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 中西區 台灣文學館】
台南觀光共分有八大園區,而台灣文學館被台南歸類在『民生綠園文化園區』內;民生綠園範圍以圓環為中心,圓環的中心為『湯德章紀念公園』,想進去裡面得經過車水馬龍的車道,東西南北都搞不清楚。
台灣文學館本身就是座富有歷史的國定古蹟,前身為日治時期台南州廳,落成於 1916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州廳遭美軍以燒夷彈擊中,原法國馬薩式屋頂全毀,幾乎只剩下外牆和頹圯的廳舍,可以說是滿目瘡痍。日本戰敗後曾荒廢數年,直到 1949 年國府遷台,空軍供應司令部從上海遷到台南時,才將這裡稍加整修進駐戰後稍經整修將屋頂改為兩坡式,一度改為「空軍供應司令部」。民國 58 年台南市府從空軍供應司令部接管,再將其改建為台南市政府。
台灣文學館因經歷不同單位與不同時期使用,致使建築本身許多構造因戰爭或年久失修而毀損,而臺南市政府於 1997 年遷至安平區,原址配合「古蹟再利用」,最後擇定這裡設立國家台灣文學館與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原來的舊建築,由建築師陳森藤於 1996 年開始進行古蹟修復,至 2003 年修築成為地上二層、地下三層之建築,面貌煥然一新。2003 年 10 月 17 日正式開館營運。
綠樹環繞的台灣文學館,典雅的建築、溫文的氣息,是文學館給人的第一印象,而靜謐、閒適則是徜徉在這空間裡的自在感受;位在台南的台灣文學館,是一棟 1913 年蓋的古蹟,屬於馬薩式樣建築,為日本設計師森山松之助的作品,這棟建築融合了歷史式樣、歐洲元素還有當時的美學,散發著典雅氣息,被認為是日治時代建築傑作之一。
台灣文學館的前身為台南州廳,由日治時期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森山松之助所建。森山松之助在台所主導興建的公共建築不勝枚舉,如總督府、台北官邸台、北州廳、台中州廳等,他可說是決定台灣公共建築設計風格的建築師,留下不少經典的作品。
出生在大阪的森山松之助,畢業於東京帝大大學院(今東京大學建築研究所),在校師承康德教授,後又追隨辰野金吾學習新古典主義,因此在他的作品當中有著濃濃的歐洲文藝復興色彩,及略帶辰野風格當中裝飾及強調形式化。他與台灣的緣分起於 1907 年負責東京「內國勸業博覽會」中的「台灣館」設計,並受好評。當時台灣總督府正在進行競圖活動,森山松之助相當積極參與,雖然最終獲獎的是野宇平治,卻由森山松之助負責工程,如今總統府的高塔及壯闊模樣,就是森山松之助進行設計修改。
台南州廳完成於日治大正五年(西元 1916 年),以古典歐陸風格設計出州廳的莊重與壯闊感。在平面配置上與台中州廳相仿,皆加大轉角主要入口的長度,使其兩側長度加長,讓正面更顯氣勢雄偉。森山松之助的建築融合歐洲建築的多樣風貌,古典風格的華麗裝飾,全展現在屋頂、柱式、山牆、斜塔、門廳等處,雖是仿照歐陸風格,但他卻靈活的將文藝復興、巴洛克、新古典風格融會其中,創造出屬於他自己獨特風格。
台南州廳運用的是法國第二帝國式樣馬薩式屋頂,綠色的弧線自上方而下,搭配牛眼窗及老虎窗更顯莊嚴,在厚重的屋頂形式下,兩側搭配對稱的洋蔥式圓頂,讓原本莊重的氣氛因幾許柔美線條增添生動的美感。為符合州廳給予人官方廳舍的莊重感,門口台基墊高一米,圓形拱廊、挑高的設計,搭配西洋古典的托次坎柱式,一共十二支,讓人感受到希臘神殿般的磅礡氣勢。
台灣文學館是台灣目前唯一一座以文學為主題的博物館,而這類型的博物館在全球都不算多,大部分的文學館多是以作家故居或是紀念館的方式呈現,所以台灣文學館開館至今也是在慢慢摸索中走出一條文學館獨特的道路,因為文學屬於較抽象的東西,沒有太多器物可以展出,不像歷史多可以透過情境展示,或是藝術則有畫作,文學館內的展示物品多以手稿、文物、書本、書信為主,或是利用投影劇場形式將文本透過戲劇方式展現。
台灣文學從早期原住民時代發展迄今,已累積大量的文學作品,且擁有豐富的內涵,但因為缺乏系統化蒐集、保存,而流散各處,因此經過文化界人士奔走呼籲,希望成立專門機構負責整理珍貴的台灣文學資產,台灣文學館就此誕生。
台灣文學館除了收藏、保存、研究功能外,更希望透過展覽、活動、閱覽區、兒童文學書房等,使民眾願意主動親近文學、喜愛文學,並以台灣文學為榮,進而帶動文化發展。自台灣文學館開館後,與附近的古蹟形成一個放射狀發展的文化園區,推動與增添台南古都的文化氛圍。
就文化面的演進來講,台南其實更適合,早期移民來台灣,最先開墾的地區就是台南,台南有很多作家文人,留下很多的作品,所以在文學角度而言,台南也展現了它的企圖心,想要在這城市裡擁有一座國家級的博物館。
葉石濤、陳曄、楊逵、賴香吟、馬森,還有近期文學館內展出的許丙丁,他們都是台南人。接觸作家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透過演講,另一種是跟作家徵集文物,這些文物對作家及其家人而言都是極珍貴的資產,文學館的「文學光廊」,因為這裡有時空、新舊交融、古今輝映的感覺,當光影投射下來時極有味道,非常適合坐在這裡休息看書。
台灣文學史長期因為政治、地緣因素,呈現間歇性斷層的窘境。這窘境產生的主因來自台灣文學常被視為邊陲文學或其紛雜書寫系統。而除了純文學之外,台灣通俗文學也在多語言變化的過程中,持續於臺灣主體性與中國文化間的夾縫中發展。目前普遍的分期方式,主要為:
(1)、宦遊文學時代(1652年—1844年)。
(2)、傳統文學移植時代(1844年—1920年)。
(3)、日治時期(1920年-1945年)。
(4)、反共與懷鄉(1945年-1960年)。
(5)、現代主義與寫實鄉土(1960年-1980年)。
(6)、多元化文學(1980年之後)。
在台灣文學入口處這裡設有語音導覽租借處,只要押個證件就可以租借語音導覽,帶著這個語音導覽在逛台灣文學館的時候,比較不會走馬看花。將台南州廳變更為台灣文學館其實深具意義,走一圈便能理解文學館代表的不只是建築與博物館的價值,而是深入台灣文化,從文學的角度去認識國土、語言、生活,以及異人踏過的足跡。
藉由文學我們建立出屬於台灣的歷史觀與文學觀,當這已是地球村的時代,要走出國際首先必須認知自己,才可能區別差異。藉由文學我們認識先民的生活情景,培養對土地的情感,也看見台灣人旺盛的生命力。將台灣文學館設立在這塊人文薈萃、文風鼎盛的古都更顯恰當。當跨進文學河流,在古樸莊嚴的建築裡,接觸台灣早期的文學,彷彿時光倒置。
國立台灣文學館:
電 話:(06) 221-7201。
地 址: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日 9:00~21:00。
交通:(公車) 1.2.6.7.10.11 於民生綠園下車,步行約 10~12 分鐘。
(公車) 88 於山林事務所下車。
(公車) 88 於孔廟下車,步行約 3~5 分鐘。
(公車) H31 (高鐵快線) 於建興國中下車,步行約 3~5 分鐘。
延伸閱讀:
官方網站:http://www.nmtl.gov.tw/。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台灣文學館。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26813645。
這是以前台南州廳旁的合同廳舍。所謂的合同廳舍就是警察及消防隊共同使用的廳舍,可以看到合同廳舍中間那一座高塔,在當時是在台南最高的建築物之一,當時如果發生火災時,只要爬上消防署的高塔,就能清楚的看到哪裡發生火災了,目前還是消防隊使用著這一個廳舍。
在台南很獨特也有趣的地方就是巷子了,很別有洞天,沿伸至二樓騎樓的巷子,具有採光跟通風的功能,因為每個時代條件不同,就會發展出不同的時代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