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界部落 (292).jpg  

@ 武界壩集水區。

 

【南投縣 仁愛鄉 武界部落】

 

南投仁愛鄉的武界部落(法治村)是布農族卓社群的原住民社區,也是台灣布農族分佈最北的一支。全村約一百餘戶,人口約八百人,原本是布農族和泰雅族交界處的要塞,『vokai』布農語中原本代表地下水冒出來的地方,名字也由此而來,日人稱之為武界,意即為「以武犯界」;國府來台後因其名不雅更名為法治村。原本轄有萬豐至中正的廣大土地。多以務農為主,是個民風純樸的美麗部落。坐落在武界山和干卓萬山之間,並有濁水溪與栗棲溪穿流而過,形成山高谷深的峽谷地形,由於未經人煙雜沓,保有原始風光及布農族最純真的年代,猶如人間淨土。

武界是布農族傳統文化保存最多的村落,但這樣的結果並不是肇因於文化資產的培育保留,而是因為這裡是南投仁愛鄉交通最為困難、環境最為封閉的地方。早期此地的交通較為不便,原本對外的聯絡道路僅有因武界水庫的建立而興建的投 71 號縣道,每每遇到颱風或是地震,道路變可能中斷。後來因為通往北邊萬豐的隧道被打通貫穿,因此使得武界的交通變得較為便利。

從埔里至武界車程約 20 公里,沿途的投 71 號縣道部分路段稍窄,但大彎不多,且山巒綿延層疊,景色宜人。投 71 號縣道(水頭 至 武界)為埔里鎮往仁愛鄉的鄉道,可視為台 14 號省道另類的替代道路。2011 公路局把經過武界檢查哨的路線給廢除,改為台電建造的卓社隧道,該隧道系於 2006 年 10 月完工,大大縮短原本繞行九公里多的路線,通過此隧道後就是持續下坡到武界,然後銜接台電建造的新武界隧道,於新武界隧道後的彎道為投 71 號縣道的終點,之後通過國工局所建的萬豐隧道後,連接投 83 線原本路線。

投 71 號縣道在越過了卓社隧道,就可以在山巒間的河谷上發現武界部落的蹤跡。部落主要散布於這個區域,濁水溪岸的兩旁,部落多聚居於河流的右岸,左岸則多是農事的區域,武界部落的居民大多都以務農為生。地理上武界部落位於干卓萬山與武界山所夾的山谷之間,一旁有濁水溪與栗棲溪穿流而過。這裡是一個原住民的部落,分佈在此的是全台分佈最北端的布農族村落,為卓社群分佈地,其包含的舊部落有庫庫斯、帕那帕南、黑老、阿桑來嘎。部落目前已更名為法治村。

干卓萬事件又稱「南北蕃事件」或「姊妹原事件」。日本官方記錄為「霧社蕃膺懲事件」。日本領臺後,派出的東西橫貫道路線探勘深堀隊一行 15 人,於 1897 年 1 月從 霧社入,2 月傳出失蹤,全數人員遭到殺害。1902 年埔里守備隊又在人止關被霧社群殲滅,日本政府以武力無法解決,而改以封鎖政策,使霧社群無法取得食鹽等日用品。並於 1903 年操縱布農族干卓萬群,以和霧社群交換日用品為由,誘使霧社群至兩族交界地「姊妹原」灌以酒,埋伏的布農族人遂大舉砍殺霧社蕃壯丁百人,霧社蕃勢力因而大減,不得已歸順日本政府。當時賽德克族被稱為「北蕃」,布農族被稱為「南蕃」,故埔里平地人稱之為「南北蕃大戰」。

說武界是個仙境一點都不為過。在台灣,若不是高海拔的地方,實在不容易看到這樣純淨的景緻,一種十分寧靜的畫面。彷彿是一種你連交談都要注意音量,連開車都不敢大踩油門般的幽靜,平靜的水面、靜臥的山丘就像是刻意構築好的畫面般的讓人驚嘆。無論是村落、水庫、溪流、林道、山巒、河谷,彷彿散落在這個村莊的一切,都被唯美的附上一抹動人的色彩與韻味。

因為山谷地形的因素,清晨的武界常常會被霧氣籠罩,雲瀑的豐富變化讓武界更有「雲的故鄉」的稱號。當太陽漸漸上山頭,霧氣便也會隨之散去,宛如褪去面紗的害羞女孩,流露出純樸、寧靜的部落特色,這個過程可以從武界民宿的部落展望台上清楚的觀賞。

界山巷是武界部落的核心,民居、教堂、民宿、商店依傍兩側,被封為「武界西門町」。此地生活就在這條巷弄裡上演,老人與小孩是故事中的主角;巷頭立著節制飲酒生活公約,內容引人會心一笑;街尾的「武界石藝工坊」是當地工藝代表,藝品由遍佈濁水溪河床的片頁岩點石成金,創造出具有原民味的當地藝術。

我們好奇的在部落開車逛逛,穿過武界吊橋,左轉經由水圳旁的道路繼續向前,終於讓我們來到了往武界壩的方向。來到鄉間小徑的終點,出現『台電重地,遊客勿入』。這裡是台電的宿舍區,武界部落與台電的關係,真是太緊密了。我們將車停於路旁的停車格,當我們把車停妥時,停車費一次五十元,路旁屋前的老哥,馬上提醒我們要收費。我們付費之後,卻被屋外滿滿的香菇包給吸引住,空氣中瀰漫著濃濃的菇香。

路旁屋前的老哥,指引了我們正確的路,由水圳旁的道路,往武界壩前進。在柳杉的小徑旁,細長的水圳從路旁流了過去,引自濁水溪的溪水顯得有點混濁。驀然間,柳杉林旁出現一片平坦的草坪,草地上長了幾棵被初春抹了嫩綠的樟樹,這裡應是林務局的造林地。沿著水圳小徑走,路的盡頭出現了思源橋。這座民國42年落成的橋,現在還在使用,高高懸掛在濁水溪上。思源橋走起來橋面會晃動,我們小心翼翼地列隊而過。

思源吊橋往下游右岸望去。山壁間開鑿的這個古道,是以前聯絡武界與曲冰之間的古道,隨著道路開通,古道因此荒廢了。思源橋旁那根通往對岸的綠色鐵管,將武界壩的水送到橋的這一頭,由此再通往村內的水圳提供灌概用水,而這水圳就是我們剛剛走過來的水圳路。思源橋溪旁共有三個隧道,是武界壩的排沙口。武界壩最主要功能,是攔截濁水溪及其支流萬大溪的溪水,透過引水道,將水送至日月潭儲存調節,再導入發電廠發電。

過思源橋後,橋頭有一小徑可通往河床。我們走入河床,走向武界大壩底。思源橋下的河谷,呈現的是砂岩結構;而沿溪往下游,濁水溪西岸則是多板岩的構造,這兩種地質在武界呈現,是地質學界做為野外勘察的地方。武界壩這裡是濁水溪河床最狹窄的地方,大壩的功能在攔截濁水溪上游溪水,將水引進武界引水道。武界壩高 57.6 公尺,長 90.91 公尺的大壩,設有六座閘門以供洩洪及排用,因濁水溪含沙量大,為延長武界壩使用壽命,當年施工時,特別在壩堤左邊設有三座排沙口,減少泥沙淤積。

《武界壩大事記》

1917 年 台灣總督府命山形要助博士策畫水力調查 提出日月潭水力開發計畫
1920 年 開始興建電車道 及 索道流籠
1921 年 北山坑發電所完工
1922 年 集集線與縱貫鐵路全線貫通 發電器械送往車埕 日月潭工程施工不久 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 1922 年又發生關東大地震
1923 - 1931 年 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停工
1927 年 日本邀請美國 Stone and Webster 公司的權威技術者來台 對日月潭發電重新評估 並召集日本國內地質水文專家進行修正
1931 年 日月潭工程正式復工 台灣電力株式會社 提出修正計畫 從濁水溪上游興建武界壩 引水口 利用武界引水道 引入濁水溪溪水到日月潭
1934 年 日月潭水力發電完工 同年 9 月 武界引水道開始出水 日月潭水位上升 配合水社壩及頭社壩提高蓄水量 日潭與月潭連接起來 成為現今的日月潭

 

回到思源吊橋後,接著決定走到武界壩頂去看看。過往右沿著超陡的陡坡上行,可到台電工務所。工務所旁邊的索道,應是運送台電物資的索道,在索道所經兩端道路的上方 設有鐵網防止物品掉落砸傷人。由工務所的角度看曲冰古道,更接近了,這美麗的曲冰古道,可惜後半段崩毀了。沿著圍欄繞過工務所,可以接往曲冰古道;在步道左上方有間寧安宮,我們誠心祈禱,土地公保佑我們一路平安。

武界因為沒有過度的人為開發,使得原始環境保留的十分完好,宛如遺世的烏托邦。此地一帶有武界水壩、水壩登頂步道、思源吊橋、武界吊橋、曲冰峽谷等必遊的遊憩景點。若有充分的時間,更可以選擇到同樣在附近的武界林道、鐘乳石壁、武界瀑布、曲冰遺址與蝙蝠洞。

離開武界部落,車行向東北,經過新武界隧道與萬豐隧道,可依到達曲冰 (萬豐村)。仁愛鄉萬豐村與法治村相鄰,過去因山勢阻隔沒有道路銜接,必須靠投八十三線由霧社經親愛村至萬豐村,靠投七十一線則由埔里鎮至法治村。經過投八十三線萬豐村至法治村貫通工程中,難度最高的萬豐隧道工程貫通之後,長期阻隔的兩部落居民終於美夢成真,有助地方觀光產業發展,等於打通了仁愛鄉濁水溪沿岸部落的任督二脈。

以往由埔里至奧萬大森林遊樂區車程需要二個小時,投八十三線貫通後,可以經親愛村直達奧萬大。武界距離著名的景點霧社、奧萬大並不遠,但因較無人為的開發,且早期交通不便,使得這裡除了當地的居民外,可以稱得上人跡罕至的桃花源。

 

延伸閱讀:
官方網站:http://sixstar.moc.gov.tw/blog/A546005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武界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32548336

 

武界產業道路 (17).JPG
投 69 號鄉道與投 71 號鄉道交叉路口。

 

武界產業道路 (18).JPG

 

武界產業道路 (19).JPG

 

武界產業道路 (20).JPG

 

武界產業道路 (21).JPG<
廢坑口,日治時期當年為武界引水道的作業橫坑。

 

武界產業道路 (22).JPG
投 71 號鄉道路旁展望。

 

武界產業道路 (23).JPG
投 71 號鄉道路旁展望。

 

武界產業道路 (25).JPG
舊投 71 號鄉道叉路口,公車站牌名為『卓社入口處』。

 

武界產業道路 (26).JPG
卓社林道。

 

武界產業道路 (27).JPG
舊投 71 號鄉道路旁展望。

 

武界產業道路 (28).JPG
舊投 71 號鄉道路旁,廢棄的入山管制站。

 

武界產業道路 (29).JPG
舊投 71 號鄉道路旁的廢棄入山管制站,眺望武界水庫。

 

武界產業道路 (30).JPG
舊投 71 號鄉道路旁的廢棄入山管制站旁,觀景亭。

 

武界產業道路 (31).JPG
舊投 71 號鄉道路旁展望。

 

武界產業道路 (32).JPG
舊投 71 號鄉道,11 公里里程標誌牌。

 

武界產業道路 (33).JPG
卓社林道入口。

 

武界產業道路 (34).JPG
舊投 71 號鄉道路,與新投 71 號鄉道路叉路口,左往埔里,右往武界。

 

武界產業道路 (24).JPG
卓社隧道北口。

 

武界產業道路 (35).JPG
卓社隧道南口。

 

武界產業道路 (36).JPG
新投 71 號鄉道,11 公里里程標誌牌;與舊投 71 號鄉道,11 公里里程標誌牌相對照;相同的標誌牌,不同的地點。

 

武界產業道路 (37).JPG

 

武界產業道路 (38).JPG

 

武界產業道路 (39).JPG
投 71 號鄉道上,展望武界部落與濁水溪。

 

武界產業道路 (40).JPG

 

武界產業道路 (41).JPG

 

武界產業道路 (42).JPG
武界部落入口意象。

 

武界產業道路 (43).JPG
武界部落遷移史紀念碑。根據中研院的武界部落文史調查,日治時期日本人為了要方便管理這裡的布農族人,所以將分散在山區的布農族人集中,第一次將族人集中於「石城谷」左上方平緩的山坡上,石城谷位於武界的南方約九公里多處。但因為該地幅原太過廣闊無法進行有效的管理,後來將族人改安置在位於「石城谷」北方約三公里處的「良久社」,再從良久社把族人分成四個部落,從南到北分別就是現在的久美、過坑、武界、曲冰。

 

武界產業道路 (45).JPG
武界醫療中心。

 

武界產業道路 (46).JPG
武界教會禮拜堂。

 

武界產業道路 (47).JPG
武界橋。

 

武界產業道路 (48).JPG
濁水溪,溪中巨石;遠處為新武界引水道水橋。

 

武界產業道路 (100).jpg
法治國小。

 

武界產業道路 (104).jpg
新武界引水道,水橋。

 

武界產業道路 (95).jpg
武界吊橋。

 

武界產業道路 (99).jpg
武界吊橋。

 

武界部落 (282).JPG
路的盡頭,左往思源吊橋,右往武界水庫台電宿舍區,右手邊有停車格。

 

武界部落 (243).JPG

 

武界部落 (244).JPG

 

武界部落 (245).JPG

 

武界部落 (246).JPG

 

武界部落 (247).JPG

 

武界部落 (249).JPG

 

武界部落 (250).JPG

 

武界產業道路 (105).jpg
武界鐵管吊橋,為灌溉武界肥沃農地所建的灌溉水管吊橋。

 

武界產業道路 (106).jpg
思源吊橋。

 

武界產業道路 (102).jpg
武界水庫,排砂隧道。

 

武界部落 (251).JPG

 

武界部落 (252).JPG

 

武界部落 (253).JPG
思源吊橋。

 

武界部落 (254).JPG

 

武界部落 (255).JPG
思源吊橋。

 

武界部落 (256).JPG
思源吊橋。

 

武界部落 (257).JPG
思源吊橋。

 

武界部落 (258).JPG
思源吊橋。

 

武界部落 (259).JPG

 

武界部落 (260).JPG
思源吊橋。

 

武界部落 (261).JPG
思源吊橋。

 

武界產業道路 (107).jpg
思源吊橋。

 

武界產業道路 (96).jpg
思源吊橋。

 

武界產業道路 (97).jpg
對岸山壁上的曲冰古道遺跡。

 

武界產業道路 (98).jpg
武界水庫,排砂隧道。

 

武界產業道路 (108).jpg
武界水庫。

武界部落 (290).jpg

 

武界部落 (291).jpg

 

武界部落 (262).JPG

 

武界部落 (263).JPG

 

武界部落 (264).JPG

 

武界部落 (265).JPG

 

武界部落 (266).JPG

 

武界部落 (270).JPG
武界水庫。

 

武界部落 (271).JPG
武界水庫。

 

武界產業道路 (109).jpg
武界水庫。

 

武界部落 (267).JPG
寧安宮。

 

武界部落 (268).JPG
武界水庫。

 

武界部落 (269).JPG
寧安宮。

 

武界部落 (272).JPG
寧安宮旁曲冰古道,往武界。

 

武界部落 (273).JPG
寧安宮旁曲冰古道,往曲冰。

 

武界部落 (293).JPG
曲冰古道,往曲冰走走看。

 

武界部落 (294).JPG
曲冰古道,這裡往摩摩納爾瀑布,看來還有人走。

 

武界部落 (296).JPG
走到一廢棄吊橋,續行往四于台山登山口。

 

武界部落 (295).JPG
廢棄吊橋,由此回頭。

 

武界部落 (274).JPG
武界水庫。

 

武界部落 (275).JPG
武界水庫。

 

武界部落 (276).JPG
武界水庫。

 

武界部落 (277).JPG
思源吊橋。

 

武界部落 (278).JPG
台電工務所。

 

武界部落 (279).JPG

 

武界部落 (280).JPG
思源吊橋。

 

武界部落 (281).JPG

 

武界部落 (282).JPG
回到路口。

 

武界部落 (283).JPG
武界吊橋。

 

武界部落 (284).JPG
武界吊橋。

 

武界部落 (285).JPG
武界吊橋。

 

武界部落 (286).JPG
武界橋。

 

武界產業道路 (49).JPG
看到『OK』的里程標誌牌,萬事『OK』啦。

 

武界隧道 (1).JPG
新武界隧道西口,巧遇旅遊團。

 

武界部落 (239).JPG
武界瀑布。

 

武界部落 (240).JPG
武界瀑布。

 

武界產業道路 (51).JPG
武界瀑布。

 

武界部落 (241).JPG
武界瀑布。

 

武界部落 (242).JPG
新武界隧道西口。

 

武界隧道 (2).JPG
新武界隧道東口。

 

武界產業道路 (53).JPG
武界水庫集水區。

 

武界產業道路 (54).JPG
武界水庫入口。

 

萬豐隧道 (1).JPG
萬豐隧道西口。

 

武界水庫 (56).JPG
武界水庫。

 

武界產業道路 (57).JPG
武界水庫。

 

萬豐隧道 (2).JPG
萬豐隧道西口。

 

武界產業道路 (59).JPG
萬豐隧道東口。

 

武界水庫 (60).JPG
武界水庫。

 

武界水庫 (61).JPG
武界水庫。

 

武界部落 (287).JPG
武界部落入口意象。

 

武界部落 (288).JPG
卓社隧道口旁,投 71 線鄉道越嶺舊路。

 

武界部落 (289).JPG
卓社隧道南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