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 花蓮市 江口良三郎公園記】

 


這是一個連多數花蓮人都遺忘的地方,一個小小的紀念碑,被忽略在人來人往的自行車步道旁。然而花蓮今日能有這個港口,卻要由衷的感謝他。日治時期設置花蓮港廳,雖名為「花蓮港」,輪船必須停泊數百公尺以外的海中,再由小駁船來回接運,當時是由賀田組負責經營旅運業務,大量僱用阿美族壯丁負責搬運。但是接駁過程中,卻經常出現人貨掉進海裡的危險畫面,且至東北季風時期,巨浪滔天,船隻更不敢靠岸,花蓮的對外交通幾乎斷絕。因此建設一處安全可靠的港灣,在當時的花蓮可說是當務之急。

 

花蓮港廳第五任廳長江口良三郎,上任之後屢次提出築港計畫,但都因築港經費太大,不符經濟效益而被批示駁回。江口良三郎不死心,轉而以介紹花蓮港的風光明媚,地理環境絕佳的歌謠小調對日本本土宣傳;同時派花蓮港農業補習學校的阿美族青少年,組成「能高團棒球隊」遠征日本,企圖增加花蓮港的聲勢和氣勢,以打動日本人建港的決心。

 

江口良三郎派居住在美崙海濱的琉球漁民,下海觀察沿岸地質,再邀請專家測量探勘,終於證實美崙沿岸是一築港絕佳地點,這個結論讓他對築港的決心更加堅定不移。西元 1922 年(大正 11 年)江口廳長撥款三萬元在「鳥踏石」沿岸建造一個蹄形的防波堤,當時稱為「江口突堤」,現今位於花蓮高中前方海岸,以供漁船靠岸停泊。安頓好一個小型的漁船避風港之後,他又馬不停蹄的再重提築港計畫。

 

可惜江口良三郎因長年奔波,竟一病不起。西元 1930 年(昭和 5 年),繼任廳長豬股松之助繼續江口廳長的遺志,終於通過花蓮港築港案。當開工之日,地方首長與市民歡天喜地慶祝起工式,舉辦花車大遊行,花蓮地區光明的遠景終於欣欣在望。花蓮港築港工程於西元 1931 年(昭和 6 年)正式開工,後來追加八十餘萬元,到西元 1939 年(昭和 14 年)完工,總共歷時八年。江口廳長的夢想終於成真,也開啟了花蓮的繁榮興盛的開端。

 

江口廳長逝世後,花蓮地區的民眾感念他對花蓮築港計畫的努力,以及對漁業發展的貢獻,特地在昔日「鳥踏石」的海岸豎立了一座紀念石碑及銅像,以示敬意。早期花蓮市的米崙地區為日本的「琉球部落」,臺灣人稱為「鳥踏石村」,這裡住著許多來自宜蘭龜山島遷的移民,其中有一些還是噶瑪蘭族人,以及三十餘戶的琉球漁民。鳥踏石村在美崙溪北邊、今花蓮高中東邊斜坡下方,後來因為花蓮港擴建的因素,鳥踏石村就被迫遷移。如今的鳥踏石村,只剩這座江口廳長石碑仍豎立在北濱公園內自行車道旁。

 

江口廳長在大正11 年(1922)建造一座防波堤式的碼頭,雖並未正式命名為「江口突堤」,但因江口廳長是促成興建的重要決策者,當時的住民乃將此突堤稱為「江口突堤」。而在俯視江口突堤靠近小斜坡的地方,建有一座紀念碑,在毛利之俊《東臺灣展望》一書中,提到:「大正元年(江口)廳長於在任之際去世,翌年,日夜凝聚心願期盼(花蓮港)築港完成的在住有志者(志同道合的住民),於此處建碑作為記念(紀念),以資感謝。」

 

不過毛利之俊所寫的江口廳長去世年代,應該是誤植。根據《花蓮縣志》卷八《官制》的記載,其到任時間應該是大正九 年1920)9 月 1 日,大正元年(1912 年)去世的記載明顯錯誤;而在緒方武歲編的《臺灣大年表》中,於昭和元年(大正 15 年,1926 年)10 月 25 日記載:「江口良三郎去世。擔任花蓮港廳長的江口氏,於(明治)二十八年渡臺,之後擔任理蕃課長,於樹立理蕃政策基礎方面,功勞不少。」亦即江口廳長於大正 15 年(1926 年)死於任內,才是正確的。

 

後來日本因戰敗,琉球部落的琉球人也跟著日本政府離開臺灣,江口廳長的紀念碑則受到破壞,倒臥地上,其碑上正、反面的文字都遭水泥塗抹,不易辨識。其後約二十餘年前左右的時間,才又被豎立起來,但原本底下雄偉的基座,早已不見蹤影;而在花蓮港擴建之際,鳥踏石仔的居民於民國 77 年(1988 年)底被迫搬遷,整個聚落被夷為平地,這座紀念碑就成為追憶琉球部落、鳥踏石仔的重要標誌。

 

2008 年底,花蓮市政府新設江口廳長頌德碑,頌德碑下方的基座使用水泥製成,外表再使用當地石頭為選材貼上。原來的頌德碑是選用天然石材刻字而成,可惜石碑下方的基座立太高了,將石碑下方的字埋住了。紀念碑上頭曾經被塗抹的文字,在正面部分,可以見到「江口廳長」;背面可判斷的文字,是「昭和二年○○○十五日」及「米崙○○○○一同」。花蓮市公所將此記念碑修復,紀念這位對花蓮有功的日本人。

 

據說當時在記念碑旁,還立有一尊江口廳長的銅像。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銅金屬嚴重短缺,於是搜括臺灣各地的銅器『自動呈獻』,當時花蓮港的江口良三郎銅像也志願從軍,一去不回,只留下銅像的基座。民國五十二年三月十一日發生的海軍 808 拖船事件,有四位水兵殉職罹難,後來就利用江口良三郎銅像的廢棄基座,豎立海軍四戰士的殉難紀念碑,這是第一代的『海軍殉難四戰士紀念碑』。第一代的紀念碑持續存在了 26年,後來基隆關稅局想要在這個位置新建員工活動中心,要求拆碑索地,於是拆毀第一代的紀念碑。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地方政府選定海岸路新址,另外新建第二代的『海軍殉難四戰士紀念碑』。

 


延伸閱讀:
臺灣舊照片資料庫中的舊照:http://photo.lib.ntu.edu.tw/
邀月小築民宿花蓮旅遊手札部落格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moon886-idvtw
ANAの旅のクチコミ情報サイト《旅達空間》:https://tabidachi.ana.co.jp/card/967415

 


《我要怎麼去》

 

◎ 自行開車:
於花蓮石雕博物館旁的文復路,往東直行到底後右轉約八公尺處,即可看見左方的公園入口階梯。

 

◎官方網站:http://tour-hualien.hl.gov.tw/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江口良三郎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16444500

 



位於洄瀾客棧前方的停車場旁有個入口階梯,這裡有可以俯看花蓮港,下階梯後往南的方向走,即為自行車專用道與港口公園。

 



前往紀念碑的入口階梯在氣象雷達站的左前方。沿白色地中海造型的台階走下,就會銜接花蓮著名的自行車專用道與港口公園。

 



入口階梯旁的廢棄碉堡。

 



走下台階後,就會看到這座重新修復的江口廳長記念碑。

 



江口良三郎公園記,日文版與英文版。

 



江口良三郎公園記,原文版。

 



鳥居是日本神社才有的建築物,在江口廳長紀念公園也有鳥居?

 



既然要弄鳥居和神社,不如就弄一些石燈籠、狛犬,還有拜殿及主殿。石燈籠及鳥居上頭可以再刻『花蓮市公所奉獻』或是『xx企業奉納』。

 


江口良三郎紀念公園.jpg  
江口廳長頌德碑。

 



這就是紀念碑的背面,因歲月而模糊的銘刻。上頭原石刻的是日治時期的原作,原本被抹上水泥的石面,花蓮市公所僱人將水泥清除,重新上了紅漆。

 



白色地中海造型的台階處,將公園和上方的交通要道區隔。台階的弧形造型突出了公園錯落有致的特點,視覺上的空間感受特別強烈。

 



洄瀾港石碑。花蓮港是「洄瀾港」的諧音,清朝嘉慶十七年(西元 1812 年),部份漢人開始從宜蘭移墾,見岸際溪水日夜奔注,時刻與海浪衝擊而形成縈迴的狀態,遂稱之為「洄瀾港」。

 



花蓮港側鄰建有美崙海濱公園、北濱及南濱公園,更有花蓮港濱自行車道,南起南濱公路,蜿蜒北至德燕路段,把太平洋海岸風光、美侖溪景點及南、北濱公園,構築出一條濱海自行車道,提供自然與休閒的時尚運動場所。

 



東沙西運的政策,使花蓮港變成了沙石港,每天川流不息的沙石車,發展了經濟,也帶來許多環保的問題。

 


 


 


 


 


 


 


 


 


 


 


 


 


 


 

 

 


=================我是分隔線=================

 

 

 

 


【松園別館】

 


位於花蓮市制高點美崙山麓的松園別館建於一九四三年,原為日軍在花蓮最高軍事指揮中心兵事部大本營,日本戰敗撤離後,松園別館因乏人照料逐漸破舊凋蔽,經地方人士爭取被列為歷史風貌專區,規劃整建後已成藝文休閒空間,重現這棟仿洋樓式建築的風情。松園別館位於美崙山東南麓,挾美崙溪出海口、俯瞰花蓮港和太平洋,具有高度軍事戰略地位,是當年日軍在花蓮最高軍事指揮中心兵事部的大本營,雖然松園別館是軍事建築物,但仿洋樓式的建築坐落於百年松林間,環境清幽、景色怡人。

 

松園這裡的琉球松年代應比建築物更早,有八十年的歷史了!當時周遭圍牆種七里香加上鐵絲網,裡面很隱秘,當時美崙山頂除了放送局.海岸電台.自來水廠以及兵事部外,其他都是練兵場。這裡是兵事部,相當於兵役課.1976年美軍顧問團駐留在這裡,是軍官渡假休閒之地。中美斷交之後,美軍顧問團撤走,行政院退輔會接管此地,花蓮榮民大理石公司員工曾經居住在此.這裡有兩次機會要蓋賓館或飯店,一次因為中美斷交作罷,一次因為文藝界與環保團體抗議所以蓋不成。

 

琉球松於民國10年,首次渡海來台,當時日本人為了在台灣發展林業,採了毬果到台灣試種,由於琉球松具有抗鹽耐風定砂的特性和功能,初來乍到的首批琉球松即種植在靠海的恆春和花蓮市,果然在兩處的環境適應良好,於是陸續有少批毬果再被引進台灣育苗種植。琉球松是兩針一束的,松園對岸花蓮女中校園裡的馬尾松,或者原生種的台灣二葉松,葉子都是兩針一束,一束中有幾根針是松樹分類的重要依據。這裡的松樹都在打點滴,線蟲大多住在水裏或土裏,也有些寄生在動植物的身體中,寄生人類的蛔蟲就屬線蟲。松斑天牛的幼蟲以松木為食材,當松斑天牛在松樹幹中羽化前,它產生的二氧化碳會吸引松材線蟲來投靠,天牛離開時,就把這小小線蟲帶著走,當它咬下一棵松樹以便下蛋時,就把線蟲感染給健康的松樹。松材線蟲只是一種小小的線蟲,自己尚且無法離開松樹,不料透過跟天牛的勾結,小小線蟲成了松樹浩劫的元兇。

 

松園別館至民國八十九年由花蓮縣政府編訂為「歷史風貌專區」後,於同年獲內政部通過成為歷史風貌公園用地,民國九十年文建會列為閒置空間再利用試辦地點,由花蓮縣文化局委託民間整建規劃成為藝文休閒空間,現在已是花蓮民眾的重要藝文休閒場所。松園別館園區面積達七千一百三十二平方公尺,四周的百年老松綠蔭成林,松香味道濃郁,許多民眾喜歡在清晨到這裡運動,除享受老松散發的芬多精外,也可游目四顧欣賞太平洋的廣闊景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