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縣 新屋鄉 范姜古厝】

 


新屋地名的由來,是由於百餘年前范姜姓氏後人,在此修築規模龐大的祠堂,口耳相傳,路人以「起新厝」稱之,即為後來「新屋」鄉名的由來。新屋也是桃園客家人最多的地方,佔了本地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范姜古厝擁有超過150年的歷史,為五座三合院式平房建築,具有客家獨特的樸實特色,范姜祖堂建於咸豐五年(西元1855年),由於規模宏大,附近民眾指此地在「起新厝」,范姜家族在新屋歷經二百餘來的經營,五大房分立,在祠堂周遭各自興建大厝,因此形成了古厝聚群。

 

「范姜」這個姓氏,是近三百年前才出現的,背後有一段故事。清初,廣東海豐人范集景,娶妻雷氏,生子范文質。范集景早逝,雷氏因家貧無力撫養孤子而再嫁姜同英。這位繼父對范文質視如己出,將其撫養長大。後來,范文質娶妻後,為報答繼父姜同英的養育之恩,於是決定將子孫皆冠以范姜兩姓。范文質在姜家長大,深感繼父撫養之恩,成家之後,打算將自己的五個兒子冠以姜姓,但是不知三個姓姜,二個姓范好;還是二個姓姜,三個姓范好?最後乾脆五子全部冠上范姜複姓,在百家姓外自創一姓。范姜家族在台灣繁衍其脈,成為是台灣獨有的姓氏,中國大陸並無范姜姓氏。

 

乾隆初年(西元1736年),范姜家的老二殿高隻身來台,從淡水上岸後,發現台灣北部的良地都已被漳、泉移民所佔據,只有桃園這塊石礫荒地,乏人問津。范姜二哥發揮客家人不怕吃苦個性,返家帶出3個弟弟殿發、殿章、殿爵,共同前往桃園沖積扇披荊斬棘。乾隆16年(西元1752年),原留在家中奉養雙親的老大殿榮,在父母親相繼過世後,也渡海來台,從此兄弟5人胼手胝足,開墾家園,當時,范姜兄弟的墾地範圍,東至營盤腳(現址為楊梅鎮)、西至石牌嶺、南至社子溪、北至大堀坑(現址為觀音鄉),大多在新屋鄉一帶。

 

由5座三合院組成的范姜古厝,現址為桃園縣新屋鄉新生村中正路110巷,順著巷道排列,門牌分別為1號(現已改建為范姜觀音祠)、2、3、6、9號。其中,9號為整個范姜家族的精神中心,即「范姜祖堂」,目前,純供祭祀用,由族中的老人輪流看管整理。每幢方位各異,構造也不盡相同,但形式仍有統一之處,就是各家中間都有一個大廳,兩側為廂房(閩南人稱為護龍),前方為晒穀物和乘涼聊天的空地,稱為禾坪(閩南人稱為埕),最前端則有一道圍牆,讓整棟建築成為私密性較高的三合院。

 

五間古厝中以范姜祖堂的規模最大,屬於兩進一落的格局,前後堂的屋簷皆為燕尾式,造型雅致。前堂建於咸豐五年,後堂建於日據時代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供奉從大陸迎回的祖先牌位。祖堂前面因有廣闊的停車場,因此格局顯得氣派尊貴。范姜祖堂的前堂門楣匾額寫著「陶渭流芳」。「陶」代表陶朱公范蠡,為范氏的祖先;「渭」代表釣於渭水之濱的姜太公,為姜氏的祖先。因此,范姜家族以「陶渭」為家號。祖堂為范姜家族祭祖的地方,堂內懸掛的祭典照片中有正副總統蒞臨參加的新聞剪影照片,由此可見范姜家族在地方上的影響力。

 

6號古厝的門額寫著「陶渭高風」,因為剛經過整修,維護的相當良好。卵石的牆基,配上大塊橘紅磚牆,左右護龍則是白灰外牆,質樸而不失典雅。正廳外牆兩側的書卷飾窗,也很有書香氣息。三合院之外,還有前院,前院經過美化,鋪花圃,立石雕,環境雅致怡人。過6號古厝,相隔幾棟水泥樓房,就來到了3號古厝。這間古厝以雕飾精緻著稱。門額「陶渭流芳」以交趾陶製成,正門的屋簷下也有交趾燒貼成的雕飾,一般民宅相當罕見。正門兩側有細巧的磚刻圖飾,左右護龍的屋脊馬背也都精緻的雕飾。中庭則以青石鋪成,此外,卵石牆基及牆腳柱石,也都可見精巧之處。

 

為何稱「新屋」,而不稱「新厝」呢?原來,「厝」是閩南人的用語,客家人則用「屋」;閩南人說「古厝」,客家人則說「老屋」。范姜家族是來自廣東省的客家人。因此,有人認為「范姜古厝」應該稱為「范姜老屋」才合乎客家人的用語習慣。不過,「古厝」已是一般的通稱,所以目前都稱「范姜古厝」,「新屋」則保留了客家的習慣用語。隨著北二高及相關建設的開展,范姜古厝面臨主要道路的舊有房舍改建,變成4、5層樓的西式建築,不過,客家傳統庄院建築原有的建築特色仍獲得保留,紅色磚瓦的典雅結構,屋脊起翹的方式與作法,在在顯示客家文化的寶貴價值。
 

 

《我要怎麼去》
走中山高速公路至平鎮交流道,再接台66東西向快速道路,至桃84平面匝道時,左轉新華路(桃84鄉道),直行,再右轉中華路(115縣道),過「志滿橋」,在新屋消防分隊前的叉路右轉,直行,不久即可看見右側有一廣闊的停車場。停車場旁即是范姜祖堂(中正路110巷9號)。

 


 

 

 


 


 


 


 


 


 


 


 


 


 


 


 


 


 


 


 

************************************************************************

 

【番外篇:消失的壹號古厝】

 

Joy and Tom 來到新屋走訪5座三合院組成的范姜古厝,沿著新屋鄉新生村中正路110巷,順著巷道探訪古厝,門牌分別為2、3、6、9號的古厝,卻片尋不著1號古厝。原來古厝已經被拆除,改建為為范姜觀音祠。

 

Joy and Tom 還記得過去探訪1號古厝,門楣僅存陶渭兩字,後接的字體殘跡中已經無法辨識原字真義。當時1號古厝在維護上顯已力不從心,外在呈現的風華也逐漸在流失。而讓人最不捨的是原來有一口水井,因為「水」一直是家族發衍中最重要的存據。Joy and Tom 就在驚覺時,古厝旁邊的樹已經不長果實了,泥土地也鋪上了水泥磚塊,熱鬧的古厝,一下子顯得孤零零的、黯淡的佇立著。或許孤單,朱紅的磚塊少了色彩,牆壁剝落了,靜靜的等候凋零。

 

翻新完工,看著嶄新的「范姜觀音祠」,Joy and Tom 的心中不禁悵然。朱紅磚瓦、平滑的牆壁,翻新後的古厝,散發出一股傲然的氣息,站在院子中央,觸動著內心複雜的情緒。旁邊的現代樓房林立,Joy and Tom 望著范姜觀音祠那高高飛起的燕尾,希望滄桑的1號厝完全不見後,范姜觀音祠也能保佑范姜代代的子孫,傳承客家的文化精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 and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