亡,葬於頂大埔)等人率領,於各防地分頭應戰,雙方激戰八小時之後,敵我死傷慘重,民軍在炮火強烈的海路攻擊之下,快速瓦解。8 月 9 日清晨,日軍攻陷尖筆山,抗日民居喪失這個戰略要地後,民軍大舉向南方撤退,隨後日軍在沒有抵抗下,佔領苗栗縣城。

 



五楊高架道。

 



公義路。

 



公義路。

 



由此轉往尖筆山墓園。

 


 



尖筆山。

 



尖筆山下福德宮。

 



找錯路,找到民家去。

 


 


 


 


 


 



路旁發現一個紅磚道階梯,階梯旁有小石獅和保護環境清潔的警示碑。

 


 


 



階梯步道半山腰有一座思親台。

 



發現尖筆山勝景碑,碑文如下:
尖峯迎旭
尖樹摩天鳥逡巡
峯前莫問利名人
迎來煙水消塵慮
旭日穹雲絕妙辰。

 


 



階梯走到此,發現右邊有一條竹板跨過的簡易木橋。

 



難道是由此上去?就走上去看看。

 



此路上去都是泥土路,有人工開鑿的痕跡。

 


 



女王健步如飛。

 



走沒多久已來到山頂,終於找到這座被破壞的尖筆山紀念碑。

 



底座的日期、敘述也被水泥塗掉。

 


 



由思親台遙望整個墓園。

 


 


 


 


 


 



原碑文已不知去向只剩基座。

 


 



尖筆山古戰場聳立在大埔里內,是竹南鎮內的最高點,在頂峰上可以俯視整個竹南、頭份市區。

 



中港八景之一「筆山虹彩」即是此地,站在高崗上那微風吹拂,一絲懷古的情懷,不禁油然而生。

 


 


 



尖筆山地形圖,翻印自『台灣堡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y and Tom 的頭像
    Joy and Tom

    Joy and Tom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